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光控制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調光控制裝置,其具備:透射率變更部,其設置于車輛的擋風玻璃,且能夠對擋風玻璃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檢測部,其檢測由用戶對所述擋風玻璃的接觸操作的位置;以及調光控制部,其以由所述檢測部檢測出針對在所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中預先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為條件,并根據對所述檢測面的所述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所述透射率進行變更。
【專利說明】
調光控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調光控制裝置。
[0002]本申請基于2013年12月27日申請的日本特愿2013-272469號而主張優先權,并在此引用其內容。
【背景技術】
[0003]近年來,出于車輛內隱私的保護、抑制停車時車內溫度上升等目的,開發了使汽車的擋風玻璃的透射率變化的技術。
[0004]與上述技術關聯,公開了如下車載調光裝置:若車輛到達規定場所,則使擋風玻璃整體的透射率下降,然后使用戶用手指等接觸了的部位的透射率提高(參照專利文獻I)。在該車載調光裝置中,進一步在車輛停車時允許透射率的控制,并在車輛行駛時禁止透射率的控制。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5231846號
【發明內容】
[0008]然而,在現有的車載調光裝置中例如存在如下問題:在車輛的停止過程中,即使在用戶誤觸碰擋風玻璃的情況下、和為了消除擋風玻璃的模糊而進行擦拭的情況下等,觸碰后的部位的透射率也會升高,從而違背用戶意愿地進行調光控制。
[0009]因此,本發明的方式是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而完成的,提供一種調光控制裝置,其能夠抑制進行違背用戶意愿的調光控制。
[0010](I)本發明的一個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具備:透射率變更部,其設置于車輛的擋風玻璃,且能夠對上述擋風玻璃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檢測部,其檢測由用戶對上述擋風玻璃的接觸操作的位置;以及調光控制部,其以由上述檢測部檢測出對在上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中預先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為條件,并根據對上述檢測面的上述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上述透射率進行變更。
[0011](2)在上述(I)的方式中,上述檢測部可以在檢測面的一部分包含上述透射率變更部的第I端部,上述控制開始區域可以設定于上述透射率變更部的第I端部,在由上述檢測部檢測出對上述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之后,作為上述接觸操作而由用戶從上述控制開始區域內的第I接觸位置至第2接觸位置進行了滑動操作的情況下,上述調光控制部可以將基于上述第I端部與上述第2接觸位置而決定的區域設定為由上述用戶欲對上述透射率進行變更的對象區域。
[0012](3)在上述(2)的方式中,可以在上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上的、上述對象區域的端部中與上述第I端部相反側的第2端部,重新設定上述控制開始區域,在由上述檢測部檢測出對上述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之后,作為上述接觸操作而由用戶從上述控制開始區域內的第3接觸位置至第4接觸位置進行了滑動操作的情況下,上述調光控制部可以將基于上述第I端部與上述第4接觸位置而決定的區域設定為上述對象區域。
[0013](4)在上述(2)或(3)的方式中,上述調光控制部可以根據與從和上述第I端部相反側的第2端部朝向上述第I端部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由用戶進行的滑動操作而對上述對象區域的透射率進行變更。
[0014](5)在上述(4)的方式中,上述調光控制部可以在由用戶在上述對象區域內進行了上述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滑動操作的情況下,對上述對象區域的透射率進行變更。
[0015](6)在上述(4)的方式中,上述檢測部可以將上述控制開始區域設定于上述檢測面的端部中與上述第I端部相反側的第3端部,上述調光控制部可以根據與從上述第3端部朝向上述第I端部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由用戶在上述控制開始區域內進行的滑動操作而對上述對象區域的透射率進行變更。
[0016](7)在上述(I)至(6)的任一方式中,上述擋風玻璃至少可以是前擋風玻璃、后擋風玻璃、側擋風玻璃中的任意擋風玻璃,上述控制開始區域可以設定于上述檢測部的上端。
[0017](8)本發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具備:透射率變更部,其設置于車輛的擋風玻璃,且能夠對上述擋風玻璃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檢測部,其僅設置于上述透射率變更部的表面中的、沿著端部的規定范圍的區域,且檢測由用戶對上述擋風玻璃的接觸操作的位置;以及調光控制部,其根據上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中的上述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上述透射率進行變更。
