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座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車輛座椅,其包括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座椅框架、設定在座椅框架上并且接收要減輕的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座椅襯墊,和支撐到座椅框架并且從其后側支撐座椅襯墊的一部分的支撐體。支撐體支撐到座椅框架,以能夠沿著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平面的面內方向滑動或者能夠沿著該平面的面外方向軸向旋轉,從而就坐乘客的負載能夠得到減輕。座椅襯墊包括在固定位置處支撐到座椅框架的固定部和支撐到支撐體以能夠移動的移動部。
【專利說明】車輛座椅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座椅。更加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如下一種車輛座椅,其包括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座椅框架,和設定在座椅框架上以接收要減輕的就坐乘客負載的座椅襯墊。
【背景技術】
[0002]已經知道當乘客長時間地以同一姿態就坐在車輛座椅上時,血液流動變慢,從而乘客趨向于感到疲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JP-B-4095583公開了一種車輛座椅,其中座椅軟墊支撐到地板上的基部以能夠從一側到另一側擺動,從而當在座椅上就坐時乘客能夠改變姿態。具體地,座椅軟墊通過多個球體或者輥子支撐到基部以能夠從一側到另一側地擺動。因此,當在座椅上就坐時,乘客能夠在滾動球體或者輥子時從一側到另一側地擺動座椅軟墊。
[0003]然而,在上述車輛座椅中,因為全部座椅軟墊被構造為相對于基部擺動,所以乘客難以穩定就坐姿態,從而就坐質量不好。
【發明內容】
[0004]已經鑒于以上情況實現了本發明,并且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車輛座椅,該車輛座椅在維持穩定的就坐質量的同時允許乘客在驅動或者停止車輛期間容易地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該車輛座椅能夠被移動以適當地根據就坐姿態的改變減輕身體壓力。
[0005]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不意性實施例,提供一種車輛座椅,包括: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座椅框架;設定在座椅框架上并且接收所要減輕的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座椅襯墊;和支撐到座椅框架并且從座椅襯墊的后側支撐座椅襯墊的一個部分的支撐體,其中支撐體支撐到座椅框架以能夠沿著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平面的面內方向滑動或者能夠沿著該平面的面外方向軸向旋轉,從而就坐乘客的負載能夠得到減輕,并且其中座椅襯墊包括在固定位置處支撐到座椅框架的固定部和支撐到支撐體以能夠移動的移動部。
[0006]根據以上構造,在通過座椅框架的支撐在座椅襯墊的固定部上的固定位置處穩定地接收就坐乘客的負載時,通過支撐體的支撐,伴隨就坐乘客的姿態改變的負載得以接收以在座椅襯墊的移動部上得到減輕。因此,在座椅襯墊的固定部處維持穩定的就坐質量并且與改變姿態的乘客移動一致地在座椅襯墊的移動部處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是可能的。
[0007]在以上車輛座椅中,支撐體可以被如此構造,使得支撐體沿著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以可旋轉方式軸向支撐到座椅框架并且左和右表面部傾斜以遵循在左和右側之間非均勻地施加的就坐乘客的負載的移動。
[0008]根據以上構造,在其中就坐乘客以通常的就坐姿態向座椅襯墊施加負載的狀態中,在負載在左側和右側處均勻地施加的情況下,支撐體保持處于其中左和右高度相同的平衡姿態狀態。因此,就坐乘客的通常就坐姿態更加得到穩定。而且,當就坐乘客通過升高一個臀部或者背部而再次調節姿態以因此向左側和右側中的任何一側非均勻施加負載時,非均勻負載被施加到是姿態改變的支撐點的一側的表面部,從而支撐體傾斜。由此,乘客能夠在維持更加穩定的就坐質量時容易地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身體壓力能夠與乘客移動一致地適當地得到減輕。
[0009]在以上車輛座椅中,支撐體的中心部分的一端可以以可旋轉方式軸向支撐到座椅框架,并且其另一端可以被多個彈簧彈性地懸掛到座椅框架,從而支撐體沿著傾斜方向受到支撐。
[0010]根據以上構造,在軸向支撐到座椅框架的一端的附近抑制了支撐體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移動,并且在彈性地懸掛到座椅框架的另一端附近支撐體能夠克服彈性作用力而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移動。因此,根據這種構造,構造支撐體從而它能夠分別地適當地支撐在此處期望強烈地抑制身體的橫向移動的部分諸如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和在此處期望靈活地允許身體的橫向移動的部分諸如臀部是可能的。因此,進一步改進在通常就坐姿態下的就坐質量是可能的。
[0011]在以上車輛座椅中,支撐體可以設置在構造座椅軟墊的骨架的框架形軟墊框架的范圍內,并且支撐體的中心部分的前端可以以可旋轉方式軸向支撐到軟墊框架,并且其后端可以被多個彈簧彈性地懸掛到軟墊框架,從而支撐體沿著傾斜方向受到支撐。
[0012]根據以上構造,在座椅軟墊上就坐的乘客的大腿區域的橫向移動強烈地受到支撐體的前端的支撐結構抑制,并且支撐體的后端的支撐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靈活地允許就坐乘客的臀部的橫向移動。因此,當這種構造特別地應用于乘客在其上踩踏加速踏板的駕駛員座椅時,大腿區域的橫向移動受到抑制以更加穩定駕駛姿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靈活地允許臀部的橫向移動以使得就坐質量更加舒適。
[0013]在以上車輛座椅中,座椅襯墊可以在移動部和固定部的邊界部處形成有狹縫以允許移動部遵循支撐體的移動。
[0014]根據以上構造,因為座椅襯墊的固定部和移動部難以遵循相互間的移動,所以更加容易地穩定在固定位置處的固定部并且更加容易地使得移動部能夠遵循支撐體的移動是可能的。因此,在維持更加穩定的就坐質量時,與改變姿態的乘客移動一致地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是可能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與附圖相結合根據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的以下說明,本發明的以上和其它方面將變得更加明顯并且更加易于理解,其中:
[0016]圖1是示出根據第一示意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概略構造的透視圖;
[0017]圖2是座椅軟墊的分解透視圖;
[0018]圖3是軟墊框架的平面視圖;
[0019]圖4是在此處強調地示出支撐體的軟墊框架的側視圖;
[0020]圖5是沿著圖1的線V-V截取的截面視圖;
[0021]圖6是沿著圖1的線V1-VI截取的截面視圖;
[0022]圖7是示出其中乘客升高左臀部(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右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0023]圖8是示出其中乘客升高右臀部(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左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0024]圖9是示出其中乘客接收橫向向右負載(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右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0025]圖10是示出其中乘客接收橫向向左負載(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左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0026]圖11是示出根據第二示意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概略構造的透視圖;
[0027]圖12是座椅軟墊的分解透視圖;
[0028]圖13是軟墊框架的平面視圖;
