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交通工具用座椅。在通過面狀支承構件支承就座者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提供一種不降低耐久性而能夠局部地變更就座者的支承壓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是具備繃緊設置于座墊框架10而支承就座者的身體的布狀構件21的汽車用座椅。在布狀構件21的后端部設有套管狀部21b,布狀構件21經由插入到套管狀部21b中的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而繃緊設置于座墊框架10。在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上設有朝向與由于就座者的就座而在布狀構件21產生的拉伸應力相反的方向的凹形狀部23d。
【專利說明】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術】
[0002]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有時為了支承就座者,而布帛等面狀支承構件作為緩沖構件即襯墊構件的承受構件而設置于與座椅框架之間。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在配置于座椅框架的面狀支承構件上設置多個開口部,而局部地使面狀支承構件的襯墊構件支承壓力變化。
[0003]【在先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平10-14624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技術中,在面狀支承構件設置開口部,因此在從就座者施加有壓力的情況下應力容易集中于開口部的周緣部。由此,若由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長年使用而反復受到來自就座者的壓力,則可能以開口部的周緣部為起點,發生面狀支承構件破裂而支承壓極端降低等不良情況。
[0007]鑒于這種問題,本發明的課題是在通過面狀支承構件支承就座者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提供一種不使耐久性下降而能夠局部地變更就座者的支承壓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0008]本發明的第I方案是一種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備座椅框架、及繃緊設置于該座椅框架而支承就座者的身體的面狀支承構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至少一端部設有套管狀的卡定部,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經由插入到所述卡定部中的線狀的連結構件而繃緊設置于所述座椅框架,在所述連結構件的至少一部分設有凹部或凸部,所述凹部或凸部朝向與由于就座者的就座而在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產生的拉伸應力相反的方向。
[0009]根據第I方案,面狀支承構件的卡定部在朝向線狀的連結構件中的與由于就座者的就座而在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產生的拉伸應力相反的方向的凹部處,從連結構件隔離而緩和拉伸應力。另外,面狀支承構件的卡定部在朝向線狀的連結構件中的與由于就座者的就座而在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產生的拉伸應力相反的方向的凸部處,較強地抵接于連結構件而增強拉伸應力。另外,由于在面狀支承構件未設置孔等的開口部,因此難以產生成為破裂的起點的應力集中部。由此,不使耐久性下降而能夠局部地變更就座者的支承壓。
[0010]本發明的第2方案基于上述第I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構件的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與結合構件一起形成,所述結合構件將從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所述卡定部的兩端部相對而插入到該卡定部中的所述連結構件的相對端部彼此結合。
[0011]根據第2方案,能夠使連結構件的相對端部的結合和凹部或凸部的形成同時進行,因此能夠使制造尚效化。
[0012]本發明的第3方案基于上述第I方案或上述第2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構件中的所述凹部的形成位置處于包括所述連結構件與從就座者的座骨結節所對應的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位置向所述連結構件引出的垂線的交點的部位。
[0013]根據第3方案,能夠緩和與面狀支承構件的座骨結節部對應的部分的拉伸應力,因此能夠使集中于座骨結節部的座壓分散而實現更理想的座壓分布,使乘坐舒適感得以提尚O
[0014]本發明的第4方案基于上述第I方案或上述第2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狀支承構件形成為矩形的形狀,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一邊及/或所述一邊的相對邊卡定于所述連結構件,所述凸部的形成位置處于與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相對于所述連結構件垂直的兩邊對應的所述連結構件的部位。
