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門構造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車門構造體,能夠將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可靠地從前柱傳遞至中柱,并能夠適當地承受前部碰撞時產生的彎曲力矩,避免門變形。車門構造體包括車室外側的外面板(13)和車室內側的內面板(15),在內面板上接合有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件(21),梁部件的橫截面具有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構成為,使凹面側朝向橫方向且橫截面形狀呈コ字形的兩個槽形狀部(21D、21E)左右反轉地連成上下二層的形狀,在梁部件中,在沿其垂直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在車身前方側沿上下方向擴寬的部分上,設有作業用出入孔(25)。
【專利說明】車門構造體
[0001]本發明是國際申請號為PCT/JP2010/000065,國際申請日為2010年01月07日, 優先權日:為2009年02月11日,中國國家申請號為201080012930.9,發明名稱為“車門構造體”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車門構造體,尤其涉及作為汽車的側門進行使用、且實施了前部碰撞對策、側部碰撞對策的車門構造體。
【背景技術】
[0003]作為汽車的側門進行使用的車門構造體,由車室外側的外面板和車室內側的內面板構成。在車門構造體中,存在出于加強的目的而安裝被稱為門梁的加強梁的情況,該加強梁在車身前后方向延伸,前端連接在內面板的前部,后端連接在內面板的后部。作為門梁,存在基于與內面板形成箱形截面形狀的槽形鋼的結構、橫截面形狀為雙山帽狀的結構、基于管材的結構等的各種提案(例如,專利文獻1、2、3)。
[0004]上述那樣的橫截面形狀的門梁,作為門的前后方向的載荷傳遞梁發揮作用,前部碰撞時,將碰撞載荷(前后軸載荷)從前柱(A柱)傳遞至中柱(B柱)從而抑制形成在門以及車身上的門開口部的變形;側部碰撞時,通過橫截面形狀被壓潰的方式的變形(塑性變形)來吸收碰撞載荷從而確保車室內空間。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989373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126018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21744號公報
[0009]對于側門,尤其是前門的加強梁,要求其具備以下功能:將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可靠地從前柱傳遞至中柱的功能;作為將前部碰撞時以前柱下梁的下端和下縱梁的前端的連接部為力矩中心而產生的彎曲力矩適當地承受的反力部件的功能;側部碰撞時,通過橫截面形狀壓潰變形而吸收碰撞載荷的功能;不會對配置在外面板和內面板之間所劃分的車門內部空間中的車窗升降器等的門內置物的配置造成妨礙的功能。
[0010]即使在側門上組裝有加強梁,伴隨著前柱因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而向車身后方位移,若側門和前柱在車寬方向上錯位,則加強梁無法按照設計規格有效地發揮作用,存在著碰撞載荷無法將加強梁作為載荷通路、從前柱可靠地傳遞至中柱的擔心。
【發明內容】
[0011]鑒于這樣的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門構造體,設在側門上的加強梁(梁部件)充當反力部件,將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從前柱可靠地傳遞至中柱,并適當地承受前部碰撞時以前柱下梁的下端和下縱梁的前端的連接部為力矩中心而產生的彎曲力矩;側部碰撞時,通過橫截面形狀被壓潰的變形來吸收碰撞載荷,不會對配置在外面板和內面板之間所劃分的車門內部空間中的車窗升降器等的門內置物的配置造成妨礙。
[0012]本發明的第二目的在于,避免出現因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而使側門和前柱在車寬方向上錯位的情況,從而保證前部碰撞時加強梁能夠按照設計規格高效且有效地發揮作用。