[0029]圖14是沿著圖11的線XIV-XIV截取的截面視圖;
[0030]圖15是沿著圖11的線XV-XV截取的截面視圖;
[0031]圖16是示出其中乘客升高左臀部(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右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0032]圖17是示出其中乘客升高右臀部(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左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0033]圖18是示出其中乘客接收橫向向右負載(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右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0034]圖19是示出其中乘客接收橫向向左負載(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左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0035]圖20是示出利用板簧將支撐體驅策到初始位置的構造的軟墊框架的平面視圖;
[0036]圖21是示出根據第三示意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局部構造的截面視圖;
[0037]圖22是示出其中乘客接收橫向向右負載(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右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并且
[0038]圖23是示出其中乘客接收橫向向左負載(身體重量被施加到左側)的狀態的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
[0040][第一示意性實施例]
[0041]首先,參考圖1到8描述根據第一示意性實施例的座椅I的構造。如在圖1中所示,座椅I被構造成汽車的駕駛員座椅并且包括是就坐乘客的背部支撐部的座椅靠背2,和是就坐部的座椅軟墊3。如在圖2中所示,座椅軟墊3經由一對左和右滑軌5設置于車輛地板,并且相對于地板沿著座椅前-后方向的座椅位置能夠利用滑軌5調節。
[0042]如在圖1中所示,座椅靠背2經由傾角調節器(未示出)連接到座椅軟墊3的后端部,并且能夠通過操作傾角調節器沿著座椅前后方向調節座椅靠背2相對于座椅軟墊3的立起角度(背部支撐角度)。同時,因為分別的滑軌5和傾角調節器的構造類似于在JP-A-2010-221935等中公開的那些,所以省略具體構造的說明。
[0043]如在圖2和3中所示,座椅軟墊3包括形成其內部骨架的框架形軟墊框架3F (座椅框架的一個實例)、設置在軟墊框架3F的范圍內的支撐體10、從下側(后側)支撐到軟墊框架3F和支撐體10并且輕柔地接收就坐乘客的負載的緩沖襯墊3P (座椅襯墊的一個實例),和由織物制成并且覆蓋緩沖襯墊3P的全部表面的軟墊套3C (參考圖1)。
[0044]軟墊框架3F具有符合座椅軟墊3的周邊形狀的四邊形形狀。具體地,軟墊框架3F包括由沿著座椅前-后方向長的鋼板制成的一對左側和右側框架3F1、由一體地橋接在側框架3F1的前端部之間的鋼板制成的前面板3F2,和由一體地橋接在側框架3F1的后部之間的圓鋼管制成的后管3F3。
[0045]如在圖2中所示,每一個側框架3F1具有如此形狀,即,其上邊緣部和中間部朝向座椅的內側彎曲從而針對彎曲或者扭轉的結構強度得以改進,并且其下邊緣部一體地連接到每一個滑軌5的上軌道的上部。前面板3F2通過點焊牢固地一體地連接到分別的側框架3F1的上端面部和前端面部從而與其形成接觸以將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前端部相互連接。這里,前面板3F2包括面對座椅的前部的前板部3F2a、面對座椅的上部的頂板部3F2b,和沿著座椅的后下方向從頂板部3F2b的后邊緣部傾斜地延伸的傾斜部3F2c。
[0046]前板部3F2a包括分別地沿著座椅后方向彎曲從而遵循座椅軟墊3的前側端面的周邊形狀的左和右邊緣部,并且彎曲端的分別的邊緣部分在與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前端面部形成接觸時通過點焊牢固地一體地連接到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前端面部。頂板部3F2b包括左和右邊緣部,所述左和右邊緣部在置放在分別的側框架3F1的上端面部上時通過點焊在其前部和后部處牢固地一體地連接到分別的側框架3F1的上端面部。傾斜部3F2c位于側框架3F1之間并且設置為形成沿著座椅后下方向從頂板部3F2b的后邊緣部筆直地延伸的傾斜表面。
[0047]如在圖5中所示,面對座椅的前部的、前面板3F2的前板部3F2a形成座椅軟墊3的前端面骨架。而且,面對座椅的上側的、前面板3F2的頂板部3F2b形成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前端附近的、座椅軟墊3的前端部區域的上端面骨架。而且,沿著座椅后下方向從頂板部3F2b的后邊緣部延伸的、前面板3F2的傾斜部3F2c在升高其前側時形成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中間部的上端面骨架。而且,如在圖2中所示,傾斜部3F2c在其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與階形銷3F2cl聯結,懸掛金屬絲12懸掛到該階形銷3F2cl以能夠軸向旋轉。懸掛金屬絲12設置在支撐體10的前金屬絲IlA上(在以后描述)。
[0048]支撐體10包括利用多個鋼棒形成為梯子形狀的輪廓墊11、用于將輪廓墊11的前金屬絲IlA懸掛到聯結到前面板3F2的傾斜部3F2c的階形銷3F2cl的懸掛金屬絲12,和用于將輪廓墊11的后金屬絲IlB彈性地懸掛并且連接到后管3F3的多個(三個)彈簧13。輪廓墊11被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延伸的一根前金屬絲11A、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延伸的該一根后金屬絲11B,和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布置并且在前金屬絲IlA和后金屬絲IlB之間橋接的多根(六根)橋接金屬絲IlC形成為梯子形狀。
[0049]如在圖3和4中所示,前金屬絲IlA布置在在軟墊框架3F的范圍中是前面板3F2的傾斜部3F2c的剛好后下位置的前位置處。而且,后金屬絲IlB布置在在軟墊框架3F的范圍中是后管3F3的剛好前位置的后位置處。而且,沿著前后方向在前和后金屬絲之間橋接的橋接金屬絲IlC在前金屬絲IlA和后金屬絲IlB之間沿著座椅寬度方向以相等間隔并排地布置。
[0050]如在圖3中所示,前金屬絲IlA和后金屬絲IlB中的每一根包括延伸到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端位置的端部,該端位置剛好是軟墊框架3F的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內側。在橋接在前金屬絲IlA和后金屬絲IlB之間的橋接金屬絲IlC中,在橋接于前金屬絲IlA和后金屬絲IlB的分別的端部之間時,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布置在兩個端側處的該兩根橋接金屬絲IlC布置在端位置處,該端位置剛好是軟墊框架3F的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內側。由此,輪廓墊11具有在軟墊框架3F的范圍內大范圍地延伸的形狀。
[0051]如在圖5中所示,構造輪廓墊11的相應的鋼棒具有如下構造,該構造的撓性(彈性)在自由狀態下保持它的筆直延伸形狀從而從下側支撐設定在鋼棒上的緩沖襯墊3P (在以后描述)的中心襯墊部3Pc,但是當乘客就坐在座椅軟墊3上并且負載因此被施加到鋼棒時,在鋼棒受到擠壓并且稍微向下彎曲時該分別的鋼棒從下側彈性地支撐緩沖襯墊3P的襯墊部3Pc。
[0052]如在圖2中所示,懸掛金屬絲12的構造使得一個鋼棒彎曲成沿著前上方向傾斜地突出的倒V形狀并且其兩端一體地連接到輪廓墊11的前金屬絲11A。懸掛金屬絲12被如此構造,使得突出成倒V形狀的中心彎曲部位于輪廓墊11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由此,懸掛金屬絲12的、突出成倒V形狀的中心彎曲部懸掛到從上側聯結到前面板3F2的傾斜部3F2c的、階形銷3F2cl的階形部,從而連接的輪廓墊11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前端部以可旋轉方式軸線連接到前面板3F2的傾斜部3F2c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