[0015]根據第4方案,能夠提高矩形狀的面狀支承構件的未卡定于連結構件的、相對于連結構件垂直的兩邊的拉伸應力,而提高面狀支承構件的與連結構件平行的方向的張力。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汽車用座椅的立體圖。
[0017]圖2是上述實施方式的汽車用座椅的座椅座墊的分解立體圖。
[0018]圖3是表示將上述實施方式的布狀構件和前連結構件及后連結構件卡定于前管和后管的狀態的立體圖。
[0019]圖4是上述實施方式的前連結構件的立體圖。
[0020]圖5是上述實施方式的后連結構件的立體圖。
[0021]圖6是表示將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布狀構件和前連結構件及后連結構件卡定于前管和后管的狀態的立體圖。
[0022]圖7是上述實施方式的后連結構件的立體圖。
[0023]【標號說明】
[0024]I汽車用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
[0025]2座椅座墊
[0026]10座墊框架(座椅框架)
[0027]20襯墊支承機構
[0028]21a套管狀部(卡定部)
[0029]21b套管狀部(卡定部)
[0030]21布狀構件(面狀支承構件)
[0031 ]22前連結構件
[0032]22a橫線部(連結構件)
[0033]23后連結構件
[0034]23a2長邊部(連結構件)
[0035]23c套管構件(結合構件)
[0036]23d凹形狀部(凹部)
[0037]23dl凸形狀部(凸部)
[0038]F 地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39]圖1?圖5表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是將本發明適用于汽車用座椅的例子。各圖中,通過箭頭表示將汽車用座椅I安裝于汽車的地板F時的汽車的各方向。以下的說明中,關于方向的記載以該方向為基準而進行。
[0040]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汽車用座椅I具備座椅座墊2、座椅靠背3和頭枕4。在座椅座墊2的后端部,經由調角器(未圖示)安裝有座椅靠背3的下端部,座椅靠背3能夠相對于座椅座墊2進行角度調整。關于座椅靠背3及頭枕4,由于為公知的構成而省略說明,對座椅座墊2進行說明。
[0041]如圖1及圖2所示,座椅座墊2經由左右一對滑軌5安裝在地板F上,通過滑軌5而能夠進行相對于地板F的座椅座墊2的前后方向位置調整。座椅座墊2具備座墊框架10、襯墊支承機構20、座墊襯墊30、座墊罩40。座墊框架10在俯視圖上形成為沿著就座椅座墊2的外周形狀的四邊框狀。具體而言,座墊框架10包括:左右一對的在前后方向上由長條狀的鋼板材構成的側框架11;在側框架11的前端部間設置成架橋狀的鋼板制的前板12 ;在側框架11的前部間在前板12的后方設置成架橋狀的前管13;在側框架11的后部間設置成架橋狀的后管
14。后管14構成作為將構成升降機構15的后側的連桿和側框架11的連結軸彼此連結成一體的連接桿。因此,作為架設于連結軸間的狀態,在側框架11的后部間能夠旋轉地安裝。各側框架11形成為它們的上緣部和下緣部向座椅內側彎曲的形狀,對于彎曲或扭轉的強度得以提高。在此處,座墊框架1相當于權利要求書的“座椅框架”。
[0042]如圖2?圖5所示,襯墊支承機構20是用于相對于座墊框架10支承座墊襯墊30的背面的機構。襯墊支承機構20具備從上方觀察形成為大致矩形狀的布狀構件21、相對于前管13支承布狀構件21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對前連結構件22、相對于后管14支承布狀構件21的后端部的左右一對后連結構件23。布狀構件21由I張布帛材料形成,所述布帛材料具有具備能夠承受就座乘員的載荷的高的拉伸性能的伸縮性。作為布帛材料,適宜使用聚酯纖維制的機織物或針織物。在布狀構件21的前端部對應于前連結構件22而設有左右一對套管狀部21a。套管狀部21a通過將向前方向延伸設置的左右一對前延伸部21al向后方向折返,將其末端部分附近沿著縫制線21a2相對于本體部縫制而形成。另外,在布狀構件21的后端部對應于后連結構件23而設有左右一對套管狀部21b。套管狀部21b通過使向后方向延伸設置的左右一對后延伸部21bl向前方向折返,將其末端部分附近沿著縫制線21b2相對于本體部縫制而形成。在此處,布狀構件21相當于權利要求書的“面狀支承構件”。另外,套管狀部21a和套管狀部21b相當于權利要求書的“卡定部”。
[0043]如圖3及圖4所示,前連結構件22是對鋼制的鋼纜進行彎曲加工后的線狀構件。將彎曲成大致U字狀的鋼纜以其封閉部側的橫線部22a與前管13的軸線平行的方式配置,形成以將其開口部側的兩縱線部卷繞于前管13的外周的方式賦予形狀的一對圓角形狀部22b。然后,為了給予彈簧特性而實施淬火加工,得到前連結構件22。前連結構件22向布狀構件21的套管狀部21a的安裝如下進行。以前連結構件22的圓角形狀部22b到達布狀構件21的相反側的方向,將橫線部22a載置于前延伸部21al上,使前延伸部21al的末端從下卷入橫線部22a并同時向后方向折返,將前延伸部21al的末端部分附近相對于本體部縫制。即,與布狀構件21的套管狀部21a的形成同時地進行前連結構件22向套管狀部21a的安裝。
