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包括第一泵體、第二泵體、蓄能裝置和馬達;第一泵體的動力輸入軸傳動連接于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用于至少在車輛滑行時由發(fā)動機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驅動運轉;第二泵體為電動泵,電動泵的接線端通過電源開關連接于車輛蓄電池;本實用新型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能夠利用車輛滑行時的慣性動能及蓄電池的電能帶動泵體運轉進而將其慣性動能轉化為液壓能或氣壓能儲存于蓄能裝置中,設備重量輕,對車輛的自重及靈活性影響小,釋放能量時傳動效率高,功率密度大,能夠為車輛提供強勁的動力,實現(xiàn)能量的充分回收和利用,滿足用戶的需求。
【專利說明】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節(jié)能系統(tǒng),尤其涉及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傳統(tǒng)動力汽車在給現(xiàn)代社會帶來交通便捷和經濟發(fā)達、市井繁華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加劇的能源浪費、石油緊缺、環(huán)境污染等嚴重的社會問題,一般傳統(tǒng)汽車的12乂或2價供電系統(tǒng)是由發(fā)動機通過皮帶直接帶動汽車發(fā)電機,給車上電器提供電能同時給電瓶充電?,F(xiàn)在的電動汽車、混合動力車使用或間斷使用電動機驅動,但在車輛滑行時通過電路轉換及控制將主驅電動機轉變?yōu)榘l(fā)電機,利用汽車的慣性動能發(fā)電,給電動車的電池組充電,使這部分本來費棄的能量得以回收儲存并再利用于驅動車輛。而通過電能回收、蓄電池儲能的局限性較大,一是蓄電池重量大,為了較大限度的對車輛滑行時能量的回收;需要配備較大容量的蓄電池,造成車輛自重大,能耗高,靈活性差,二是能量回收方式單一,當蓄電池電量充滿后,不能再回收車輛的制動力和滑行動力,動力回收不充分,三是利用蓄電池放電帶動電動機運轉來驅動車輛行走的動力嚴重不足,不能利用該部分回收能量充分有效的應用于車輛駕駛,其能量回收功能也因此遭到貶值,無法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
[0003]因此,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要一種車輛能量回收系統(tǒng),實現(xiàn)對車輛滑行時慣性動能的充分回收和利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能夠實現(xiàn)對車輛滑行時慣性動能的充分回收和利用。
[0005]本實用新型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包括第一泵體、第二泵體、蓄能裝置和馬達;所述第一泵體的動力輸入軸傳動連接于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用于至少在車輛滑行時由發(fā)動機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驅動運轉;所述第二泵體為電動泵,電動泵的接線端通過電源開關連接于車輛蓄電池;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分別與蓄能裝置和馬達依次連通用于在泵體運轉過程中向蓄能裝置內泵入介質進行壓縮蓄能,而后控制蓄能裝置施放壓縮能量驅動馬達運轉;所述馬達的動力輸出軸傳動連接于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
[0006]進一步,還包括連通于第一泵體的進口與出口之間的第一旁通閥;
[0007]進一步,還包括連通于馬達進口與出口之間的第二旁通閥;
[0008]進一步,還包括傳動連接于第一泵體動力輸入軸及馬達動力輸出軸的傳動軸;所述傳動軸設置于車輛的傳動系統(tǒng)并且傳動軸與車輛傳動系統(tǒng)相應處的主動件之間通過單向耦合器傳動連接使動力僅能由該主動件傳遞至傳動軸;
[0009]進一步,所述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與蓄能裝置之間連通的管路上均設有單向閥;所述蓄能裝置與馬達之間連通的管路上設有限壓閥和截止閥;
[0010]進一步,所述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均為油泵;所述蓄能裝置為高壓蓄能器;所述馬達為液壓馬達;還包括連通于馬達出油口、第一油泵進油口和第二油泵進油口形成循環(huán)油路的低壓儲油罐;
[0011]進一步,所述蓄能裝置還連通于低壓儲油罐,位于蓄能裝置與低壓儲油罐之間連通的管路上設有安全閥;
