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包括:座墊框架(3),其有置于左側和右側的座墊側框架(20);靠背框架(2),其有置于左側和右側的靠背側框架(10);用作旋轉接頭的傾角調節器(40),各座墊側框架(20)和對應的靠背側框架(10)經對應的傾角調節器(40)聯接;和傾角調節器板(30),各傾角調節器(40)和對應的座墊側框架(20)經對應的傾角調節器板(30)聯接。各傾角調節器板(30)有彎曲部(31)和增強部(36),在彎曲部處,傾角調節器板(30)彎曲,使得傾角調節器板(30)在傾角調節器(40)的下方的下部相對于傾角調節器板(30)的另一部分在座椅框架(1)的寬度方向上偏移,增強部增強下部的在座椅框架(1)的上下方向上的強度。
【專利說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術】
[0002]日本專利申請公報N0.2003-335162 (JP2003-335162A)描述了一種用作汽車座椅(在下文中被稱作座椅)的框架的座椅框架,在該座椅框架中,用于后碰撞的能量吸收部被設置在傾角調節器下方的座墊框架中,使得在后碰撞時座椅框架的其它部分較不可能變形。
【發明內容】
[0003]在某些座椅中,存在如下情形,由于座椅的結構而難以設置上述能量吸收部。本發明提供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在該座椅框架中,當座椅接收來自座椅的后部的載荷時,傾角調節器和座墊框架的聯接部分能夠吸收能量,并且由此增強了座椅框架的設計靈活性。
[0004]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涉及一種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該座椅框架包括:座墊框架,該座墊框架具有被布置在左側和右側上的座墊側框架;靠背框架,該靠背框架具有被布置在左側和右側上的靠背側框架;傾角調節器,該傾角調節器用作旋轉接頭,每個座墊側框架和對應的靠背側框架經由對應的傾角調節器而被聯接起來;和傾角調節器板,每個傾角調節器和對應的座墊側框架經由對應的傾角調節器板而被聯接起來。每個傾角調節器板具有彎曲部和增強部,在該彎曲部處,傾角調節器板被彎曲,使得傾角調節器板的在傾角調節器的下方的下部相對于傾角調節器板的另一部分在座椅框架的寬度方向上偏移,該增強部增強下部的在座椅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強度。根據本方面,傾角調節器板在彎曲部處彎曲并且能量吸收部由此形成,并且彎曲部吸收能量時的彎曲受到在座椅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強度得到增強的增強部的抑制。結果,通過使用將傾角調節器和座墊側框架聯接起來的傾角調節器板,當座椅接收來自座椅的后部的載荷時,能夠執行能量吸收。因此,能夠增強座椅框架設計的靈活性。
[0005]增強部可以被設置成當增強部接收來自傾角調節器的向下的載荷時,控制在傾角調節器板的彎曲部處的彎曲量的增加。增強部可以包括隆起部,該隆起部是傾角調節器板的在彎曲部的下方的一部分,該一部分朝向在寬度方向上與彎曲部相對的一側隆起。在該情形中,增強部可以被形成為山形形狀,該山形形狀以隆起部的與彎曲部相鄰的一部分作為基部,而以離開彎曲部的一部分作為頂部。根據以上構造,因為增強部包括在傾角調節器板的在彎曲部的下方的一部分上形成的隆起部并且被形成為具有朝向彎曲部展開的基部的山形形狀,所以當座椅接收來自座椅的后部的載荷時,通過使用增強部能夠有效地接收作用為使得傾角調節器板在彎曲部處彎曲的壓縮載荷,并且能夠抑制彎曲部的彎曲。此外,通過適當地調節與山形形狀中的隆起部的山的高度對應的尺寸、與基部的展開程度對應的尺寸和隆起部的高度,能夠理想地控制能量吸收的程度。另外,彎曲部可以在座椅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將在下文中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特征、優點以及技術和工業意義,其中類似的數字表示類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0007]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透視圖;
[0008]圖2是該實施例的左側視圖;
[0009]圖3是該實施例的右側視圖;
[0010]圖4是在該實施例中本發明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0011]圖5是在該實施例中本發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側視圖;
[0012]圖6是沿著圖5的線V1-VI截取的截面視圖;并且
