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獲得能夠抑制移動部件從支承部件脫離的座椅安全帶裝置。本座椅安全帶裝置中,若帶扣罩(60)相對于帶扣導向件(76)向車輛斜前上側移動而帶扣罩(60)到達移動終點,若帶扣罩(60)相對于帶扣導向件(76)到達車輛上側的移動終點,則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和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的外側面夾持。由此,不僅是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的向車輛上側的移動,罩側卡合部(72)的向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截面形狀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移動,也被導向件側卡合部(100)抑制。
【專利說明】
座椅安全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使舌片或者帶扣移動的座椅安全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存在如下座椅安全帶裝置:為了使乘客進行的向帶扣卡合舌片的卡合操作容易,通過由支承部件引導移動部件而使之向車輛上側移動,來使舌片直接或者間接地向車輛上側移動(作為一個例子,參照下述專利文獻I)。該移動部件在到達了移動終點的情況下,向車輛前后方向側或車寬方向側被按壓,從而有從支承部件脫離的可能性。
[0003]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6-13109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考慮上述事實,其目的在于獲得能夠抑制移動部件從支承部件脫離的座椅安全帶裝置。
[0005]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具備:帶扣,其供設于安全帶的舌片卡合;移動部件,其能夠伴隨上述舌片或者上述帶扣的移動而移動;支承部件,其將上述移動部件支承為能夠移動;以及抑制構件,其設于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在上述移動部件到達移動終點的情況下,和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一起夾持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另一方,從而抑制上述移動部件從上述支承部件脫離。
[0006]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中,在移動部件相對于支承部件到達移動終點的情況下,利用移動部件以及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和設于移動部件以及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的抑制構件夾持移動部件以及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另一方,由此能夠抑制移動部件從支承部件脫離。
[0007]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在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基礎上,具備加強構件,該加強構件設于上述抑制構件,對上述抑制構件進行加強。
[0008]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中,由于抑制構件被加強構件加強,所以在移動部件相對于支承部件向最靠車輛上側的位置移動的情況下,能夠抑制由對移動部件賦予的負載所引起的抑制構件的變形,從而能夠有效地抑制移動部件從支承部件脫離。
[0009]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在技術方案I或者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基礎上,在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設有在與上述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短邊部長的長邊部,在該長邊部設有上述抑制構件。
[0010]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中,在移動部件以及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設有與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短邊部長的長邊部,在該長邊部設有抑制構件。因此,相比在短邊部設置抑制構件的情況,能夠增大抑制構件的范圍。
[0011]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在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基礎上,在一對上述長邊部設有上述抑制構件。
[0012]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中,在移動部件以及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設有一對與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短邊部長的長邊部,并在這一對長邊部設有抑制構件。因此,能夠更加有效地抑制移動部件從支承部件脫離。
[0013]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在技術方案I至技術方案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基礎上,具備導向構件,該導向構件卡合于上述抑制構件而對上述移動部件進行導向。
[0014]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座椅安全帶裝置中,導向構件卡合于抑制構件,由此能夠沿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對移動部件進行導向。
[0015]以上,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座椅安全帶裝置中,能夠抑制移動部件從支承部件脫離。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從車寬方向內側觀察的側視圖。
