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出裝置的制造方法【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拉出裝置,其具有被支承于殼體,并能夠從殼體被拉出與被推回殼體的拉出體,采用該拉出裝置,能夠防止附著在拉出體上的液體侵入殼體。拉出裝置(1)具有:殼體(2),其朝前方開口;拉出體(3),其支承在殼體上,通過使其滑動移動能夠沿前后方將其拉出與推回。在拉出體的能夠從殼體突出的部分的外表面設有防水壁(25),該防水壁用于阻止附著在上述外表面上的液體向拉出體的基端側移動,并且將液體向拉出體的左右側邊緣側引導。【專利說明】拉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拉出裝置,其例如設置在車輛的儀表板等上,用于將飲料容器等物品保持在拉出體的頂端部。【
背景技術:
】[0002]作為拉出裝置,公知一種杯保持架,其具有:杯保持架引導件,其設在車輛的儀表板上;杯保持架主體,其作為拉出體,被支承在杯保持架引導件上,能夠通過使其滑動移動來將其拉出與推回;托盤,其安裝在杯保持架主體的頂端部(例如專利文獻I)O該杯保持架中,杯保持架引導件呈在杯保持架主體的拉出與推回方向上貫通的筒形,并通過杯保持架支架與轉向輔助件連接,其中,杯保持架支架的靠杯保持架引導件內端的部分朝上方開口呈槽形,轉向輔助件為配置于儀表板內側的車架部分。由此,灑在杯保持架主體上的飲料等液體流經杯保持架主體的上表面、杯保持架引導件的內側以及杯保持架支架的上表面,從轉向輔助件向下方落下。如此使液體的落下位置集中于轉向輔助件,從而能夠防止液體落在配置于儀表板上的收音機等電子設備上。[0003]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平11-334448號[0004]然而,由于專利文獻I所涉及的杯保持架中,液體流經杯保持架引導件的內側,因此在液體含有糖分等的情況下,液體附著在杯保持架引導件的內部,從而阻礙杯保持架主體和杯保持架引導件的拉出與推回。另外,在儀表板內部形成從杯保持架支架排出的液體的排出路徑時,必須考慮其他設備和車架,從而產生結構布局復雜的問題。【
發明內容】[0005]鑒于上述情況,提出了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被支承在殼體上且能夠拉出與推回的拉出體的拉出裝置,其能夠防止附著在拉出體上的液體侵入殼體。[0006]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涉及一種拉出裝置(I),其具有:殼體(2),其朝前方開口;拉出體(3),其支承在所述殼體上,通過使其滑動移動能夠沿前后方將其拉出與推回,在所述拉出體的能夠從所述殼體突出的部分的外表面設有防水壁(25),所述防水壁用于阻止附著在所述外表面上的液體向所述拉出體的基端側移動,并且將所述液體向所述拉出體的左右側邊緣側引導。防水壁也可以由相對于表面突出的凸部的側壁面或構成槽的一部分的側壁面形成。[0007]采用該結構,利用設置于拉出體外表面的防水壁,使附著于拉出體的液體被引導至拉出體的左右側邊緣,并從拉出體落下。由此,能夠防止液體侵入殼體內。[0008]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結構:在所述拉出體的側表面(3A)設有導軌(15),所述導軌向側方突出,并且沿所述拉出體的滑動方向延伸,在所述殼體的內側設有能夠收容所述導軌的引導槽(10),且所述導軌能夠滑動,所述防水壁設置于所述導軌的上表面(15C)。[0009]采用該結構,附著于導軌上表面的液體不會侵入殼體,能夠從導軌除去該液體。[0010]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結構:所述導軌的上表面具有:第I表面(21),其設置于所述拉出體的基端側;第2表面(22),其設置于相對于所述第I表面而言,處于所述拉出體的頂端側,與所述第I表面之間隔著臺階部向下方低下,所述防水壁由所述臺階部形成。[0011]采用該結構,能夠在導軌可相對于殼體滑動的情況下形成防水壁。[0012]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結構:具有設置于所述殼體的推壓部件(36)和施力部件(37),其中,所述推壓部件能夠拉出與推回所述引導槽內,在突出到所述引導槽內的突出位置與所述導軌的上表面抵接,所述施力部件對所述推壓部件向突出位置側施力。[0013]采用該結構,通過被施力部件施力的推壓部件與導軌抵接,使引導槽和導軌之間的間隙被封閉,從而能夠抑制拉出體相對于殼體的晃動。