[0018](9)本發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具備:透射率變更部,其設置于車輛的擋風玻璃,且能夠對上述擋風玻璃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檢測部,其設置于上述透射率變更部的檢測面中的規定范圍的區域,且檢測由用戶對上述擋風玻璃的接觸操作的位置;以及調光控制部,其根據上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中的上述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上述透射率進行變更,上述擋風玻璃是側擋風玻璃,上述調光控制部在上述擋風玻璃打開的情況下不進行上述透射率的變更。
[0019](10)在上述(9)的方式中,上述檢測部可以設置于上述透射率變更部的下端側、SP上述擋風玻璃的下側的規定范圍的區域。
[0020]發明效果
[0021]根據上述(I)的方式,調光控制裝置以由檢測部檢測出對在檢測部的檢測面中預先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為條件,并根據對檢測面的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透射率進行變更。因此,能夠抑制進行違背用戶意愿的調光控制。
[0022]根據上述(2)的方式,在由檢測部檢測出對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之后,作為接觸操作而由用戶從控制開始區域內的第I接觸位置至第2接觸位置進行了滑動操作的情況下,調光控制裝置將基于第I端部與第2接觸位置而決定的區域設定為由用戶欲對透射率進行變更的對象區域。因此,能夠降低用戶無意識地觸碰控制開始區域的可能性,能夠提供以透射率變更部的第I端部為目標的、對用戶而言容易尋找的控制開始區域。并且,調光控制裝置能夠使對象區域如卷繞式遮光件、滑動式遮光件那樣擴大縮小。其結果,用戶能夠通過直觀的操作而使對象區域出現。
[0023]根據上述(3)的方式,在檢測部的檢測面上,將控制開始區域重新設定于防眩區域的端部中與檢測部的上端相反側的下端,在由檢測部檢測出對在檢測部的檢測面中預先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之后,作為接觸操作而由用戶從控制開始區域內的第3接觸位置至第4接觸位置進行了滑動操作的情況下,調光控制裝置將基于第I端部與第4接觸位置而決定的區域設定為對象區域。因此,用戶能夠更直觀地使防止眩目的區域擴大縮小。
[0024]根據上述(4)、(5)、(6)的方式,調光控制裝置根據與從與第I端部相反側的第2端部朝向第I端部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由用戶進行的滑動操作而使對象區域的透射率變更。因此,能夠抑制因用戶的滑動操作而產生誤操作。
[0025]根據上述(7)的方式,調光控制裝置至少設置于前擋風玻璃、后擋風玻璃、側擋風玻璃中的任意擋風玻璃,控制開始區域設定于檢測部的上端。因此,用戶能夠直觀地設定防止眩目的區域。這是因為,通過設置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車輛的面的車窗開口部(前擋風玻璃、后擋風玻璃、側擋風玻璃)而射入車內的光通常從車窗開口部的上端側射入,因此,調光控制裝置根據滑動動作而使防眩區域從其上端向下方擴大,由此使得用戶能夠直觀地設定防止眩目的區域。
[0026]根據上述(8)的方式,調光控制裝置根據僅設置于透射率變更部的表面中的、沿著端部的規定范圍的區域的檢測部的檢測面中的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因此,在能夠獲得與上述(I)的方式相同的效果的基礎上,還能夠抑制由誤操作引起的光的透射率的變更。另外,由于調光控制裝置的檢測部僅設置于透射率變更部的表面中的、沿著端部的規定范圍的區域,因此能夠使用戶基于透射率變更部而掌握檢測部的位置。
[0027]根據上述(9)的方式,調光控制裝置設置于側擋風玻璃,以由檢測部檢測出對在檢測部的檢測面中預先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為條件,并根據對檢測面的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透射率進行變更,在側擋風玻璃打開的情況下不進行透射率的變更。因此,例如在如側擋風玻璃打開的狀態那樣無法防止光從窗開口部的上端部附近入射、且即使在其它區域進行調光也無法防止眩目,在該情況下,能夠防止用戶無意識的調光(無用的調光)。
[0028]根據上述(10)的方式,調光控制裝置的檢測部在透射率變更部的下端側、設置于擋風玻璃的下側的規定范圍的區域。因此,用戶將窗部打開而使檢測部的檢測面收納于車輛的車門內部,從而形成為用戶無法接觸的狀態,使得用戶無法進行光的透射率的變更。其結果,對于調光控制裝置而言,在將擋風玻璃打開這樣的原本不需要防眩區域的狀況下,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由誤操作引起的光的透射率的變更。
【附圖說明】
[0029]圖1是表示安裝于四輪汽車的窗部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的結構例的圖。
[0030]圖2是表示使接觸位置檢測部與透射率變更部重合而一體形成的窗部的構造的一例的圖。
[0031]圖3是表示使接觸位置檢測部與透射率變更部重合而一體形成的窗部的構造的其它例子的圖。
[0032]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粘貼有分割為多個區域的電極的透射率變更部的構造的圖。
[0033]圖5是圖4中示出的區域Al的A-A方向上的剖視圖的一例。
[0034]圖6A表示對區域Al?A2施加電壓而使透射性變更后的情形。
[0035 ]圖6B表示對區±|!^1?A4施加電壓而使透射性變更后的情形。
[0036]圖6C表示對區域Al?An施加電壓而使透射性變更后的情形。
[0037]圖7是圖6B中的B-B方向上的剖視圖的一例。