[0012]進一步,所述蓄能裝置和低壓儲油罐上均設有壓力表、排氣口和排污口。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能夠利用車輛滑行時的慣性動能及蓄電池的電能帶動泵體運轉進而將其慣性動能轉化為液壓能或氣壓能儲存于蓄能裝置中,設備重量輕,對車輛的自重及靈活性影響小,并且能利用該部分回收能量驅動馬達運轉來啟動車輛或在一定路程之內驅動車輛行走,釋放能量時傳動效率高,功率密度大,能夠為車輛提供強勁的動力,實現(xiàn)能量的充分回收和利用,滿足用戶的需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包括第一泵體1、第二泵體2、蓄能裝置3和馬達4 ;所述第一泵體1的動力輸入軸傳動連接于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用于至少在車輛滑行時由發(fā)動機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驅動運轉;所述第二泵體2為電動泵,電動泵的接線端通過電源開關連接于車輛蓄電池;第一泵體1和第二泵體2分別與蓄能裝置3和馬達4依次連通用于在泵體運轉過程中向蓄能裝置3內泵入介質進行壓縮蓄能,而后控制蓄能裝置3施放壓縮能量驅動馬達4運轉;所述馬達4的動力輸出軸傳動連接于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可在第一泵體1的動力輸入軸與相應的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之間以及馬達4的動力輸出軸與相應的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之間分別設置離合器來實現(xiàn)對第一泵體1和馬達4的工作狀態(tài)的控制,在車輛滑行或制動時使第一泵體1的動力輸入軸與相應的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之間接合,來對制動或滑行時車輛慣性動能的回收,而后將馬達4的動力輸出軸與相應的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之間接合并控制蓄能裝置3釋放能量來啟動發(fā)動機或驅動車輛行走;蓄電池的質量比壓力蓄能裝置3高出約80%以上,超級電容質量也比液壓蓄能器高出約40% ;質量輕的儲能裝置可以有效地提高節(jié)能車輛的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壓力蓄能裝置3的功率密度高于包括蓄電池在內的其他儲能元件;壓力節(jié)能技術功率密度大,能夠快速、高效地存儲和釋放大量能量,結合馬達4能為車輛提供強勁的動力;第二泵體2利用車輛蓄電池的電能工作,因此可利用發(fā)動機工作時富余的電量對蓄能系統(tǒng)作功,長期工作。
[0016]本實施例中,還包括連通于第一泵體1的進口與出口之間的第一旁通閥5,當?shù)谝慌酝ㄩy5打開時,能使第一泵體1空轉,因此可在不對第一泵體1的動力輸入軸與相應的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進行分離的情況下實現(xiàn)是否回收能量的控制,無需安裝離合器,能夠簡化系統(tǒng)結構,降低故障率,并且控制精度高,可靠性好;第一旁通閥5為常開電磁閥,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蓄能時控制第一旁通閥5關閉;在車輛油門踏板上加裝一個油門位置電子開關,當駕駛員右腳踩踏車輛油門踏板加油時,第一旁通閥5處于常開狀態(tài),蓄能系統(tǒng)處于不工作狀態(tài);當駕駛員右腳從油門踏板上松開時,車輛進入滑行狀態(tài),此時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旁通閥5關閉,蓄能系統(tǒng)利用車輛滑行的動力開始工作。
[0017]本實施例中,還包括連通于馬達4進口與出口之間的第二旁通閥6 ;當?shù)诙酝ㄩy6打開時,能使馬達4空轉,因此可在不對馬達4的動力輸出軸與相應的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進行分離的情況下實現(xiàn)是否輸出動力的控制,無需安裝離合器,能夠簡化系統(tǒng)結構,降低故障率,并且控制精度高,可靠性好;第二旁通閥6為常開電磁閥;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釋放蓄能裝置3的能量以通過馬達4驅動車輛運轉時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二旁通閥6關閉;當車輛行駛需要加力時,即駕駛員右腳踩在油門踏板上時,第一旁通閥5處于常開狀態(tài),蓄能系統(tǒng)(第一泵體1)處于不工作狀態(tài),由控制器控制第二旁通閥6關閉,釋放蓄能系統(tǒng)內的高壓壓力,此時馬達4開始作功。
[0018]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傳動連接于第一泵體1動力輸入軸及馬達4動力輸出軸的傳動軸7 ;所述傳動軸7設置于車輛的傳動系統(tǒng)并且傳動軸7與車輛傳動系統(tǒng)相應處的主動件之間通過單向耦合器(圖中未示出)傳動連接使動力僅能由該主動件傳遞至傳動軸7 ;傳動軸7與該主動件之間還可通過超越離合器傳動連接,使車輛制動或滑行時,通過單向耦合器(圖中未示出)或超越離合器帶動傳動軸7轉動,同時關閉第一旁通閥5,通過第一泵體1進行蓄能;釋放蓄能裝置3的能量時,控制第二旁通閥6關閉,第一旁通閥5打開,利用傳動軸7與相應主動件之間單向傳動或超越離合的性能帶動車輛傳動系統(tǒng)中與傳動軸7連接的從動件運動,進而驅動車輛行走;也可將傳動軸7通過離合器連接于車輛發(fā)動機曲軸,能夠直接獲取發(fā)動機動力進行蓄能,同時釋放蓄能裝置3的動力能帶動曲軸轉動,因此能利用蓄能裝置3的能量啟動發(fā)動機;第一泵體1動力輸入軸和馬達4動力輸出軸與傳動軸7均通過齒輪嚙合傳動。