[0053]該多個彈簧13由三個彈簧構造,該三個彈簧包括具有高抗拉強度的一個拉伸彈簧13A和布置在該一個拉伸彈簧的兩側處的、具有低抗拉強度的兩個拉伸彈簧13B。具有高抗拉強度的該一個拉伸彈簧13A包括懸掛到在輪廓墊11的后金屬絲IlB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形成并且向后彎曲成V形狀的彎曲部IlBl的前端部,和插入并且懸掛到在后管3F3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小孔3F3a中的后端。而且,布置在該一個拉伸彈簧的兩側處的、具有低抗拉強度的該兩個拉伸彈簧13B具有懸掛到在輪廓墊11的后金屬絲IlB的左側和右側處形成并且向后彎曲成V形狀的彎曲部11B2的前端,和插入并且懸掛到在后管3F3的左側和右側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小孔3F3a中的后端。利用彈簧13的張力,輪廓墊11的后金屬絲IlB從后部筆直地張緊并且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三個部分處彈性地懸掛到后管3F3。
[0054]具體地,輪廓墊11的后金屬絲IlB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被具有高抗拉強度的該一個拉伸彈簧13A從其后側牢固地懸掛。由此,后金屬絲IlB被以可軸向旋轉方式支撐從而左側和右側這兩者能夠圍繞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懸掛中心部上下擺動(參考圖6到8)。因此,如在圖2和3中所示,通過在前側處的懸掛金屬絲12的軸向支撐和在后側處的、具有高抗拉強度的拉伸彈簧13A的軸向支撐,輪廓墊11受到軸向支撐從而其分別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能夠圍繞同一軸向旋轉并且能夠軸向旋轉從而在軟墊框架3F的范圍中其左側和右側這兩者圍繞軸線上下擺動。
[0055]在通常狀態下,利用具有低抗拉強度的該兩個左和右拉伸彈簧13B的彈簧作用力,輪廓墊11相對于軟墊框架3F的旋轉姿態使得左和右高度是相同的。當就坐乘客以通常就坐姿態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上就坐并且負載被施加于此時,負載在左側和右側處均勻地施加。由此,隨著彈簧13彎曲變形,整個輪廓墊11下降。然而,輪廓墊11保持其中左和右高度相同的旋轉姿態(參考圖6)。因此,在通常狀態下,通過輪廓墊11的支撐,乘客的就坐姿態得以穩定。
[0056]然而,如在圖7和8中所示,當在座椅軟墊3上就坐的乘客移動其在座椅軟墊3上的位置從而改變就坐姿態,即,例如作出升高一個臀部的姿態改變以因此非均勻地施加負載時,非均勻負載被施加到是姿態改變的支撐點的右或者左區域部,從而支撐體10傾斜。具體地,當非均勻負載被施加到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左或者右區域部時,支撐體10被中心襯墊部3Pc向下擠壓并且因此傾斜。而且,如在圖9和10中所示,當在行駛中的車輛拐彎時在座椅軟墊3上就坐的乘客接收沿著左或者右方向的離心作用力并且因此作出圍繞腰部橫向地擺動骨盆的姿態改變時,非均勻負載被施加到右或者左區域部,從而支撐體10傾斜。
[0057]由此,關于支撐體10的支撐,負載施加于此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區域部被弱化,從而施加到這種區域部的就坐乘客的身體壓力被弱化。相應地,當就坐乘客的身體壓力長時間地連續地施加到座椅軟墊3的同一部分時引起的血液流動的延遲得以解決,從而血液流動得以促進。因此,在這之后,當就坐乘客降低升高的臀部并且返回以前的姿態狀態時,如在圖6中所示,支撐體10返回到其中左和右高度相同的初始旋轉姿態狀態。結果,在其中血液流動的延遲得到解決的狀態中就坐乘客返回以前的就坐姿態,從而就坐乘客能夠返回到其中乘客被支撐體10從下側在左側和右側處均勻地支撐的穩定的姿態狀態。
[0058]附帶說一句,如上面在圖2中所述,支撐體10被支撐到軟墊框架3F從而懸掛金屬絲12在其前側處懸掛到階形銷3F2cl并且支撐體10被軸向支撐。由此,抑制了支撐體10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橫向地移動并且僅僅允許它軸向旋轉。而且,支撐體10被彈簧13在其后側處懸掛到后管3F3,從而支撐體10能夠圍繞被具有高抗拉強度的中心拉伸彈簧13A懸掛的部分旋轉,并且能夠克服拉伸彈簧13A、13B的彈簧作用力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彈性地移動。
[0059]由此,如在圖5中所示,支撐體10支撐支撐大腿區域的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前部區域3Pcl從而前部區域3Pcl在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前側區域中不橫向地移動,并且支撐支撐臀部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后部區域3Pc2從而后部區域3Pc2能夠在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后側區域中彈性地橫向地移動。因此,當在駕駛員座椅上就坐的乘客踩踏加速踏板或者制動踏板時,乘客能夠以穩定的姿態操作踏板,這是因為大腿區域難以橫向地移動。而且,在通常就坐狀態下,在某個程度上彈性地允許臀部的橫向移動,從而乘客能夠容易地沿著左或者右方向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能夠因此采取更加舒適的就坐姿態。而且,如在圖2中所示,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支撐體10的后側區域被彈簧13彈性地懸掛到后管3F3。由此,通過彈簧13的變形使得高就坐壓力施加于此的臀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沉降,從而在更加舒適的就坐感覺狀態下支撐臀部是可能的。
[0060]隨后,參考圖2描述緩沖襯墊3P的構造。通過柔軟聚亞安酯泡沫原材料的發泡成型形成緩沖襯墊3P。緩沖襯墊3P包括安裝在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上的前襯墊部3Pa(固定部的一個實例)、安裝在軟墊框架3F的分別的側框架3F1上的側襯墊部3Pb (固定部的一個實例),和安裝在設置在軟墊框架3F的范圍內的支撐體10上的中心襯墊部3Pc (移動部的一個實例)。
[0061]雖然中心襯墊部3Pc具有從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向后一體地延伸的形狀,但是狹縫3P1在中心襯墊部3Pc與左側和右側襯墊部3Pb之間形成,從而中心襯墊部3Pc能夠獨立于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變形。而且,如在圖5中所示,朝向緩沖襯墊的前表面凹進成錐形形狀的狹縫3P2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之上在緩沖襯墊的后側上在中心襯墊部3Pc和前襯墊部3Pa之間的邊界部處形成。利用狹縫3P2,中心襯墊部3Pc和前襯墊部3Pa的接縫部明顯薄化,從而中心襯墊部3Pc能夠容易地獨立于前襯墊部3Pa地彎曲或者扭曲。
[0062]如在圖2中所示,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后部區域3Pc2被如此構造,使得其前表面凹進成碗形形狀,并且使得朝向后側延伸的厚度比其它部分更厚,如在圖5中所示。由此,中心襯墊部3Pc能夠有利地接收就坐乘客的臀部并且使得具有高就坐壓力的臀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在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后部區域3Pc2中沉降。相應地,中心襯墊部3Pc能夠以舒適的就坐感覺彈性地支撐就坐乘客。而且,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前部區域3Pcl被形成為傾斜形狀,其中其前側升高以順利地連接中心襯墊部3Pc的后部區域3Pc2和前襯墊部3Pa,從而前部區域3Pcl的前表面能夠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前側以在設定在前面板3F2上的前襯墊部3Pa之上升聞。
[0063]如在圖6中所示,每一個側襯墊部3Pb如此形成,使得它大于中心襯墊部3Pc地向上突出。相應地,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能夠在其間置入并且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具體地,每一個側襯墊部3Pb如此形成,使得它從鄰近于中心襯墊部3Pc的座椅內側的邊緣部向上傾斜地突出到座椅外側的邊緣部,并且被如此構造,使得它傾斜地面對并且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兩個外側。
[0064]如上所述,緩沖襯墊3P安裝在軟墊框架3F上從而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左側和右側襯墊部3Pb被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從下側牢固地并且穩定地支撐在固定位置處,并且中心襯墊部3Pc被支撐體10從下側支撐從而中心襯墊部3Pc能夠移動以遵循支撐體10的移動。
