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包括帶制動凸塊的制動鼓,所述制動鼓內安裝有左右兩個油缸,油缸內設有雙向活塞桿,雙向活塞桿頂端固接有上支架、底端固接有下支架,上支架左端套接有滑座、右端固接有安裝座,安裝座上安裝有電磁伸縮機構,滑座頂端較接有軸承支桿,電磁伸縮機構內設有伸縮桿,伸縮桿左端與軸承支桿相較接,安裝座頂端較接有搖臂,軸承支桿與搖臂頂端相較接,且軸承支桿頂端較接有上軸承,下支架底端較接有下軸承;油缸內設有油腔,雙向活塞桿將油腔分為上下兩個腔體,其中一個油缸中的上下兩個腔體之間通過連通油道相連通。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制動效果好、成本低廉、易維護。
【專利說明】一種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用制動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車用制動器已是一種成熟技術,比如在汽車上的制動器,汽車用制動器一般分為轂式制動與盤式制動兩種,其中:轂式制動器一般應用在重型車輛上,如卡車、公交車等,現在鼓式制動器的主流是內張式,它的制動塊位于制動輪內側,在剎車的時候制動塊向外張開,摩擦制動輪的內側,達到剎車的目的,且一般是氣動的。轂式制動器結構簡單、造價便宜,且一般重型車輛的車速不是很高,剎車蹄的耐用程度也比盤式制動器高,但鼓式制動器的制動效能和散熱性都要差許多,鼓式制動器的制動力穩定性差,在不同路面上制動力變化很大,不易于掌控。而由于散熱性能差,在制動過程中會聚集大量的熱量。制動塊和輪鼓在高溫影響下較易發生極為復雜的變形,容易產生制動衰退和振抖現象,引起制動效率下降。另外,鼓式制動器在使用一段時間后,要定期調校剎車蹄的空隙,甚至要把整個剎車鼓拆出清理累積在內的剎車粉。
[0003]盤式制動器是目前轎車上所普遍采用的制動機構,盤式制動器一般包括與車輪轉軸固接的制動盤和一個活塞卡鉗,制動盤卡裝在卡鉗中部并置于相對應的活塞之間,工作時液壓驅動卡鉗卡緊制動盤來完成制動。盤式制動器具有熱穩定性好、水穩定性好、尺寸小、易維護更換等優點,但卻有以下缺點:對制動器和制動管路的制造要求較高,摩擦片的耗損量較大,成本貴,而且由于摩擦片的面積小,相對摩擦的工作面也較小,需要的制動液壓高,必須要有助力裝置的車輛才能使用,故用于液壓制動系統時所需制動促動管路壓力較高,一般要用伺服裝置,制動不平順。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以解決現有轂式制動器存在的散熱性能差、制動效能差、穩定性差、不易掌控、磨損嚴重以及盤式制動器制造要求高、摩擦片耗損嚴重、成本高、制動不平順等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0006]—種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包括制動鼓,所述制動鼓內壁均勻分布有制動凸塊A、制動凸塊B和制動凸塊C,所述制動鼓內還安裝有左右兩個油缸,油缸上下兩端均固接有端蓋,油缸內設有雙向活塞桿,兩個雙向活塞桿頂端之間固接有梯形的上支架、底端之間固接有倒三角形的下支架,上支架左端套接有滑座、右端固接有安裝座,安裝座上安裝有水平布置的電磁伸縮機構,滑座頂端鉸接有軸承支桿,電磁伸縮機構內設有伸縮桿,伸縮桿左端與軸承支桿相鉸接,安裝座頂端鉸接有搖臂,軸承支桿與搖臂頂端相鉸接,且軸承支桿頂端鉸接有上軸承,下支架底端鉸接有下軸承;
[0007]所述油缸內設有油腔,雙向活塞桿將油腔分為上下兩個腔體,其中一個油缸中的上下兩個腔體之間通過連通油道相連通,左右兩個油缸內的油腔分為的上下兩個腔體之間均通過油管相連通。
[0008]所述伸縮桿上固接有擋塊,擋塊右端套接有壓縮彈簧,壓縮彈簧兩端分別與電磁伸縮機構左端面和擋塊右端面相連。
