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鐵路車輛軸箱清洗專用設備。
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是車輛檢修工藝中的重要工序,是防止車輛燃軸事故,保證行車安全的必要措施。
現有鐵路車輛的軸箱清洗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或設備1.手工清洗;2.堿水槽煮洗;3.使用通過式軸箱清洗裝置沖洗。
上述清洗方法及其設備均存在不同的缺陷1.手工清洗的勞動強度大,且洗凈效果差;2.堿水槽煮洗的占地面積大,設備投資多,清洗時間長,生產效率低,洗凈度較差;3.由于軸箱體的形狀、結構比較復雜,通過式軸箱清洗裝置不易洗凈軸箱體型腔內的溝、槽等死角,設備損壞率高,投資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新穎的鐵路車輛軸箱清洗專用設備,以減輕勞動強度,減少投資,提高生產率,保證車輛軸箱體的洗凈。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下述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機的結構設計來實現的。
所述的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機由電機、水泵、加熱管、傳動系統、水箱、噴嘴等組成,其結構特征在于1.傳動系統由皮帶輪及蝸輪、蝸桿使電機實現二級減速,帶動軸箱定位盤轉動;2.由兩個同徑皮帶輪帶動平行的兩根蝸桿軸同步旋轉,由蝸桿軸驅動多組蝸輪,帶動多組軸箱定位盤轉動,實現多組車輛軸箱的同時清洗;3.噴管固定于蝸輪軸承座的中心,噴管上的噴嘴按被清洗軸箱的溝、槽位置分布的噴管上,噴嘴的出口方向與噴管外圓切線成α角,使噴射的高壓水對被清洗軸箱的溝、槽及其內壁形成鏟射;4.噴管的頭部及管路系統的管端具有螺堵,當螺堵松開時,可用高壓水清除管內的污垢;
5.水箱的底部具有排污槽,軸箱清洗時的污垢經斜面聚積在排污槽內,排污槽側面排污口由閥門關閉,開啟閥門可以方便地清除污垢。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輛軸箱清洗機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車輛軸箱清洗機的正面剖視圖;圖2
圖1的附視剖視圖;圖3
圖1沿A-A的剖面圖;圖4噴管、噴口的結構圖。
如
圖1所示,電機20的轉速經皮帶輪1和皮帶輪2減速,帶動蝸桿軸3轉動,再經過蝸桿5及蝸輪6減速,帶動軸箱定位盤4轉動。
水箱8由左、右箱蓋7、9密封,水泵11經吸水管13、17從水箱8中吸取經濾網19過濾的洗滌用水,再經水泵11的出水管10送入箱內管路系統18。洗滌用水經加熱管12加熱,并加入清洗劑,可經由水泵11反復循環使用。經反復循環使用后的污水,由放水閥15排放。水箱8的底部具有排污槽16,軸箱清洗時的大部分污垢經濾網19過濾,尚余的污垢經斜面14聚積在排污槽16內。
如圖2所示,大皮帶輪2和皮帶輪25同軸,皮帶輪25與皮帶輪21同徑,當皮帶輪2、25同軸旋轉,由于皮帶輪25,21同徑,可實現蝸桿軸3和蝸輪軸22的同步旋轉,從而帶動水箱內兩組平行的軸箱定位盤4同時旋轉。如
圖1、2所示,排污槽16由閥門23關閉,當放水閥15排空污水后,打開閥門23,可以方便地清除沉淀在排污槽16內的污垢。
如圖3所示,噴管28固定在軸承座26,30的中心,蝸輪6及軸箱定位盤4與隔圈29緊固,當蝸桿5帶動蝸輪6旋轉時,軸箱定位盤4同時旋轉。噴管28的頂部具有螺堵27,當打開螺堵27及圖2中管路系統支端的螺堵24,并用高壓水疏通管路,便可清除管路系統內的污垢。噴嘴31在噴管28上的分布位置,沿噴管軸向,對準被清洗軸箱的溝、槽位置。
如圖4所示,噴嘴31的出口方向與噴管28的外圓的切線成50~80度夾角,使噴射的高壓水對被清洗軸箱的內表面形成鏟射,提高清洗的清潔度。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機也可用于滾動、滑動軸承及其他機械零部件的清洗。
上述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機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投資較少,并可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保證鐵路車輛軸箱體的徹底清洗。
權利要求1.一種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機、由電機、水泵、加熱管、傳動系統、噴管等組成,其特征在于傳動系統中,電機20經皮帶輪1、2及蝸桿5、蝸輪6減速,帶動軸箱定位盤4轉動,皮帶輪2和皮帶輪25同軸,皮帶輪25與皮帶輪21同徑,蝸桿軸3、22同步旋轉,噴管28固定于蝸輪軸承座26、30的中心,噴嘴31對準被清洗軸箱的溝、槽位置,沿噴管28軸向分布,噴管28的外圓的切線與噴嘴31的出口方向成α夾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機,其特征在于噴管28外圓的切線與噴嘴31的出口方向的夾角為50~80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鐵路車輛軸箱清洗機,由皮帶輪及蝸輪、蝸桿實現二級減速,并由二個同徑皮帶輪帶動平行的兩根蝸桿軸同步旋轉,并驅動軸箱定位盤轉動。噴嘴的出口方向與噴管外圓切線成α角,使噴射的高壓水對被清洗軸箱的溝、槽及其內壁形成鏟射。水箱的底部具有排污槽,排污槽側面排污口由閥門關閉,開啟閥門,可以方便地清除污垢,松開噴管頭部及管路系統管端的螺堵,可用高壓水清除管內的污垢。
文檔編號B60S3/00GK2105432SQ91215650
公開日1992年5月27日 申請日期1991年7月5日 優先權日1991年7月5日
發明者張海南, 朱一民 申請人:上海鐵路局科學技術研究所, 無錫市第八紡織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