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根據乘坐需求變化外型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外型可變換的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可根據乘坐需求變化外型的汽車。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汽車外型輪廓都是固定的。在不同的使用情景下,汽車的外型普遍不能切換。
[0003]目前的汽車外型切換的模式主要是在敞篷車和閉篷車之前切換,不能實現汽車外型更多切換,來適應不同場合的使用。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根據乘坐需求變化外型的汽車,來適應不同場合對汽車的要求。
[0005]針對上述要求,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可根據乘坐需求變化外型的汽車,包括位于視野架與車尾之間的車篷,所述車篷分為多塊車篷單元,還包括與車篷可拆卸連接并切換位置的固定于車身上可伸縮的支撐柱,所述多塊車篷單元依次通過車篷鉸鏈連接。
[0006]進一步,還包括位于汽車尾部的用于容納所述車篷單元的容納空間,所述車篷與所述擋風玻璃架之間可拆卸連接;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將車篷單元收折放入容納空間內,是汽車變為敞篷車。
[0007]進一步,所述車篷單元為三塊,所述支撐柱為八根;所述支撐柱沿所述車身兩側對稱布置,所述支撐柱與所述車篷單元連接點鉸鏈連接;三塊車篷單元與分布在車身兩側對稱布置的八根連接支撐柱,能較好的保證每一塊車篷單元都與支撐柱有鏈接,以實現支撐柱對車篷的支撐。
[0008]進一步,所述擋風玻璃架與所述車身鉸鏈連接;所述擋風玻璃架相對于所述車身鉸鏈連接以實現擋風玻璃架相對于車身的相對角度的改變,以實現不同需求的車型變化,例如SUV和轎車之間的切換。
[000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車篷與支撐柱轉動連接,通過可伸縮的支撐柱長度的變化,可以改變多塊鉸鏈的車篷單元的相對連接角度,從而實現對車篷外型的改變,如此以實現在不同駕駛條件下,對汽車外型進行改變;例如在乘員較多情況下,盡量的擴大車內空間,當乘員較少時,改變為汽車外型來降低風阻。
【附圖說明】
[0010]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實施例1普通SUV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2溜背模式SUV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3敞篷模式轎車SUV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4兩廂模式轎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5敞篷模式轎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6溜背模式轎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7半溜背模式轎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擋風玻璃架I;車篷2,第一車篷單元21,第二車篷單元22,第三車篷單元23;擋風玻璃架鉸鏈3 ;車篷鉸鏈4,第一車篷鉸鏈41,第二車篷鉸鏈42,第三車篷鉸鏈43,第四車篷鉸鏈44;支撐柱5,第一支撐柱51,第二支撐柱52,第三支撐柱53,第四支撐柱54。
具體實施例
[0011]實施例一:
參見圖1一種普通SUV的結構包括與車身通過擋風玻璃架鉸鏈3連接的擋風玻璃架I,車篷2的兩端分別與擋風玻璃架I和車尾鉸鏈連接;可伸縮的支撐柱5,上端可拆連接在車篷2上,下端車身可拆卸并切換位置的固定在車身上。
[0012]擋風玻璃架I的上部與車篷2通過第一車篷鉸鏈41連接,車篷2的尾部與車身通過第四車篷鉸鏈44連接;車篷2包括第一車篷單元21、第二車篷單元22、第三車篷單元23,三車車篷單元之間依次通過第二車篷鉸鏈42、第三車篷鉸鏈43連接;在擋風玻璃架I與第一車篷單元21之間的第一車篷鉸鏈41處設置有第一支撐柱51,在第一車篷單元21與第二車篷單元22之間的第二車篷鉸鏈42處設置有第二支撐柱52,在第二車篷單元22與第三車篷單元23之間的第三車篷鉸鏈43處設置有第三支撐柱53,在第三車篷單元23與車尾之間的第四車篷鉸鏈44處設置有第四支撐柱54。
[0013]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參見圖2,圖2中的車篷2、支撐柱5之間的位置關系變化后呈溜背模式SUV;溜背模式SUV的結構主要在于第一支撐柱51的高度不變,第二支撐柱52、第三支撐柱53、第四支撐柱54的高度逐漸減小,使得車篷2從車頭到車尾的高度呈直線降低;溜背模式SUV且擋風玻璃架I的傾斜角度最大,底盤與座椅均處在最高位置,目的在于提供了最大的駕駛空間,且風阻系數得到了有效較低。
[0014]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參見圖3,圖3中車篷2、支撐柱5之間的位置關系變化后呈敞篷模式轎車,敞篷模式轎車SUV是通過將車篷2收折后放置在車尾的后備箱中;目的在于提供了敞開的駕乘環境。
[0015]實施例四:
本實施例與實施一的區別參見圖4,圖4中縮短第一支撐柱51、第二支撐柱52、第三支撐柱53、第四支撐柱54,通過擋風玻璃架鉸鏈3轉動擋風玻璃架I,使擋風玻璃架I的傾斜角度降低,形成兩廂模式轎車,目的在于提供了轎車模式下的最大駕乘空間,外觀呈兩廂結構。
[0016]實施例五:
本實施例與實施四的區別參見圖5,圖5中在于保持第一支撐柱51的高度不變,第二支撐柱52、第三支撐柱53、第四支撐柱54的高度逐漸減小,使得車篷2從車頭到車尾的高度呈直線降低,形成溜背模式轎車,目的在于提供了轎車模式下的最大駕乘空間,且外觀呈三廂結構。
[0017]實施例六:
本實施例與實施四的區別參見圖6,圖6中在保持第一支撐柱51、第二支撐柱52、第三支撐柱53的高度不變的情況下,縮短第四支撐柱54,形成半溜背模式轎車,目的在于提供了轎車模式下的最大駕乘空間,且外觀呈三廂結構。
[0018]實施例七: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四的區別參見圖7,圖7中車篷2、支撐柱5之間的位置關系變化后呈敞篷模式轎車,敞篷模式轎車SUV是通過將車篷2收折后放置在車尾的后備箱中;目的在于提供了敞開的駕乘環境。
【主權項】
1.一種可根據乘坐需求變化外型的汽車,包括位于擋風玻璃架(I)與車尾之間的車篷(2),所述車篷(2)包括多塊車篷單元,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車篷(2)可拆卸連接并切換位置的固定于車身上可伸縮的支撐柱(5),所述多塊車篷單元依次通過車篷鉸鏈(4)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換駕乘模式的汽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汽車尾部的用于容納所述車篷單元的容納空間,所述車篷(2)與所述擋風玻璃架(I)之間可拆卸連接。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切換駕乘模式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篷單元為三塊,所述支撐柱(5)為八根;所述支撐柱(5)沿所述車身兩側對稱布置,所述支撐柱(5)與所述車篷單元的鉸接點鉸鏈連接,通過伸縮支撐柱(5)來調節對對應車篷單元的支撐高度,從而改變整個車篷的外輪廓形狀。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切換駕乘模式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擋風玻璃架(I)與所述車身鉸鏈連接。
【專利摘要】本發明一種可根據乘坐需求變化外型的汽車,涉及一種汽車外型可變換的結構,包括位于擋風玻璃架與車尾之間的車篷,所述車篷分為多塊車篷單元,還包括與車篷可拆卸連接并切換位置的固定于車身上可伸縮的支撐柱,所述多塊車篷單元依次鉸鏈連接;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根據乘坐需求變化外型的汽車,來適應不同場合對汽車的要求。
【IPC分類】B60J7/12
【公開號】CN105564204
【申請號】CN201610042801
【發明人】王楊, 卿輝斌, 楊昆
【申請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