[0038]圖8是圖6B中的B-B方向上的剖視圖的其它例子。
[0039]圖9是表示通過用戶的滑動操作而從未設定防眩區域的狀態對防眩區域進行設定的情形的圖。
[0040]圖10是表示圖9所示的情況下的調光控制部的處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圖。
[0041]圖11是表示通過用戶的滑動操作而從設定了防眩區域的狀態對防眩區域進行重新設定的情形的圖。
[0042]圖12是表示通過用戶的滑動操作而從設定了防眩區域的狀態對防眩區域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的情形的圖。
[0043]圖13是表示通過用戶針對設置為將窗部的一部分覆蓋的接觸位置檢測部的滑動操作而從未設定防眩區域的狀態對防眩區域進行設定的情形的圖。
[0044]圖14是表示在接觸位置檢測部設置于窗部的下端部的情況下,通過用戶針對接觸位置檢測部的滑動操作而對防眩區域進行設定的情形的圖。
[0045]圖15是表示在接觸位置檢測部設置于窗部的下端部的情況下,通過用戶針對接觸位置檢測部的滑動操作而對防眩區域進行設定的情形的圖。
[0046]圖16是表示通過用戶的拉伸放大操作而從窗部整體被設定為防眩區域的狀態對窗部的一部分區域的透射率進行變更的情況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7]<第1實施方式>
[0048]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安裝于四輪汽車的窗部W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I的結構例的圖。
[0049]窗部W例如是形成車輛的側面車窗的側擋風玻璃。調光控制裝置I例如具備接觸位置檢測部2、透射率變更部3、位置獲取部4以及調光控制部5。以下,利用將供調光控制裝置I搭載的四輪汽車的行進方向設為X方向、將車輛寬度方向設為Y方向、且將鉛垂方向設為Z方向的正交坐標系進行說明。
[0050]調光控制裝置I檢測由用戶對窗部W進行的接觸操作的位置(以下稱為接觸位置),并根據檢測出的接觸位置而對窗部W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因此,調光控制裝置I例如能夠通過降低窗部W的光的透射率而保護車輛內的隱私,并且能夠抑制停車時的車內溫度的上升。
[0051]此外,供調光控制裝置I安裝的窗部W并不局限于側擋風玻璃,也可以安裝于后擋風玻璃、前擋風玻璃、天窗等。另外,可以取代安裝于四輪汽車的窗部W,而將調光控制裝置I例如安裝于摩托車的擋風板等。
[0052]圖1中的區域SA是利用調光控制裝置I而將窗部W的光的透射率變更為低透射率后的防眩區域。此處,防眩區域是指為了防止車輛內的用戶因來自車輛外的光感到晃眼而使窗部W的光的透射率降低了的區域。防眩區域是對象區域的一例。
[0053]接觸位置檢測部2例如為靜電容量方式、膜電阻方式等的接觸檢測機構。接觸位置檢測部2對用戶用手指等從車室內側對窗部W所進行的接觸操作的位置(接觸位置)進行檢測,并將表示其坐標的信息向位置獲取部4輸出。接觸位置檢測部2設置為將窗部W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覆蓋。接觸位置檢測部2與透射率變更部3、后述的中間膜等重疊而一體形成為窗部W O
[0054]透射率變更部3是使光的透射率根據被施加的電壓而變化的平板狀的部件。例如,將液晶、SPD(懸浮粒子裝置:Suspended Particle Device)、EC(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c)玻璃等用作透射率變更部3。透射率變更部3設置為將窗部W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覆蓋。透射率變更部3與接觸位置檢測部2—起與中間膜等重疊而一體形成為窗部W。在第I實施方式中,透射率變更部3能夠按在窗部W中設定為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多個帶狀區域的每個區域而使透射率變更。
[0055]位置獲取部4從接觸位置檢測部2獲取表示接觸位置的信息,并將所獲取的表示接觸位置的信息向調光控制部5輸出。調光控制部5基于從位置獲取部4輸入的信息而對透射率變更部3進行控制。從圖1所示的調光控制部5朝向透射率變更部3的多個箭頭表示對與透射率變更部3的多個帶狀區域對應地設置的每個電極的電壓信號。
[0056]接下來,參照圖2及圖3對使接觸位置檢測部2與透射率變更部3重合而一體形成的窗部W的構造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使接觸位置檢測部2與透射率變更部3重合而一體形成的窗部W的構造的一例的圖。例如圖2所示,窗部W具有按照玻璃G、中間膜P、接觸位置檢測部2、中間膜P、透射率變更部3、中間膜P、玻璃G的順序使這些部件重疊而一體形成的夾層玻璃類型的構造。中間膜P例如為透明的PVB(聚乙烯醇縮丁醛)膜等。中間膜P除了在玻璃G破碎的情況下抑制玻璃片飛濺以外,還分別對接觸位置檢測部2以及透射率變更部3進行防護。
[0057]圖3是表示使接觸位置檢測部2與透射率變更部3重疊而一體形成的窗部W的構造的其它例子的圖。圖3所示的窗部W的構造與圖2所示的夾層玻璃類型的構造不同,其是單一玻璃(強化玻璃)類型的。例如圖3所示,窗部W具有按照硬質涂層膜H、接觸位置檢測部2、中間膜P、透射率變更部3、中間膜P、強化玻璃TG的順序使這些部件重疊而一體形成的構造。硬質涂層膜H是抑制外部光的反射、映入等的光學膜。
[0058]以下,對透射率變更部3的構造進行更詳細的說明。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與多個帶狀區域對應地設置電極的透射率變更部3的構造的圖。在圖4中,區域Al?An表示能夠分別獨立地對透射率進行變更的帶狀區域。在各帶狀區域中,通過濺射等而形成的具有透光性的電極設置為隔著透光性因被施加電壓而變化的部件對置。調光控制部5經由未圖示的匯流條(Bus bar)而對各電極分別施加電壓。
