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動車輪胎,尤其是指一種機動車用帶有補助胎的高速輪胎。
現有機動車輪胎,包括高速輪胎,當遭到剌釘時,會造成泄壓,以致輪胎會完全塌陷壓平,無法繼續行駛,尤其一般女性騎乘輕型機動車,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搬動也相當費時費力,而重型機動車則更是無法動彈。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輪胎遇到釘刺泄壓時可以補救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它包括輪胎外胎、輪胎鋼圈,其特征在于輪胎外胎內壁設有其輪環直徑恰適于完全貼置在輪胎外胎內壁形成定位襯設的內襯倍力補助胎;且于該內襯倍力補助胎的輪環內壁沿輻射方向設有間距相隔的條狀撐柱;各條狀撐柱呈等高一體成型于該內襯倍力補助胎內壁。
上述設計,藉以將內襯倍力補助胎置入輪胎外胎內壁,使各條狀撐柱與輪胎鋼圈的內緣壁保持一適當間隙,當遇到刺釘泄壓時,恰可由多個條狀撐柱與輪胎鋼圈構成抵持支撐達到不致使高速輪胎塌陷壓平的效果。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再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內襯倍力補助胎配合止漏襯環的組合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內襯倍力補助胎與配合止漏襯環的分解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連同止漏襯環使用狀態組合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連同止漏襯環使用時,成內撐狀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配合一加長套管的組合剖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斷面立體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組合斷面立體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形成撐持狀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于外表面設斜凸條的局部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以較長條狀撐柱時的組合剖視示意如
圖1,2,本實用新型的內襯倍力補助胎1為高彈性橡膠制成的一輪環形狀,其內壁沿輻射方向設有間距相隔的多個條狀撐柱11。
如圖3,4,本實用新型的內襯倍力補助胎1與輪胎外胎3之間設有止漏襯環2,其為具有極佳伸縮彈性的高纖維強韌樹脂制成的一環框形狀,其緊貼于輪胎外胎的內壁且環框端面寬度與輪胎外胎3內壁寬度相等,而條狀撐柱11與輪胎鋼圈4的內緣壁設有一適當的間隙,當遇到釘剌,輪胎外胎3將因壓力不足而呈泄扁狀時,止漏襯環2因其彈性而使條狀撐柱11與輪胎鋼圈4之間的間隙消失而呈緊緊抵持支撐,使止漏襯環2仍形成壓止作用,以確保機動車仍可慢速行駛或輕易地牽動。
如圖5,本實用新型可進一步于各條狀撐柱11分別套設一為塑鋼質材且前端具有錐狀擴大面徑51的加長套管5,使確保與輪胎鋼圈4′具有適當間隙而有更好的防泄支撐作用。
應于說明的上述該種條狀撐柱11,設置的數量并無限止,當設置無穹多情況下,即連片形成為于內襯倍力補助胎1內壁沿中心線環設一道凸肋,完全可行而效果相同。
如圖6~9,于內襯倍力補助胎1所設的條狀撐柱11內部隱設有縱向置入的鋼絲股111,鋼絲股111的兩端與條狀撐柱11保持一定間距,以避免條狀撐柱11受壓力時外露;此外,于各條狀撐柱11的底端周邊設有多個具有適當高度的補強肋板112。
如
圖10~12,內襯倍力補助胎1亦可于其外表面設均勻分布的斜凸條113,可與輪胎外胎3的內壁形成極佳的摩擦接觸,使內襯倍力補助胎1安裝后不會滑動。
圖12還說明條狀撐柱11亦可更貼靠于輪胎鋼圈4的內壁。由上可見,本實用新型不僅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實用性,而且使用、安裝、更換都非常方便。
權利要求1.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它包括輪胎外胎、輪胎鋼圈,其特征是輪胎外胎內壁設有其輪環直徑恰適于完全貼置在輪胎外胎內壁形成定位襯設的內襯倍力補助胎;且于該內襯倍力補助胎的輪環內壁沿輻射方向設有間距相隔的條狀撐柱;各條狀撐柱呈等高一體成型于該內襯倍力補助胎內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其特征是于內襯倍力補胎與輪胎外胎之間設有止漏襯環。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其特征是于條狀撐柱套設有加長套管。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其特征是于條狀撐柱內部隱設有鋼絲股,底端周邊設有補強肋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其特征是于內襯倍力補助胎外表面均設有斜凸條。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內襯倍力補助胎的高速輪胎,其特征是該條狀撐柱連片形成為凸助。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輪胎。解決輪胎刺傷后仍能使用問題。有內襯倍力襯助胎的高速輪胎,它包括輪胎外胎、輪胎鋼圈,其特征在于輪胎外胎內壁設有其輪環直徑恰適于完全貼置在輪胎外胎內壁形成定位襯設的內襯倍力補助胎;且于該內襯倍力補助胎的輪環內壁沿輻射方向設有間距相隔的條狀撐柱;各條狀撐柱呈等高一體成型于該內襯倍力補助胎內壁。用于機動車。
文檔編號B60C19/00GK2269973SQ96214278
公開日1997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1996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1996年7月10日
發明者洪國民 申請人:洪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