另外,在拉出體被收裝的狀態下,推壓部件與第2表面抵接,在拉出體被拉出的狀態下,由于推壓部件與比第2表面隆起的第I表面抵接,因此在拉出體被拉出的狀態下,推壓部件與導軌的接觸壓力增加,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拉出體的晃動。[0014]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結構:所述第2表面上設有斜面(30),所述斜面從所述拉出體的頂端側向基端側延伸,并且越靠基端側突出量越大,所述斜面的基端側的端部與所述臺階部之間隔開間隙(31)配置,并且具有與所述臺階部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0015]采用該結構,當拉出體被拉出與推回時,推壓部件的與導軌之間的滑動面從第I表面經斜面向第2表面移動,或從第2表面經斜面向第I表面移動。因此,能夠避免推壓部件和臺階部(防水壁)之間的碰撞,從而能夠使拉出體順暢地拉出與推回。[0016]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結構:所述斜面和所述防水壁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推壓部件的與所述第I表面之間的滑動面的、在所述導軌長度方向上的長度。[0017]采用該結構,能夠切實地避免推壓部件和防水壁之間的碰撞,使拉出體順暢地拉出與推回。[0018]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結構:所述第I表面、所述第2表面以及所述斜面在左右方向上越靠近所述導軌的突出端側越向下方傾斜。[0019]采用該結構,附著在導軌上的液體因重力向導軌的左右側邊緣側移動,并從左右側邊緣落下。[0020]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結構:所述拉出體沿著圓弧形的軌道滑動移動,當位于從所述殼體突出的拉出位置時,所述拉出體的頂端部大致沿水平方向配置,當位于收入所述殼體的收裝位置時,所述拉出體的頂端部相對于水平面傾斜配置。[0021]采用該結構,能夠使殼體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較小,并且能夠使拉出體在突出位置的突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較大。[0022]另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結構:所述防水壁以越靠近左右側邊緣側則越靠近所述拉出體的基端側的方式傾斜。[0023]采用該結構,使因重力向拉出體的基端側移動的液體沿著防水壁向左右側邊緣側流動。[0024]采用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拉出裝置,其具有被支承于殼體,并能夠從殼體被拉出與被推回殼體的拉出體,采用該拉出裝置,能夠防止附著于拉出體的液體侵入殼體。【附圖說明】[0025]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拉出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拉出裝置的側視圖。圖3是沿圖2中II1-1II線的截面圖。圖4是沿圖2中IV-1V線的截面圖。圖5是表示導軌的立體圖。圖6是從正對導軌上表面的方向觀察得到的俯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拉出裝置;2:殼體;3:拉出體;4:第I支架;5:第2支架;6:框體板;10:引導槽;15:導軌;15C:上表面;21:第I表面;22:第2表面;23:第3表面;24:臺階部;25:防水壁;30:斜面;31:間隙;35:收裝凹部;36:推壓部件;36A:凸輪面;37:施力部件;100:儀表板。【具體實施方式】[0026]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拉出裝置I為能夠拉出與推回的擱置臺(table)部件,例如配置在車輛的儀表板100上。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拉出裝置I具有左右對稱的結構,因此,對于同樣的結構,僅對左右的一方的結構進行說明。[0027]如圖1所示,拉出裝置I具有殼體2、拉出體3、第I和第2支架4、5以及框體板6。如圖1?圖4所示,殼體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部2A和于底部2A的左右兩端向上方突出設置的側壁部2B,殼體2的橫截面呈向上方開口的槽形。從左右方向觀察時,底部2A呈向斜上方凸出的圓弧形,前端(頂端)配置于后端(基端)的上方。