[0065]具體地,在其中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設定在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側框架3F1上并且分別地從座椅的上側和周邊側覆蓋前面板3F2和側框架3F1的狀態中安裝緩沖襯墊3P。在緩沖襯墊3P安裝在軟墊框架3F上之后,緩沖襯墊3P利用軟墊套3C覆蓋從而全部表面(就坐表面和前、后、左和右側)被覆蓋,并且軟墊套3C的分別的周邊部被張緊并且固定到軟墊框架3F的底部。結果,通過軟墊套3C的張力,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在被強烈地擠壓并且緊密地接觸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側框架3F1時得以安裝,并且中心襯墊部3Pc在被強烈地擠壓并且在支撐體10上緊密地接觸時也得以安裝。
[0066]根據以上安裝,緩沖襯墊3P被如此構造,使得強的身體壓力從就坐乘客的臀部施加于此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后部區域3Pc2能夠在彈性地受到支撐體10的彈簧13支撐的后區域部中從下側順利地接收身體壓力,并且周邊部諸如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被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從下側牢固地并且穩定地支撐在固定位置處。
[0067]這里,在軟墊套3C向下張緊并且懸掛從而覆蓋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之間的起伏部的部分和覆蓋在中心襯墊部3Pc的前部區域3Pcl和后部區域3Pc2之間的起伏部的部分并不浮動或者起皺時,軟墊套3C得以固定。具體地,如在圖6中所示,覆蓋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之間的部分的、軟墊套3C的分別的部分通過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之間形成的分別的狹縫3P1向下張緊,并且耦接到向下張緊部的接縫頂端的鉤子3C1接合到設置在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內側部處的接合金屬絲3Fla,從而在軟墊套3C于分別的狹縫3P1中張緊時,軟墊套3C得以固定。而且,如在圖5中所示,覆蓋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前部區域3Pcl和后部區域3Pc2之間的部分的軟墊套3C的一個部分通過在中心襯墊部3Pc的前部區域3Pcl和后部區域3Pc2之間的邊界部的表面上形成的嵌入凹部3Pc3而被推入中心襯墊部3Pc中,并且耦接到被推入部的接縫頂端的鉤子(未示出)接合到設置在嵌入凹部3Pc3中的接合金屬絲(未示出),從而在軟墊套3C于嵌入凹部3Pc3中張緊時,軟墊套3C得以固定。
[0068]根據以上構造,在被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從下側支撐在固定位置處的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上的固定位置處,緩沖襯墊3P能夠穩定地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因此,因為在通常就坐姿態下在駕駛員座椅上就坐的乘客被并不橫向地移動的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穩定地支撐在大腿區域處,所以乘客能夠采取舒適的就坐姿態。而且,在踩踏加速踏板或者制動踏板的駕駛操作時,大腿區域被穩定地支撐,從而乘客能夠在維持穩定姿態時執行操作并且能夠有利地執行各種駕駛操作。
[0069]而且,當就坐乘客升高一個臀部以因此在被能夠傾斜的支撐體10從下側支撐的中心襯墊部3Pc上非均勻地施加負載時,緩沖襯墊3P傾斜支撐體10以遵循這種移動,由此適當地減輕施加于此的身體壓力。具體地,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被構造為如上所述地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并且當乘客以通常就坐姿態在座椅上就坐時,利用支撐體10的前側的軸向支撐結構(其中懸掛金屬絲12接合到階形銷3F2cl的結構)支撐穩定的姿態狀態從而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不橫向地移動或者向下移動并且利用支撐體10的后側的彈簧支撐結構(利用彈簧13的彈性支撐結構)使得就坐乘客的臀部能夠沉降到在此處乘客具有舒適的就坐感覺的深度位置或者在某個程度上彈性地橫向地移動。因此,在通常就坐姿態下在駕駛員座椅上就坐的乘客被并不類似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橫向地移動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前部區域3Pcl在大腿區域處穩定地支撐,從而乘客能夠采取舒適的就坐姿態并且能夠有利地執行踩踏加速踏板或者制動踏板的駕駛操作。
[0070]S卩,這個示意性實施例的座椅I (車輛座椅)被構造為具有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軟墊框架3F (座椅框架)和設定在軟墊框架3F上并且接收所要減輕的就坐乘客的負載的緩沖襯墊3P (座椅襯墊)。而且,從后側支撐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 (—個部分)的支撐體10 (支撐體)被支撐到軟墊框架3F。支撐體10被支撐到軟墊框架3F以能夠沿著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平面的面外方向(垂直于該平面的方向)軸向旋轉,由此允許減輕就坐乘客的負載的移動。緩沖襯墊3P被構造為包括被軟墊框架3F支撐在固定位置處的前襯墊部3Pa和側襯墊部3Pb (固定部),和被支撐體10支撐為能夠移動的中心襯墊部3Pc (移動部)。
[0071 ] 根據以上構造,通過軟墊框架3F的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在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的固定位置處被穩定地接收,并且通過支撐體10的支撐,伴隨就坐乘客的姿態改變的負載被接收以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處得以減輕。因此,在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處維持穩定的就坐質量并且與改變姿態的乘客移動一致地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處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是可能的。
[0072]具體地,支撐體10被如此構造,使得其沿著寬度方向的中心部被軸向支撐到軟墊框架3F并且其分別的左部和右部傾斜以遵循非均勻地施加到就坐乘客的左側和右側的負載的移動。根據這種構造,在其中就坐乘客在通常就坐姿態下向緩沖襯墊3P施加負載的狀態中,在負載在左側和右側處均勻地施加時,支撐體10被保持為其中左和右高度相同的平衡姿態狀態。因此,就坐乘客的通常就坐姿態更加得以穩定。而且,當就坐乘客通過升高一個臀部而改變姿態以因此向左側和右側中的任何一側非均勻地施加負載時,非均勻負載被施加到是姿態改變的支撐點一側的表面部,從而支撐體10傾斜。根據這種構造,乘客能夠在維持更加穩定的就坐質量時容易地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與乘客移動一致地,身體壓力能夠適當地減輕。
[0073]具體地,支撐體10包括被以可旋轉方式軸向支撐到軟墊框架3F的、中心部沿著寬度方向的一端(前端),和彈性地懸掛到軟墊框架3F并且被彈簧13 (該多個彈簧)沿著傾斜方向支撐的另一端(后端)。根據這種構造,在軸向支撐到軟墊框架3F的該一端(前端)的附近,抑制了支撐體10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移動,并且在該彈性地懸掛到軟墊框架3F的另一端(后端)的附近,支撐體10能夠克服彈性作用力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移動。因此,根據這種構造,支撐體10能夠分別地適當地支撐在此處期望強烈地抑制身體的橫向移動的部分,諸如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和在此處期望靈活地允許身體的橫向移動的部分,諸如臀部。因此,在通常就坐姿態下進一步改進就坐質量是可能的。