[0059]圖5是圖4所示的區域Al的A-A方向上的剖視圖的一例。在透射率變更部3中,以隔著透光性可變部件3A的方式設置有電極3B1、3B2。例如,將具有導電性、且可視光的透射率高的ITO(氧化銦錫)等用于電極3B1、3B2。在圖4所示的構造中,電極3B1、3B2以能夠對各區域分別施加電壓的方式形成為電極3B1、3B2的雙方在每個區域(即在Z方向上)相互分離的構造、或者電極3B1、3B2的一方在每個區域相互分離的構造。
[0060]并且,在電極3B1與電極3B2的、例如在與透光性可變部件3A對置的相反側的面上作為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而設置有基于銀等導電墨水的網格狀(格子狀)的印刷物(print)。與電極3B1、3B2相比,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在X方向上的電壓的傳遞速度V更快。因此,通過設置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能夠抑制在各區域內因電壓的傳遞滯后而產生的透射率的不均。此外,可以取代銀的導電墨水而利用傳導率比ITO的傳導率高的任意導電墨水來印刷出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另外,透射率變更部3也可以形成為省略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的結構。
[0061 ]與電極3B1、3B2相同,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也以能夠在各區域分別施加電壓的方式而形成為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的雙方在每個區域分離的構造、或者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的一方在每個區域相互分離的構造。此外,在只有電極3B1在每個區域相互分離的構造的情況下,形成為只有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在每個區域分離的構造,在只有電極3B2在每個區域相互分離的構造的情況下,形成為只有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2在每個區域相互分離的構造。
[0062]圖6A?圖6C表示對區域Al?An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施加電壓而使透射性變更后的情形。前述的圖4表示對任何區域都未施加電壓的情形。與此相對,圖6A表示對區域Al及A2的電極3B1、3B2(以及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施加了電壓的情形。由此,區域A1、A2的透光性可變部件3A使光的透射性降低。其結果,區域Al及A2形成防眩區域SA。此外,其余的區±或六3?An形成與防眩區域SA相比光的透射性更高的非防眩區域NSA。
[0063]另外,圖6B表示對區域Al?A4的電極3B1、3B2(以及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施加電壓后的情形。由此,區域Al?A4的透光性可變部件3A使光的透射性降低。其結果,區域Al?A4形成防眩區域SA。此外,其余的區域A5?An形成與防眩區域SA相比光的透射性更高的非防眩區域NSA。
[0064]另外,圖6C表示對區域Al?An的電極3B1、3B2(以及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施加電壓后的情形。由此,區域Al?An的透光性可變部件3A使光的透射性降低。其結果,區±或八1?An形成防眩區域SA。
[0065]圖7是圖6B中的B-B方向上的剖視圖的一例。圖7表示采用電極3B1(以及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電極3B2(以及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2)的雙方在每個區域分離的構造的情況下的剖視圖。
[0066]另外,圖8是圖6B中的B-B方向上的剖視圖的其它例子。圖8表示采用只有電極3B1(以及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在每個區域分離、且電極3B2(以及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2)在每個區域未分離的構造的情況下的剖視圖。此外,根據制造方面的理由等,可以形成為中間膜P也與電極、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同樣地在每個區域分離的構造。
[0067]當通過用戶對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進行滑動操作時,調光控制部5以通過位置獲取部4所獲取的滑動操作的開始位置處于控制開始區域為條件而進行變更透射率變更部3的透射率的控制。控制開始區域是指設定于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范圍的區域。另外,調光控制部5基于滑動操作的結束位置而決定透射率變更部3中的施加電壓的區域。在第I實施方式中,調光控制部5以使得在將窗部W的上端部與滑動操作的結束位置連結的直線上所存在的區域的透射率降低而使之形成為防眩區域SA的方式,對相應區域的電極3B1、3B2(以及高速電壓施加用網格3C1、3C2,以下省略)施加電壓。
[0068]接下來,參照圖9?圖11對基于用戶的滑動操作的調光控制裝置I的動作進行說明。圖9是表示通過用戶的滑動操作而從未設定防眩區域SA的狀態對防眩區域SA進行設定的情形的圖。圖9中由點劃線包圍的區域SI是在位于構成窗部W的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的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所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此外,控制開始區域的位置也可以設定于窗部W的上端部。在該情況下,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上端部可以延伸至與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相比的上側。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上端部是第I端部的一例。