[0013]通過提供如下的車門構造體,能夠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車門構造體,由車室外側的外面板和車室內側的內面板構成,在上部具有車門窗開口,該車門構造體通過鉸鏈以能夠開閉的方式裝在車身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呈S字形橫截面形狀的梁部件,該梁部件以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接合在所述內面板的上部,使呈-字形的橫截面形狀、且凹面側朝向橫方向的兩個槽形狀部左右反轉地連成上下二層而構成所述S字形橫截面形狀,所述上層槽形狀部的上緣側與劃分所述車門窗部的下緣的窗分型線接近并沿該窗分型線延伸,所述下層槽形狀部,在車身后方側實質上與所述窗分型線平行地延伸,在車身前方側向門構造體下方側偏倚,該下層槽形狀部的前端位于與所述鉸鏈重疊的高度位置。
[0014]發明的效果
[0015]根據本發明的車門構造體,梁部件不具有封閉截面形狀,是包含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的部件,因此,容易因側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而無壓潰殘留地被壓潰變形為扁平。由此,能夠充分進行側部碰撞時的能量吸收。另外,梁部件的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的上層槽形狀部由于沿車門窗部的窗分型線配置,所以,該上層槽形狀部被配置在距前部碰撞時的彎曲力矩的力矩中心較遠的位置上。由此,上層槽形狀部能夠以最小的反力承受前部碰撞時的彎曲力矩,可靠地防止門構造體的變形。而且,鉸鏈被安裝在設于門的正前的柱(若門為前門,則該柱為被稱為A柱的設在車室前端的柱,若門為尾門,則該柱為被稱為B柱的設在車室中間部的柱。)上,但鉸鏈通過其自身的特性或其安裝部位的特性,成為體現相對高的剛性的部位。因此,梁部件的下層槽形狀部在前端位于與將車門構造體連接在車身上的鉸鏈的配置位置和鉸鏈重疊的高度,只要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從鉸鏈向梁部件作為車身前后方向的軸力直接地被傳遞,就能夠使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在梁部件中作為載荷傳遞梁向車身后方良好地傳遞,能夠防止門構造體的變形。
[0016]尤其,使所述上層槽形狀部的凹面側朝向車身外側方向、使所述下層槽形狀部的凹面側朝向車身內側方向,且所述下層槽形狀部,其車身后方側的部分和車身前方側的部分通過上下傾斜的曲線部分平滑地連接。由此,與整個下層槽形狀部都水平地設在與鉸鏈的配置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情況相比,能夠擴大配置車窗升降器等的門內置物的內部空間的有效空間,門內置物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大。
[0017]尤其,根據優選的實施例,所述上層槽形狀部的槽底面在車身前方側向上下方向擴寬,在該擴寬底面上貫穿形成有作業用出入孔,所述作業用出入孔包含用于在外面板安裝的門后視鏡的出入孔。
[0018]而且,在所述車門構造體的前端部的、與所述梁部件相匹配的部位上設有卡合部,在與所述車門構造體的所述前端部相對的車身側柱上設有對應卡合部,該對應卡合部與所述卡合部協動從而對因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導致的所述車門構造體向車身外側的位移進行限制,這樣,通過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導致的位移,卡合部在從車身前后方向觀察與梁部件相匹配的部位上與車身側柱卡合,將內面板約束在車身側柱上,所以,前部碰撞時車門構造體(內面板)和車身側柱相互錯位運動的情況在梁部件配置部分附近被抑制。由此,能夠較大程度地保證加強梁能夠如設計規格那樣高效且有效地發揮作用。
[0019]尤其,根據優選的實施例,所述卡合部包括突起部,所述對應卡合部包括能夠收容所述突起部的孔。該情況下,所述突起部能夠設置在朝向所述車門構造體的前端折曲的所述內面板的一部分上。另外,在所述內面板的折曲的部分上固定有螺母部件,所述突起部包含被螺入所述螺母部件的螺紋孔中的螺栓的頭部,這樣能夠簡化組裝過程。另外,通常時,為了不使異物、水侵入到用于收容突起部的孔中、且不損害外觀,門構造體還可以具有閉塞部件,該閉塞部件在通常時封閉所述孔,而當所述突起部突入到所述孔中時脫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表示適用了本發明的車門構造體的汽車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0021]圖2是從車室外側觀察到的本發明的車門構造體的實施方式的主視圖。
[0022]圖3是從車室內側觀察到的本實施方式的車門構造體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體圖。