[0074]相應地,當以上構造應用于在其上乘客踩踏加速踏板或者制動踏板的駕駛員座椅的座椅軟墊3時,大腿區域的橫向移動受到抑制以更加穩定駕駛姿態并且在某個程度上靈活地允許臀部的橫向移動以使得就坐質量是更加舒適的。而且,當駕駛員向左或者向右操作方向盤時,身體無意地向左或者向右擺動,從而一個臀部升高或者返回。此時,根據以上構造,身體壓力被適當地減輕或者骨盆圍繞腰部旋轉并且移動,從而無意地適當地解決血液流動的延遲是可能的。
[0075]而且,用于使得中心襯墊部3Pc能夠容易地遵循支撐體10的移動的狹縫3P1、3P2(狹縫)形成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 (移動部)和前襯墊部3Pa (固定部)之間的邊界部處和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 (移動部)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 (固定部)之間的邊界部處。根據這種構造,因為緩沖襯墊3P的固定部(前襯墊部3Pa和側襯墊部3Pb)和移動部(中心襯墊部3Pc)難以遵循相互間的移動,所以更加容易地在固定位置處穩定固定部(前襯墊部3Pa和側襯墊部3Pb)并且使得移動部(中心襯墊部3Pc)能夠更加容易地遵循支撐體10的移動是可能的。因此,乘客能夠在維持更加穩定的就坐質量時容易地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與乘客移動一致地,身體壓力能夠適當地減輕。
[0076][第二示意性實施例]
[0077]在下面,參考圖11到20描述根據第二示意性實施例的座椅I的構造。如在圖11中所示,類似在第一示意性實施例中描述的座椅I,這個示意性實施例的座椅I被構造成車輛的駕駛員座椅,并且包括是就坐乘客的背部支撐部的座椅靠背2和是就坐部的座椅軟墊
3。如在圖12中所示,座椅軟墊3經由該一對左和右滑軌5設置在車輛地板上并且相對于地板沿著座椅前-后方向的座椅位置能夠利用滑軌5調節。
[0078]如在圖11中所示,座椅靠背2經由傾角調節器(未示出)連接到座椅軟墊3的后端部,并且其相對于座椅軟墊3的立起角度(背部支撐角度)能夠通過操作傾角調節器沿著座椅前后方向調節。同時,因為分別的滑軌5和傾角調節器的構造類似于在JP-A-2010-221935等中公開的那些,所以省略具體構造的說明。
[0079]如在圖12和13中所示,座椅軟墊3包括形成其內部骨架的軟墊框架3F (座椅框架的一個實例)、安裝在軟墊框架3F的軟墊盤部3F4上的支撐體20、從下側(后側)受到支撐以支撐到軟墊框架3F和支撐體20并且輕柔地接收就坐乘客的負載的緩沖襯墊3P(座椅襯墊的一個實例),和由覆蓋緩沖襯墊3P的全部表面的織物制成的軟墊套3C (參考圖11)。
[0080]軟墊框架3F具有符合于座椅軟墊3的周邊形狀的四邊形形狀。具體地,軟墊框架3F包括由沿著座椅前-后方向長的鋼板制成的一對左和右側框架3F1、由一體地在側框架3F1的前端部之間橋接的鋼板制成的前面板3F2、由在側框架3F1的后部之間一體地橋接的圓鋼管制成的后管3F3,和板形軟墊盤部3F4,該軟墊盤部3F4沿著座椅后方向從前面板3F2延伸從而軟墊盤部3F4在前面板3F2和后管3F3之間橋接。
[0081]如在圖12中所示,每一個側框架3F1具有如此形狀,S卩,其上邊緣部和中間部朝向座椅的內側彎曲從而針對彎曲或者扭轉的結構強度得以改進,并且其下邊緣部一體地連接到每一個滑軌5的上軌道的上部(參考圖12)。前面板3F2在與分別的側框架3F1的上端面部和前端面部形成接觸時通過點焊牢固地一體地連接到分別的側框架3F1的上端面部和前端面部從而將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前端部相互連接。這里,前面板3F2包括面對座椅的前部的前板部3F2a、面對座椅的上部的頂板部3F2b,和沿著座椅的后方向從頂板部3F2b的后邊緣部以臺階形狀降低的板形軟墊盤部3F4。
[0082]前板部3F2a包括分別地沿著座椅的后方向彎曲從而遵循座椅軟墊3的前端面的周邊形狀的左和右邊緣部,并且彎曲端的分別的邊緣部分在與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前端面部形成接觸時通過點焊牢固地一體地連接到分別的側框架3F1的前端面部。頂板部3F2b包括左和右邊緣部,該左和右邊緣部在置放在分別的側框架3F1的上端面部上時通過點焊在其前部和后部這兩者處牢固地一體地連接到分別的側框架3F1的上端面部。
[0083]軟墊盤部3F4沿著座椅的后方向從前面板3F2的頂板部3F2b的后邊緣部以臺階形狀降低。軟墊盤部3F4具有沿著座椅寬度方向覆蓋在側框架3F1之間的大部分區域的寬的板寬度的形狀。然而,間隙3F5形成用于將軟墊套3C推入在軟墊盤部3F4和分別的側框架3F1之間的部分。軟墊盤部3F4包括通過焊接牢固地一體地連接到后管3F3的上端面部的后邊緣部。軟墊盤部3F4在以臺階形狀降低的分別的前和后邊緣部的左和右部分處形成引導突起3F4a,該引導突起3F4a向上擠出形成,抑制支撐體20的輥子引導件21 (在以后描述)的向前和向后移動,并且以可滑動方式引導輥子引導件21從而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筆直地移動。而且,軟墊盤部3F4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兩個邊緣部處形成邊緣限位器3F4b,該邊緣限位器3F4b用作通過鄰靠而抑制輥子引導件21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可移動區域的接合部,并且軟墊盤部3F4具有向上突出的倒U形。
[0084]如在圖14中所示,面對座椅的前部的、前面板3F2的前板部3F2a形成座椅軟墊3的前端面骨架。而且,面對座椅的上側的、前面板3F2的頂板部3F2b形成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前端附近的、座椅軟墊3的前端部區域的上端面骨架。頂板部3F2b在高于從下側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軟墊盤部3F4的上端面和安裝在軟墊盤部的上端面上的支撐體20的位置處形成從而頂板部3F2b支撐將被升高的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前側。
[0085]如在圖12中所示,支撐體20包括向下打開的盒形輥子引導件21,和兩個柱形輥子22,其容納于在輥子引導件21的底端面部上形成的凹形部分21A中并且置入輥子引導件21和軟墊盤部3F4的上端面之間。輥子引導件21通過樹脂一體成型形成并且在底端面部上形成在其中容納該兩個輥子22從而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滾動的凹形部分21A。凹形部分21A在除了輥子引導件21的周邊部的、底端面部的基本上全部區域上形成。在形成凹形部分21A時,輥子引導件21的底端面部形成有具有以壁形狀向下立起的形狀的左和右側壁部21A1與前和后側壁部21A2 (參考圖14和15)。
[0086]而且,如在圖15中所示,輥子引導件21的底端面部形成有分隔肋條21B,其將凹形部分21A分隔成兩個左和右區域并且具有沿著凹形部分21A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以壁形狀立起的形狀。而且,如在圖14中所示,輥子引導件21的底端面部形成有引導肋條21C,其與在容納在凹形部分21A中的每一個輥子22的前部和后部處形成的頸部部分22k形成接觸并且引導分別的輥子22從而輥子22在凹形部分21A中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筆直地滾動。引導肋條21C被形成為在凹形部分21A中的前位置和后位置處具有從凹形部分21A的頂板端面向下突出的三角形形狀從而引導肋條被引入分別的輥子22的頸部部分22A中,并且還被形成為在凹形部分21A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全部區域之上具有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筆直地延伸的凸起形狀。
[0087]如在圖15中所示,輥子引導件21被如此構造,使得具有盒子形狀的凹形形狀與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底端面部上形成的凹形部分3Pc4 (在以后描述)交迭并且容納在其中并且一體地連接到中心襯墊部3Pc的后側。由此,輥子引導件21的左和右側壁部21A1這兩者被以從中心襯墊部3Pc的凹形部分3Pc4中的左和右側部這兩者立起的壁形狀形成的分別的側壁部3Pc5從其兩個外側覆蓋。
[0088]而且,分別的輥子22在輥子引導件21的凹形部分21A中一個接一個地布置在被分隔肋條21B分隔的分別的區域中。由此,每一個輥子22能夠在凹形部分21A中的每一個被分隔的左和右區域中在分隔肋條21B和左或者右側壁部21A1之間各自地沿著座椅寬度方向自由地滾動。每一個輥子22具有大于輥子引導件21的凹形部分21A的深度(高度)的直徑并且容納并且設定在輥子引導件21的凹形部分21A中,從而它被置入凹形部分21A的頂板端面和軟墊盤部3F4的上端面之間。輥子22滾動以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每一個滾動方向滑動輥子引導件21 (參考圖16和17)。這里,軟墊盤部3F4具有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平坦的端面形狀并且被如此構造,使得分別的輥子22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筆直地滾動。
