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自行車、三輪車或電動車等車輛中的車胎結構領域,尤其是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
【背景技術】
[0002]自行車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騎行工具,其主要結構包括支架和車輪,兩個車輪分別轉動安裝在車架的前端和后端,在車架前端還安裝車把,車架的中部安裝鞍座,駕駛員坐在鞍座上,兩只手握住車把,用腳踩踏腳蹬,腳蹬驅動鏈盤、鏈條使車輪轉動,由此實現了車輛的騎行。
[0003]三輪車也是一種人們經常用到的騎行、載物工具,其主要結構包括支架和車輪,與自行車不同的是,其車輪有三個,分別安裝在車架的前后端。上述自行車、三輪車也可以安裝電池和電機以增加騎行的速度和載物的重量,同樣,其它類型的車輛也會具有車架、車輪結構。
[0004]上述車輪的結構包括輪框和輪胎,輪胎包括外胎和內胎,外胎內緣開口處兩側的胎唇卡裝在輪框外緣兩側所制折彎邊形成的凹槽內,外胎外緣制出胎紋、顆粒,內胎采用中空結構,并且安裝一氣嘴,內胎首先嵌裝在外胎內,氣嘴自輪框所制的通孔伸出,打氣時,空氣自氣嘴進入內胎,使內胎膨脹并填充外胎內的空間。該結構的內胎使用時存在以下問題:
1.由于內胎需要充填空氣,當外物刺破外胎和內胎后,空氣泄漏,導致自行車無法繼續騎行;2.內胎和外胎之間也存在摩擦,長時間疏于養護時,內胎容易出現因磨損導致的漏氣問題;3.氣嘴容易進入異物,導致無法向內胎內打入空氣。
[0005]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很多廠家研制出免充氣的輪胎,其常見結構包括:1.外胎和內胎為一體式橡膠結構;2.內胎為圓柱形橡膠結構;3.內胎為一體式橡膠結構。上述各結構存在很多問題,第一種外胎和內胎一體后重量很大,導致自行車整體重量增加很多;第二種內胎為圓柱形,安裝時需要首尾相接后嵌入外胎內,不僅重量大,而且接口處的彈性與內胎其余部分的彈性不同,導致騎行時明顯的顛簸;第三種內胎為一體式,解決了彈性均勻的問題,但重量仍然很重;后兩種還存在無法有效填充輪框和外胎之間縫隙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重量輕、彈性均勻、能有效填充輪框和外胎之間縫隙的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
[0007]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8]—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體和擋邊,胎體為一體制出,在其內緣制出一圈溝槽,該溝槽兩側的胎體上分別制出與胎體一體的兩個擋邊,所述溝槽內均布制出與溝槽兩側邊緣一體的多個加強柱,所述擋邊外側表面用于壓接在安裝該內胎的外胎開口處兩側所制胎唇內側表面。
[0009]而且,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為30?90毫米。
[0010]而且,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為40?80毫米。
[0011]而且,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為45?65毫米。
[0012]而且,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溝槽底面設置0?4個輔助柱。
[0013]而且,兩個所述擋邊的外側表面之間的寬度大于安裝該內胎的輪框外緣所制兩個折彎邊相對側面之間的間距。
[0014]而且,所述擋邊上端面至溝槽底面的高度大于胎體和擋邊總高度的二分之一。
[0015]而且,所述加強柱用于受壓形變嵌裝在安裝該內胎的輪框所制折彎邊之間。
[001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內胎、外胎及輪框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或7活8所述的內胎,外胎和輪框,所述外胎內緣開口處兩側的胎唇卡裝在輪框外緣兩側所制折彎邊形成的凹槽內,內胎受壓形變充滿嵌裝在外胎內所制空腔中,內胎內緣所制擋邊壓接在外胎開口處兩側所制胎唇內側表面,所述加強柱受壓形變嵌裝在輪框所制折彎邊之間。
[0017]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0018]本實用新型中,胎體和擋邊由發泡橡膠一體制出,胎體用于填充外胎內的空間,使外胎內的空間全部充滿,保證了騎行時彈性的穩定,擋邊和胎體所制溝槽內制出的加強柱相互配合,共同受壓形變嵌裝在安裝該胎體的輪框外緣所制折彎邊之間,增大了三者之間的接觸力度,使外胎、內胎與輪框之間結合的更緊密,解決了現有免充氣輪胎常見的脫胎、騎行丟轉的問題,而且溝槽的深度經過特殊設計,使內胎的重量降低很多,但彈性保持舒適的數值,內胎、擋邊和加強柱均為一體制成,可采用模具進行大批量生產,多批產品的同一性好,彈力性能等參數保持穩定,可適用于零下40至零上80攝氏度的環境中,物理性能穩定。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圖1的左視圖;
[0021]圖3是圖1的A-A向截面圖;
[0022]圖4是圖2的B-B向截面圖;