底部2A在后端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前端向斜上方延伸。底部2A的寬度方向沿左右方向配置,具有圓周面狀的上表面2C和下表面2D。[0028]左、右側壁部2B沿著底部2A的左、右側邊緣延伸,且相互平行。從左右方向觀察時,左、右側壁部2B與底部2A同樣呈圓弧形延伸。左、右側壁部2B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向的側表面(以下稱為內側表面2E)的下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設置的引導槽10。左、右引導槽10分別沿著側壁部2B的長度方向呈圓弧形延伸。各引導槽10具有:底壁部10A,其構成槽底;下壁部1B和上壁部10C,二者構成槽的側壁。在各引導槽10的橫截面中,底壁部1A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下壁部1B大致沿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延伸,上壁部1C以其開口端側(內側表面2E側)位于底壁部1A側上方的方式相對于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傾斜延伸。由此,各引導槽10的橫截面大致呈梯形。[0029]第I支架4具有:底板部4A,其沿著殼體2的底部2A的下表面2D設置;側板部4B,其沿著左、右側壁部2B的外表面設置。第I支架4的橫截面呈向上方開口的槽形。第I支架4在前后方向上比殼體2短,前端配置于與殼體2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后端配置于殼體2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間部。第I支架4在底板部4A通過螺釘等緊固部件與殼體2的底部2A的下表面2D連接。在第I支架4的各側板部4B的突出端上形成有第I緊固片4C,第I緊固片4C相對于側板部4B呈直角彎折。另外,在各側板部4B的外表面上突出設置有第2緊固片4D。[0030]第2支架5呈板狀,架設于第I支架4的左、右側壁部2B的突出端(上端)。詳細而言,第2支架5的左右端以與第I支架4的左、右第I連接片4C抵接的方式配置,被螺釘等緊固部件連同第I緊固片4C一起連接于儀表板100或支承儀表板100的車架(未圖示)。第I支架4和第2支架5相互協同動作形成前后開口的筒形結構,在筒形結構的內部收裝有殼體2的前部。如圖2所示,第2連接片4D被螺釘等緊固部件連接于儀表板100或車架。如此,通過第I和第2支架4、5將殼體2配置于儀表板100的背面側的規定位置。在殼體2配置在儀表板100上的狀態下,殼體2的前端與儀表板100上形成的開口101相對應配置。[0031]如圖1所示,框體板6呈框形,以與殼體2的前端相對應的方式與第I支架4的前端連接。框體板6沿著儀表板100的開口的邊緣配置,隱藏(遮擋)殼體2和儀表板100的開口101之間的間隙以及第I和第2支架4、5的前端,從而使得,從外部看不到該間隙和該前端。[0032]如圖1?圖4所示,拉出體3配置在由殼體2的底部2A和一對側壁部2B形成的槽內,能夠沿著底部2A的長度方向滑動移動。從左右方向觀察時,拉出體3呈圓弧形,該圓弧形具有與殼體2的底部2A相同的曲率。拉出體3的左右方向上的寬度設定為,小于殼體2的左、右側壁部2B的內側表面2E之間的距離。本實施方式中,拉出體3由多個部件組合形成,其內部形成為中空。在拉出體3的左、右側表面3A的下部,分別突出設置有導軌15ο在拉出體3被支承在殼體2上的狀態下,左、右導軌15與左、右引導槽10卡合。導軌15沿拉出體3的長邊方向呈圓弧形延伸。導軌15的與長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橫截面具有與引導槽10相對應的形狀,大致呈梯形。導軌15具有:突出端面15A,其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下表面15B,其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上表面15C,其從拉出體3的左右側表面向下傾斜延伸至突出端面15A。[0033]拉出體3利用導軌15與引導槽10卡合,而相對于殼體2沿圓弧形軌道在前后方向上滑動移動。拉出體3位于拉出體3的收裝位置時,拉出體3的除前端(頂端)之外的大部分收裝于殼體2的內側,其中,拉出體3的收裝位置是指拉出體3相對于殼體2的最后方的位置。另夕卜,拉出體3位于拉出體3的拉出位置時,拉出體3的除后端(基端)之外的大部分突出到殼體2的前方,其中,拉出體3的拉出位置是指拉出體3相對于殼體2的最前方的位置。