[0089]如在圖14中所示,輥子引導件21設置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平坦地延伸的軟墊盤部3F4的中心平面上方。具體地,輥子引導件21容納在在軟墊盤部3F4的分別的前和后邊緣部處形成的引導突起3F4a的前和后布置區域之間并且如此設置,使得在前和后側壁部21A2從前側和后側與分別的引導突起3f4a形成接觸時,輥子引導件21能夠在軟墊盤部3F4上方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筆直地滑動并且受到引導。
[0090]如在圖14中所示,在輥子引導件21的凹形部分21A中的分別的左和右分隔區域中,在從輥子引導件21的底端面部突出的分別的引導肋條21C與在分別的輥子的前部和后部這兩者處成環狀地頸縮的分別的頸部部分22A形成接觸的狀態中,分別的輥子22置入并且設定在輥子引導件21和軟墊盤部3F4之間。由此,每一個輥子22設置在輥子引導件21和軟墊盤部3F4之間從而它能夠相對于輥子引導件21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筆直地滾動并且受到引導。
[0091]根據以上構造,如在圖15到17中所示,支撐體20在軟墊盤部3F4上方受到引導從而在分別的輥子22滾動時從下側支撐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輥子引導件21能夠在軟墊盤部3F4上方沿著座椅寬度方向順利地滑動。沿著座椅寬度方向輥子引導件21相對于軟墊盤部3F4的移動范圍是在輥子引導件21的左和右側壁部21A1在此處接觸并且接合到軟墊盤部3F4的左和右邊緣限位器3F4b的位置之間的范圍。然而,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后側上形成的凹形部分3Pc4的左和右側壁部3Pc5在輥子引導件21的左和右側壁部21A1的外側處突出并且在分別的側壁部件3Pc5接觸軟墊盤部3F4的左和右邊緣限位器3F4b時輥子引導件21沿著分別的方向的橫向移動受到抑制。在置入軟墊結構時,在剛性的輥子引導件21與軟墊盤部3F4的左和右邊緣限位器3F4b之間的接觸減輕,從而輥子引導件21的橫向移動被靜音地并且順利地停止。
[0092]在通常狀態下,利用緊密地設置在緩沖襯墊3P (在以后描述)的表面上的軟墊套3C的張力,支撐體20在軟墊盤部3F4上方位于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由此,在其中就坐乘客在座椅軟墊3上采取通常的就坐姿態的狀態下,負載在左側和右側處帶有良好平衡地施加在支撐體20上,從而就坐乘客能夠采取穩定的姿態狀態。同時,如在圖20中所示,板簧Sp可以被置入輥子引導件21的左側和右側與軟墊盤部3F4的左和右邊緣限位器3F4b之間,從而利用板簧Sp的驅策作用力,在通常狀態下,支撐體20在軟墊盤部3F4上方位于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
[0093]然而,如在圖16和17中所示,當在座椅軟墊3上就坐的乘客移動其在座椅軟墊3上的位置從而改變就坐姿態,即,例如采取升高一個臀部的姿態改變以因此非均勻地施加負載時,非均勻負載被施加到是姿態改變的支撐點的右或者左區域部,從而支撐體20橫向地移動。具體地,當非均勻負載被施加到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左或者右區域部時,支撐體20被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擠壓并且移動,從而支撐體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滑動。在支撐體20橫向地移動時,施加到中心襯墊部3Pc的非均勻負載得以減輕。而且,如在圖18和19中所示,即使當在行駛中的車輛拐彎時在座椅軟墊3上就坐的乘客接收沿著左或者右方向的離心作用力并且因此作出圍繞腰部橫向地擺動骨盆的姿態改變時,非均勻負載仍然被施加到右或者左區域部,從而支撐體20滑動。
[0094]由此,當就坐乘客的身體壓力長時間地連續地施加到座椅軟墊3的同一部分時引起的血液流動的延遲得以解決,從而血液流動得以促進。因此,在這之后,當就坐乘客降低升高的臀部并且返回以前的姿態狀態時,如在圖15中所示,支撐體20返回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結果,在其中血液流動的延遲得到解決的狀態中就坐乘客返回以前的就坐姿態,從而就坐乘客能夠采取其中乘客被支撐體20從下側帶有良好平衡地在左側和右側處均勻地支撐的穩定姿態狀態。
[0095]隨后,參考圖12描述緩沖襯墊3P的構造。通過柔軟聚亞安酯泡沫原材料的發泡成型形成緩沖襯墊3P。緩沖襯墊3P包括安裝在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上的前襯墊部3Pa (固定部的一個實例)、安裝在分別的側框架3F1上的分別的側襯墊部3Pb (固定部的一個實例),和安裝在支撐體20上的中心襯墊部3Pc (移動部的一個實例)。
[0096]緩沖襯墊3P具有如此構造,其中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 —體地相互連接,并且中心襯墊部3Pc從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分開地構造。由此,中心襯墊部3Pc能夠獨立于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地各自地彎曲變形或者橫向地移動。
[0097]如在圖12中所示,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后部區域3Pc2被如此構造,使得其前表面凹進成碗形形狀。由此,中心襯墊部3Pc能夠有利地在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后部區域3Pc2中容納就坐乘客的臀部。而且,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前部區域3Pcl形成為傾斜形狀,其中其前側升高以順利地連接中心襯墊部3Pc的后部區域3Pc2和前襯墊部3Pa從而前部區域3Pcl的前表面能夠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前側以在設定在前面板3F2上的前襯墊部3Pa之上升高(參考圖14)。
[0098]如在圖15中所示,每一個側襯墊部3Pb如此形成,使得它大于中心襯墊部3Pc地向上突出。相應地,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能夠從其兩個外側置入并且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具體地,每一個側襯墊部3Pb如此形成,使得它鄰近于中心襯墊部3Pc從座椅內側的邊緣部向座椅外側的邊緣部傾斜向上地突出,并且被如此構造,使得它傾斜地面對并且支撐就坐乘客的大腿區域的外側。
[0099]如上所述,緩沖襯墊3P安裝在軟墊框架3F上從而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左側和右側襯墊部3Pb被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從下側牢固地并且穩定地支撐在固定位置處,并且中心襯墊部3Pc被支撐體20從下側支撐從而中心襯墊部3Pc能夠移動以遵循支撐體20的移動。
[0100]具體地,在其中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左側和右側襯墊部3Pb設定在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上并且分別地從座椅的上側和周邊側覆蓋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的狀態中安裝緩沖襯墊3P。在緩沖襯墊3P安裝在軟墊框架3F上之后,緩沖襯墊3P利用軟墊套3C覆蓋從而全部表面(就坐表面和前、后、左和右側)被覆蓋,并且軟墊套3C的分別的周邊部被張緊并且固定到軟墊框架3F的底部。結果,通過軟墊套3C的張力,在被強烈地擠壓并且緊密地接觸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時,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得以安裝,并且在被強烈地擠壓并且緊密地接觸在支撐體10上時,中心襯墊部3Pc也得以安裝。
[0101]根據這個安裝,緩沖襯墊3P被如此構造,使得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中心襯墊部3Pc受到支撐體20支撐以橫向地移動,并且周邊部諸如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被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從下側牢固地并且穩定地支撐在固定位置處。
