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油氣(彈簧)減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油氣彈簧領域,可用于摩托車懸掛系統,做支承與減震之用。
實用新型中申請號90201149.9之《一種三輪載重摩托車減震器》仍保留了金屬螺旋彈簧,沒有根本改變金屬螺旋彈簧的固有頻率較高及正反向彈性一致的不足,所以對三輪載重摩托而言,當行駛在不良路面時,其行駛的平順性及車輪對道路接觸的穩定性--方向的操縱性仍未能更好地改善。
本實用新型是對現有的三輪載重摩托車減震器改進,提出一種具有預充氣壓的油氣減震器,它是由管狀減震支柱和減震筒所組成,在支柱的上端裝有預充氣嘴,下端有阻尼器座,與裝設在減震筒底部中心的頂桿組成完整的阻尼器,當減震筒內的油液在工作中流經此阻尼器時,正反向的阻力不同,并且因有半浮式截流塞與阻尼器座組成安全截流閥,可防止減震筒在返回行程中遇有突發的卸載沖擊。
本實用新型有如下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局部示意圖結合附
圖1,圖2a.b.對本實用新型詳細說明。
減震支柱(2)的上端裝有隔板(3)及預充氣嘴(1),其下端裝有阻尼器座(5),在隔板與阻尼器座之間的有效容積與減震筒(8)內所裝的油液體積之比為11~0.8,在減震支柱的空腔V2內裝一只隨液面升降的半浮式截流塞(4),它與阻尼器座的關系如圖2a.二者的結合面分別為外、內圓錐面,圓錐角同為60°~120°,在阻尼器座的頭部有一條環槽,槽內裝有O形密封環(6),阻尼器座的下部有阻尼孔f為一錐孔,它與裝設在減震筒底部中心的頂桿(7)組成阻尼器(圖2b.)其正反向的阻尼比為12.5~4.5,在減震筒的上端裝有上套(10)與減震支柱下套(9)之間留有安全距離1,此距離為半浮式截流塞為防止V2腔內受擠蓄能的壓縮空氣在突發性卸載時造成上、下套的沖擊。使用時,預充空氣經預充氣嘴(1)進入V2達1.5~4.0公斤/厘米2使減震支柱與減震筒作最大限度的伸長,裝車后因受載荷而受壓縮,此時及受最大外載如沖擊等,其壓縮程度歸結為彈簧剛度為0.85~1.5公斤/毫米,行駛中當減震套筒向上升起,擠壓在V1腔內的油液經阻尼器座(5)的阻尼孔f進入支柱空腔V2,V2腔內空氣壓力升高,蓄積了正向沖擊能量,當這一沖擊終了,沖擊外載消失,V2腔內受壓氣體膨脹,因有圖2b.阻尼器的存在,以前述阻尼比衰減了回彈,因路面突然下降,如車輪遇陡坎時,套筒迅速受壓縮空氣膨出,此時V2腔內的油液也隨之下降,半浮式截流塞的外圓錐面楔入阻尼器座的內圓錐面,阻斷了在壓縮空氣推動下的油液通過,減弱了減震筒的沖勢,保證車輪對地接觸與接觸時減震器的彈簧剛度,提高車輛行駛中的方向操縱性,也可防止上、下套的沖擊,改善零件的使用條件。
權利要求1.一種摩托車油氣減震器,包括減震支柱(2),減震套筒(8),其特征在于在減震支柱的上端裝有預充氣嘴(1)和隔板(3),其下端裝有阻尼器座(5)及密封環(6),及半浮式截流塞(4),在減震套筒(8)的底部中心裝有頂桿(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減震器,其特征在于阻尼器座與半浮式截流塞的內、外圓錐面的圓錐角同為60°~12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減震器,其特征在于在隔板與阻尼器座之間的支柱空腔的有效容積對減震套筒內預裝油量體積之比為11~0.8。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減震器,其特征在于預充氣壓為1.5~4.0公斤/平方厘米;油氣彈簧剛度為0.8~1.5公斤/毫米。
專利摘要具有預充氣壓的三輪載重摩托車減震器,它是由管狀減震支柱和減震筒所組成,在減震支柱的上端裝有預充氣嘴,下端有阻尼器座,它與裝設在減震筒底部中心的頂桿組成完整的阻尼器,當減震筒內的油液在工作中經此阻尼器時,正反間的阻力不同,并且因有半浮式截流塞與阻尼器座組成安全截流閥,可防止減震筒在返回行程中遇有突發性的御截沖擊,因而固有頻率較低,行駛平順性較好,提高車輪對道路接觸的穩定性。
文檔編號B60G13/06GK2068926SQ9020543
公開日1991年1月9日 申請日期1990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1990年4月24日
發明者陳忠純 申請人:陳忠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