[0069]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接觸位置檢測部2設置為將窗部W或者透射率變更部3全部覆蓋,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設置為檢測面的一部分中包含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在該情況下,調光控制裝置I通過與第I實施方式中說明的處理同樣的處理而能夠使防眩區域在窗部W出現。
[0070]如圖9所示,在防眩區域SA沒有出現的狀態下,若用戶觸摸控制開始區域SI內的第I接觸位置Fl、且進行滑動操作直至第2接觸位置F2為止,則調光控制部5以對在從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連結至第2接觸位置F2的直線LI上所存在的區域施加電壓的方式對相應區域的電極3B1、3B2施加電壓。因此,如圖9所示,防眩區域SAl被設定為從窗部W的上端部(?3D)至用戶使滑動操作結束的位置的區域。
[0071]由此,使用本實施方式的調光控制裝置I的用戶能夠通過宛如使卷繞式遮光件(roll sunshade)下降的動作、即直觀的操作而使防眩區域SAI出現。此外,控制開始區域的寬度例如設定為3厘米左右。
[0072]此外,調光控制裝置I也可以取代上述方式,以對在從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連結至基于第2接觸位置F2計算出的任意位置而成的直線上所存在的區域施加電壓的方式對透射率變更部3施加電壓。另外,調光控制裝置I可以以對在從透射率變更部3的下端部、左端部、右端部、或者預先規定的規定位置連結至基于第2接觸位置F2計算出的任意位置而成的直線上所存在的區域施加電壓的方式對透射率變更部3施加電壓。
[0073]接下來,參照圖10對圖9所示的情況下的調光控制部5的處理流程進行說明。圖10是表示圖9所示的情況下的調光控制部5的處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圖。本流程圖的處理在未設定防眩區域SA的狀態下開始。首先,調光控制部5直到在控制開始區域中檢測出接觸位置以前待機(步驟S100)。若在控制開始區域中檢測出接觸位置,則判定是否進行了滑動操作(步驟S110)。在未進行滑動操作的情況下,返回至步驟S100,再次待機直到在控制開始區域中檢測出接觸位置。
[0074]若進行滑動操作,則調光控制部5獲取第2接觸位置、即該時刻下的接觸操作的位置(步驟S120)。然后,調光控制部5對在將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與所獲取的第2接觸位置連結而成的直線上所存在的所有區域施加電壓(步驟S130)。接下來,調光控制部5判定由用戶進行的滑動操作是否結束(步驟S140)。調光控制部5在判定為滑動操作未結束的情況下,返回至步驟S120,再次獲取第2接觸位置。另一方面,調光控制部5在判定為滑動操作結束的情況下,結束圖10的流程圖中的處理。
[0075]圖11是表示通過用戶的滑動操作而從設定了防眩區域SAl的狀態對防眩區域SA2進行再次設定的情形的圖。在圖9所示的狀態下,若用戶使手指從接觸位置檢測部2離開,則調光控制部5以防眩區域SAl中的控制開始區域所設定的上端部3D相反側的端部(圖9中的2B)為基準而對控制開始區域S2進行再次設定。例如,與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相反側的端部2B是第2端部的一例。圖11所示的區域S2表示再次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調光控制部5將控制開始區域S2設定為例如從沿X方向延伸的端部2B以規定寬度分別朝+Z方向以及-Z方向位移后的帶狀的位置。另外,調光控制部5也可以取代上述方式而通過以端部2B為基準的其它方法來對控制開始區域S2進行設定。若用戶觸摸區域S2內的第3接觸位置F3的位置、且保持觸摸的狀態進行滑動操作直至第4接觸位置F4的位置為止,則調光控制部5例如基于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與第4接觸位置F4而對防眩區域進行重新設定(圖11中作為防眩區域SA2而示出)。
[0076]接下來,參照圖12對基于控制開始區域內用戶在X方向上的滑動操作的調光控制裝置I的動作進行說明。圖12是表示通過用戶針對控制開始區域S2的滑動操作而從設定了防眩區域SAI的狀態對防眩區域SAI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的情形的圖。調光控制部5根據與從控制開始區域S2內的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相反側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3D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X方向)上的、由用戶進行的滑動操作而對防眩區域SAl的透射率進行變更。此外,調光控制部5也可以根據控制開始區域S2的外部或者跨越控制開始區域S2的內外的區域中的、與從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相反側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3D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由用戶進行的滑動操作而對防眩區域SAl的透射率進行變更。
[0077]更具體而言,若用戶從圖9所示的狀態如圖12的(A)所示那樣觸摸控制開始區域S2中的第5接觸位置F5、且進行滑動操作直至控制開始區域S2中的第6接觸位置F6為止(朝向X方向的正方向的滑動操作),則調光控制部5使施加于防眩區域SAl的電壓升高。因此,使得防眩區域SAI的光的透射率與圖9所示的防眩區域SAI的光的透射率相比而降低。反之,調光控制部5可以通過朝向X方向的負方向的滑動操作而使防眩區域SAl的光的透射率降低。