[0023]圖5是外胎、內胎和輪框安裝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下述實施例是說明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下述實施例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25]—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如圖1、2、3、4、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創新在于:包括胎體1和擋邊2,胎體為一體制出,在其內緣制出一圈溝槽5,該溝槽兩側的胎體上分別制出與胎體一體的兩個擋邊,所述溝槽內均布制出與溝槽兩側邊緣一體的多個加強柱3,所述擋邊外側表面用于壓接在安裝該內胎的外胎9開口處兩側所制胎唇7內側表面。
[0026]本實施例中,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L為30?90毫米。更優選的方案是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為40?80毫米。最優選的方案是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為45?65毫米,該長度L指的是兩個加強柱與溝槽底面接觸面的中心處之間的弧形的間距長度。
[0027]為了大幅降低內胎的重量,擋邊上端面至溝槽底面的高度H1大于胎體和擋邊總高度H2的二分之一,由此實現了內胎重量的減少,與此配合的是: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溝槽底面設置0?4個輔助柱4,本實施例中的輔助主為一個。
[0028]為了提高內胎、外胎和輪框之間的結合力度,兩個所述擋邊的外側表面之間的寬度大于安裝該內胎的輪框6外緣所制兩個折彎邊8相對側面之間的間距。
[0029]本實用新型使用的過程是:
[0030]1.將內胎下端的胎體1放入外胎9所制的空腔10中,使胎體內緣所制的擋邊2壓接在外胎開口處兩側所制胎唇7內側表面;
[0031]2.將外胎的胎唇卡裝在輪框6外緣兩側所制折彎邊8形成的凹槽內,內胎受壓形變充滿嵌裝在外胎內所制空腔中,擋邊在折彎邊、胎唇的推擠下向加強柱擠壓,加強柱受壓形變且向擋邊、胎唇、折彎邊方向推擠,由此將內胎、外胎和輪框固定為一體。
[0032]本實用新型中,胎體和擋邊由發泡橡膠一體制出,胎體用于填充外胎內的空間,使外胎內的空間全部充滿,保證了騎行時彈性的穩定,擋邊和胎體所制溝槽內制出的加強柱相互配合,共同受壓形變嵌裝在安裝該胎體的輪框外緣所制折彎邊之間,增大了三者之間的接觸力度,使外胎、內胎與輪框之間結合的更緊密,解決了現有免充氣輪胎常見的脫胎、騎行丟轉的問題,而且溝槽的深度經過特殊設計,使內胎的重量降低很多,但彈性保持舒適的數值,內胎、擋邊和加強柱均為一體制成,可采用模具進行大批量生產,多批產品的同一性好,彈力性能等參數保持穩定,可適用于零下40至零上80攝氏度的環境中,物理性能穩定。除此之外,該內胎不僅可以用于自行車,還可以用于三輪車、手推車、畜力車等實用車輪的車輛中,還可以用于自行車、三輪車等安裝電機、電池和控制器的車輛使用。
【主權項】
1.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體和擋邊,胎體為一體制出,在其內緣制出一圈溝槽,該溝槽兩側的胎體上分別制出與胎體一體的兩個擋邊,所述溝槽內均布制出與溝槽兩側邊緣一體的多個加強柱,所述擋邊外側表面用于壓接在安裝該內胎的外胎開口處兩側所制胎唇內側表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為30?90毫米。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為40?80毫米。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弧形溝槽底面的長度為45?65毫米。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兩個相鄰的加強柱之間的溝槽底面設置0?4個輔助柱。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擋邊的外側表面之間的寬度大于安裝該內胎的輪框外緣所制兩個折彎邊相對側面之間的間距。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擋邊上端面至溝槽底面的高度大于胎體和擋邊總高度的二分之一。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柱用于受壓形變嵌裝在安裝該內胎的輪框所制折彎邊之間。9.一種內胎、外胎及輪框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或7活8所述的內胎,外胎和輪框,所述外胎內緣開口處兩側的胎唇卡裝在輪框外緣兩側所制折彎邊形成的凹槽內,內胎受壓形變充滿嵌裝在外胎內所制空腔中,內胎內緣所制擋邊壓接在外胎開口處兩側所制胎唇內側表面,所述加強柱受壓形變嵌裝在輪框所制折彎邊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免充氣一體式內胎,包括胎體和擋邊,胎體為一體制出,在其內緣制出一圈溝槽,該溝槽兩側的胎體上分別制出與胎體一體的兩個擋邊,所述溝槽內均布制出與溝槽兩側邊緣一體的多個加強柱,所述擋邊外側表面用于壓接在安裝該內胎的外胎開口處兩側所制胎唇內側表面。本實用新型中,內胎、擋邊和加強柱均為一體制成,可采用模具進行大批量生產,多批產品的同一性好,彈力性能等參數保持穩定,可適用于零下40至零上80攝氏度的環境中,物理性能穩定。
【IPC分類】B60C7/00
【公開號】CN205075587
【申請號】CN201520468774
【發明人】李少坤
【申請人】李少坤
【公開日】2016年3月9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