一種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散熱器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散熱器和護風罩作為車輛冷卻系統必不可少的組成部件,與冷卻系統性能的優劣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前散熱器和護風罩結構均較為類似,散熱器和護風罩的連接方式基本上均是通過螺栓連接。隨著整車功率越來越大,使得散熱器的尺寸也越來越大,相應的護風罩的尺寸也相應增大,且護風罩的重量也相應增加,為了實現散熱器與護風罩之間的固定,需要使用的螺栓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散熱器與護風罩之間的安裝的勞動增加。
[0003]當前大多數散熱器和護風罩的連接方式如圖1所示,圖2為圖1的左視圖,圖3為圖1的俯視圖;圖4為圖3的A處放大圖。散熱器側板5與散熱器1固定連接;散熱器1和護風罩2通過螺栓4連接在一起,散熱器支架3和散熱器1通過螺栓連接在一起。
[0004]現技術中,散熱器和護風罩組合時使用8個螺栓進行連接,由于多孔之間的配合難度較大,裝配時可能發生護風罩孔位和散熱器孔位之間偏差較大。并且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同時對操作工人技術要求較高,如果風槍扭矩控制不好的話,容易造成螺栓打壞等問題。
[0005]由于受空間限制,護風罩的邊緣一般設計與散熱器外寬平齊,但制造誤差控制不佳的情況下,護風罩的邊緣容易超出散熱器的外寬,在安裝散熱器支架時會導致散熱器支架不能與散熱器完好貼合。
[0006]當護風罩圓環直徑大于底座寬度時,被護風罩自身擋住的螺栓很難使用風槍或者電動工具進行安裝,十分不便。
[0007]售后維修時,由于中間部分的螺栓處于車架中間部分,不將散熱器從車架上拆除很難拆卸護風罩。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對現散熱器與護風罩的連接提出改進技術方案,通過本技術方案能夠解決散熱器和護風罩多孔位安裝時出現的孔位偏差造成裝配困難的問題及更換護風罩或散熱器拆卸困難的問題。
[0009]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10]一種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散熱器左側板、散熱器右側板及護風罩;
[0011]所述散熱器左側板固定于散熱器的左側;所述散熱器右側板固定于所述散熱器的右側;
[0012]所述護風罩分別與所述散熱器左側板及所述散熱器右側板固定連接;
[0013]在所述散熱器左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一卡爪;在所述散熱器左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的上部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螺紋孔;
[0014]在所述散熱器右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二卡爪;在所述散熱器右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的上部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螺紋孔;
[0015]在所述護風罩上與所述第一螺紋孔相對應處設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護風罩上與所述第二螺紋孔相對應處設置有第二通孔;
[0016]所述護風罩通過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散熱器左側板卡接;所述護風罩通過所述第二卡爪與所述散熱器右側板卡接。
[0017]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第二卡爪的大小、形狀及結構均相同。
[0018]所述第一卡爪為L型。
[0019]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第二卡爪相對設置。
[0020]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散熱器左側板之間的開口距離大于所述護風罩的底座厚度。[0021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2]本實用新型散熱器與護風罩連接結構,通過設置于散熱器兩側的散熱器側板與護風罩之間通過卡接配合及螺釘連接,即在散熱器側板上設置有卡爪結構及螺紋孔,將護風罩的底座大部分通過卡爪卡接配合,僅在散熱器側板的上部通過螺釘固定連接,解決散熱器和護風罩多孔位安裝時出現的孔位偏差造成裝配困難的問題及更換護風罩或散熱器拆卸困難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現技術散熱器與護風罩組合連接方式示意圖;
[0024]圖2為圖1的左視圖;
[0025]圖3為圖1的俯視圖;
[0026]圖4為圖3的A處放大圖;
[0027]圖5為本實用新型散熱器與護風罩連接結構主視圖;
[0028]圖6為圖5的左視圖;
[0029]圖7為圖5的俯視圖;
[0030]圖8為圖7的B處放大圖;
[0031 ]圖9為散熱器側板與護風罩卡接配合示意圖;
[0032]圖10為卡爪與護風罩配合示意圖。
[0033]附圖標記說明
[0034]1散熱器,2護風罩,3散熱器支架,4螺栓,5散熱器側板,01散熱器,02散熱器左側板,03散熱器右側板,04護風罩,021第一卡爪,031第二卡爪,041第一通孔,042第二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
[0036]一種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如圖5至圖10所示,包括有散熱器左側板02、散熱器右側板03及護風罩04;所述散熱器左側板02與所述散熱器右側板03固定于散熱器01的左右兩側。