[0078]另一方面,若用戶從圖9所示的狀態如圖12的(B)所示那樣觸摸控制開始區域S2中的第7接觸位置F7、且進行滑動操作直至控制開始區域S2中的第8接觸位置F8為止(朝向X方向的負方向的滑動操作),則調光控制部5使施加于防眩區域SAl的電壓降低。因此,使得防眩區域SAl的光的透射率與圖9所示的防眩區域SAl的光的透射率相比而提高。此外,調光控制部5可以通過朝向X方向的正方向的滑動操作而使防眩區域SAl的光的透射率提高。
[0079]另外,調光控制部5可以在通過由用戶進行的某種操作而使窗部W整體形成為防眩區域之后以使防眩區域的一部分形成為光的透射性高的區域的方式進行上述說明的動作。由用戶進行的某種操作例如是指對控制開始區域進行一次或者多次觸摸等。
[0080]如此,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I以檢測出對在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中預先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為條件,并基于用戶的接觸位置而對透射率變更部3的透射率進行變更。因此,能夠抑制進行違背用戶意愿的調光控制。
[0081]另外,在調光控制裝置I中,作為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的一部分而包含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控制開始區域設定于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因此,能夠降低用戶無意識地觸碰控制開始區域的可能性。并且,由于調光控制裝置I以上述方式設定控制開始區域,因此能夠提供以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為目標的、對用戶而言容易尋找的控制開始區域。
[0082]另外,在由檢測部檢測出對在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中預先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之后,在作為接觸操作而由用戶從控制開始區域內的第I接觸位置至第2接觸位置進行滑動操作的情況下,調光控制裝置I將基于第I端部與第2接觸位置而決定的區域設定為通過用戶的接觸操作而使透射率變更的防眩區域。因此,能夠使防眩區域如卷繞式遮光件、滑動式遮光件那樣擴大縮小。其結果,用戶能夠通過直觀的操作而使防眩區域出現。
[0083]另外,在將控制開始區域重新設定于在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中已形成的防眩區域的端部、且由接觸位置檢測部2檢測出針對重新設定后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之后,在作為接觸操作而由用戶從控制開始區域內的第3接觸位置至第4接觸位置進行滑動操作的情況下,調光控制裝置I將基于第I端部與第4接觸位置而決定的區域設定為防眩區域。因此,用戶能夠更直觀地使防止眩目的區域擴大縮小。
[0084]另外,調光控制裝置I根據與從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上端部相反側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由用戶進行的接觸位置的滑動操作而對防眩區域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因此,能夠抑制因用戶的滑動操作而產生誤操作。
[0085]<第2實施方式〉
[0086]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I中,取代以覆蓋窗部W的整個面的方式設置接觸位置檢測部2而以覆蓋窗部W的一部分的方式設置接觸位置檢測部2。對于其它結構例如引用透射率變更部3的構造等,對相同的功能部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0087]此處,參照圖13,說明調光控制裝置I基于用戶對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滑動操作所進行的動作,該接觸位置檢測部設置在透射率變更部的表面中的規定范圍的區域。調光控制部5根據在透射率變更部3的表面中的規定范圍的區域所設置的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中的用戶的滑動操作而對透射率變更部3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圖13是表示通過用戶對以覆蓋窗部W的一部分的方式設置的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滑動操作而從未設定防眩區域的狀態對防眩區域SA3進行設定的情形的圖。圖13的由點劃線包圍的區域S3是設置于窗部W的接觸位置檢測部2所存在的區域。
[0088]如圖13所示,在防眩區域未出現的狀態下,若用戶觸摸設置有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區域S3內的第9接觸位置F9、且進行滑動操作直至第10接觸位置FlO為止,則調光控制部5對從第9接觸位置F9連結至第10接觸位置FlO的直線L2的長度進行計算,并以對在從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朝Z方向的負方向連結至與計算出的長度對應的位置Pl的直線L3上所存在的區域施加電壓的方式,對相應區域的電極3B1、3B2施加電壓。因此,如圖13所示那樣,防眩區域SA3被設定為從窗部W的上端部3D)至與基于用戶的滑動操作而計算出的長度對應的位置Pl的區域。此外,計算出的長度是與位置相關的信息的一例。另外,調光控制部5也可以基于計算出的長度而進行規定的運算,并基于該運算結果而選擇施加電壓的電極。
