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機動車隨車使用的千斤頂大多是采用液壓式或機械式的結構,其不足之處在于要靠手工操作,這兩種結構的千斤頂在使用時,不論春夏秋冬等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司機都必須彎腰爬進車下或大幅度下蹲方可進行操作。不僅操作不便,易弄臟衣服、造成大量的體力消耗,同時也給操作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支撐性能可靠并能有效減輕操作者體力消耗的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包括電機、減速機構、導軌、絲杠,其特點是所述絲杠上設置有一固定絲母和一移動絲母,所述兩絲母各自與一連桿相鉸接,兩連桿交叉鉸接并在底部各自鉸接一支撐塊。
所述支撐塊與連桿相鉸接的一面形成有開口槽。
采用如上所述的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具有如下優點(1)通過電機和減速機構帶動絲杠和絲母運動,從而帶動雙連桿的上升和下降運動,實現了電動操作,比以往的手動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使用者的勞動強度;(2)采用交叉X型的雙連桿機構,并設置兩個支撐塊來承受機車的壓力,因此使千斤頂承受力更大,支撐作用更加可靠;(3)支撐塊采用開口槽的設計構造,從而可以使雙連桿停留在與地面距離的任意位置,并能在非使用狀態時收起至車體底部,不影響汽車外形的美觀;(4)整個裝置零部件不多,因此結構簡單,而且操作簡便。
為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結構特點和效果,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描述。
圖1是根據本發明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支撐塊沿A-A線所取得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是通過兩支座1固定安裝在機動車底部,導軌3固定連接在兩支座1下方,導軌3內設有一絲杠2,絲杠2的一端軸頭部分經輸出軸7連接一減速機構8,減速機構8由一電機9來驅動。絲杠2內套設有兩絲母4a、4b,移動絲母4a自由地設置在導軌3上并可沿導軌3來回滑動,固定絲母4b固定在導軌3上而不可移動。兩絲母4a、4b各自與一連桿5相鉸接,并且兩連桿5交叉呈十字型相鉸接,兩連桿5的末端再各自與一支撐塊6鉸接在一起。支撐塊6的結構如圖2所示,它與連桿5相鉸接的一面形成有開口槽6a,連桿5通過鉸支點10與支撐塊6鉸接,當連桿5慢慢轉動到水平位置時,連桿5的尾段部分可逐漸嵌入支撐塊6的開口槽6a內。
使用時,將輸出軸7對應套設在絲杠2的軸頭上,使其互相嚙合。接通電源(該電源可由駕駛室中點火器或直流電瓶直接引入)后,電機9將帶動減速機構8并通過輸出軸7使絲杠4做旋轉運動,固定絲母4b保持在導軌上靜止不動,而移動絲母4a將在水平方向運動,并帶動連桿5及其支撐塊6做上升或下降運動,從而改變支撐塊6與地面間的距離。當支撐塊6上升收起時,由于在支撐塊6與連桿5鉸接處設置了開口槽6a,因此支撐塊6將慢慢水平嵌設至支撐塊6的開口槽6a內,因此可以根據車體與地面不同的間距來控制支撐塊6與地面的距離。當不使用千斤頂時,可以完全收起支撐塊6,最終達到連桿5與支撐塊6同時水平收起至導軌3的下方。
由此可見,根據如上所述的本發明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其具備有如下優點(1)通過電機和減速機構帶動絲杠和絲母運動,從而帶動雙連桿的上升和下降運動,實現了電動操作,比以往的手動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使用者的勞動強度;(2)采用交叉X型的雙連桿機構,并設置兩個支撐塊來承受機車的壓力,因此使千斤頂承受力更大,支撐作用更加可靠;(3)支撐塊采用開口槽的設計構造,從而可以使雙連桿停留在與地面距離的任意位置,并能在非使用狀態時收起至車體底部,不影響汽車外形的美觀;(4)整個裝置零部件不多,因此結構簡單,而且操作簡便。
雖然本發明已參照當前的具體實施例來描述,但是本技術領域:
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發明,在沒有脫離本發明精神的情況下還可作出各種等效的變化或替換,因此,只要在本發明的實質精神范圍內對上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
書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包括電機、減速機構、導軌、絲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絲杠上設置有一固定絲母和一移動絲母,所述兩絲母各自與一連桿相鉸接,兩連桿交叉鉸接并在底部各自鉸接一支撐塊。
2.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塊與連桿相鉸接的一面形成有開口槽。
專利摘要
本發明旨在設計一種機動車用雙連桿式升降千斤頂,該千斤頂通過兩交叉鉸接的連桿上下分別設置兩絲母和兩支撐塊,其中一絲母固定于導軌上,另一絲母可滑動地設置在導軌上,并在絲杠的軸頭處連接一電機帶動的減速機構所構成。本發明的千斤頂具有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支撐性能可靠并能有效減輕操作者體力消耗的等優點。
文檔編號B60S9/06GK1990315SQ200510112485
公開日2007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30日
發明者王建春 申請人:韓德科, 谷正輝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