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車輛的車門和具有其的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車輛的車門和具有其的車輛,所述車門上具有車窗部,所述車窗部包括至少一個切部,至少一個所述切部形成為多邊形形狀,每個所述切部上設有相交的多個筋條,所述多個筋條中的至少部分筋條的至少一端朝向對應的所述切部的頂角的方向延伸。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通過在切部上設置多個相交的筋條,從而有效地改善了切部的回彈問題,保證切部能夠順暢滑出,保證了生產效率。
【專利說明】用于車輛的車門和具有其的車輛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車門和具有其的車輛。
【背景技術】
[0002]相關技術中指出,高速沖壓線廣泛地應用在車輛鈑金件生產過程中,其中,高速生產線大多采用封閉的生產模式,因此沖壓廢料的順暢排出顯得尤為重要,一旦廢料排出的過程發生堵塞,將會導致停線、生產效率下降等問題。
[0003]相關技術中車門的車窗部在沖壓的過程中,受沖壓方向的限定,模具結構在車窗部的修邊線處呈弧形,產生的車窗部廢料可能發生回彈,具有卡在模具內無法排出的風險,致使生產效率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種用于車輛的車門,所述車門可以有效地改善切部的回彈問題,便于滑料。
[0005]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具有上述用于車輛的車門的車輛。
[0006]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車輛的車門,所述車門上具有車窗部,所述車窗部包括至少一個切部,至少一個所述切部形成為多邊形形狀,每個所述切部上設有相交的多個筋條,所述多個筋條中的至少部分筋條的至少一端朝向對應的所述切部的頂角的方向延伸。
[000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通過在切部上設置多個相交的筋條,從而有效地改善了切部的回彈問題,保證切部能夠順暢滑出,保證了生產效率。
[0008]具體地,每個所述切部形成為四邊形形狀,每個所述切部上設有兩個所述筋條,所述兩個筋條中的其中一個的兩端分別朝向所述切部的相對的兩個所述頂角的方向延伸,所述兩個筋條中的另一個的兩端分別朝向所述切部的另一相對的兩個所述頂角的方向延伸。
[0009]進一步地,每個所述筋條的兩端分別延伸至對應的所述頂角且與所述切部的邊緣彼此間隔開。
[0010]可選地,每個所述頂角處圓滑過渡。
[0011]具體地,每個所述筋條由所述切部的一側表面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切部的另一側表面凹入形成。
[0012]可選地,所述切部為兩個且所述兩個切部彼此間隔開。
[0013]具體地,所述兩個切部在所述車窗部的長度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車輛,包括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車輛的車門。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通過設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用于車輛的車門,從而保證了車輛的生產效率。
[0016]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車門的示意圖;
[0018]圖2是圖1中圈示的E部放大圖;
[0019]圖3是圖1中所示的車門的俯視圖;
[0020]圖4是圖1中所示的車門的右視圖。
[0021]附圖標記:
[0022]車門100 ;
[0023]車窗部I ;
[0024]第一切部11 ;前上頂角Al ;前下頂角A2 ;后上頂角A3 ;后下頂角A4 ;上修邊線BI ;前修邊線B2 ;下修邊線B3 ;后修邊線B4 ;第一筋條Cl ;第二筋條C2 ;
[0025]第二切部12 ;上修邊線Dl ;后修邊線D2 ;下修邊線D3 ;前修邊線D4。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7]下面參考圖1-圖4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用于車輛(圖未示出)的車門100。
[0028]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車門100,車門100上具有車窗部1,在車輛的生產加工過程中,車窗部I可以采用一次或者多次沖壓工藝切除,進而可以在車窗部I處安裝車窗玻璃等。
[0029]其中,車窗部I包括至少一個切部(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一切部11和第二切部12)。具體地,車窗部I可以包括一個切部或者多個互不相連的切部,當車窗部I僅包括一個切部時(圖未示出),切部可以占據整個車窗部1,即切部的面積等于車窗部I的面積,這樣僅將一個切部沖壓切除,便可以實現整個車窗部I的沖壓切除。
[0030]如圖1所示,當切部為多個時,多個互不相連的切部(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一切部11和第二切部12)拼合在一起的總面積可以小于車窗部I的總面積,這樣可以首先將多個互不相連的切部沖壓切除,再將車窗部I上余下的部分(例如圖1中所示的A部)切除,從而可以實現整個車窗部I的沖壓切除。其中,切部切除后常被視為廢料。