[0089]此外,可以取代窗部W的右端部而將接觸位置檢測部2設置于窗部W的左端部,也可以將接觸位置檢測部2設置于圖14所示那樣的窗部W的下端部、圖15所示那樣的窗部W的上端部。
[0090]圖14是表示在接觸位置檢測部2設置于窗部W的下端部的情況下,通過用戶對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滑動操作而設定防眩區域SA4的情形的圖。在圖14所示的例子中,與圖13所示的例子相同地,若用戶觸摸設置有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區域S4內的第11接觸位置F11、且進行滑動操作直至第12接觸位置F12為止,則調光控制部5對從第11接觸位置Fl I連結至第12接觸位置F12的直線L4的長度進行計算,并以對在從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朝向Z方向的負方向、且具有與直線L4相應的長度的直線L5上所存在的區域施加電壓的方式對相應區域的電極3B1、3B2施加電壓。此處,調光控制部5在與直線L4變長相應地使直線L5變長的趨勢下對直線L5的長度進行計算。例如圖14所示那樣,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的端部、即與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相反側的端部3E是第3端部的一例。
[0091]另一方面,圖15是表示在接觸位置檢測部2設置于窗部W的下端部的情況下,通過用戶對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滑動操作而設定防眩區域SA5的情形的圖。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與圖13所示的例子相同地,若用戶觸摸設置有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區域S5內的第13接觸位置F13、且進行滑動操作直至第14接觸位置F14為止,則調光控制部5對從第13接觸位置F13連結至第14接觸位置F14的直線L6的長度進行計算,并以對在從透射率變更部3的上端部3D朝向Z方向的負方向、且具有與直線L6相應的長度的直線L7上所存在的區域施加電壓的方式對相應區域的電極3B1、3B2施加電壓。此處,調光控制部5在與直線L6變長相應地使直線L7變長的趨勢下對直線L7的長度進行計算。
[0092]如此,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I根據僅在透射率變更部3的表面中的沿著端部的規定范圍的區域所設置的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中的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因此,能夠獲得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除此之外,還能夠抑制因誤操作而引起的光的透射率的變更。
[0093]對于調光控制裝置I而言,尤其是在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中的規定范圍的區域設定于窗部W的下端部的情況下,用戶將窗部W打開,由此將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檢測面收納于車輛的車門內部,從而形成為用戶無法接觸的狀態,因此用戶無法進行光的透射率的變更。其結果,對于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I而言,在將窗部W打開這樣的原本不需要防眩區域的狀況下,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因誤操作而引起的光的透射率的變更。
[0094]<第3實施方式〉
[0095]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I中,透射率變更部3的電極3B1、3B2形成能夠分別獨立地對透射率進行變更的格子狀區域,該調光控制裝置I形成為電極3B1、3B2的雙方在每個區域相互分離的構造、或者電極3B1、3B2的一方在每個區域相互分離的構造。而且,通過用戶對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拉伸縮小、拉伸放大等的接觸操作,調光控制部5對防眩區域的大小進行調整。對于其它結構,例如對相同的功能部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0096]圖16是表示通過用戶的拉伸放大操作而從窗部W整體被設定為防眩區域SA6的狀態對窗部W的一部分區域的透射率進行變更的情形的圖。在窗部W整體被設定為防眩區域SA6的狀態下,若用戶觸摸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第15接觸位置F15,則如圖16的(A)所示那樣,調光控制部5以將對在包含被觸摸的位置的規定范圍內所存在的區域NSAl的電壓的施加解除的方式,將對相應區域的電極3B1、3B2的電壓解除。規定范圍例如是指將表示用戶的觸摸位置的坐標設為中心的半徑為3厘米的圓形的范圍。
[0097]而且,若由用戶進行拉伸放大操作直至圖16的(B)所示那樣的接觸位置檢測部2的第16接觸位置F16為止,則調光控制部5根據通過拉伸放大操作而計算出的第16接觸位置F16的兩點間距離的變化量,使區域NSAl如圖16的(B)中示出的區域NSA2那樣擴大。此外,若從設定有電壓被解除的區域的狀態由用戶進行拉伸縮小操作,則調光控制部5使電壓被解除的區域縮小。另外,調光控制部5也可以進行如下控制:若進行拉伸縮小操作,則使得電壓被解除的區域擴大,若進行拉伸放大操作,則使得電壓被解除的區域縮小。
[0098]另外,調光控制部5可以在通過由用戶進行的某種操作而使得在窗部W整體未出現防眩區域的狀態下進行第3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動作,以使這樣的區域的一部分形成為光的透射性低的防眩區域。由用戶進行的某種操作例如是指對控制開始區域進行一次或多次觸摸等。