拉出體3和殼體2上可以設置止擋部件,用于限制二者在拉出位置相互碰撞以及限制拉出體3向前方移動。拉出體3在位于收裝位置時,沿著殼體2的底部2A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詳細而言,拉出體3在位于收裝位置時,其后端呈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且隨著靠近前端側而前傾的姿勢。另夕卜,拉出體3在位于拉出位置時,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詳細而言,拉出體3在位于拉出位置時,其前端呈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后端側越向下方傾斜的姿勢。[0034]導軌15的上表面15C具有:第I表面21,其在上表面15C的長度方向上配置于后部;第2表面22,其在上表面15C的長度方向上配置于中間部;第3表面23,其在上表面15C的長度方向上配置于前部。第2表面22配置在相對于第I表面21及第3表面23而言,下降的位置。換言之,在導軌15的上表面15C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形成有相對于后部的第I表面21和前部的第2表面23凹陷的凹部,由該凹部的底面形成第2表面22。第I表面21和第3表面23的位置關系可以任意設定,在本實施方式中,第I表面21和第3表面23配置于I個連續的假想圓弧面上。[0035]如圖5和圖6所示,在第I表面21和第2表面22之間的邊界部,形成有從第I表面21向下延伸至第2表面22的臺階部24。臺階部24的與第I表面21和第2表面22垂直相交的側壁稱為防水壁25。在拉出體3位于拉出位置時,防水壁25配置于比殼體2的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防水壁25從上表面15C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到另一端連續形成。另外,防水壁25呈直線狀延伸,并以其導軌15的突出端側比基端側更靠后方的方式傾斜設置。從與導軌15的上表面15C相向的方向觀察時,防水壁25和與導軌15的長度方向垂直相交的面之間的夾角Θ例如可以為0°以上80°以下。在拉出體3位于拉出位置時,由于防水壁25的角度Θ在角度Θ的范圍內角度越大時,防水壁25的延伸方向越接近鉛直方向,因此水容易流到導軌15的突出端側。防水壁25距離第2表面22的高度可以任意設定,例如可以為0.3mm以上。[0036]如圖1?圖5所示,第I表面21、第2表面22、第3表面23和斜面30的傾斜面在左右方向上以隨著靠近導軌15的突出端側(突出端面15A側)而向下的方式傾斜。[0037]如圖1和圖2所示,在第2表面22和第3表面23之間的邊界部形成有使從第2表面22到第3表面23平滑連接的傾斜面27。[0038]如圖1?圖6所示,第2表面22上突出設置有斜面30。斜面30沿導軌15的長度方向延伸,其從第2表面22突出的量隨著向后方靠近而逐步增大。斜面30的后端與防水壁35之間設有間隙31。斜面30的后端到第2表面22的高度與防水壁25到第2表面22的高度大致相同,斜面30的后端與第I表面21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換言之,斜面30的后端配置在外接有圓弧形第I表面21的假想圓弧面上。另外,斜面30配置于第2表面22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0039]如圖2和圖3所示,引導槽10的上壁部1C上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收裝凹部35。收裝凹部35也在側壁部2B的內側表面2E處開口。收裝凹部35中收裝有推壓部件36,該推壓部件36能夠在左右方向上產生位移。推壓部件36在下部具有作為傾斜面的凸輪面36A。凸輪面36A,以其收裝凹部35的底部側在左右方向上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傾斜。推壓部件36在左右方向上通過向從收裝凹部35突出的方向移動,使凸輪面36A與導軌15的上表面15C抵接。在左右方向上在收裝凹部35和推壓部件36之間安裝有施力部件37,該施力部件37在左右方向上對推壓部件36從收裝凹部35向突出的方向施力。施力部件37可以是板簧、壓縮彈簧、扭簧等公知的施力部件。本實施方式中,表不使用板簧例子。[0040]被施力部件37施力的左右一對推壓部件36通過在左右方向上從各收裝凹部35向突出的方向移動,使各凸輪面36A與各導軌15的上表面15C抵接,以對導軌15向左右方向上的內側(拉出體3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側)且下方推壓。