[0102]這里,在向下張緊并且懸掛從而如在圖14中所示覆蓋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和前襯墊部3Pa之間的間隙3P4的部分和如在圖15中所示覆蓋在中心襯墊部3Pc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之間的間隙3P3的部分并不浮動或者起皺時,軟墊套3C得以固定。具體地,如在圖14中所示,覆蓋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和前襯墊部3Pa之間的部分的軟墊套3C的分別的部分通過在中心襯墊部3Pc和前襯墊部3Pa之間的間隙3P4各自地向下張緊,并且一體地附著到并且耦接到中心襯墊部3Pc的底端面部和前襯墊部3Pa的底端面部。
[0103]而且,如在圖15中所示,覆蓋在中心襯墊部3Pc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之間的部分的軟墊套3C的分別的部分通過在其間形成的間隙3P3向下張緊并且通過在軟墊盤部3F4和分別的側框架3F1之間形成的間隙3F5向下張緊,從而耦接到被張緊部分的接縫頂端的鉤子3C1分別地接合到軟墊盤部3F4的分別的邊緣限位器3F4b的向下折疊端部并且因此在被張緊時固定到分別的間隙3P3。由此,即使當支撐體20從一側向一側地滑動時,軟墊套3C仍然減輕了滑動移動從而過度作用力不施加在中心襯墊部3Pc和前襯墊部3Pa之間以及中心襯墊部3Pc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之間,由此穩定地維持覆蓋緩沖襯墊3P的分別的部分的分別的端面部的拉伸狀態。
[0104]根據以上構造,在被軟墊框架3F的前面板3F2和分別的側框架3F1從下側支撐在固定位置處的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上的固定位置處,緩沖襯墊3P能夠穩定地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因此,因為在通常就坐姿態下在駕駛員座椅上就坐的乘客被并不橫向地移動的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在大腿區域處穩定地支撐,所以乘客能夠采取舒適的就坐姿態。而且,在踩踏加速踏板或者制動踏板的駕駛操作時,大腿區域被穩定地支撐,從而乘客能夠在維持穩定姿態時執行操作并且能夠有利地執行各種駕駛操作。而且,當就坐乘客升高一個臀部以因此在被支撐體20從下側支撐以能夠橫向地移動的中心襯墊部3Pc上非均勻地施加負載時,緩沖襯墊3P橫向地移動支撐體20以遵循相應的移動,由此適當地減輕施加到相應的部分的身體壓力。即,在支撐體20滑動時,支撐就坐乘客的臀部的、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橫向地移動。由此,通過支撐體20的移動,就坐乘客能夠采取橫向地移動腰部的姿態改變。因此,通過腰部的橫向移動有利地解決了血液流動的延遲,從而能夠更加有利地促進血液流動。
[0105]S卩,這個示意性實施例的座椅I (車輛座椅)被構造為具有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軟墊框架3F (座椅框架),和設定在軟墊框架3F上并且接收所要減輕的就坐乘客的負載的緩沖襯墊3P (座椅襯墊)。而且,從后側支撐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 (—個部分)的支撐體20 (支撐體)被設置于軟墊框架3F。支撐體20包括安裝成相對于軟墊框架3F滑動的該兩個輥子22并且通過該兩個輥子22的滾動相對于軟墊框架3F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沿著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平面的面內方向)滑動,由此減輕負載。緩沖襯墊3P被構造為具有被軟墊框架3F支撐在固定位置處的前襯墊部3Pa (固定部)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 (固定部),和被支撐體20支撐為能夠移動的中心襯墊部3Pc (移動部)。
[0106]根據以上構造,通過軟墊框架3F的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在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的固定位置處被穩定地接收,并且通過支撐體20的支撐,伴隨就坐乘客的姿態改變的負載被接收以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處得以減輕。具體地,在通過安裝成相對于軟墊框架3F滾動的分別的輥子22的滾動使得支撐中心襯墊部的支撐體20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滑動時,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減輕負載。因此,在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處維持穩定的就坐質量并且與改變姿態的乘客移動一致地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處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是可能的。
[0107]具體地,軟墊框架3F被如此構造,使得具有平面形狀的軟墊盤部3F4在形成座椅軟墊3的外廓的軟墊框架3F的范圍內橋接。支撐體20由布置于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后側上形成的凹形部分3Pc4中從而其凹形形狀與凹形部分3Pc4交迭的凹形輥子引導件21,和在置入輥子引導件和軟墊盤部3F4之間時設置在輥子引導件21的凹形形狀中(凹形部分3Pc4中)的該兩個輥子22構造。支撐體20受到在軟墊盤部3F4上形成的引導突起3F4a引導以相對于軟墊盤部3F4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滑動。
[0108]S卩,支撐體20的輥子引導件21容納于在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的后側上形成的凹形部分3Pc4中,并且在置入輥子引導件和軟墊盤部3F4之間時,輥子22設置在輥子引導件21的凹形形狀中(凹形部分3Pc4中),從而沿著高度方向在中心襯墊部3Pc和軟墊盤部3F4之間緊湊地置入支撐體20而不在很大程度上從軟墊盤部3F4隔開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是可能的。而且,支撐體20以可滑動方式受到在軟墊盤部3F4上形成的引導突起3F4a引導,從而支撐體20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穩定地滑動。因此,適當地減輕伴隨就坐乘客的姿態改變的負載是可能的。而且,采用輥子22作為滾動體,從而與其中采用球體的構造相比較,加寬與軟墊盤部3F4的接觸區域是可能的。由此,負載易于分散,從而擠壓標記較不可能形成并且因此能夠有利地形成輥子引導件21的滑動能力或者耐久性。
[0109]而且,在通常狀態下,利用軟墊套3C的張力,支撐體20在軟墊盤部3F4上方位于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因此,當支撐體20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滑動時,它減輕了就坐乘客的負載。根據這種構造,在其中就坐乘客以通常就坐姿態向座椅軟墊3施加負載的狀態下,負載在左側和右側處被均勻地施加到位于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的支撐體20。因此,因為在通常狀態下就坐乘客的就坐姿態是更加穩定的,所以能夠進一步改進就坐質量。
[0110]而且,緩沖襯墊3P的中心襯墊部3Pc (移動部)與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 (固定部)被分開地構造。根據這種構造,因為緩沖襯墊3P的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與中心襯墊部3Pc并不遵循相互間的移動,所以更加容易地穩定前襯墊部3Pa和分別的側襯墊部3Pb并且使得中心襯墊部3Pc能夠更加容易地遵循支撐體20的移動是可能的。因此,乘客能夠在維持更加穩定的就坐質量時容易地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能夠與乘客移動一致地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
[0111][第三示意性實施例]
[0112]在下面,參考圖21到23描述第三示意性實施例的座椅I的構造。如在圖21中所示,這個示意性實施例的座椅I具有如此構造,其中第二示意性實施例的座椅I進一步設置有側支撐體30,其使得座椅軟墊3的左側和右側襯墊部3Pb這兩者能夠橫向地移動以遵循橫向地改變就坐姿態的乘客移動。