[0031]進一步地,切部可以形成為多邊形形狀。具體地,當車窗部I僅包括一個切部時,一個切部可以形成為多邊形形狀,且該多邊形的形狀與車窗部I的形狀相同,例如可以大體形成為四邊形形狀;當車窗部I包括多個互不相連的切部時,多個切部中的一些切部可以形成為多邊形形狀,多個切部中的另一些切部可以形成為非多邊形形狀(圖未示出),其中,鄰近車窗部I邊緣處的切部通常可以形成為多邊形形狀,例如可以形成為四邊形形狀,而鄰近車窗部I中心處的切部可以形成為非多邊形形狀,當然,多個切部還可以均形成為多邊形形狀。其中,多邊形的形狀還可以包括三角形、五邊形、六邊形等。
[0032]具體地,每個形成為多邊形形狀的切部可以分別包括至少三個頂角,且每個形成為多邊形形狀的切部上可以分別設有多個筋條(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多個筋條彼此相交,且多個筋條的交匯點可以大體位于切部的中心處,這樣,多個筋條大體呈現為自切部中心向外延伸的輻射狀。
[0033]其中,每個筋條的中心線可以大體沿直線延伸,多個筋條中的至少部分筋條的至少一端朝向對應的切部的頂角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說,多個筋條中的一些筋條的一端或兩端可以朝向頂角的方向延伸,多個筋條中的另一些筋條的兩端還可以均不朝向頂角的方向延伸,其中朝向頂角方向延伸的這些筋條的兩端可以分別朝向不同的頂角的方向延伸,當然,朝向頂角方向延伸的這些筋條還可以僅有一端朝向頂角的方向延伸,而另外一端不朝向頂角的方向延伸(將在下文中詳述)。
[0034]參照圖2,在沖壓切部的過程中,形成為多邊形的切部的頂角處易發生回彈變形,由于切部上設置有朝向頂角方向延伸的筋條,且多個筋條的交匯點大體位于切部的中心位置處,從而切部上可以形成朝向切部中心方向的力,由此,可以控制切部在切邊后應力的釋放過程,減小切部的回彈,尤其是可以改善切部頂角處的回彈問題,從而保證切部可以順利地從沖壓模具中排出,即保證廢料可以順暢地從模具中滑出,進而保證生產效率。
[0035]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車門100,通過在切部上設置多個相交的筋條,以形成朝向切部中心的力,從而控制切部在沖壓切邊后的應力釋放過程,進而有效地改善了切部的回彈問題,保證切部能夠順暢滑出,達到生產效率要求。
[0036]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切部可以為兩個,且兩個切部彼此間隔開,優選地,兩個切部在車窗部I的長度方向上彼此間隔開,例如當車窗部I沿上下方向延伸時,兩個切部可以上下間隔開,當車窗部I沿前后方向延伸時,兩個切部可以前后間隔開。當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切部的數量還可以為多個,且切部的間隔方式還可以根據實際要求設置,以更好地滿足實際要求。其中,術語“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37]例如在圖1和圖2的示例中,車窗部I位于車門100的上部,且車窗部I大體形成為四邊形形狀,車窗部I上具有前后間隔開的兩個切部,分別為第一切部11和第二切部12,第一切部11和第二切部12均大體形成為四邊形形狀,第一切部11位于車窗部I的前部,且第一切部11的上修邊線B1、前修邊線B2、下修邊線B3分別與車窗部I的上邊緣、前邊緣以及下邊緣重合,第二切部12位于車窗部I的后部,且第二切部12的上修邊線D1、后修邊線D2、下修邊線D3分別與車窗部I的上邊緣、后邊緣以及下邊緣重合,且第二切部12的前修邊線D4與第一切部11的后修邊線B4可以彼此平行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方便加工,且可以保證加工工藝精度。
[0038]參照圖1,當切部形成為四邊形形狀時,切部具有兩組彼此相對的修邊線和兩組彼此相對的頂角,優選地,每個頂角處圓滑過渡,也就是說,任意相鄰的兩個修邊線的連接處圓滑過渡,以形成圓滑過渡的頂角。由此,切部頂角處可以具有較好的應力,避免頂角應力集中,發生斷裂、變形等問題。
[0039]進一步地,每個形成為四邊形形狀的切部上分別設有兩個筋條(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兩個筋條中的其中一個的兩端分別朝向切部的相對的兩個頂角的方向延伸,兩個筋條中的另一個的兩端分別朝向切部的另一相對的兩個頂角的方向延伸。由此,這兩個相交的筋條可以改善四個頂角的回彈問題。
[0040]如圖2所示,第一切部11具有四個圓滑過渡的頂角,分別為:前上頂角Al、前下頂角A2、后上頂角A3和后下頂角A4,其中,前上頂角Al和后下頂角A4為對角,前下頂角A2與后上頂角A3為對角,兩個筋條(例如圖1中所示的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分別大體為矩形條狀,且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呈X形交叉布置,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的交匯點大體位于第一切部11的中心位置處,第一筋條Cl的兩端分別自交匯點朝向其中一對彼此相對的頂角延伸,例如分別朝向位于第一切部11前上方處的前上頂角Al和后下方處的后下頂角A4延伸,從而第一筋條Cl可以改善第一切部11前上頂角Al處和后下頂角A4處的回彈問題,第二筋條C2的兩端分別自交匯點朝向另一對彼此相對的頂角延伸,例如分別朝向位于第一切部11前下方處的前下頂角A2和后上方處的后上頂角A3延伸,從而第二筋條C2可以改善第一切部11前下頂角A2處和后上頂角A3處的回彈問題。