[0017]圖2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帶扣裝置的從車寬方向內側觀察的側視圖。
[0018]圖3是示出帶扣罩相對于帶扣導向件移動的狀態的與圖2對應的側視圖。
[0019]圖4是沿圖2的4-4線的剖視圖。
[0020]圖5是沿圖2的5-5線的剖視圖。
[0021 ]圖6是沿圖5的6-6線的剖視圖,(A)示出帶扣罩的移動前的狀態,(B)示出帶扣罩移動至移動終點的狀態。
[0022]附圖標記的說明
[0023]10...座椅安全帶裝置;18...安全帶;26...舌片;50...帶扣;60...帶扣罩(移動部件);70…導向肋(導向構件);76…帶扣導向件(支承部件);92…加強板(加強構件);100...導向件側卡合部(抑制構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4]接下來,基于圖1至圖6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各圖中箭頭FR表示應用了本座椅安全帶裝置10的車輛前側,箭頭OUT表示車寬方向外側,箭頭UP表示車輛上側。
[0025]<本實施方式的結構>
[0026]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帶裝置10具備安全帶卷繞裝置12。安全帶卷繞裝置12在車輛的中心支柱14的車輛下側固定于車體。并且,安全帶卷繞裝置12具備卷筒16。卷筒16的中心軸線方向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卷筒16能夠繞中心軸線旋轉。在卷筒16卡止有長條帶狀的安全帶18的長條方向基端部,安全帶18卷繞于卷筒16的外周部。并且,安全帶卷繞裝置12具備螺旋彈簧等卷筒施力部件,由卷筒施力部件向卷繞安全帶18時的旋轉方向亦即卷繞方向對卷筒16進行施力。
[0027]并且,安全帶卷繞裝置12具備鎖定機構(省略圖示)。鎖定機構在車輛碰撞時等車輛緊急時工作,若鎖定機構工作,則安全帶卷繞裝置12的卷筒16因鎖定機構而向與卷繞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的旋轉被阻止,從而安全帶18從卷筒16的拉出被阻止。
[0028]另外,安全帶卷繞裝置12具備預緊器(省略圖示)。預緊器在車輛碰撞時等車輛緊急時工作,若預緊器工作,則安全帶卷繞裝置12的卷筒16因預緊器而向卷繞方向旋轉,從而向卷筒16卷繞安全帶18。
[0029]另一方面,在安全帶卷繞裝置12的車輛上側設有穿通式固定器20。穿通式固定器20在中心支柱14的車輛上側的端部附近支承于車體。在穿通式固定器20形成有狹縫孔22,從安全帶卷繞裝置12的卷筒16拉出來的安全帶18的長條方向末端側,通過穿通式固定器20的狹縫孔22而向車輛下側折返。
[0030]并且,在中心支柱14的車輛下側的端部的附近設有固定板24,在固定板24卡止有通過穿通式固定器20的狹縫孔22而向車輛下側折返的安全帶18的末端部。在安全帶18的固定板24與穿通式固定器20之間的部分設有舌片26。在舌片26形成有狹縫狀的安全帶插通孔28,在安全帶插通孔28插通有安全帶18。由此,舌片26能夠沿安全帶18移動。
[0031]另一方面,在應用本座椅安全帶裝置10的車輛用的座椅30的車寬方向內側,設有帶扣裝置32。帶扣裝置32具備帶扣驅動裝置34。帶扣驅動裝置34具備作為滑塊導向機構的框架36。框架36通過螺栓等緊固構件固定于車輛的地板部38或者座椅30的構架部件等的車體側。如圖2所示,框架36具備作為滑塊導向部的在車寬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導向壁40、42,在導向壁40、42之間設有作為驅動部的驅動螺紋件44 ο驅動螺紋件44的中心軸線方向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并且驅動螺紋件44能夠繞中心軸線旋轉。
[0032]另一方面,在框架36的車輛前側設有作為驅動力輸出構件的馬達促動器46。在馬達促動器46連結有驅動螺紋件44的車輛前側的端部,驅動螺紋件44利用從馬達促動器46的馬達輸出的驅動力而繞驅動螺紋件44的中心軸線旋轉。馬達促動器46與馬達驅動器、E⑶等控制構件(省略圖示)電連接。該控制構件例如與對和應用本座椅安全帶裝置10的座椅30對應的車輛的車門的開閉進行檢測的門控燈開關等車門開閉檢測構件、或者設于座椅30的座墊48的負載傳感器等乘客檢測構件等檢測構件電連接。另外,控制構件與設于后述的帶扣50并對在帶扣50卡合舌片26這一情況進行檢測的帶扣開關(均省略圖示)電連接。基于從車門開閉檢測構件或乘客檢測構件等檢測構件、帶扣開關等輸出的電信號來控制馬達促動器46 ο
[0033]另一方面,在框架36的導向壁40與導向壁42之間設有滑塊52。滑塊52形成為塊狀,如圖4所示,滑塊52的車寬方向側面抵接于框架36的導向壁40、42。并且,在滑塊52形成有供驅動螺紋件44貫通的螺紋孔,通過旋轉驅動螺紋件44,滑塊52被導向壁40、42引導而沿車輛前后方向滑動。
[0034]并且,如圖2所示,帶扣裝置32具備作為連結部件的一對鋼絲線54。這些鋼絲線54形成為長條狀,如圖4所示,在車寬方向上排列設置。如圖2所示,在鋼絲線54的比長條方向中間部靠基端側的位置,鋼絲線54的長條方向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另外,鋼絲線54的長條方向基端部在比驅動螺紋件44靠車輛下側的位置連結于滑塊52。因此,若滑塊52沿車輛前后方向滑動,則鋼絲線54沿其長條方向移動。
[0035]另外,在框架36的車輛后側設有線繩導向件56。在線繩導向件56形成有線繩導向槽58。線繩導向槽58在線繩導向件56的車寬方向外側面開口,并由設于線繩導向件56的車寬方向外側的板狀的蓋部件57(參照圖1)關閉。并且,線繩導向槽58的長條方向一端在線繩導向件56的車輛前側面開口。另外,線繩導向槽58在長條方向中間部在以車寬方向為軸向的繞軸方向上彎曲,線繩導向槽58的長條方向另一端在線繩導向件56的車輛上側面開口。在線繩導向槽58穿通有鋼絲線54,鋼絲線54的比長條方向中間部靠末端側,從線繩導向槽58的長條方向另一端向車輛斜前上側(圖2的箭頭A方向)延伸。
[0036]另一方面,帶扣裝置32具備作為移動部件的帶扣罩60。帶扣罩60具備第一罩部件62以及第二罩部件64。這些第一罩部件62以及第二罩部件64通過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第一罩部件62和第二罩部件64在車寬方向上相互組裝而成為一體,從而形成帶扣罩60。在第一罩部件62和第二罩部件64的組裝狀態下,帶扣罩60成為長條方向相對于車輛上下方向朝車輛前后方向傾斜的方向(圖2的箭頭A方向以及箭頭B方向)的筒形狀。
[0037]在帶扣罩60內的車輛上側部分設有帶扣50。帶扣50具備帶扣主體66。帶扣主體66形成為從底板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突出有縱向壁的截面呈U字形狀,其中的底板設為長條方向與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大致相同,在帶扣主體66的內側設有閂銷等帶扣50的構件部件(省略圖示)。若從帶扣主體66的車輛斜前上側向帶扣主體66的兩縱向壁之間插入舌片26,則閂銷進入形成于舌片26的孔部,由此,舌片26卡合于帶扣50。