[0023]圖4是沿圖2的IV-1V線的放大剖視圖。
[0024]圖5是沿圖2的V-V線的放大剖視圖。
[0025]圖6是沿圖2的V1-VI線的放大剖視圖。
[0026]圖7是表示設在本實施方式的車門構造體上的突起部件的安裝方法的平剖視圖。
[0027]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車門構造體的主要部分的前部碰撞前的狀態的分解平首1J視圖。
[0028]圖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車門構造體的主要部分的前部碰撞后的狀態的平剖視圖。
[0029]圖10是表示前部碰撞狀態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以下,參照圖1?圖6說明本發明的車門構造體的實施方式。
[0031]圖1表示適用了本發明的車門構造體的汽車。圖1中,標記I表示車身整體,標記3表示前輪,標記5表示后輪,標記7表示前側門,標記9表示后側門,標記11表示尾門。
[0032]本發明的車門構造體,能夠適用于前側門7、后側門9的任一個,在本實施方式中,對將其適用于前側門7的情況進行說明。
[0033]如圖2?圖6所示,前側門7由車室外側的外面板13、車室內側的內面板15、安裝在內面板15的上部且與內面板15 —同劃分車門窗部(窗開口)19的車門窗框21構成。外面板13和內面板15為沖壓鋼板制部件,在兩者間劃分有將前窗玻璃31以能夠上下移動的方式收納的車門內部空間23。
[0034]前側門7通過車門窗框21、安裝在內面板15的前緣部上的上部門鉸鏈33、以及下部門鉸鏈35而以能夠開閉的方式安裝在A柱下梁111 (參照圖8)上。
[0035]在內面板15的車門內部空間23 —側的板面(車室外側的板面)上,安裝有:進行前窗玻璃31的升降的車窗升降器37、限制門的開門限度的門檢驗器39、以及門鎖裝置41
坐寸ο
[0036]在內面板15的上緣部,遍及內面板15的整個車身前后尺寸寬度地安裝有在車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梁部件21。
[0037]梁部件21具有:最上緣部21A,其具有均等的上下寬度尺寸、且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沿車身前后方向大致鉛直地延伸;下部連接余量部21B,其具有均等的上下寬度尺寸、且向后上方傾斜,沿車身前后方向大致鉛直地延伸;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其在最上緣部21A和下部連接余量部21B之間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
[0038]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是使橫截面形狀為口字形的槽形狀部左右反轉地連成上下二層的彎曲形狀。也就是說,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以連成上下二層的方式具有:橫截面形狀為向外呈凹形的-字形的上層槽形狀部21D;橫截面形狀為左右反轉地向內呈凹形的〕字形的下層槽形狀部21E,并且,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包括分別與最上緣部21A、下部連接余量部21B的連接部在內包含六條折曲棱線a?f。
[0039]上層槽形狀部21D的上側也就是說上層槽形狀部21D與最上緣部21A的連接部的折曲棱線a、以及上層槽形狀部21D的上側面與底面的折曲棱線b,沿著劃分車門窗部19的下緣的窗分型線W且以內側朝下傾斜的方式延伸。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窗分型線W大致水平,由最上緣部21A的上緣賦予。
[0040]上層槽形狀部21D的大致鉛直的槽底面,在車身前方側在上下方向上擴張,成為擴張底面21De。在擴張底面21De上貫穿形成有多個作業用出入孔25。作業用出入孔25之一成為通過外面板安裝(skin mount)方式在前側門7的外面板13上安裝后視鏡45 (參照圖1)的組裝工序中的、從車室內側的出入孔。作業用出入孔25設在擴張底面21De上,由此,作業用出入孔25不會切斷折曲棱線a?f。
[0041]因此,下層槽形狀部21E在車身后方側與窗分型線W接近地平行地延伸,上層槽形狀部21D的底面在車身前方側向上下方向擴張,由此,下層槽形狀部21E朝向前方地向下傾斜。由于這樣的傾斜,前端21Ef到達與上部門鉸鏈22的配置位置高度相同的位置。S卩,下層槽形狀部21E的車身后方側的部分和車身前方側的部分通過上下傾斜的曲線部分21Em平滑地連接。