[0009]所述下支架兩側均設有回位彈簧,回位彈簧上端與油缸底端的端蓋相固接。
[0010]所述雙向活塞桿置于油腔內的分段外壁卡裝有若干密封圈。
[0011]設有所述連通油道的油缸外側設有油腔油量控制開關,油腔油量控制開關頂端安裝有油量開關控制器、另一個油缸外側設有油量脹縮調節器,該油量脹縮調節器與油腔相連通。
[0012]所述雙向活塞桿兩端均為螺紋段,且上支架和下支架均通過緊固螺母固定,用于連接上支架的緊固螺母下方和用于連接下支架的緊固螺母上方均套接有校正墊片。
[0013]所述滑座置于上支架左端時,上軸承與制動鼓中心的距離以及下軸承與制動鼓中心的距離相等。
[0014]所述雙向活塞桿穿過端蓋處套接有襯套,襯套外側設有油封。
[0015]所述端蓋通過固定螺栓安裝在油缸上。
[0016]所述上支架頂端中部固接有限位塊。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采用制動鼓內的制動凸塊壓縮上下兩個軸承,使上支架、油缸、下支架和雙向活塞桿組成的制動系統工作,即制動過程通過凸塊壓迫軸承驅動雙向活塞桿移動,通過上下兩個腔體的壓力差實現油液互補,便可將制動力用來驅動雙向活塞桿,使液壓油吸收沖擊力完成制動,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以潤滑油為介質,有良好的柔和性和耐磨性,減少了石棉的使用量,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護環境;2)在原有車輛的基礎上減少了制動總泵、油管、真空助力器等部件,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的同時減少零部件使用,進而優化了結構,降低故障發生率,提高安全性能;3)輪轂旋轉一圈產生6次制動和6次放松,滿足現有車輛ABS性能,防止車輛側滑失控的同時縮短了制動距離;4)在支架升高、油量開關全開的情況下,有良好的減速性能,不會損傷其他零部件,增長了使用壽命;5)潤滑良好、不易磨損、油量少進而降低了維護成本;6)系統獨立,每個輪轂獨立制動,不收其他輪轂的影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制動鼓逐步旋轉一圈的結構圖;
[0021]圖中:1-制動鼓,2-油缸,3-端蓋,4-雙向活塞桿,5-密封圈,6_襯套,7_油封,8-校正墊片,9-緊固螺母,10-上支架,11-上軸承,12-軸承支桿,13-電磁開關,14-下支架,15-油量開關控制器,16-油量膨脹縮調節器,17-油管,18-油腔油量控制開關,19-連通油道,20-固定螺栓,21-限位塊,22-壓縮彈簧,23-油腔,24-回位彈簧,25-下軸承,26-滑座,27-伸縮桿,28-擋塊,29-搖臂,30-安裝座,101-制動凸塊A,102-制動凸塊B, 103-制動凸塊C。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但所要求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包括制動鼓1,所述制動鼓I內壁均勻分布有制動凸塊A101、制動凸塊B102和制動凸塊C103,所述制動鼓I內還安裝有左右兩個油缸2,油缸2上下兩端均固接有端蓋3,油缸2內設有雙向活塞桿4,兩個雙向活塞桿4頂端之間固接有梯形的上支架10、底端之間固接有倒三角形的下支架14,上支架10左端套接有滑座26、右端固接有安裝座30,安裝座30上安裝有水平布置的電磁伸縮機構13,滑座26頂端鉸接有軸承支桿12,電磁伸縮機構13內設有伸縮桿27,伸縮桿27左端與軸承支桿12相鉸接,安裝座30頂端鉸接有搖臂29,軸承支桿12與搖臂29頂端相鉸接,且軸承支桿12頂端鉸接有上軸承11,下支架14底端鉸接有下軸承25 ;