[0037]所述護風罩04分別與所述散熱器左側板02及所述散熱器右側板03固定連接。
[0038]在所述散熱器左側板02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一卡爪021;在所述散熱器左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的上部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螺紋孔。
[0039]在所述散熱器右側板03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二卡爪031;在所述散熱器右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的上部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螺紋孔。
[0040]在所述護風罩04上與所述第一螺紋孔相對應處設置有第一通孔041;在所述護風罩04上與所述第二螺紋孔相對應處設置有第二通孔042。
[0041 ]所述護風罩卡接于所述散熱器左側板與所述第一卡爪之間,并且所述護風罩卡接于所述散熱器右側板與所述第二卡爪之間。
[0042]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第二卡爪的大小、形狀及結構均相同。
[0043]所述第一卡爪為L型。
[0044]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第二卡爪相對設置。
[0045]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散熱器左側板之間的開口距離大于所述護風罩的底座厚度。
[0046]在本申請中,散熱器左側板與散熱器右側板的結構、大小及形狀均完全相同,現以散熱器左側板為例進行詳細說明。散熱器左側板在沖壓成型時,在散熱器左側板用來安裝護風罩的表面上沖壓出一些突起的卡爪,在本申請中,是通過卡爪來替換現技術的螺栓固定時的螺紋孔。在沖壓卡爪時,將卡爪沖壓成L型,用來對護風罩進行支撐定位。在本實施例中,卡爪與散熱器側板之間的開口距離與護風罩底座厚度之間的間隙配合為0.5_-1_。
[0047]在本實施例中,在每個散熱器側板上僅保留一個螺紋孔,同時在護風罩與每側散熱器側板上的螺紋孔相對處設置一個通孔,在安裝時,直接將護風罩從上至下插入散熱器側板中,之后再使用兩個螺釘將護風罩上端同兩側的散熱器側板固定,由于護風罩上端的螺栓不會被遮擋,所以在拆卸時只需要將兩個螺釘拆除就可以方便地將護風罩拆除,而不需要將散熱器拆掉來拆卸護風罩。
[0048]以上所述僅是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的描述,應當指出,由于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在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散熱器左側板、散熱器右側板及護風罩; 所述散熱器左側板固定于散熱器的左側;所述散熱器右側板固定于所述散熱器的右側; 所述護風罩分別與所述散熱器左側板及所述散熱器右側板固定連接; 在所述散熱器左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一卡爪;在所述散熱器左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的上部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螺紋孔; 在所述散熱器右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二卡爪;在所述散熱器右側板與所述護風罩接觸的表面的上部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螺紋孔; 在所述護風罩上與所述第一螺紋孔相對應處設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護風罩上與所述第二螺紋孔相對應處設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護風罩通過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散熱器左側板卡接;所述護風罩通過所述第二卡爪與所述散熱器右側板卡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第二卡爪的大小、形狀及結構均相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爪為L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第二卡爪相對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散熱器左側板之間的開口距離大于所述護風罩的底座厚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器和護風罩連接結構,包括有散熱器左側板、散熱器右側板及護風罩;所述散熱器左側板與所述散熱器右側板固定于散熱器的左右兩側;在所述散熱器左側板上設置有多個第一卡爪;在所述散熱器右側板上設置有多個第二卡爪;所述護風罩卡接于所述散熱器左側板與所述第一卡爪之間,并且所述護風罩卡接于所述散熱器右側板與所述第二卡爪之間。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于散熱器兩側的散熱器側板與護風罩之間通過卡接配合及螺釘連接,解決散熱器和護風罩多孔位安裝時出現的孔位偏差造成裝配困難的問題及更換護風罩或散熱器拆卸困難的問題。
【IPC分類】B60K11/04
【公開號】CN205112989
【申請號】CN201520976164
【發明人】劉鴻志, 尚曉虎, 時云松, 楊賢君, 黃海嶺, 王景新, 楊春麗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