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發電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
【背景技術】
[0002]發電機是將其他形式的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設備,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他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發電機在工農業生產、國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
[0003]在發電機的使用過程中,通常需要移動至合適的位置才能進行工作。但是發電機組體積比較龐大,重量較大,并且移動不方便。針對上述問題,現有技術中一般將發電機和牽弓I車設置成一體式結構,可以方便的移動發電機組。
[0004]雖然上述結構解決了發電機不方便移動的問題,但是由于發電機和牽引車是一體式結構,牽引車只能用于發電機的牽引不能另作他用。無形中會增加發電機組的制造成本,以及降低牽引車的使用效率。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能夠方便的移動發電機的位置,且對用于移動發電機的牽引車除了可以牽引發電機也可以另作它用。
[0006]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包括牽引車、發電機組,其中,所述牽引車上至少設置有懸掛裝置、牽引裝置或裝卸裝置其中之一,所述發電機組通過懸掛、牽引或者可裝卸的方式設置牽引車上。
[0008]作為上述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發電機組包括至少一對行走輪。
[0009]作為上述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牽引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牽引車的后部設置有牽引槽,所述發電機組的外殼上設置有與所述牽引槽配合的牽引鉤。
[0010]作為上述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懸掛裝置包括一對平衡設置的懸掛桿和控制懸掛桿升降的升降氣缸;
[0011]所述懸掛桿的一端與所述牽引車鉸接,另一端與發電機組的外殼鉸接;
[0012]所述升降氣缸的一端與懸掛桿鉸接,其另一端與所述牽引車鉸接。
[0013]作為上述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牽引車車廂的后擋板可開合的設置在車廂底板上;
[0014]當打開后擋板時,后擋板的一端能夠與地面接觸,且后擋板與水平面的夾角為銳角。
[0015]作為上述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裝卸裝置包括牽引系統,所述牽引系統設置在所述牽引車車廂前端,所述牽引系統包括鋼絲繩和鋼絲繩收卷裝置,所述鋼絲繩通過掛鉤與所述發電機組連接,并在收卷裝置的帶動下將發電機組牽引至牽引車車廂內。
[0016]作為上述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車廂底板和后擋板上設置有兩條導軌,兩條導軌之間的寬度與發電機組行走輪之間的寬度相同。
[0017]作為上述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牽引系統可拆卸的設置在牽引車車廂內,并由牽引車的發電裝置為所述牽引系統提供動力。
[001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申請提供了一種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其發電機組通過懸掛、牽引或者可裝卸的方式設置在牽引車上,在發電機組的移動過程中,通過選擇合適的發電機組與牽引車的配合方式,進而能夠實現發電機組便利的移動。同時上述發電機組與牽引車的配合方式均為分體式連接關系,牽引車將發電機組移動到工作位置后,可以與發電機組分開另作他用,提高了牽引車的使用效率。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牽引車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的牽引車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2]其中:
[0023]1:牽引車;2:發電機組;
[0024]11:牽引槽;12:懸掛裝置;13:后擋板;14:牽引系統;
[0025]21:行走輪;22:牽引鉤;
[0026]121:懸掛桿;122:升降氣缸;141:鋼絲繩;142:收卷裝置;143:掛鉤。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0028]實施方式一
[0029]如圖1至3所示,一種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包括牽引車1、發電機組2,其中,所述牽引車上至少設置有懸掛裝置、牽引裝置或裝卸裝置其中之一,所述發電機組2通過懸掛、牽引或者可裝卸的方式設置牽引車I上。
[0030]為了便于發電機組2的移動,本實施方式提供的發電機組2包括至少一對行走輪21。
[0031]在此實施方式中,提供了以下幾種具體的牽引車I和發電機組2的連接方式:
[0032]如圖1所示,發電機組2通過牽引的方式設置在牽引車I的后部,具體的為:牽引裝置包括設置在牽引車I的后部的牽引槽11,發電機組2的外殼上設置有與牽引槽11配合的牽引鉤22。通過牽引鉤11與牽引槽22的配合可以使發電機組2和牽引車I連接,發電機組2在牽引車I的帶動下進行移動。
[0033]如圖2所示,發電機組2通過懸掛的方式設置在牽引車I的后部,具體的為:牽引車I上設置有懸掛裝置12,懸掛裝置12包括一對平衡設置的懸掛桿121和控制懸掛桿121升降的升降氣缸122 ;其中懸掛桿121的一端與牽引車I鉸接,另一端與發電機組2的外殼鉸接,升降氣缸122的一端與懸掛桿121鉸接,其另一端與牽引車I鉸接。
[0034]如圖3所示,牽引車I車廂的后擋板13可開合的設置在車廂底板上,當打開后擋板13,后擋板13的一端能夠與地面接觸,且后擋板13與水平面的夾角為銳角,作為優選的,銳角為30°。
[0035]具體的,牽引車I車廂前端設置有牽引系統14,牽引系統14包括鋼絲繩141和鋼絲繩收卷裝置142,鋼絲繩141通過掛鉤143與發電機組2連接,并在收卷裝置142的帶動下將發電機組2牽引至牽引車I車廂內。
[0036]更為具體的,車廂底板和后擋板13上設置有兩條導軌(未示出),兩條導軌之間的寬度與發電機組2行走輪21之間的寬度相同。在發電機組2在牽引系統14的牽引作用下移動,導軌可以對發電機組2起到導向的作用,使發電機組2能夠更加方便的移動至牽引車I內。
[0037]進一步具體的,牽引系統14可拆卸的設置在牽引車I車廂內,并由牽引車I的發電裝置為牽引系統14提供動力。
[0038]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發電機組2可以至少通過牽引、懸掛或裝卸的方式其中之一與牽引車上,即可以通過實際需要靈活的選擇發電機組與牽引車的配合方式,同時發電機組與牽引車不是一體式結構,牽引車將發電機組移動至合適的位置后還可以另作他用,提高了牽引車的使用效率。
[0039]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發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發明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包括牽引車(I)、發電機組(2),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車上至少設置有懸掛裝置(12)、牽引裝置或裝卸裝置其中之一,所述發電機組(2)通過懸掛、牽弓I或者可裝卸的方式設置牽弓I車(I)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電機組(2)包括至少一對行走輪(2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牽引車(I)的后部的牽引槽(11),所述發電機組(2)的外殼上設置有與所述牽引槽(11)配合的牽引鉤(2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裝置(12)包括一對平衡設置的懸掛桿(121)和控制懸掛桿(121)升降的升降氣缸(122); 所述懸掛桿(121)的一端與所述牽引車(I)鉸接,另一端與發電機組(2)的外殼鉸接; 所述升降氣缸(122)的一端與懸掛桿(121)鉸接,其另一端與所述牽引車(I)鉸接。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車(I)車廂的后擋板(13)可開合的設置在車廂底板上; 當打開后擋板(13)時,后擋板(13)的一端能夠與地面接觸,且后擋板(13)與水平面的夾角為銳角。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裝卸裝置包括牽引系統(14),所述牽引系統(14)設置在所述牽引車(I)車廂前端,所述牽引系統(14)包括鋼絲繩(141)和鋼絲繩收卷裝置(142),所述鋼絲繩(141)通過掛鉤(143)與所述發電機組(2)連接,并在收卷裝置(142)的帶動下將發電機組(2)牽引至牽引車(I)車廂內。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車廂底板和后擋板(13)上設置有兩條導軌,兩條導軌之間的寬度與發電機組(2)行走輪(21)之間的寬度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系統(14)可拆卸的設置在牽引車(I)車廂內,并由牽引車(I)的發電裝置為所述牽引系統(14)提供動力。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發電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便于移動的發電機組,包括牽引車、發電機組,其中,所述牽引車上至少設置有懸掛裝置、牽引裝置或裝卸裝置其中之一,所述發電機組通過懸掛、牽引或者可裝卸的方式設置牽引車上。在發電機組的移動過程中,通過選擇合適的發電機組與牽引車的配合方式,進而能夠實現發電機組便利的移動。同時上述發電機組與牽引車的配合方式均為分體式連接關系,牽引車將發電機組移動到工作位置后,可以與發電機組分開另作他用,提高了牽引車的使用效率。
【IPC分類】B62D49-00, B60P3-00
【公開號】CN104608678
【申請號】CN201310542168
【發明人】金泰宇
【申請人】瑞昌哥爾德發電設備(無錫)制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13日
【申請日】2013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