[0024]所述油缸2內設有油腔23,雙向活塞桿4將油腔23分為上下兩個腔體,其中一個油缸2中的上下兩個腔體之間通過連通油道19相連通,左右兩個油缸2內的油腔23分為的上下兩個腔體之間均通過油管17相連通。
[0025]為了保證軸承支桿12最佳位置為垂直狀態,所述伸縮桿27上固接有擋塊28,擋塊28右端套接有壓縮彈簧22,壓縮彈簧22兩端分別與電磁伸縮機構13左端面和擋塊28右端面相連,壓縮彈簧22能在制動系統部工作時使軸承支桿12復位。
[0026]無需進行制動時,為了保證下支架14能自動復位,所述下支架14兩側均設有回位彈簧24,回位彈簧24上端與油缸2底端的端蓋3相固接。
[0027]為了防止油腔23分為的上下兩個腔體之間在油缸內發生泄漏,所述雙向活塞桿4置于油腔23內的分段外壁卡裝有若干密封圈5。
[0028]設有所述連通油道19的油缸2外側設有油腔油量控制開關18,油腔油量控制開關18頂端安裝有油量開關控制器15、另一個油缸2外側設有油量脹縮調節器16,該油量脹縮調節器16與油腔23相連通。
[0029]所述雙向活塞桿4兩端均為螺紋段,且上支架10和下支架14均通過緊固螺母9固定,用于連接上支架10的緊固螺母9下方和用于連接下支架14的緊固螺母9上方均套接有校正墊片8 ;采用鎖緊螺母9進行連接,具有成本低、裝卸簡便的優點,而校正墊片8能保證支架的平穩性能,提高制定效果。
[0030]為了防止不制動時上軸承11和下軸承25不會與制動鼓I發生碰撞,所述滑座26置于上支架10左端時,上軸承11與制動鼓I中心的距離以及下軸承25與制動鼓I中心的距離相等。
[0031]為了提高密封性能防止發生油液泄漏的問題,所述雙向活塞桿4穿過端蓋3處套接有襯套6,襯套6外側設有油封7。
[0032]所述端蓋3通過固定螺栓20安裝在油缸2上,具有成本低、結構穩固、裝卸方便的優點。
[0033]為了防止軸承支桿12向右滑動距離過大,所述上支架10頂端中部固接有限位塊21。
[0034]實施例:工作前,整個裝置呈如圖1所示狀態,制動凸塊AlOl處于最頂端,工作時,電磁伸縮機構13通電工作,其內部安裝的伸縮桿27向右移動,拉動軸承支桿12,軸承支桿12在滑座26的作用下向右滑動,正常狀態下呈傾斜布置的軸承支桿12與上支架10之間的夾角逐漸增大,當滑座26右端面與限位塊21左端面緊貼后,滑座26停止滑動,此時軸承支桿12處于垂直狀態,即如圖2所示狀態;隨著制動鼓I的轉動(逆時針),制動凸塊C103高度逐漸升高,此時上軸承11處于制動凸塊AlOl和制動凸塊C103之間,隨著制動鼓I的轉動,制動凸塊C103逐漸向上軸承11靠近,當制動凸塊C103與上軸承11接觸后,逐漸向下壓縮上軸承11,進而壓縮上支架10下移,上支架10進而驅動雙向活塞桿4和下支架14下移,當制動凸塊C103處于最高點時,下壓完成,即如圖3所示狀態,雙向活塞桿4下移過程中,將油腔23分為的上下兩個腔體中的下腔體內的油液壓入上腔體,油液通過連通油道19實現上移,即上軸承11與制動鼓I的碰撞力被用來推動油液移動,即被吸收;隨著制動鼓I的轉動,制動凸塊AlOl逐漸向下移動與下軸承25接觸,制動凸塊AlOl逐漸向上推動下軸承25進而驅動下支架14、雙向活塞桿4、上支架10上移,當制動凸塊AlOl處于最低點時呈如圖4所示狀態,此時油缸2內的油液自上腔體通過連通油道19溜回下腔體,即制動凸塊AlOl與下軸承25的撞擊力被用來驅動油液的下移回流,吸收撞擊力,隨著制動鼓I的轉動,制動凸塊A101、制動凸塊B102和制動凸塊C103依次與上軸承11和下軸承25撞擊,旋轉一圈共有6次撞擊,油液完成6次轉移,即油液的流動來吸收撞擊力完成制動鼓I的制動。左右兩個油缸2內的油液之間通過油管17實現連通。
[0035]制動完成后,電磁伸縮機構13斷電,伸縮桿27在壓縮彈簧28的左右下伸長,推動軸承支桿12左移并最終使滑座26置于上支架10的最左端,完成復位;下支架14在回位彈簧24的左右下回彈,使下支架14的復位至如圖1所示狀態。
【權利要求】