[0019]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泵體1和第二泵體2與蓄能裝置3之間連通的管路上均設有單向閥8 ;所述蓄能裝置3與馬達4之間連通的管路上設有限壓閥9和截止閥10,能保證蓄能工況穩(wěn)定運行;截止閥10為常閉電磁閥,蓄能時控制截止閥10關閉,釋放蓄能裝置3的能量時由控制器控制截止閥10打開,來驅動馬達4運動,當高壓能量釋放至額定壓力時,限壓閥9工作,關閉額定低壓壓力輸出,車輛發(fā)動機開始正常工作;蓄能裝置3為壓力容器,其內部設有隔板和彈簧形成彈簧式蓄能器結構。
[0020]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泵體1和第二泵體2均為油泵;所述蓄能裝置3為高壓蓄能器;所述馬達4為液壓馬達;還包括連通于馬達4出油口、第一油泵進油口和第二油泵進油口形成循環(huán)油路的低壓儲油罐11 ;采用液壓蓄能結構利于系統(tǒng)的密封,提高系統(tǒng)可靠性和平穩(wěn)性。
[0021〕 本實施例中,所述蓄能裝置3還連通于低壓儲油罐11,位于蓄能裝置3與低壓儲油罐11之間連通的管路上設有安全閥12,當蓄能裝置3內的壓力達到安全閥12的額定壓力時,安全閥12打開一定程度使蓄能裝置3內的高壓油液流至低壓儲油罐11內,能保持蓄能裝置3內處于恒壓狀態(tài),避免蓄能裝置3因過載工作而損壞或發(fā)生爆炸事故。
[0022]本實施例中,所述蓄能裝置3和低壓儲油罐11上均設有壓力表13、排氣口 14和排污口 15,蓄能裝置3和低壓儲油罐11的排氣口 14與外界相通;蓄能裝置3和低壓儲油罐11的排污口 15通過排氣堵頭和排污堵頭封堵,根據(jù)壓力表13能獲知相應容器內的壓力值,進而控制蓄能裝置3蓄能或釋放能量。
[0023]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泵體、第二泵體、蓄能裝置和馬達;所述第一泵體的動力輸入軸傳動連接于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用于至少在車輛滑行時由發(fā)動機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驅動運轉;所述第二泵體為電動泵,電動泵的接線端通過電源開關連接于車輛蓄電池;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分別與蓄能裝置和馬達依次連通用于在泵體運轉過程中向蓄能裝置內泵入介質進行壓縮蓄能,而后控制蓄能裝置施放壓縮能量驅動馬達運轉;所述馬達的動力輸出軸傳動連接于車輛發(fā)動機的曲軸或傳動系統(tǒng)。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連通于第一泵體的進口與出口之間的第一旁通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連通于馬達進口與出口之間的第二旁通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傳動連接于第一泵體動力輸入軸及馬達動力輸出軸的傳動軸;所述傳動軸設置于車輛的傳動系統(tǒng)并且傳動軸與車輛傳動系統(tǒng)相應處的主動件之間通過單向耦合器傳動連接使動力僅能由該主動件傳遞至傳動軸。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與蓄能裝置之間連通的管路上均設有單向閥;所述蓄能裝置與馬達之間連通的管路上設有限壓閥和截止閥。
6.根據(jù)權利要求1-5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均為油泵;所述蓄能裝置為高壓蓄能器;所述馬達為液壓馬達;還包括連通于馬達出油口、第一油泵進油口和第二油泵進油口形成循環(huán)油路的低壓儲油罐。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裝置還連通于低壓儲油罐,位于蓄能裝置與低壓儲油罐之間連通的管路上設有安全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車輛滑行動力液壓蓄能混合動力節(jié)能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裝置和低壓儲油罐上均設有壓力表、排氣口和排污口。
【文檔編號】B60K6/12GK204249809SQ201420704858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1月18日
【發(fā)明者】鄧明鑒 申請人:重慶綠色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