[0013]圖7是在該實施例中的傾角調節器板的放大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圖1到7示出本發明的實施例。該實施例示出本發明被應用于汽車前座椅(在下文中簡單地被稱作座椅)的實例。在每幅圖中,座椅的方向由箭頭示意。在以下說明中,將通過使用以上方向作為基準給出與方向有關的說明。用作座椅的框架的座椅框架I包括座墊框架3和靠背框架2。座墊側框架20被布置在座墊框架3的左側和右側上,并且靠背側框架10被布置在靠背框架2的左側和右側上。座椅框架I進一步包括傾角調節器40和傾角調節器板30,該傾角調節器40用作旋轉接頭。每個座墊側框架20和對應的靠背側框架10經由對應的傾角調節器40聯接到彼此。由此,靠背框架2在前后方向上繞傾角調節器40相對于座墊框架3樞轉,并且座椅靠背(靠背框架2)的傾斜角度能夠由此得到調節。具體地,通過使用螺栓52傾角調節器板30被聯接到座墊側框架20的后端部。另外,靠背側框架10經由傾角調節器40而被聯接到傾角調節器板30的座椅中心側(與外側相對的一側)。傾角調節器40和傾角調節器板30與傾角調節器40的凸部焊接到一起,該傾角調節器40被裝配在傾角調節器板30的中央部分中的裝配孔39中。傾角調節器40和靠背側框架10與靠背側傾角調節器40的凸部焊接到一起,該靠背側傾角調節器40被裝配靠背側框架10的裝配孔中。
[0015]每個傾角調節器板30具有第一彎曲部31和第二彎曲部32。在側視圖諸如圖2到4中,傾角調節器板30在第二彎曲部32處被彎曲,使得傾角調節器板30的從傾角調節器40傾斜地向前并且在傾角調節器40的下方定位的一部分相對于傾角調節器板30的另一部分朝向在座椅框架I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偏移,并且傾角調節器板30具有在第二彎曲部32上方的上板33和在第二彎曲部32下方的中間板35。類似地,傾角調節器板30在第一彎曲部31處被彎曲,使得傾角調節器板30的從傾角調節器40傾斜地向后并且在傾角調節器40的下方定位的一部分相對于傾角調節器板30的另一部分朝向在座椅框架I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偏移,并且傾角調節器板30具有在第一彎曲部31上方的上板33和中間板35以及在第一彎曲部31下方的下板34。具體地,第二彎曲部32被形成為沿著傾角調節器40的輪廓彎曲。在另一方面,第一彎曲部31被形成為在側視圖諸如圖2到4中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具體地,第一彎曲部31被形成為沿著在向后方向上以大約5度向上傾斜的基本直線延伸。上板33和中間板35被形成為具有第二彎曲部32,并且上板33和中間板35在寬度方向上向外偏移,由此能夠適當地設置在上板33和側框架10之間的間隙使得能夠在傾角調節器板30和靠背側框架10之間接收傾角調節器40。即,通過改變上板33在座椅框架I的寬度方向上的高度和/或中間板35的在座椅框架I的寬度方向上的高度,能夠提供分別地適配于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種類型的傾角調節器40的傾角調節器板30。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當由于汽車的后碰撞座椅接收來自后部的載荷時,傾角調節器板30在第一彎曲部31處變形,并且由此防止了座椅框架I中其它部分的變形。即,當座椅接收來自后部的載荷時,靠背框架2被座椅中的乘客向后推動,載荷從傾角調節器40向下施加到將靠背框架2固定到座墊框架3的傾角調節器板30,并且傾角調節器板30在第一彎曲部31處彎曲并且變形。
[0016]隆起部36a在傾角調節器板30的下板34中形成在從傾角調節器40傾斜地向后并且在傾角調節器40的下方的位置處。作為增強部的加強筋(凸部)36包括隆起部36a。通過利用壓力加工使下板34的一部分在寬度方向上向外隆起來獲得隆起部36a。隆起部36a距下板34的高度被設定成小于中間板35距下板34的高度。另外,加強筋36被形成為山形形狀,該山形形狀以隆起部36a的被連接到第一彎曲部31的一部分作為基部部分36c并且以最遠離第一彎曲部31的部分作為頂部部分36b。因為加強筋36以該方式形成,所以當由于后碰撞座椅接收來自后部的載荷并且傾角調節器板30在第一彎曲部31處變形時,加強筋36操作以抑制變形并且控制變形量使得變形并不變得過大。
[0017]根據至此描述的該實施例,傾角調節器板30在第一彎曲部31處被彎曲并且由此形成能量吸收部,并且當彎曲部31吸收能量時的彎曲程度由被設置在第一彎曲部31處的加強筋36控制。結果,通過使用將傾角調節器40和座墊側框架20聯接起來的傾角調節器板30,當座椅接收來自座椅后部的載荷時,能夠執行能量吸收。結果,能夠增強座椅框架I的設計靈活性。例如,即使在不能在座椅框架I的其它部分中確保所需的能量吸收結構的情形中,也能夠通過使用傾角調節器板30在座椅接收來自座椅的后部的載荷時吸收能量。
[0018]另外,在下板34上形成的隆起部36a被形成為山形形狀,該山形形狀具有朝向第一彎曲部31展開的基部。相應地,當座椅接收來自座椅的后部的載荷時,能夠利用加強筋36有效地接收施加到在上板33和下板34之間的一部分的壓縮載荷,其中第一彎曲部31介于該上板33和下板34之間,并且能夠抑制第一彎曲部31的彎曲。此外,通過適當地調節與在山形形狀中形成的隆起部36a的山的高度對應的尺寸(在第一彎曲部和頂部部分36b之間的距離)、與基部的展開程度對應的尺寸(基部部分36c的寬度)和隆起部36a距下板34的高度,能夠可選地控制能量吸收程度。