[0041]相類似地,如圖2所示,第二切部12也具有四個圓滑過渡的頂角,且第二切部12上設有兩個大體呈X形交叉布置的矩形筋條,兩個筋條的交匯點大體位于第二切部12的中心位置處,每個筋條的兩端分別朝向彼此相對的一對頂角的方向延伸,從而這兩個筋條可以改善第二切部12四個頂角處的回彈問題,這里不再詳述。
[004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每個筋條的兩端分別延伸至對應的頂角,且與切部的邊緣彼此間隔開。其中,“延伸至”當作廣義理解,延伸至可以理解為比較接近,也就是說,每個筋條的兩端可以比較接近對應的頂角,換言之,每個筋條的兩端與相應的頂角之間可以具有一定的間隙。由此,可以避免筋條對車門100形狀的影響。
[0043]例如在圖2的示例中,第一筋條Cl的上端朝向第一切部11前上方處的前上頂角Al延伸,且第一筋條Cl的上端鄰近前上頂角Al,但第一筋條Cl的上端位于第一切部11的上修邊線B1、前上頂角Al處的修邊線以及前修邊線B2的內側,第一筋條Cl的下端朝向第一切部11后下方處的后下頂角A4延伸,且第一筋條Cl的下端鄰近后下頂角A4,但第一筋條Cl的下端位于第一切部11的下修邊線B3、后下頂角A4處的修邊線以及后修邊線B4的內側。其中,“內”可以理解為朝向第一切部11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義為“外”,即遠離第一切部11中心的方向。
[0044]相類似地,參照圖2,第二筋條C2的上端朝向第一切部11后上方處的后上頂角A3延伸,且第二筋條C2的上端鄰近后上頂角A3,但第二筋條C2的上端位于第一切部11的上修邊線B1、后上頂角A3處的修邊線以及后修邊線B4的內側,第二筋條C2的下端朝向第一切部11前下方處的前下頂角A2延伸,且第二筋條C2的下端鄰近前下頂角A2,但第二筋條C2的下端位于第二切部12的下修邊線B3、前下頂角A2處的修邊線以及前修邊線B2的內偵U。其中,“內”可以理解為朝向第一切部11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義為“外”,即遠離第一切部11中心的方向。
[0045]同理,如圖2所示,第二切部12上的兩個筋條的兩端也可以分別延伸至鄰近對應的頂角,且這兩個筋條的兩端分別與第二切部12的邊緣彼此間隔開。這里不再詳述。
[0046]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每個筋條由相應切部的一側表面的一部分朝向切部的另一側表面凹入形成,多個筋條的凹入方向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其中,當第一筋條Cl與第二筋條C2的凹入方向相同時,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可以分別從第一切部11的外側表面朝向第一切部11的內側表面凹入而成(如圖3和圖4所不),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還可以分別從第一切部11的內側表面朝向第一切部11的外側表面凹入而成。其中,“內”可以理解為朝向車門100所在車輛的中心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義為“外”,即遠離車門100所在車輛的中心方向。
[0047]當第一筋條Cl與第二筋條C2的凹入方向不同時,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中的一個可以從第一切部11的外側表面朝向第一切部11的內側表面凹入而成,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中的另一個可以從第一切部11的內側表面朝向第一切部11的外側表面凹入而成。其中,“內”可以理解為朝向車門100所在車輛的中心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義為“外”,即遠離車門100所在車輛的中心方向。
[0048]同理,如圖3所示,第二切部12上的兩個筋條的凹入成型方式與第一切部11上兩個筋條的凹入成型方式相似,這里不再詳述。
[0049]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基于上文所述,一些筋條的兩端還可以均不朝向頂角的方向延伸(圖未示出)。例如,第一切部11上還可以形成有第三筋條(圖未示出),第三筋條大體為矩形條,且第三筋條過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的交匯點,第三筋條的兩端分別自交匯點朝向第一切部11的上修邊線BI和下修邊線B3的方向豎直延伸,由此,第三筋條可以避免第一切部11上修邊線BI和下修邊線B3處的回彈問題。
[0050]進一步地,第一切部11上還可以形成有第四筋條(圖未示出),第四筋條大體為矩形條,且第四筋條過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的交匯點,第四筋條的兩端分別自交匯點朝向第一切部11的前修邊線B2和后修邊線B4的方向水平延伸,由此,第四筋條可以避免第一切部11前修邊線B2和后修邊線B4處的回彈問題。