由此,拉出體3在左右方向上被左、右推壓部件36夾持,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被推壓部件36和殼體2的底部2A夾持,從而抑制拉出體3的晃動。[0041]拉出體3被從殼體2拉出與被推回殼體2時,推壓部件36在導軌15的上表面15C上滑動,與第I表面21、第2表面22、斜面30、傾斜面27和第3表面23中的任意一個抵接。當拉出體3位于收裝位置時,推壓部件36與第3表面23抵接,當拉出體3位于拉出位置時,推壓部件36與第I表面21抵接,當拉出體3位于收裝位置和拉出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時,抵押部件36與第2表面22、斜面30或傾斜面27抵接。[0042]在導軌15的長度方向上,推壓部件36的滑動面比斜面30的后端與防水壁25之間的間隙31長,以阻止推壓部件36嵌入間隙31。由此,當拉出體3從收裝位置被拉出至拉出位置時,推壓部件36按第3表面23、傾斜面27、第2表面22、斜面30、第I表面21的順序滑動,避免與防水壁25碰撞。[0043]拉出體3的前端與前面板41連接。前面板41的正面朝向前方,其外緣相對于拉出體3向上、下方及左、右方伸出。當拉出體3位于收裝位置時,前面板41的緣部從前方觀察與框體板6的內緣重合,封閉由框體板6形成的開口。在前面板41的下部中央設有把持部41A,使用者可以抓住該把持部41A拉出拉出體3。[0044]如圖1所示,在拉出體3的前端的上表面(外周面)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3。在凹部43的底部形成有平面狀的載置面43A,在載置面43A的周圍形成有邊緣壁43B。載置面43A在拉出體3位于拉出位置時處于水平狀態。載置面43A上能夠放置包括杯子及塑料瓶等飲料容器、或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在內的各種物品。形成凹部43的外周的邊緣壁43B限制放置在載置面43A上的物品的移動,并且,使落到載置面43A上的液體及異物的移動僅限于凹部43內。[0045]下面,對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拉出裝置I的效果進行說明。拉出裝置I中,由于在導軌15的上表面形成有防水壁25,因此能夠由防水壁25阻止附著在導軌15的上表面15C上的液體向后方移動,并且將該液體引導至左右側邊緣(導軌15的突出端側),使該液體從拉出體3落下。由于當拉出體3位于拉出位置時,防水壁25位于殼體2的前端的前方,因此能夠在拉伸裝置I的外部(殼體2的外側)將附著在導軌15上的液體除去,以防止該液體侵入拉出裝置I內。導軌15的包括第2表面22的上表面15C在左右方向上以使導軌15的突出端側向下的方式傾斜,因此能夠促使上表面15C上的液體因重力而向導軌15的突出端側移動。[0046]殼體2上設有推壓部件36,推壓部件36將導軌15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側且下方推壓,因此能夠維持殼體2和拉出體3之間的接觸,防止拉出體3相對于殼體2晃動,并且,能夠提高拉出體3的位置穩定性。另外,當拉出體3位于拉出位置或收裝位置時,推壓部件36與相對于第2表面22向上方(推壓部件36側)隆起的第I表面21和第3表面23抵接,因此能夠以比與第2表面22抵接時更大的力推壓導軌15。由此,當拉出體3位于拉出位置或收裝位置時,推壓部件36以相對較大的力推壓導軌15,能夠更進一步抑制拉出體3的晃動。另外,當拉出體3位于拉出位置和收裝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時,推壓部件36對導軌15的推壓力變小,易于拉出體3的拉出(滑動移動)。[0047]在拉出拉出體3時,推壓部件36在斜面30上滑動,能夠在不與防水壁25接觸的情況下在第I表面21上移動。由此,使拉出體3的拉出動作順暢。[0048]以上是對【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不過,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而能夠在較大范圍內變形實施。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防水壁25由形成于第I表面21和第2表面22之間的邊界的臺階部24的側壁面形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防水壁可以由相對于表面突出的凸部的側壁面或構成槽的一部分的側壁面形成。