[0044]如圖3及圖5所示,后連結構件23是對鋼制的鋼纜進行彎曲加工后的線狀構件。以相對端部到達長邊部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方式,準備彎曲成大致矩形狀的鋼纜,將長邊部23a以平行于后管14的軸線的方式配置,形成以將短邊部卷繞于后管14的外周的方式賦予形狀的一對圓角形狀部23b。接著,用將板卷繞而形成為套管狀的套管構件23c覆蓋一長邊部23a的相對端部彼此并且對該部分實施沖壓加工而形成凹形狀部23d。凹形狀部23d的方向設為在后管14安裝后連結構件23而繃緊設置布狀構件21時的布狀構件21的面內后方(朝向座椅外側的方向)。然后,為了給予彈簧特性而實施淬火加工,得到后連結構件23。后連結構件23向布狀構件21的套管狀部21b的安裝如下進行。以后連結構件23的未賦予凹形狀部23d的形狀的長邊部23al到達布狀構件21的相反側的方向,將賦予了凹形狀部23d的形狀的長邊部23a2載置于后延伸部21bl上。然后,使后延伸部21bl的末端從下卷入長邊部23a2并同時向前方向折返,將后延伸部21bl的末端部分附近相對于本體部縫制。即,與布狀構件21的套管狀部21b的形成同時地進行后連結構件23向套管狀部21b的安裝。在此處,前連結構件22的橫線部22a和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相當于權利要求書的“連結構件”。另外,凹形狀部23d相當于權利要求書的“凹部”。
[0045]如圖3所示,在布狀構件21的前端部,前連結構件22的橫線部22a分別穿過左右一對套管狀部2 Ia而被一體化。在該狀態下,在前連結構件22的圓角形狀部22b上安裝有2個側樹脂罩22cl和I個中央樹脂罩22c2。通過中央樹脂罩22c2,將左右一對前連結構件22連結。具體而言,在左右兩側的圓角形狀部22b上安裝側樹脂罩22cl,跨過中央的2根圓角形狀部22b而安裝有中央樹脂罩22c2。側樹脂罩22cl及中央樹脂罩22c2具有避免前連結構件22的圓角形狀部22b直接與前管13接觸而產生異響等的功能。在側樹脂罩22cl及中央樹脂罩22c2的內側(前管13側)設有截面為U字狀的槽,在該槽中嵌入圓角形狀部22b時,圓角形狀部22b以被埋設于槽中的狀態被保持而不會從槽露出。由此,前連結構件22在其圓角形狀部22b卡定于前管13時不會與前管13直接接觸。
[0046]如圖3所示,在布狀構件21的后端部,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分別穿過左右一對套管狀部21b而被一體化。該狀態下,在后連結構件23的圓角形狀部23b上安裝有2個側樹脂罩23el和I個中央樹脂罩23e2。通過中央樹脂罩23e2,將左右一對后連結構件23連結。具體而言,在左右兩側的圓角形狀部23b上安裝側樹脂罩23el,跨過中央的2根圓角形狀部23b而安裝有中央樹脂罩23e2。側樹脂罩23el及中央樹脂罩23e2具有避免后連結構件23的圓角形狀部23b直接與后管14接觸而產生異響等的功能。在側樹脂罩23el及中央樹脂罩23e2的內側(后管14側)設有截面為U字狀的槽,在該槽中嵌入圓角形狀部23b時,圓角形狀部23b在埋設于槽中的狀態下被保持而不會從槽露出。由此,后連結構件在其圓角形狀部23b卡定于后管14時不會與后管14直接接觸。
[0047]如圖3所示,安裝于布狀構件21的左右一對前連結構件22和后連結構件23分別卡定于前管13和后管14。具體而言,在左右一對前連結構件22的圓角形狀部22b上安裝有側樹脂罩22cl及中央樹脂罩22c2的狀態下卡定于前管13。另外,在左右一對后連結構件23的圓角形狀部23b上安裝有側樹脂罩23el及中央樹脂罩23e2的狀態下卡定于后管14。在該狀態下,襯墊支承機構20安裝于座墊框架10。
[0048]如圖3及圖5所示,在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分別穿過左右一對套管狀部21b時,形成于長邊部23a2的凹形狀部23d向套管狀部21b的內側方向突出。在此處,凹形狀部23d的與布狀構件21相反的一側不會與套管狀部21b的后方的內壁抵接。由此,關于布狀構件21的與凹形狀部23d對應的部分,基于長邊部23a2的張力被緩和,從凹形狀部23d使與長邊部23a2垂直的方向的布狀構件21的拉伸應力呈線狀地降低。以就座者就座于座椅座墊2時的布狀構件21中的就座者的座骨結節的位置21d到達從左右一對長邊部23a2的凹形狀部23d相對于長邊部23a2引出的垂線上的方式,決定凹形狀部23d的位置。由此,支承就座者的座骨結節部的座面壓被緩和,實現乘坐舒適感的提高。另外,由于在布狀構件21沒有設置孔等的開口部,因此難以產生成為破裂的起點的應力集中部。由此,不降低耐久性而能夠局部地變更就座者的支承壓。而且,用將板卷繞而形成為套管狀的套管構件23c將彎曲成大致矩形狀的鋼纜的相對端部彼此覆蓋并且對該部分實施沖壓加工,而形成凹形狀部23d。由此,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中的相對端部的結合和凹形狀部23d的形成能夠同時進行,因此能夠使制造高效化。
[0049]圖6及圖7中示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關于與第I實施方式重復的構成,在附圖中標注同一標號而省略說明。與第I實施方式的不同在于在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形成的凸形狀部23dl的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分別穿過左右一對套管狀部21b時,在長邊部23a2形成的凸形狀部23dl在與布狀構件21的左右兩端部21c對應的部位向布狀構件21的面內后方(朝向座椅外側的方向)突出。在此處,凸形狀部23dl相對于與在布狀構件21產生的拉伸應力相反的方向為凸的形狀,即在拉伸應力的方向上為凹的形狀,因此與套管狀部21b的后方的內壁較強地抵接。由此,關于與凸形狀部23dl對應的部分,基于長邊部23a2的張力增強,從凸形狀部23dl使與長邊部23a2垂直的方向的布狀構件21(布狀構件21的左右兩端部21c)的拉伸應力呈線狀地增強。由此,布狀構件21的左右兩端部21c與其他部位相比被較強地拉伸而產生較高的拉伸應力,由此能夠提高布狀構件21的與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平行的方向的拉伸應力,而提高布狀構件21整體的張力。在此處,凸形狀部23dl相當于權利要求書的“凸部”。
