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及其減振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減振器,其包括緩沖塊、與所述緩沖塊同軸設置的防塵罩,所述緩沖塊的外表面上具有多個環形凹槽,各所述環形凹槽沿所述緩沖塊的軸向分布,所述防塵罩包括軟質波紋管、與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下端相連接的硬質防塵管,所述軟質波紋管與所述硬質防塵管同軸;所述軟質波紋管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多個環形凸起,各所述環形凸起沿所述軟質波紋管的軸向分布;各所述環形凸起與各所述環形凹槽一一對應配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減振器,有效地增加了防塵罩與緩沖塊之間的連接部位,從而使得它們之間的連接較為牢固。同時,軟質波紋管的變形性能較好,保證了軟質波紋管不會出現開裂。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包含上述減振器的汽車。
【專利說明】一種汽車及其減振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懸架系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及其減振器。
【背景技術】
[0002]減振器防塵罩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的灰塵進入減振器的內部,從而保證減振器能夠正常的工作。
[0003]現有減振器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包括減振器上安裝結構12、緩沖塊11、防塵罩13以及減振器缸筒14。其中,緩沖塊11的上端與減振器上安裝結構12相連,緩沖塊11的下端與防塵罩13相連;減振器缸筒14位于防塵罩13中。
[0004]如圖2所示,由于防塵罩13是通過其上端卡合在緩沖塊11上最下端的凹槽中,在減振器長期振動時,很容易導致防塵罩13與緩沖塊11之間的連接不牢固,導致出現松動現象,甚至脫落。同時,由于防塵罩13 —般由硬質塑料材料制成,其變形率相對較小;而緩沖塊11由聚氨酯制成,其變形率較大。緩沖塊11在工作時會因壓縮而產生較大的變形,由于此時與其相連接的防塵罩13的變形是有限的,從而導致防塵罩13易于發生開裂,進而導致防塵罩13從緩沖塊11上脫落。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減振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防塵罩與緩沖塊之間連接不牢固、防塵罩易于開裂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減振器,其包括緩沖塊、與所述緩沖塊同軸設置的防塵罩,所述緩沖塊的外表面上具有多個環形凹槽,各所述環形凹槽沿所述緩沖塊的軸向分布,所述防塵罩包括軟質波紋管、與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下端相連接的硬質防塵管,所述軟質波紋管與所述硬質防塵管同軸;所述軟質波紋管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多個環形凸起,各所述環形凸起沿所述軟質波紋管的軸向分布;各所述環形凸起與各所述環形凹槽一一對應配合。
[0008]優選地,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中部位置的外徑大于所述緩沖塊的外徑;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中部位置外徑大于所述硬質防塵管的外徑。
[0009]優選地,所述軟質波紋管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環形的變形凹槽。
[0010]優選地,所述硬質防塵管為直管。
[0011]優選地,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下端與所述硬質防塵管的上端通過橡膠硫化形成一體式結構。
[0012]優選地,所述軟質波紋管由熱塑性彈性體或三元乙丙橡膠制成。
[0013]優選地,所述硬質防塵管由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硬質塑料材料制成。
[0014]一種汽車,其包括減振器,所述減振器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減振器。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減振器,由于其防塵罩是通過軟質波紋管上的多個環形凸起與緩沖塊上的多個環形凹槽相配合來實現連接的,有效地增加了防塵罩與緩沖塊之間的連接部位,從而使得它們之間的連接較為牢固。同時,由于軟質波紋管的變形性能較好,即使緩沖塊發生較大的變形,軟質波紋管也不會發生開裂而將始終與緩沖塊相連,從而有效地保證了防塵罩不會從緩沖塊上脫落。
[001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其包括上述減振器,由于上述減振器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包含上述減振器的汽車也應具有相應的有益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現有減振器的不意圖;
[0019]圖2為現有緩沖塊與防塵罩在安裝狀態時的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塵罩與緩沖塊在安裝狀態時的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塵罩與緩沖塊在安裝狀態時的立體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塵罩的立體示意圖。
[0023]附圖中標記:
[0024]11、緩沖塊12、減振器上安裝結構13、防塵罩14、減振器缸筒
[0025]21、緩沖塊3、防塵罩31、軟質波紋管32、硬質防塵管
[0026]33、變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如圖3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減振器,其包括緩沖塊21、與緩沖塊21同軸設置的防塵罩3。其中,緩沖塊21的外表面上具有多個環形凹槽,各環形凹槽沿緩沖塊21的軸向分布;防塵罩3包括軟質波紋管31、與軟質波紋管31的下端相連接的硬質防塵管32,軟質波紋管31與硬質防塵管32同軸;軟質波紋管31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多個環形凸起,各環形凸起沿軟質波紋管31的軸向分布;各環形凸起與各環形凹槽一一對應配合。