[0038]并且,如圖5所示,在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中間部,沿與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正交的方向切開而成的截面形狀大致呈長方形,具備一對作為長邊部的罩長邊側壁部68、74、以及尺寸比罩長邊側壁部68、74的尺寸短的一對作為短邊部的罩短邊側壁部69、75。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圖5的箭頭C方向以及箭頭D方向)沿著車寬方向,在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一側(圖5的箭頭C方向側)的罩長邊側壁部68,形成有作為導向構件的一對導向肋70。
[0039]一對導向肋70形成為:在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圖2、圖3、圖6的箭頭A方向以及箭頭B方向)上長、且厚度方向沿著帶扣罩60的寬度方向(圖2、圖3、圖5的箭頭E方向以及箭頭F方向)的窄板狀,并在帶扣罩60的寬度方向上相互對置。并且,一對導向肋70形成于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中的帶扣罩60的寬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并從罩長邊側壁部68朝向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內側突出形成。
[0040]另外,在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形成有罩側卡合部72。罩側卡合部72相對于一對導向肋70的車輛下側端部形成于帶扣罩60的寬度方向兩側。如圖6(A)所示,罩側卡合部72從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向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內側(圖6(A)的箭頭D方向側)突出形成,罩側卡合部72的車輛上側面的方向相對于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上側(圖6(A)的箭頭A方向側)朝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外側(圖6(A)的箭頭C方向側)傾斜。即,如圖6(A)所示,罩側卡合部72的車輛上側面從罩長邊側壁部68向朝向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內側(圖6(A)的箭頭D方向側)且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上側(圖6 (A)的箭頭A方向側)的方向傾斜。并且,如圖5以及圖6(A)所示,與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一側的罩長邊側壁部68相同,在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另一側(圖5的箭頭D方向側)的罩長邊側壁部74,形成有一對導向肋70以及罩側卡合部72。
[0041]如圖6(A)所示,罩長邊側壁部74的罩側卡合部72從罩長邊側壁部74向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內側(圖6(A)的箭頭C方向側)突出形成,罩側卡合部72的車輛上側面的方向相對于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上側(圖6(A)的箭頭A方向側)朝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外側(圖6(A)的箭頭D方向側)傾斜。即,如圖6(A)所示,罩側卡合部72的車輛上側面從罩長邊側壁部74向朝向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內側(圖6(A)的箭頭C方向側)且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上側(圖6(A)的箭頭A方向側)的方向傾斜。
[0042]并且,如圖2所示,帶扣裝置32具備作為支承部件的帶扣導向件76。帶扣導向件76通過比構成帶扣罩60的第一罩部件62以及第二罩部件64柔軟的合成樹脂材而形成為在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圖2箭頭A方向以及箭頭B方向)上長的筒狀。帶扣導向件76的車輛下側的端部,直接或者經由其它部件間接地固定于線繩導向件56,由此,帶扣導向件76經由線繩導向件56以及框架36固定于車體側。并且,如圖5所示,將帶扣導向件76在與其長條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開而成的截面形狀大致呈長方形,具備一對作為長邊部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以及尺寸比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的尺寸短的一對作為短邊部的導向件短邊側壁部86、94,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圖5的箭頭C方向以及箭頭D方向)沿著車寬方向。
[0043]另外,在帶扣導向件76的內側形成有間隔壁78。間隔壁78形成于帶扣導向件76的寬度方向中間部,并且間隔壁78連續地形成于帶扣導向件76的長條方向大致整個區域。利用該間隔壁78,帶扣導向件76的內側的空間被分隔為帶扣導向件76的寬度方向一側(圖5的箭頭E方向側)的線纜收容部82、和帶扣導向件76的寬度方向另一側(圖5的箭頭F方向側)的線繩收容部80。在帶扣導向件76的線繩收容部80內穿通有鋼絲線54。鋼絲線54的長條方向末端側從帶扣導向件76的車輛斜前上側的端部向帶扣導向件76的外側延伸,并與設于帶扣罩60的帶扣主體66連結。
[0044]另一方面,在帶扣導向件76的線纜收容部82穿通有卷線84。卷線84形成為電源線以及信號線的至少一方被合成樹脂材料覆蓋的長條狀。并且,卷線84形成為螺旋狀,并能夠在其長條方向上伸縮。
[0045]卷線84的長條方向末端側從帶扣導向件76的車輛上側的端部向帶扣導向件76的外側延伸,并與設于帶扣罩60的帶扣50的帶扣開關(省略圖示)連接。并且,卷線84的長條方向基端側從帶扣導向件76的車輛下側的端部向帶扣導向件76的外側延伸。對于卷線84的長條方向基端側而言,在卷線84具備電源線的情況下與搭載于車輛的電池(省略圖示)直接或者間接地連接,在卷線84具備信號線的情況下與搭載于車輛的控制構件直接或者間接地連接。
