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車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相關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汽車車門。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動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同時,道路交通事故和事故中傷亡人數也在迅猛地增長。汽車側面碰撞事故是一種常見的事故類型。
[0003]我國于2006年7月I日開始實施《汽車側面碰撞的乘員保護》(GB20071-2006)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該標準對車輛側面碰撞的試驗方法和安全評價方法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同時,我國針對新上市車型實施新車星級評定(CNCAP)其中側面碰撞工況也占居重要成分。
[0004]在側面碰撞工況中,試驗用可變形移動障壁以50km/h速度100%覆蓋面積來撞擊駕駛員側車體的側面,要求在試驗過程中車門不得開啟。在碰撞過程中,過大的車門侵入量及不合理的車門門鎖區域的變形模式將使撞擊車門門鎖結構,導致車門開啟,并嚴重影響到乘員的安全。同時,車門門鎖區域的結構強度及變形模式直接決定車門在側碰過程中是否出現開啟現象,可見合理設計地車門門鎖區域結構尤為重要。而現有技術并未有能夠在汽車側碰中有效防止車門開啟的汽車車門。
【實用新型內容】
[0005]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未能夠在汽車側碰中有效防止車門開啟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汽車車門。
[0006]一種汽車車門,包括:車門總成,以及焊接在車門本體的車門總成中的車門防撞橫梁結構,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設置在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門鎖前端,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上端焊接平面部分、支撐部分和下端焊接平面部分,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焊接在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加強板上,且與車門外板加強板的平面平行,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焊接在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內板的立面結構上,且與車門內板的立面結構的平面平行。
[0007]進一步的,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還包括中部連接部分,所述中部連接部分的一側與所述支撐部分連接,另一側與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通過膨脹膠連接,且所述中部連接部分與車門外板的平面平行。
[0008]更進一步的,所述中部連接部分上設有至少一個容納膨脹膠的凹槽。
[0009]進一步的,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支撐部分和下端焊接平面部分由鋼板一體成型。
[0010]優選地,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的厚度為0.65?1.0毫米。
[0011]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分的橫截面為U型。
[0012]更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分的橫截面的U型開口指向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的方向。
[0013]優選地,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的長度為30?40毫米,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的寬度為50?60毫米;所述支撐部分的寬度為20?30毫米,所述支撐部分的深度為15?25毫米,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的長度為15?25毫米,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的寬度為50?60暈米。
[0014]優選地,所述中部連接部分的寬度優選為10?20毫米。
[0015]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車門總成的車門門鎖前端增加車門防撞橫梁結構,從而加強車門門鎖結構區域的抗變形能力,有效地控制了車門門鎖結構區域在側碰中的侵入量,避免了車門在碰撞過程中由于車門結構的大變形撞擊到門鎖解鎖機構而導致的車門開啟現象,提高了整車側面碰撞的安全性能及有效地保護了乘員的安全。同時加強了車門結構的強度,保證了車門表面的抗彎強度。本實用新型結構還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安裝方便等優點,具有較好的推廣性。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車門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車門防撞橫梁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支撐部分的橫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0]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車門的結構示意圖,包括:車門總成,以及焊接在車門本體的車門總成中的車門防撞橫梁結構1,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設置在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門鎖5前端,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包括依次連接的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支撐部分30和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焊接在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加強板3上,且與車門外板加強板3的平面平行,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焊接在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內板4的立面結構上,且與車門內板4的立面結構的平面平行。
[0021]將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設置在車門門鎖5的前端,且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與車門外板加強板3和車門內板4連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支撐結構、加強車門門鎖區域的結構強度,從而加強車門門鎖結構區域的抗變形能力,有效地控制了車門門鎖結構區域在側碰中的侵入量,避免了車門在碰撞過程中由于車門結構的大變形撞擊到門鎖解鎖機構而導致的車門開啟現象,提高了整車側面碰撞的安全性能。
[0022]如圖2所示為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的結構示意圖,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還包括中部連接部分20,所述中部連接部分20的一側與所述支撐部分30連接,另一側與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2通過膨脹膠連接,且所述中部連接部分20與車門外板2的平面平行。
[0023]通過中部連接部分20將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與車門外板2連接,形成更為完整的支撐結構。
[0024]優選地,所述中部連接部分20上設有至少一個容納膨脹膠的凹槽21。
[002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支撐部分30和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 —體成型。
[0026]優選地,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的厚度為0.65?1.0毫米。
[002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部分30的橫截面為U型。
[0028]如圖3所示為支撐部分30的橫截面示意圖,所述支撐部分30截面呈“U”字形,連接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中部連接部分20和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起到支撐作用。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所述中部連接部分20、所述支撐部分30和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由鋼板一體沖壓成型。支撐部位30采用U字形起到較強的抗彎曲能力,有效地避免了車門在碰撞過程中由于車門結構的大變形撞擊到門鎖解鎖機構而導致的車門開啟現象。
[0029]優選地,所述支撐部分30的橫截面的U型開口指向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2的方向,即U形的開口指向車外。
[0030]考慮到連接強度、搭接空間距離及質量成本,優選地,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的長度為30?40毫米,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的寬度為50?60毫米;所述支撐部分30的寬度為20?30毫米,所述支撐部分30的深度為15?25毫米,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的長度為15?25毫米,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的寬度為50?60毫米。
[0031]優選地,所述中部連接部分20的寬度優選為10?20毫米。
[0032]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汽車車門,其特征在于,包括:車門總成,以及焊接在車門本體的車門總成中的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設置在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門鎖(5)前端,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I)包括依次連接的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支撐部分(30)和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焊接在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加強板(3)上,且與車門外板加強板(3)的平面平行,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焊接在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內板(4)的立面結構上,且與車門內板(4)的立面結構的平面平行。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還包括中部連接部分(20),所述中部連接部分(20)的一側與所述支撐部分(30)連接,另一側與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2)通過膨脹膠連接,且所述中部連接部分(20)與車門外板(2)的平面平行。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連接部分上設有至少一個容納膨脹膠的凹槽(2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支撐部分(30)和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由鋼板一體成型。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的厚度為0.65?1.0暈米。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分(30)的橫截面為U型。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分(30)的橫截面的U型開口指向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⑵的方向。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汽車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的長度為30?40毫米,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10)的寬度為50?60毫米;所述支撐部分(30)的寬度為20?30毫米,所述支撐部分(30)的深度為15?25毫米,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的長度為15?25毫米,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40)的寬度為50?60暈米。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連接部分(20)的寬度優選為10?20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汽車車門,包括:車門總成,以及焊接在車門本體的車門總成中的車門防撞橫梁結構,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設置在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門鎖前端,所述車門防撞橫梁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上端焊接平面部分、支撐部分和下端焊接平面部分,所述上端焊接平面部分焊接在車門總成的車門外板加強板上,且與車門外板加強板的平面平行,所述下端焊接平面部分焊接在所述車門總成的車門內板的立面結構上,且與車門內板的立面結構的平面平行。本實用新型有效地控制了車門門鎖結構區域在側碰中的侵入量,避免車門在碰撞過程中由于車門結構的大變形撞擊到門鎖解鎖機構而導致的車門開啟現象,提高了整車側面碰撞的安全性能及有效地保護了乘員的安全。
【IPC分類】B60J5/04
【公開號】CN204712841
【申請號】CN201520141768
【發明人】陳新, 孫金霞
【申請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請日】201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