[0050]以上,對特定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這些外觀、構成,在不變更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追加、刪除。例如可舉出如下的方式。
[0051]1.上述實施方式中,為了將布狀構件21安裝于座墊框架10,而在前端部設置2個套管狀部21a,在后端部設置2個套管狀部21b。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前端部及/或后端部設置I個套管狀部,在此處穿過I個前連結構件的橫線部。
[0052]2.上述實施方式中,僅在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形成有凹形狀部23d或凸形狀部23dl。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前連結構件22的橫線部22a也形成凹形狀部或凸形狀部。由此,能夠更精細地使在布狀構件21產生的拉伸應力的大小局部地變化。例如,通過將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的凹形狀部23d和前連結構件22的橫線部22a的凹形狀部設定于左右方向的一致的位置,能夠實現更大的拉伸應力的緩和。另外,通過將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的凸形狀部23dl和前連結構件22的橫線部22a的凸形狀部設定于左右方向的一致的位置,能夠實現更大的拉伸應力的強化。
[0053]3.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經由圓角形狀部23b而鉤掛于后管14。不限于此,也可以將一對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2連結成直線狀而形成為I根線狀體,將該線狀體的左右兩端部直接安裝于后管14或側框架11。關于前連結構件22的橫線部22a也同樣。
[0054]4.上述實施方式中,凹形狀部23d或凸形狀部23dl的形成通過對用套管構件23c覆蓋的部分實施沖壓加工而形成。不限于此,也可以通過在后連結構件23的長邊部23a安裝其他構件而形成。例如,也能夠通過將管狀的樹脂構件安裝于規定部位而局部地改變長邊部23a的直徑來形成。
[0055]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本發明適用于汽車的座椅,但也可以適用于搭載于飛行器、船、列車等的座椅。
【主權項】
1.一種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備座椅框架、及繃緊設置于該座椅框架而支承就座者的身體的面狀支承構件,其中, 在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至少一端部設有套管狀的卡定部,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經由插入到所述卡定部中的線狀的連結構件而繃緊設置于所述座椅框架, 在所述連結構件的至少一部分設有凹部或凸部,所述凹部或凸部朝向與由于就座者的就座而在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產生的拉伸應力相反的方向。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連結構件的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與結合構件一起形成,所述結合構件將從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所述卡定部的兩端部相對而插入到該卡定部中的所述連結構件的相對端部彼此結合。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連結構件中的所述凹部的形成位置處于包括所述連結構件與從就座者的座骨結節所對應的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位置向所述連結構件引出的垂線的交點的部位。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面狀支承構件形成為矩形的形狀,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一邊及/或所述一邊的相對邊卡定于所述連結構件,所述凸部的形成位置處于與所述面狀支承構件的相對于所述連結構件垂直的兩邊對應的所述連結構件的部位。
【文檔編號】B61D33/00GK105936228SQ201610125442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3月4日
【發明人】今村敦士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