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尤其是一種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汽車的保護不再局限于保護車內的乘客,而是擴大到與汽車發生碰撞的行人,當汽車與行人發生碰撞時,通常都是車身直接與行人小腿部發生接觸,從而對行人小腿部直接造成傷害,為了避免發生碰撞時對行車人造成傷害,汽車保險杠上需要安裝小腿支撐吸能盒,但是由于裝配空間有限,保險杠上的組件很多,裝配起來比較困難,故這一結構增加了汽車保險杠裝配成本和生產周期。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減少了模具成本,且不受裝配空間的限制,便于裝配。
[0004]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不同之處在于:其包括集成為一體的格柵本體和吸能裝置,所述吸能裝置設于格柵本體下方并通過鉸鏈結構與格柵本體連接,所述格柵本體下部向內退讓形成一讓位部,所述吸能裝置可繞所述鉸鏈結構向上翻轉、并與所述讓位部配合形成吸能空腔,所述讓位部上均勻分布有若干個第一卡接件,所述吸能裝置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接件配合的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兩個對稱間隔設置的彈性臂,所述彈性臂的自由端設置有勾狀結構;所述第二卡接件包括一卡接臺,所述卡接臺上與彈性臂對應位置處開設有卡接槽,所述彈性臂穿過所述卡接槽使彈性臂上的勾狀結構卡接在所述卡接臺上。
[0005]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讓位部上均勻開設有若干個通孔,所述彈性臂設置在所述通孔的兩側。
[0006]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吸能裝置的截面形狀呈階梯狀。
[0007]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吸能空腔內填充有彈性材料。
[0008]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讓位部的上邊緣彎折形成與吸能裝置配合的限位翻邊。
[0009]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讓位部的下邊緣彎折形成與吸能裝置配合的支撐翻邊。
[0010]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讓位部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吸能裝置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固定件配合的第二固定件。
[0011]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的自由端設置有勾狀結構,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一固定臺,所述固定臺上與所述固定塊對應位置處開設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塊穿過所述固定槽使固定塊上的勾狀結構與固定臺配合。
[0012]對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特點為:該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吸能裝置設于格柵本體下方并通過鉸鏈結構與格柵本體連接,一體成型,減少了模具成本,且安全系數高;吸能裝置可繞所述鉸鏈結構向上翻轉、并與讓位部配合即可形成吸能空腔,不受裝配空間的限制,裝配簡單;格柵本體和吸能裝置通過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連接,連接牢固可靠,便于裝配。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吸能裝置未翻轉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圖1的A-A截面圖;
[0015]圖3為圖1的B-B截面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吸能裝置未翻轉結構示意圖;
[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吸能裝置已翻轉結構示意圖;
[0018]圖6為圖5的C-C截面圖;
[0019]圖7為圖5的D-D截面圖;
[0020]其中:1-格柵本體(101-讓位部(1la-通孔、1lb-限位翻邊、1lc-支撐翻邊)、102-第一卡接件(102a-彈性臂)、103-第一固定件(103a-固定塊))、2-吸能裝置(201-第二卡接件(201a-卡接臺、201b-卡接槽)、202_第二固定件(202a-固定臺))、3_鉸鏈結構、4-吸能空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2]請參考圖1至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包括集成為一體的格柵本體I和吸能裝置2,所述吸能裝置2設于格柵本體I下方并通過鉸鏈結構3與格柵本體I連接,所述格柵本體I下部向內退讓形成一讓位部101,所述吸能裝置2可繞所述鉸鏈結構3向上翻轉、并與所述讓位部101配合形成吸能空腔4,所述讓位部101上均勾分布有若干個第一卡接件102,所述吸能裝置2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接件102配合的第二卡接件201 ;所述第一卡接件102包括兩個對稱間隔設置的彈性臂102a,所述彈性臂102a的自由端設置有勾狀結構;所述第二卡接件201包括一卡接臺201a,所述卡接臺201a上與彈性臂102a對應位置處開設有卡接槽201b,所述彈性臂102a穿過所述卡接槽201b使彈性臂102a上的勾狀結構卡接在所述卡接臺201a上。