[002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減振器,由于其防塵罩3是通過軟質波紋管31上的多個環形凸起與緩沖塊21上的多個環形凹槽相配合來實現連接的,有效地增加了防塵罩3與緩沖塊21之間的連接部位,從而使得它們之間的連接較為牢固。同時,由于軟質波紋管31的變形性能較好,即使緩沖塊21發生較大的變形,此時軟質波紋管31也會發生變形,而不會發生開裂,從而始終與緩沖塊21相連,進而有效地保證了防塵罩3不會從緩沖塊21上脫落。
[0029]具體地,軟質波紋管31的中部位置的外徑可以大于緩沖塊21的外徑;軟質波紋管31的中部位置的外徑可以大于硬質防塵管32的外徑。此時由于軟質波紋管31中部位置的直徑較大,從而為緩沖塊21的徑向變形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有效地避免了因其直徑較小而導致其容易出現開裂的問題。
[0030]如圖3所示,軟質波紋管31的外表面上可以設置有環形的變形凹槽33。這樣當緩沖塊21在軸向上發生變形時,變形凹槽33就使得軟質波紋管31在軸向方向上更易于發生變形,從而較好地保證了軟質波紋管31與緩沖塊21變形的同步性,進而使得即使在較大的振動條件下,緩沖塊21與軟質波紋管31之間的配合仍然牢固。
[0031]具體地,硬質防塵管32可以為直管,從而保證硬質防塵管32具有較好的直線性,使得硬質防塵管32在減振器運動過程中始終能夠包覆住減振器缸筒部分。同時,硬質防塵管32為直管時,也能夠有效地避免防塵罩全部為波紋形管時,因易產生變形、偏置,從而出現對減振器缸筒包覆不嚴的問題。
[0032]由于軟質波紋管31和硬質防塵管32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為了保證它們之間連接牢固且具有較好的密封性,軟質波紋管31的下端與硬質防塵管32的上端可以通過橡膠硫化形成一體式結構。此時在軟質波紋管31和硬質防塵管32單獨成型后,可以使用工裝將軟質波紋管31的下端和硬質防塵管32的上端利用熱特性進行連接,并通過添加橡膠材料使它們硫化成一體式結構。此處橡膠材料的添加,有效地避免了因軟質波紋管31和硬質防塵管32的材料不同而引起的性能差異,使得它們之間的連接更為牢固,同時也能夠對它們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
[0033]具體地,軟質波紋管31可以由熱塑性彈性體或三元乙丙橡膠制成。由于這些材料在保證較大的塑性變形屈服條件下,也容許了更多的彈性變形。在緩沖塊21發生變形的過程中,通過軟質波紋管31彈性變形的內張力使環形凸起始終與環形凹槽相配合,有效地防止了軟質波紋管31發生開裂,保證了軟質波紋管31與緩沖塊21之間連接的牢固性。同時,在對軟質波紋管31進行加工時,由于其通過良好的變形就能夠實現連接,因此其對加工精度和各尺寸的控制精度要求較低,從而有效地減少了成本。
[0034]為了保證硬質防塵管32具有較好的直線性且不易發生變形,硬質防塵管32可以由高密度聚乙稀或聚丙稀等硬質塑料材料制成。
[003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其包括減振器,所述減振器為上述任一技術方案所描述的減振器,由于上述減振器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包含上述減振器的汽車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
[0036]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且,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之后,本領域相關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入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減振器,其包括緩沖塊、與所述緩沖塊同軸設置的防塵罩,所述緩沖塊的外表面上具有多個環形凹槽,各所述環形凹槽沿所述緩沖塊的軸向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塵罩包括軟質波紋管、與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下端相連接的硬質防塵管,所述軟質波紋管與所述硬質防塵管同軸;所述軟質波紋管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多個環形凸起,各所述環形凸起沿所述軟質波紋管的軸向分布;各所述環形凸起與各所述環形凹槽一一對應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中部位置的外徑大于所述緩沖塊的外徑;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中部位置的外徑大于所述硬質防塵管的外徑。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軟質波紋管的外表面上設置有環形的變形凹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質防塵管為直管。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軟質波紋管的下端與所述硬質防塵管的上端通過橡膠硫化形成一體式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軟質波紋管由熱塑性彈性體或三元乙丙橡膠制成。
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質防塵管由高密度聚乙稀或聚丙稀等硬質塑料材料制成。
8.一種汽車,其包括減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為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減振器。
【文檔編號】B60G13/00GK204226536SQ201420696906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9日
【發明者】王冬棟, 胡西, 周星, 袁苑, 姜再友, 周偉, 許生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