[0042]下部連接余量部21B由于是上下寬度尺寸均等的部件,所以,與下層槽形狀部21E同樣地,在車身后方側與窗分型線W平行地延伸,在車身前方側通過曲線部分成為向車身下方側偏倚的形狀。
[0043]作為梁部件21,下部連接余量部21B通過MIG焊接而焊接在內面板15的上緣的連接余量部15A上,前端部通過MIG焊接而經由托架配件27焊接在車門窗框17的朝向車身前方的表面上,后端部通過MIG焊接而焊接在車門窗框19的朝向車身后方的表面上。由此,梁部件21的下緣、前緣、后緣這三邊被牢固地連結在內面板15和車門窗框17、19的組裝體上。
[0044]內面板15的上下寬度比通常的內面板小與梁部件21的上下寬度相應的量,梁部件21以接長內面板15的方式安裝在內面板15的上緣上。由此,內面板15的上緣側僅由梁部件21構成,劃分車門窗部19的下緣的窗分型線W由梁部件21的最上緣部21A的上緣賦予。
[0045]內面板15的前端部朝向A柱下梁111的車身后側的背面Illa具有某一角度地折曲,由此,形成與A柱下梁111相對的傾斜端面15b。端面15b的前端側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再折曲回來,由此,連續地設置與外面板13之間的接合余量部15c。[0046]如圖7所示,在傾斜端面15b上貫穿形成有孔15d。在外周設有鍔部53a、且具有中心內螺紋部53b的螺母部件53,以鍔部53a作為插入邊界而插入安裝于孔15中。帶頭螺栓51的外螺紋部51b從外方即從前方螺入緊固在螺母部件53的內螺紋部53b中。帶頭螺栓51的頭部51a從端面15b向車身前側突出,成為突起部件。由此,下文中將帶頭螺栓51的頭部51a稱作突起部件51a。
[0047]這里,重要的是,突起部件51a從車身前后方向觀察被配置在與梁部件21相匹配的部位上。換言之,在車身前后方向的投影面內觀察,突起部件51a位于與梁部件21重疊的位置。
[0048]另外,如圖8所示,在A柱下梁111的車身后側的背面Illa與突起部件51a相對的部位上貫穿形成有卡合孔115。如圖9所示,卡合孔115形成為在因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導致在A柱下梁111和前側門7(內面板15)上發生車身前后方向的相對位移的情況下可供突起部件51a進入的大小、形狀。
[0049]卡合孔115將突起部件51a納入孔內,由此,內面板15被A柱下梁111約束,內面板15和A柱下梁111尤其在梁部件配置部分附近,在車寬方向、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上都不能相對位移(錯位運動)。
[0050]當然,在沒有經歷前部碰撞的通常狀態下,如圖8所示,突起部件51a位于從A柱下梁111的背面Illa離開的位置,不與A柱下梁111發生干涉,不會阻礙前側門7的通常的開閉。
[0051]為了防止異物、水等向A柱下梁111內的侵入,卡合孔115通過安裝在A柱下梁111上的橡膠蓋117而被封閉。當卡合孔115將突起部件51a納入孔內時,由于突起部件51a的碰撞,橡膠蓋117從A柱下梁111脫落,不會阻礙卡合孔115將突起部件51a納入孔內。
[0052]由此,梁部件21相對于A柱下梁111的配置位置不會偏離設計規格,能夠高度確保梁部件21按照設計規格高效且有效地發揮作用,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從A柱下梁111向梁部件21的傳遞能夠按照設計規格適當進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從A柱下梁111向梁部件21的傳遞以A柱下梁111 —托架配件27 —車門窗框17的車身前側部分一梁部件21的路徑進行。
[0053]此外,在A柱下梁111上接合有加強桿113,通過A柱下梁111和加強桿113構成封閉截面的A柱。
[0054]梁部件23不具有封閉截面形狀,是包含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的部件,因此,容易因側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而無壓潰殘留地被壓潰變形為扁平。由此,能夠充分進行側部碰撞時的能量吸收。
[0055]梁部件21通過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而成為包含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六條折曲棱線a?f的形狀,所有棱線都能夠作為前側門7的前后方向的載荷傳遞梁而有效地發揮作用。本實施例中,折曲棱線a?b由于沿車身前后方向筆直地延伸,所以,能夠作為前部碰撞時的載荷傳遞梁最高效地發揮作用。折曲棱線c?f雖然不是筆直的,但由于車身后方側的部分和車身前方側的部分通過上下傾斜的曲線部分21Em平滑地連接,所以,與鉤形的高低不齊的情況相比,能夠作為前部碰撞時的載荷傳遞梁高效地發揮作用。另外,由于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的上下寬度在門前部擴寬,所以,能夠在較寬的范圍內有效地支承前部碰撞時施加在前柱下梁100上的載荷,能夠避免前柱下梁100局部變形的情況。