[0051]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基于上文所述,一些筋條還可以僅有一端朝向頂角的方向延伸,而另外一端不朝向頂角的方向延伸(圖未示出)。例如,第一切部11上還可以形成有第五筋條(圖未示出),第五筋條大體為矩形條,且第五筋條過的一端與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的交匯點重合,第五筋條的另一端自交匯點朝向第一切部11的上修邊線BI或下修邊線B3的方向豎直延伸,由此,第五筋條可以避免第一切部11上修邊線BI或下修邊線B3處的回彈問題。
[0052]進一步地,第一切部11上還可以形成有第六筋條(圖未示出),第六筋條大體為矩形條,且第六筋條過的一端與第一筋條Cl和第二筋條C2的交匯點重合,第六筋條的另一端自交匯點朝向第一切部11的前修邊線B2或后修邊線B4的方向水平延伸,由此,第六筋條可以避免第一切部11前修邊線B2或后修邊線B4處的回彈問題。
[0053]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筋條的數量、形狀、位置、形成方式均可以根據實際要求設置,以更好地滿足實際要求。
[0054]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車輛(圖未示出),包括根據本實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車門100。應當理解的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輛的其它構成例如發動機(圖未示出)、變速器(圖未示出)、差速器(圖未示出)、制動系統(圖未示出)等均已為現有技術且為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熟知,因此這里不再一一詳細描述。
[0055]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輛,通過設置上述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車門100,從而保證了車輛的生產效率O
[0056]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57]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0058]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59]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60]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車輛的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門上具有車窗部,所述車窗部包括至少一個切部,至少一個所述切部形成為多邊形形狀,每個所述切部上設有相交的多個筋條,所述多個筋條中的至少部分筋條的至少一端朝向對應的所述切部的頂角的方向延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車輛的車門,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切部形成為四邊形形狀,每個所述切部上設有兩個所述筋條,所述兩個筋條中的其中一個的兩端分別朝向所述切部的相對的兩個所述頂角的方向延伸,所述兩個筋條中的另一個的兩端分別朝向所述切部的另一相對的兩個所述頂角的方向延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車輛的車門,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筋條的兩端分別延伸至對應的所述頂角且與所述切部的邊緣彼此間隔開。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車輛的車門,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頂角處圓滑過渡。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車輛的車門,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筋條由所述切部的一側表面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切部的另一側表面凹入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車輛的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部為兩個且所述兩個切部彼此間隔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車輛的車門,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切部在所述車窗部的長度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8.—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車輛的車門。
【文檔編號】B60J5/00GK204210281SQ201420588707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1日
【發明者】郝建東, 么學剛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