[0099]如此,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調光控制裝置I在將窗部W整體設定為防眩區域的狀態下使用戶進行了觸摸的接觸位置的光的透射率提高,通過拉伸縮小操作、拉伸放大操作而對光的透射率提高了的區域的大小進行變更。因此,關于防眩區域的調整,能夠對用戶提供直觀的操作。
[0100]以上雖然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敘述,但具體結構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方式,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也可以進行變更、置換、刪除等。
[0101]附圖標記說明
[0102]I 調光控制裝置
[0103]2 接觸位置檢測部
[0104]3 透射率變更部
[0105]4 位置獲取部
[0106]5 調光控制部
【主權項】
1.一種調光控制裝置,具備: 透射率變更部,其設置于車輛的擋風玻璃,且能夠對所述擋風玻璃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 檢測部,其檢測由用戶對所述擋風玻璃進行的接觸操作的位置;以及 調光控制部,其以由所述檢測部檢測出對在所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中預先設定的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為條件,并根據對所述檢測面進行的所述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所述透射率進行變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光控制裝置,其中, 所述檢測部在檢測面的一部分包含所述透射率變更部的第I端部, 所述控制開始區域設定于所述透射率變更部的第I端部, 在由所述檢測部檢測出對所述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之后,作為所述接觸操作而由用戶從所述控制開始區域內的第I接觸位置至第2接觸位置進行了滑動操作的情況下,所述調光控制部將基于所述第I端部和所述第2接觸位置而決定的區域設定為所述用戶欲變更所述透射率的對象區域。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調光控制裝置,其中, 在所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上的、所述對象區域的端部中與所述第I端部相反側的第2端部,重新設定所述控制開始區域, 在由所述檢測部檢測出對所述控制開始區域的接觸操作之后,作為所述接觸操作而由用戶從所述控制開始區域內的第3接觸位置至第4接觸位置進行了滑動操作的情況下,所述調光控制部將基于所述第I端部和所述第4接觸位置而決定的區域設定為所述對象區域。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調光控制裝置,其中, 所述調光控制部根據與從和所述第I端部相反側的第2端部朝向所述第I端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由用戶進行的滑動操作而對所述對象區域的透射率進行變更。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調光控制裝置,其中, 在由用戶在所述對象區域內進行了所述正交的方向上的滑動操作的情況下,所述調光控制部對所述對象區域的透射率進行變更。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調光控制裝置,其中, 所述檢測部將所述控制開始區域設定于所述檢測面的端部中與所述第I端部相反側的第3端部, 所述調光控制部根據與從所述第3端部朝向所述第I端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由用戶在所述控制開始區域內進行的滑動操作而對所述對象區域的透射率進行變更。7.根據權利要求2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調光控制裝置,其中, 所述擋風玻璃至少是前擋風玻璃、后擋風玻璃、側擋風玻璃中的任意擋風玻璃, 所述控制開始區域設定于所述檢測部的上端。8.—種調光控制裝置,具備: 透射率變更部,其設置于車輛的擋風玻璃,且能夠對所述擋風玻璃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 檢測部,其僅設置于所述透射率變更部的表面中沿著端部的規定范圍的區域,且檢測由用戶對所述擋風玻璃進行的接觸操作的位置;以及 調光控制部,其根據所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中的所述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所述透射率進行變更。9.一種調光控制裝置,具備: 透射率變更部,其設置于車輛的擋風玻璃,且能夠對所述擋風玻璃的光的透射率進行變更; 檢測部,其設置于所述透射率變更部的表面中規定范圍的區域,且檢測由用戶對所述擋風玻璃進行的接觸操作的位置;以及 調光控制部,其根據所述檢測部的檢測面中的所述接觸操作的位置而對所述透射率進行變更, 所述擋風玻璃是側擋風玻璃, 在所述擋風玻璃打開的情況下所述調光控制部不進行所述透射率的變更。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調光控制裝置,其中, 所述檢測部在所述透射率變更部的下端側、設置于所述擋風玻璃的下側的規定范圍的區域。
【文檔編號】B60J3/04GK106029415SQ201480070343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7日
【發明人】奧田雄郎, 奧田雄一郎, 三好健宏, 近藤崇, 河村正樹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