[0056]此外,關于梁部件21和A柱下梁111之間的碰撞載荷的傳遞位置,能夠通過梁部件21的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尤其是下層槽形狀部21E的槽深度的設定來進行車寬方向的調節,并通過下層槽形狀部21E向車身下方側的偏倚量的設定進行上下方向的調節,能夠將該傳遞位置、包括突起部件51a的配置位置設定在合適位置。通過該傳遞位置的正規化,能夠謀求基于梁部件21的載荷傳遞效率(載荷傳遞效率)的提高。
[0057]另外,能夠使梁部件21所實現的前部碰撞時的碰撞載荷的傳遞路徑偏向車寬方向內側,由此,能夠將碰撞載荷的傳遞路徑設定為直線狀,通過這一點也能夠謀求載荷傳遞效率的提聞。
[0058]如圖10所示,在前部碰撞時,由于前碰撞載荷主要施加在前柱下梁100中間部或其整體上,因此,產生以前柱下梁100的下端和下縱梁102的前端之間的連接部為力矩中心C的彎曲力矩M。對此,由于梁部件21的上層槽形狀部21D、尤其是上層槽形狀部21D的折曲棱線a、b沿窗分型線W接近地配置,所以,上層槽形狀部21D配置在距前部碰撞時的彎曲力矩M的力矩中心C較遠的位置上。
[0059]若將力矩中心C和承受彎曲力矩M的位置之間的分隔距離(矩臂)設為L,則彎曲力矩M和承受該彎曲力矩的反力F之間的平衡由M = L.F表示,分隔距離L越長,平衡所需的反力F越小,因此,位于距力矩中心C較遠的位置上的上層槽形狀部21D通過較小的反力就能夠承受前部碰撞時的彎曲力矩M。另外,由于上層槽形狀部21D的折曲棱線a、b沿窗分型線W且沿車身前后方向筆直地延伸,所以,相對于彎曲力矩M有效地產生反力F。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彎曲力矩M所導致的前側門7的變形。
[0060]以上是通過下述結構保證的:突起部件51a進入到卡合孔115內,內面板15和A柱下梁111在梁部件配置部分附近不能向車寬方向、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錯位運動,由此,能夠確保梁部件21的下層槽形狀部2IE在前端2 IEf與將前側門7連接在車身上的上部門鉸鏈33的配置位置處于相同的高度。
[0061]由于梁部件21的下層槽形狀部2IE在前端2IEf與將前側門7連接在車身上的上部門鉸鏈33的配置位置處于相同的高度,因此,前部碰撞時的前后軸載荷作為車身前后方向的軸力從上部門鉸鏈33直接傳遞至梁部件21。由此,以梁部件21作為載荷傳遞梁,前部碰撞時的前后軸載荷向車身后方良好地傳遞。通過這一點也能夠可靠地防止前側門7的變形。
[0062]另外,由于梁部件21的主要部分為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因此能夠減小前部碰撞時前后軸載荷作用在前側門7上的位置和梁部件21的圖心A之間的沿車身寬度方向的錯位,或能夠實現使前后軸載荷作用在前側門7上的位置和梁部件21的圖心A—致的對準。由此,能夠將因前后軸載荷而在梁部件21上產生車身寬度方向的彎曲力矩的情況減少或消除,能夠改善前部碰撞時的前后軸載荷從A柱向B柱的傳遞效率。
[0063]這也是通過下述結構保證的:突起部件51a進入卡合孔115內,內面板15和A柱下梁111在梁部件配置部分附近沿車寬方向、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都不能錯位運動。
[0064]另外,下層槽形狀部21E在車身后方側接近窗分型線W的下側,在車身前方側向車身下方側偏倚地并與上部門鉸鏈33的配置位置處于相同高度位置,所以,與整個下層槽形狀部21E都被水平地設在與上部門鉸鏈33的配置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情況相比,能夠擴大車門內部空間23的有效空間,車窗升降器37、門鎖裝置41等的門內置物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大。
[0065]另外,在內面板15的連接余量部15A上以接長內面板15的方式安裝有梁部件21,由此,內面板15的上緣側僅通過梁部件21構成,除了由內面板15的連接余量部15A和梁部件21的下部連接余量部21B構成的焊接余量部分以外,內面板15和梁部件21不是二層構造。由此,能夠謀求材料成本的削減、避免重量增加。
[0066]如圖4、圖5的假想線所示,在梁部件21的車室內側,可以根據需要設置橫截面形狀為〕字形的內罩面板29。內罩面板29使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21C成為封閉截面,能夠阻斷來自作業用出入孔25的風聲從而降低行駛時的車室內噪音,并且,能夠防止雨水等侵入到車室內。