[0046]另外,在帶扣導向件76的寬度方向一側(圖5的箭頭E方向側)的作為帶扣導向件76的短邊部的導向件短邊側壁部86,形成有狹縫88。狹縫88形成于帶扣導向件76的長條方向整個區域,通過使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短邊側壁部86彈性變形以擴開狹縫88,能夠從導向件短邊側壁部86側將卷線84配置于線纜收容部82內。
[0047]并且,在帶扣導向件76形成有加強肋90。加強肋90形成于帶扣導向件76的寬度方向另一側(圖5的箭頭F方向側)的導向件短邊側壁部94的外側,由此,增補帶扣導向件76的剛性。
[0048]另外,在帶扣導向件76設有作為加強構件的加強板92。加強板92形成為剛性比形成帶扣導向件76的合成樹脂材料的剛性高的金屬板等。并且,加強板92的截面大致呈C字形狀,并且加強板92埋設于帶扣導向件76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的導向件短邊側壁部94的內側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兩側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的內側。由此,增補帶扣導向件76的剛性。
[0049]并且,在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一側(圖5的箭頭C方向側)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形成有一對導向件側卡合部100。一對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形成于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隔著帶扣導向件76的寬度方向中央部的兩側,并且如圖6(A)所示,從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車輛上側的端部向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側(圖6(A)的箭頭C方向側)延伸。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的方向相對于帶扣導向件76的長條方向下側(圖6(A)的箭頭B方向側)朝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內側(圖6(A)的箭頭D方向側)傾斜。SP,如圖6(A)所示,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從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向朝向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側(圖6(A)的箭頭C方向側)且帶扣導向件76的長條方向下側(圖6(A)的箭頭B方向側)的方向傾斜。
[0050]并且,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在帶扣導向件76以及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上與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的罩側卡合部72對置,且在帶扣罩60的相對于帶扣導向件76的車輛上側的移動終點(圖3圖示的狀態),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的罩側卡合部72進入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與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外側面之間,而被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和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夾住。
[0051]另外,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的一對導向肋70進入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一對導向件側卡合部100之間,并且帶扣罩60的導向肋70被帶扣導向件76的一對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引導,從而帶扣罩60能夠沿其長條方向移動。
[0052]并且,如圖5以及圖6(A)所示,與寬度方向一側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相同,在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另一側(圖5的箭頭D方向側)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形成有一對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如圖6(A)所示,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一對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從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車輛上側的端部,向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側(圖6(A)的箭頭D方向)延伸,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的方向相對于帶扣導向件76的長條方向下側(圖6(A)的箭頭B方向側)朝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內偵叭圖6(A)的箭頭C方向偵UM頃斜。即,如圖6(A)所示,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從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向朝向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側(圖6(A)的箭頭D方向側)且帶扣導向件76的長條方向下側(圖6(A)的箭頭B方向側)的方向傾斜。