1.一種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包括制動鼓(I),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鼓(I)內壁均勻分布有制動凸塊A (101)、制動凸塊B (102)和制動凸塊C (103),所述制動鼓(I)內還安裝有左右兩個油缸(2),油缸(2)上下兩端均固接有端蓋(3),油缸(2)內設有雙向活塞桿(4),兩個雙向活塞桿(4)頂端之間固接有梯形的上支架(10)、底端之間固接有倒三角形的下支架(14),上支架(10)左端套接有滑座(26)、右端固接有安裝座(30),安裝座(30)上安裝有水平布置的電磁伸縮機構(13),滑座(26)頂端鉸接有軸承支桿(12),電磁伸縮機構(13)內設有伸縮桿(27),伸縮桿(27)左端與軸承支桿(12)相鉸接,安裝座(30)頂端鉸接有搖臂(29),軸承支桿(12)與搖臂(29)頂端相鉸接,且軸承支桿(12)頂端鉸接有上軸承(11),下支架(14)底端鉸接有下軸承(25); 所述油缸(2)內設有油腔(23),雙向活塞桿(4)將油腔(23)分為上下兩個腔體,其中一個油缸(2)中的上下兩個腔體之間通過連通油道(19)相連通,左右兩個油缸(2)內的油腔(23)分為的上下兩個腔體之間均通過油管(17)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桿(27)上固接有擋塊(28),擋塊(28)右端套接有壓縮彈簧(22),壓縮彈簧(22)兩端分別與電磁伸縮機構(13)左端面和擋塊(28)右端面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14)兩側均設有回位彈簧(24),回位彈簧(24)上端與油缸(2)底端的端蓋(3)相固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活塞桿(4)置于油腔(23)內的分段外壁卡裝有若干密封圈(5)。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所述連通油道(19)的油缸(2)外側設有油腔油量控制開關(18),油腔油量控制開關(18)頂端安裝有油量開關控制器(15)、另一個油缸(2)外側設有油量脹縮調節器(16),該油量脹縮調節器(16)與油腔(23)相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活塞桿(4)兩端均為螺紋段,且上支架(10)和下支架(14)均通過緊固螺母(9)固定,用于連接上支架(10)的緊固螺母(9)下方和用于連接下支架(14)的緊固螺母(9)上方均套接有校正墊片⑶。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座(26)置于上支架(10)左端時,上軸承(11)與制動鼓(I)中心的距離以及下軸承(25)與制動鼓(I)中心的距離相等。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活塞桿(4)穿過端蓋(3)處套接有襯套¢),襯套(6)外側設有油封(7)。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蓋(3)通過固定螺栓(20)安裝在油缸(2)上。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往復式液力制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10)頂端中部固接有限位塊(21)。
【文檔編號】B60T1/06GK204020851SQ201420329661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9日
【發明者】李志錫 申請人:李志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