[0019]傾角調節器板30被形成為在第一彎曲部31處被彎曲,并且下板34朝向座椅的中心凹陷。結果,傾角調節器板30朝向右側和左側的突出量是小的。相應地,在座椅被布置于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窄的寬度的位置處的情形中,根據本發明的座椅框架是有利的。近來的汽車趨向于降低高度并且座椅的附接位置不可避免地降低,并且結果,座椅的下部可能位于如下區域中,該區域具有由于在汽車的中央處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通道的基礎部分而在左右方向上減小的寬度。此時,如上所述,在傾角調節器板30朝向右側和左側的突起數量是小的的情形中,能夠將座椅附接到低的位置并且滿足降低汽車的高度的要求。
[0020]注意,第一接合件37被與傾角調節器板30的裝配孔39的周緣部一體地設置,并且第一接合件37在座椅的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第二接合件38與中間板35的下端部一體地設置,并且第二接合件38在座椅的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螺旋彈簧51的內端部與第一接合件37接合,并且螺旋彈簧51的外端部與彈簧托架11接合,該彈簧托架11通過焊接被固定到靠背側框架10的下部的外側。相應地,靠背框架2恒定地被螺旋彈簧51偏壓從而前傾。被設置成覆蓋座墊框架3的座椅外套(未示出)的端與第二接合件38接合。
[0021]雖然至此已經描述了具體實施例,但是本發明不限于該實施例的外觀和構造,并且可以在不改變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作出各種改變、添加和刪除。例如,在上述實施例的傾角調節器板30中,雖然設置了兩種類型的彎曲部并且除了上板33和下板34還形成了中間板35,但是可以設置僅僅一種類型的彎曲部并且可以不形成中間板35。另外,雖然上述實施例的傾角調節器板30在第一彎曲部31和第二彎曲部32處被彎曲使得下板34和中間板35朝向在座椅框架I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偏移,但是傾角調節器板30可以被彎曲使得下板34和中間板35在座椅框架I的寬度方向上向外偏移。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加強筋36的隆起部36a的外表面被形成為平坦表面,但是外表面還可以被形成為傾斜表面,該傾斜表面具有距下板34的如下高度,該高度從山形形狀中的隆起部36a的基部部分36c一側朝向其頂部部分36b —側逐漸地減小。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本發明被應用于汽車座椅,但是本發明還可以被應用于安裝在交通工具諸如飛機、船和電車上的座椅。
【權利要求】
1.一種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包括: 座墊框架(3),所述座墊框架(3)具有被布置在左側和右側上的座墊側框架(20); 靠背框架(2),所述靠背框架(2)具有被布置在左側和右側上的靠背側框架(10); 傾角調節器(40),所述傾角調節器(40)用作旋轉接頭,每個座墊側框架(20)和對應的靠背側框架(10)經由對應的傾角調節器(40)而被聯接起來;和 傾角調節器板(30),每個傾角調節器(40)和對應的座墊側框架(20)經由對應的傾角調節器板(30)而被聯接起來,所述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 每個傾角調節器板(30)均具有彎曲部(31)和增強部(36),在所述彎曲部(31)處,所述傾角調節器板(30)被彎曲,使得所述傾角調節器板(30)的在所述傾角調節器(40)的下方的下部相對于所述傾角調節器板(30)的另一部分在所述座椅框架(I)的寬度方向上偏移,所述增強部(36)增強所述下部的在所述座椅框架(I)的上下方向上的強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其中,所述增強部(36)被設置成當所述增強部(36)接收來自所述傾角調節器(40)的向下的載荷時,控制在所述傾角調節器板(30)的所述彎曲部(31)處的彎曲量的增加。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其中,所述增強部(36)包括隆起部(36a),所述隆起部(36a)是所述傾角調節器板(30)的在所述彎曲部(31)的下方的一部分,所述一部分朝向在所述寬度方向上與所述彎曲部(31)相對的一側隆起。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其中,所述增強部(36)被形成為山形形狀,所述山形形狀以所述隆起部(36a)的與所述彎曲部(31)相鄰的一部分作為基部,而以離開所述彎曲部(31)的一部分作為頂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其中,所述彎曲部(31)在所述座椅框架(I)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文檔編號】B60N2/68GK104512296SQ201410495667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鬼頭秀和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 愛信精機株式會社, 白木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