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在導軌15的上表面15C上設置防水壁25的例子進行了說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防水壁25也可以設置在拉出體3的上表面或側表面3A。在拉出體3的上表面形成防水壁的情況下,該防水壁的左右側端優選為,配置于比導軌15上形成的防水壁25靠前方的位置。采用這種結構,由設在拉出體3上表面的防水壁引導的液體在第2表面22上流動,之后,被引導至導軌15的防水壁25,從導軌15的突出端面15A排出。防水壁也可以由拉出體3上形成的槽的側壁形成。[0049]另外,也可以在拉出體3的上表面設置從凹部43向側表面3A延伸的排出槽(排出孔)。排出槽通過將從凹部43溢出的液體引導至拉出體3的左右側邊緣側,能夠抑制液體在上表面上向后方流動。排出槽的左右側端優選為,配置于比導軌15上形成的防水壁25靠前方的位置。[0050]上述實施方式中,采用在拉出體3的前端設置載置面43A、以拉出體3作為擱置臺的結構,其實也可以形成能夠插入飲料容器的容器收容孔,以此代替載置面43A。容器收容孔可以是向下方凹陷的有底孔或上下貫通的通孔。【主權項】1.一種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殼體,其朝前方開口;拉出體,其支承在所述殼體上,通過使其滑動移動能夠沿前后方將其拉出與推回,在所述拉出體的能夠從所述殼體突出的部分的外表面設有防水壁,所述防水壁用于阻止附著在所述外表面上的液體向所述拉出體的基端側移動,并且將所述液體向所述拉出體的左右側邊緣側引導。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出體的側表面設有導軌,所述導軌向側方突出,并且沿所述拉出體的滑動方向延伸,在所述殼體的內側設有能夠收容所述導軌的引導槽,且所述導軌能夠滑動,所述防水壁設置于所述導軌的上表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的上表面具有:第I表面,其設置于所述拉出體的基端側;第2表面,其相對于所述第I表面而言,設置于所述拉出體的頂端側,與所述第I表面之間隔著臺階部向下方低下,所述防水壁由所述臺階部形成。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設置于所述殼體的推壓部件和施力部件,其中,所述推壓部件能夠拉出與推回所述引導槽內,在突出到所述引導槽內的突出位置與所述導軌的上表面抵接,所述施力部件對所述推壓部件向突出位置側施力。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表面上設有斜面,所述斜面從所述拉出體的頂端側向基端側延伸,并且越靠基端側突出量越大,所述斜面的基端側的端部與所述臺階部之間隔開間隙配置,并且具有與所述臺階部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和所述防水壁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推壓部件的與所述第I表面之間的滑動面的、在所述導軌長度方向上的長度。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表面、所述第2表面以及所述斜面在左右方向上越靠近所述導軌的突出端側越向下方傾斜。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出體沿著圓弧形的軌道滑動移動,當位于從所述殼體突出的拉出位置時,所述拉出體的頂端部大致沿水平方向配置,當位于收入所述殼體的收裝位置時,所述拉出體的頂端部相對于水平面傾斜配置。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拉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壁以越靠近左右側邊緣側則越靠近所述拉出體的基端側的方式傾斜。【文檔編號】B60N3/08GK106043071SQ201610228226【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申請日】2016年4月13日公開號201610228226.6,CN106043071A,CN106043071A,CN201610228226,CN-A-106043071,CN106043071A,CN106043071A,CN201610228226,CN201610228226.6【發明人】谷口浩康,神谷卓,木間佳嗣【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