[0067]此外,內罩面板29可以是作為載荷傳遞梁的發揮作用的部件,但也可以是不發揮這一作用的部件。在為后者的情況下,內罩面板29能夠由與梁部件21相比薄壁的鋼板或樹脂成形品構成。
[0068]以上,就特定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能夠以本領域的從業者能夠容易理解的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發明概念的前提下進行各種變形、變更,本發明的發明概念如附加的權利要求書記載的那樣。
[0069]另外,關于基于巴黎公約而成為主張優先權的基礎的日本國申請,根據在其中言及的部分,將其內容作為本申請的一部分。
[0070]附圖標記的說明
[0071]I 車身
[0072]7前側門
[0073]13外面板
[0074]15內面板
[0075]17車門窗框
[0076]19車門窗部
[0077]21梁部件
[0078]21C 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
[0079]21D上層槽形狀部
[0080]2 IDe擴寬底面
[0081]21E下層槽形狀部
[0082]2IEm曲線部分
[0083]25作業用出入孔
[0084]29內罩面板
[0085]33上部門鉸鏈
[0086]51a突起部件(帶頭螺栓的頭部)
[0087]53a夾持部件
[0088]111柱下梁
[0089]115卡合孔
【權利要求】
1.一種車門構造體,包括車室外側的外面板和車室內側的內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內面板上接合有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梁部件, 所述梁部件的橫截面具有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 所述S字形橫截面形狀部構成為,使凹面側朝向橫方向且橫截面形狀呈口字形的兩個槽形狀部左右反轉地連成上下二層的形狀, 在所述梁部件中,在沿其垂直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在車身前方側沿上下方向擴寬的部分上,設有作業用出入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作業用出入孔不會切斷由所述槽形狀部形成的棱線。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作業用出入孔為多個,并以與所述車身前后方向重疊的方式配置。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還具有能夠使該車門構造體相對于所述車身開閉的鉸鏈, 下層的所述槽形狀部在所述鉸鏈的附近位于與所述鉸鏈大致相同的高度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上層的所述槽形狀部的最下側的棱線以及下層的所述槽形狀部的最上側的棱線,在所述鉸鏈的附近位于與所述鉸鏈大致相同的高度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上層的所述槽形狀部的最下側的棱線以及下層的所述槽形狀部的最上側的棱線,分別包括在所述車門構造體的前部沿大致水平延伸的部分。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沿大致水平延伸的部分,與為了進行前窗玻璃的升降而設在所述車門構造體上的車窗升降器相比位于前方。
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梁部件中沿上下擴寬的所述部分,設在上層的所述槽形狀部上,所述作業用出入孔能夠在將門后視鏡安裝到所述外面板上時從所述車身的內側向所述外面板進出。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還具有與所述內面板相比設在車室內側的內罩面板,所述內罩面板、內面板以及梁部件在相同的部位上接合。
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車門構造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部件的后端與車門窗框接合。
【文檔編號】B60J5/04GK103991368SQ201410241742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7日 優先權日:2009年2月11日
【發明者】安原重人, 瀨川慎吾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