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用內飾墊。
背景技術:
汽車內飾墊,如汽車腳踏墊、汽車后備箱墊等,是覆蓋于汽車的車室底部以保護汽車內飾墊免遭踐踏而破壞,并避免臟污汽車內部,現有的汽車內飾墊,多是單純的放置于汽車內部車室底部,受到外力時會產生移動,起不到防滑和安全駕駛的目的,且現有內飾墊難以清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用內飾墊,能夠較好的地貼合汽車內車室底部,起到全方位防滑作用,有效避免內飾墊因受到外力作用而產生移動,確保行車的安全性;利于清除車內贓物,便于鋪設和清潔。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汽車用內飾墊,包括從上至下依次粘合的塑膠層、聚氨酯海綿層、防水層和防滑層,所述防滑層主要由多個鱗片排列而成,多個所述鱗片均粘合在所述防滑層上,多個所述鱗片成排布置,每排鱗片中相鄰兩個所述鱗片部分重疊,且疊壓方向一致,所述塑膠層上設置有多個梯形槽,所述梯形槽的開口由上至下逐漸減小。
相鄰兩排鱗片之間呈等間距布置。
相鄰兩排鱗片之間的間距小于鱗片的寬度。
所述梯形槽的長度小于所述塑膠層的長度。
多個所述梯形槽呈等間距布置。
所述防滑層的厚度小于所述防水層的厚度。
所述防水層為橡膠層。
所述梯形槽的槽深為2~5mm。
所述鱗片為橡膠或塑料。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的內飾墊,能夠較好地貼合汽車內車室底部,起到全方位防滑作用,有效避免內飾墊因受到外力作用而產生移動,確保行車的安全性;利于清除車內贓物,便于鋪設和清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塑膠層,11、梯形槽,2、聚氨酯海綿層,3、防水層,4、防滑層,41、鱗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如圖1所示,一種汽車用內飾墊,包括從上至下依次粘合的塑膠層1、聚氨酯海綿層2、防水層3和防滑層4,防滑層4主要由多個鱗片41排列而成,如圖2所示,多個鱗片41均粘合在防滑層4上,多個鱗片41成排布置,每排鱗片中相鄰兩個鱗片41部分重疊,且疊壓方向一致,塑膠層1上設置有多個梯形槽11,梯形槽11的開口由上至下逐漸減小。
其中防滑層4采用鱗片層的方式,能夠較好的適應汽車內部形狀,較好地貼合汽車內車室底部,起到全方位防滑作用,防滑效果好,能夠有效避免內飾墊因受到外力作用而產生移動,確保行車的安全性;另外梯形槽11的設計,一方面可增加頂部防滑效果,同時便于收集車內因鞋子、置物等帶來的污染物,保持車內清潔,同時也利于污染物的清理,只需將內飾墊拿出車外,將梯形槽內的污染物進行清理即可,本發明的整體材質設計也便于內飾墊的整體清理,內飾墊整體可進行沖洗。聚氨酯海綿層的設計,能夠起到良好的減震和降低噪音的效果。
進一步地,相鄰兩排鱗片之間呈等間距布置。
鱗片41的寬度為h,相鄰兩排鱗片之間的間距為小于鱗片41的寬度h,以更好地起到防滑效果。可以理解的,相鄰兩排鱗片之間的布置間距也可為零,以增加布置密度,增強防滑效果。
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梯形槽11的長度小于塑膠層1的長度,梯形槽11整體位于塑膠層1的中部,以使得梯形槽11不超過塑膠層1的邊緣,更便于污染物的收集,避免污染物散落至車內部原有的內飾層上。
進一步地,多個梯形槽11呈等間距布置。
進一步地,防滑層4的厚度小于防水層3的厚度,以更便于防滑層4與防水層3的固定可靠度,同時增加鱗片41張合時的靈活度。
進一步地,防水層3為橡膠層。
進一步地,梯形槽11的槽深為2~5mm。
進一步地,鱗片41為橡膠或塑料。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充分說明本發明而所舉的較佳的實施例,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基礎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變換,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