[0053]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在帶扣導向件76以及帶扣罩60的長條方向上與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74的罩側卡合部72對置,并在帶扣罩60的相對于帶扣導向件76的車輛上側的移動終點(圖3圖示的狀態),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74的罩側卡合部72進入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與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內側面之間,而被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和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夾持。
[0054]另外,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74的一對導向肋70進入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一對導向件側卡合部100之間,并且帶扣罩60的導向肋70被帶扣導向件76的一對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引導,從而帶扣罩60能夠沿其長條方向移動。
[0055]并且,如圖6(A)所示,埋設于帶扣導向件76的加強板92在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內的車輛上側端部,向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側彎曲,而進入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內。由此,增補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剛性。
[0056]<本實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57]本座椅安全帶裝置10中,例如若與應用本座椅安全帶裝置10的座椅30對應的車輛的車門從關閉狀態向打開狀態變化,則由于該車門的開閉狀態的變化而由門控燈開關等車門開閉檢測構件等的檢測構件來進行檢測。并且,例如若乘客102落座于座椅30,則由設于座椅30的座墊48等的負載傳感器等乘客檢測構件等的檢測構件來對乘客102落座于座椅30的情況進行檢測。根據這樣伴隨乘客乘坐于車輛而產生的車門、座椅30的狀態的變化,而從檢測構件向控制構件輸出的電信號的電平被切換。由此,若驅動馬達促動器46而使驅動螺紋件44旋轉,則滑塊52被框架36的導向壁40、42引導而向車輛后側滑動。由此,若鋼絲線54向長條方向末端側移動,則帶扣主體66被鋼絲線54向車輛斜前上側按壓。
[0058]若來自該鋼絲線54的按壓力經由帶扣主體66向帶扣罩60傳遞,則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74的導向肋70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引導,而帶扣罩60向車輛斜前上側(圖2的箭頭A方向側)移動。這樣,通過使帶扣罩60移動,乘客102能夠使舌片26容易地卡合于帶扣50,從而能夠容易地佩戴安全帶18。
[0059]另一方面,若舌片26卡合于帶扣50,則從帶扣50的帶扣開關向控制構件輸出的電信號的電平被切換。由此,馬達促動器46被驅動而驅動螺紋件44進行旋轉,于是滑塊52被框架36的導向壁40、42引導而向車輛前側滑動。由此,鋼絲線54向長條方向基端側移動,帶扣罩60經由帶扣主體66被鋼絲線54拉拽。由此,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74的導向肋70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引導,而帶扣罩60向車輛斜后下側(圖3的箭頭B方向側)移動。
[0060]此處,若如圖3所示,帶扣罩60相對于帶扣導向件76到達車輛上側的移動終點,則如圖6(B)所示,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的罩側卡合部72進入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與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外側面之間,而罩長邊側壁部68的罩側卡合部72被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和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夾持,從而罩長邊側壁部68的罩側卡合部72的車輛上側面抵接于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
[0061]另外,該狀態下,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74的罩側卡合部72進入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與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外側面之間,而罩長邊側壁部74的罩側卡合部72被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和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夾持,從而罩長邊側壁部74的罩側卡合部72的車輛上側面抵接于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
[0062]此處,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74的罩側卡合部72的車輛上側面的方向,相對于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長條方向朝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側傾斜。與此相對,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偵_的方向,相對于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長條方向朝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內側傾斜。
[0063]因此,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的車輛上側面抵接于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車輛下側面,從而不僅是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的向車輛上側的移動,罩側卡合部72的向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外側的移動,也被導向件側卡合部100抑制。