[0023]優選的,所述讓位部101上均勻開設有若干個通孔101a,所述彈性臂102a設置在所述通孔1la的兩側。
[0024]優選的,所述吸能裝置2的截面形狀呈階梯狀。
[0025]優選的,所述吸能空腔4內填充有彈性材料。
[0026]優選的,所述讓位部101的上邊緣彎折形成與吸能裝置2配合的限位翻邊101b。
[0027]優選的,所述讓位部101的下邊緣彎折形成與吸能裝置2配合的支撐翻邊101c。
[0028]優選的,所述讓位部101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有第一固定件103,所述吸能裝置2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固定件103配合的第二固定件202。
[0029]優選的,所述第一固定件103包括固定塊103a,所述固定塊103a的自由端設置有勾狀結構,所述第二固定件202包括一固定臺202a,所述固定臺202a上與所述固定塊103a對應位置處開設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塊103a穿過所述固定槽使固定塊103a上的勾狀結構與固定臺202a配合。
[0030]請參考圖1至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吸能裝置2設于格柵本體I下方并通過鉸鏈結構3與格柵本體I連接,一體成型,減少了模具成本、總成裝配工序以及包裝物流成本,且安全系數高;吸能裝置2可繞所述鉸鏈結構3向上翻轉、并與讓位部101配合即可形成吸能空腔4,不受裝配空間的限制,裝配簡單;格柵本體I和吸能裝置2通過第一卡接件102和第二卡接件201連接,連接牢固可靠,便于裝配;讓位部101上均勻開設有若干個通孔101a,彈性臂102a設置在通孔1la的兩側,增加了彈性臂102a的彈力;吸能裝置2的截面形狀呈階梯狀,提高了吸能效果;吸能空腔4內填充有彈性材料,提高了吸能效果;讓位部101的上邊緣彎折形成限位翻邊101b,與吸能裝置2配合,提高了裝配效率;讓位部101的下邊緣彎折形成支撐翻邊101c,與吸能裝置2配合,防止行車過程中,吸能裝置2從格柵本體I上脫落;讓位部101的左右兩側設置有第一固定件103,吸能裝置2上設置有與第一固定件103配合的第二固定件202,進一步提高了格柵本體I和吸能裝置2的連接牢固性。
[0031]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的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集成為一體的格柵本體和吸能裝置,所述吸能裝置設于格柵本體下方并通過鉸鏈結構與格柵本體連接,所述格柵本體下部向內退讓形成一讓位部,所述吸能裝置可繞所述鉸鏈結構向上翻轉、并與所述讓位部配合形成吸能空腔,所述讓位部上均勻分布有若干個第一卡接件,所述吸能裝置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接件配合的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兩個對稱間隔設置的彈性臂,所述彈性臂的自由端設置有勾狀結構;所述第二卡接件包括一卡接臺,所述卡接臺上與彈性臂對應位置處開設有卡接槽,所述彈性臂穿過所述卡接槽使彈性臂上的勾狀結構卡接在所述卡接臺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讓位部上均勻開設有若干個通孔,所述彈性臂設置在所述通孔的兩側。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讓位部的上邊緣彎折形成與吸能裝置配合的限位翻邊。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讓位部的下邊緣彎折形成與吸能裝置配合的支撐翻邊。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讓位部的左右兩側對稱設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吸能裝置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固定件配合的第二固定件。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的自由端設置有勾狀結構,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一固定臺,所述固定臺上與所述固定塊對應位置處開設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塊穿過所述固定槽使固定塊上的勾狀結構與固定臺配合。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裝置的截面形狀呈階梯狀。8.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空腔內填充有彈性材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保險杠下格柵結構,其不同之處在于:其包括集成為一體的格柵本體和吸能裝置,所述吸能裝置通過鉸鏈結構與格柵本體連接,所述格柵本體下部向內退讓形成一讓位部,所述吸能裝置可繞所述鉸鏈結構向上翻轉、并與所述讓位部配合形成吸能空腔,所述讓位部上均勻分布有若干個第一卡接件,所述吸能裝置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卡接件配合的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兩個對稱間隔設置的彈性臂,所述彈性臂的自由端設置有勾狀結構;所述第二卡接件包括一卡接臺,所述卡接臺上與彈性臂對應位置處開設有卡接槽。本實用新型減少了模具成本,且不受裝配空間的限制,便于裝配。
【IPC分類】B60R21/34, B60R19/52
【公開號】CN204937053
【申請號】CN201520633429
【發明人】肖麗麗, 牟必山
【申請人】武漢燎原模塑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6日
【申請日】201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