[0064]由此,即使在車輛前后方向或者車寬方向上按壓帶扣罩60,也能夠保持帶扣罩60的兩罩側卡合部72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和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夾持的狀態。由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帶扣罩60從帶扣導向件76脫離。
[0065]而且,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的兩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由加強板92增補剛性。因此,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即使被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按壓,也難以變形。因此,能夠保持帶扣罩60的兩罩側卡合部72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和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夾持的狀態,從而能夠有效地抑制帶扣罩60從帶扣導向件76脫離。
[0066]并且,帶扣導向件76的兩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由加強板92增補剛性。因此,即使縮小兩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從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的車輛上側端部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量,也能夠防止或者抑制由來自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的按壓力引起的帶扣導向件76的兩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變形。由此,能夠使帶扣導向件76小型化,進而能夠使帶扣罩60小型化。由此,能夠縮小帶扣裝置32的設置所需要的空間。
[0067]另外,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形成于帶扣罩60的厚度方向兩側的罩長邊側壁部68、74,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形成于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兩側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因此,相比在帶扣罩60的寬度方向側的導向件短邊側壁部94形成罩側卡合部72、或在帶扣導向件76的寬度方向側的壁部形成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結構,能夠擴大罩側卡合部72以及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形成范圍。由此,也能夠保持罩側卡合部72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和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夾持,罩側卡合部72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和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夾持的狀態,能夠有效地抑制帶扣罩60從帶扣導向件76脫離。
[0068]另外,在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一側,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和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夾持,并在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另一側,帶扣罩60的罩側卡合部72被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和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夾持。由此,能夠在帶扣導向件76的厚度方向兩側承受對帶扣罩60賦予的車輛前后方向或者車寬方向的負載,從而能夠防止或者抑制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變形,進而能夠有效地抑制帶扣罩60從帶扣導向件76脫離。
[0069]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如下結構:在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以及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雙方分別形成有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并且在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以及罩長邊側壁部74雙方分別形成有罩側卡合部72。然而,也可以是如下結構: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形成于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以及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8中的一方,并且罩側卡合部72以與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形成位置對應的方式形成于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以及罩長邊側壁部74中的一方。
[0070]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如下結構: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形成于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長邊側壁部96、98,并且罩側卡合部72形成于帶扣罩60的罩長邊側壁部68、74。然而,也可以構成為: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形成于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短邊側壁部86以及導向件短邊側壁部94中的至少一方,并且罩側卡合部72以與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形成位置對應的方式形成于帶扣罩60的罩短邊側壁部69、75。
[007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形成為在與其長條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開而成的截面形狀大致呈長形狀,但帶扣罩60以及帶扣導向件76的截面形狀也可以是圓形、橢圓形、正方形等長方形以外的其它的形狀。
[007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帶扣導向件76的導向件側卡合部100的剛性由加強板92增補的結構,但也可以是未在導向件側卡合部100內埋設加強板92的結構。
[0073]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是作為支承部件的帶扣導向件76進入作為移動部件的帶扣罩60的內側的結構,但也可以是移動部件進入支承部件的內側的結構。
[0074]另外,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移動部件的帶扣罩60相對于作為支承部件的帶扣導向件76的移動方向是車輛斜前上側(圖2以及圖3的箭頭A方向側)以及車輛斜后下側(圖2以及圖3的箭頭B方向側)。然而,移動部件相對于支承部件的移動方向也可以是車輛前后方向偵U、車輛上下方向側、車寬方向側等,移動部件相對于支承部件的移動方向并沒有特別限定。
[0075]并且,本實施方式是如下結構:通過使作為移動部件的帶扣罩60相對于作為支承部件的帶扣導向件76移動,來使帶扣50與帶扣罩60—起移動。然而,通過移動部件相對于支承部件的移動來與移動部件一起移動的結構不限定于帶扣50。例如,也可以是通過移動部件相對于支承部件的移動來使舌片26向車輛前側或者車輛上側等移動的結構。
[007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用于使帶扣罩60向車輛斜前上側移動的馬達促動器46的控制,基于從門控燈開關等車門開閉檢測構件或檢測乘客102落座于座椅30的情況的乘客檢測構件等檢測構件輸出的電信號的電平的切換來進行。
[0077]然而,并不限定于基于從這樣的車門開閉檢測構件或乘客檢測構件輸出的電信號的電平的切換的結構。例如,也可以基于在乘客102乘坐于車輛時解除車門鎖定的解除操作來進行馬達促動器46的控制,也可以構成為:將用于解除車輛的室內或車門鎖定的馬達促動器46的操作開關設于車輛室內或車輛用的遙控鑰匙,通過由乘客102操作這樣的操作開關來進行用于使帶扣罩60向車輛斜前上側移動的馬達促動器46的控制。
[0078]S卩,用于使帶扣罩60向車輛斜前上側移動的馬達促動器46的控制,只要是基于乘客102乘坐于車輛時對車輛的各部位所進行的操作即可。
【主權項】
1.一種座椅安全帶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 帶扣,其供設于安全帶的舌片卡合; 移動部件,其能夠伴隨上述舌片或者上述帶扣的移動而移動; 支承部件,其將上述移動部件支承為能夠移動;以及 抑制構件,其設于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在上述移動部件到達移動終點的情況下,利用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和該抑制構件夾持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另一方,從而抑制上述移動部件從上述支承部件脫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加強構件,該加強構件設于上述抑制構件,對上述抑制構件進行加強。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設有在與上述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短邊部長的長邊部,在該長邊部設有上述抑制構件。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對上述長邊部設有上述抑制構件。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導向構件,該導向構件卡合于上述抑制構件而對上述移動部件進行導向。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座椅安全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抑制構件為從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向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另一方突出的一側卡合部, 在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另一方,設有從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另一方向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側突出的另一側卡合部, 上述一側卡合部和上述另一側卡合部設置成在上述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上對抗, 在上述移動部件到達了移動終點的情況下,由上述移動部件以及上述支承部件這兩者中的一方和上述一側卡合部,來夾持上述另一側卡合部。
【文檔編號】B60R22/26GK106043214SQ201610178011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5日 公開號201610178011.8, CN 106043214 A, CN 106043214A, CN 201610178011, CN-A-106043214, CN106043214 A, CN106043214A, CN201610178011, CN201610178011.8
【發明人】村崎龍博, 齋藤拓宏, 松崎真, 林晃司, 田中浩人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海理化電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