[0113]具體地,雖然未示出其整體,但是分別的側襯墊部3Pb具有如此構造,其中位于中心襯墊部3Pc的左側和右側處的后區域的上形狀部3Pbl被分離從而它們能夠獨立于分別的側襯墊部3Pb橫向地移動。傾斜地滑動并且引導上形狀部3Pbl從而上形狀部的外側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升高的側支撐體30設置在上形狀部3Pbl和下形狀部(分別的側襯墊部3Pb)之間。
[0114]每一個側支撐體30由向下打開的盒形滑動引導件31和在滑動引導件31的盒體中以可旋轉方式軸線-連接的兩個柱形輥子32構造。滑動引導件31容納于在上形狀部3Pbl的底端面部上形成的凹形部分3Pbla中從而凹形形狀相互交迭,并且一體地連接到凹形部分。在其中分別的輥子32的軸線方向面向座椅前后方向并且其一個部分容納在滑動引導件31的盒體中的狀態下,分別的輥子32安裝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隔開的位置處。分別的輥子32利用插入其中的軸銷32A在能夠相對于滑動引導件31軸向旋轉時樞轉。
[0115]每一個側支撐體30設定于在位于上形狀部3Pbl下面的下形狀部(側襯墊部3Pb)的上端面部上堆疊的樹脂板3Pb2上,并且設置成在輥子32滾動時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在樹脂板3Pb2上滑動。樹脂板3Pb2的形狀使得外側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升高。在通常狀態下,利用緊密地設置在側襯墊部3Pb的表面上的軟墊套3C的張力,每一個側支撐體30位于構造在通常狀態下側襯墊部3Pb的初始形狀的中心位置處。
[0116]然而,如在圖22和23中所示,當在行駛中的車輛拐彎時在座椅軟墊3上就坐的乘客接收沿著左或者右方向的離心作用力并且因此作出圍繞腰部從一側到另一側地橫向地擺動骨盆的姿態改變時,在支撐體20由于乘客移動橫向地移動時,分別的側支撐體30被施加了輸入到分別的側襯墊部3Pb的上形狀部3Pbl的來自就坐乘客的臀部的負載,并且因此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沿著座椅外側的升高方向或者沿著座椅內側的降低方向)在分別的樹脂板3Pb2上滑動。因此,側支撐體30與支撐體20 —起地滑動,從而能夠更加有利地減輕施加到中心襯墊部3Pc的非均勻負載。因此,乘客能夠在維持更加穩定的就坐質量時容易地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能夠與乘客移動一致地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
[0117]而且,即使當在座椅軟墊3上就坐的乘客移動其在座椅軟墊3上的位置從而改變就坐姿態,例如采取升高一個臀部的姿態改變以因此非均勻地施加負載時,類似以上情形地,分別的側支撐體30仍然被施加了輸入到分別的側襯墊部3Pb的上形狀部3Pbl的來自就坐乘客的臀部的負載,并且因此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沿著座椅外側的升高方向或者沿著座椅內側的降低方向)在分別的樹脂板3Pb2上滑動。因此,側支撐體30與支撐體20 —起地滑動,從而能夠更加有利地減輕施加到中心襯墊部3Pc的非均勻負載。因此,乘客能夠在維持更加穩定的就坐質量時容易地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能夠與乘客移動一致地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
[0118]具體地,因為相應的側支撐體30被形成為沿著其外側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沿其升高的傾斜方向滑動,所以側支撐體被移動以在圍繞就坐乘客的腰部附近形成旋轉移動軌跡時與設置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處的支撐體20—起地包圍腰部的附近。由此,受到分別的側支撐體30支撐的分別的側襯墊部3Pb和受到中心支撐體20支撐的中心襯墊部3Pc容易地移動以遵循從一側到另一側地橫向地擺動骨盆或者升高一個臀部的姿態改變的就坐乘客移動。因此,乘客能夠容易地改變就坐姿態并且能夠與乘客移動一致地適當地減輕身體壓力。
[0119]雖然已經描述了三個示意性實施例,但是除了以上示意性實施例,能夠進一步以各種方式實現本發明。例如,本發明的車輛座椅可以應用于除了車輛的駕駛員座椅之外的座椅、除了汽車之外的車輛諸如列車的座椅,和各種交通工具諸如飛機、輪船等的座椅。
[0120]而且,本發明的構造可以應用于車輛座椅的座椅靠背。具體地,支撐體可以被設置成支撐支撐就坐乘客的腰部或者背部的座椅靠背的襯墊的一個部分,并且支撐體可以被設置成能夠沿著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平面的面內方向滑動或者能夠沿著該平面的面外方向軸向旋轉。根據這種構造,當倚靠在座椅靠背上的乘客作出升高左或者右腰部或者背部以因此施加非均勻負載的姿態改變諸如倚靠姿態的改變時,非均勻負載被施加到是姿態改變的支撐點的右或者左區域部,從而支撐體被移動以適當地減輕就坐乘客的身體壓力。
[0121]而且,支撐體可以被構造為沿著座椅軟墊的前后方向(沿著支撐就坐負載的平面的面內方向)或者沿著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沿著支撐就坐負載的平面的面內方向)滑動。而且,支撐體可以在座椅軟墊中構造從而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的前端被多個彈簧彈性地懸掛到軟墊框架并且被沿著傾斜方向支撐并且后端被以可旋轉方式軸線支撐到軟墊框架。
[0122]而且,在以上分別的示意性實施例中,關于本發明的座椅軟墊(緩沖襯墊),周邊部(前襯墊部和分別的側襯墊部)是被座椅框架在固定位置處支撐的固定部并且中心部(中心襯墊部)是被支撐體支撐為能夠移動的移動部。然而,中心部可以是固定部并且周邊部可以是移動部。而且,可以通過沿著前后方向分隔座椅軟墊的襯墊或者沿著上下方向分隔座椅靠背的襯墊而分配移動部和固定部。根據這個分隔,移動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移動難以受到抑制,從而移動部順利地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滑動。同時,移動部和固定部可以類似第一示意性實施例地相互連接,或者可以類似第二示意性實施例地相互分離。如在第一示意性實施例中,關于其中座椅襯墊的移動部和固定部相互連接的構造,在移動部和固定部之間的邊界部處形成從而容易地遵循支撐體的移動的狹縫可以部分地在其間的前表面或者后側上形成或者可以在沿著厚度方向的全部區域之上形成。
[0123]在第一示意性實施例中,通過以梯子形狀組裝金屬絲構造支撐體。替代這種構造地,可以采用其中織物材料緊密地設置在框架中的板形部件。而且,將支撐體支撐成相對于軟墊框架滑動的第二示意性實施例的輥子可以是一個或者三個或者更多。即使當設置一個輥子時,輥子引導件的周邊部仍然在很小地顫動時停靠在軟墊盤部上,從而支撐體被一個輥子滑動。而且,當設置三個或者更多輥子時,與軟墊盤部的接觸區域進一步變寬,從而更加容易地分散負載。因此,擠壓標記不太可能形成并且因此能夠有利地實現輥子引導件21的滑動能力或者耐久性。
[0124]而且,第二示意性實施例的每一個輥子可以被形成為具有(截頭)錐形形狀并且支撐體的移動軌跡可以彎曲成弧形。根據這種構造,支撐體類似單擺地圍繞其前側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滑動。而且,支撐分別的輥子的軟墊盤部可以形成為V形從而它朝向沿著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降低或者其整體可以彎曲,從而在分別的輥子滾動時,支撐體以向右升高形狀或者以向左降低形狀滑動。
[0125]而且,其中緩沖襯墊的相應的側襯墊部被相應的側支撐體從一側到另一側地滑動的第三示意性實施例的構造可以與其中支撐體傾斜的第一示意性實施例的構造組合。而且,分別的側支撐體可以如此設置,使得分別的側襯墊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水平地滑動。而且,在通常狀態下,分別的側支撐體可以被分開地設置的彈簧的驅策作用力而非座椅套的張力驅策并且維持在初始位置處。而且,可以通過在移動部的底端面部上設置滾動基部諸如樹脂板并且將能夠橫向地移動滾動基部的滾動體諸如輥子設置到固定部而構造每一個側支撐體。而且,輥子可以被形成為具有(截頭)錐形形狀并且每一個側支撐體的移動軌跡可以被彎曲成弧形。根據這種構造,每一個支撐體能夠類似單擺地圍繞其前部沿著座椅寬度方向滑動。而且,支撐側支撐體的輥子的樹脂板可以圍繞腰部的附近彎曲成弧形,從而側支撐體被移動,以通過更加靠近圍繞腰部附近的旋轉移動軌跡的移動軌跡。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座椅,包括: 座椅框架,所述座椅框架支撐就坐乘客的負載; 座椅襯墊,所述座椅襯墊被設置在所述座椅框架上,并且接收要減輕的就坐乘客的負載;和 支撐體,所述支撐體被支撐到所述座椅框架,并且從所述座椅襯墊的后側支撐所述座椅襯墊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支撐體被支撐到所述座椅框架,以便能夠在支撐所述就坐乘客的負載的平面的面內方向上滑動或者能夠在所述平面的面外方向上軸向旋轉,從而所述就坐乘客的負載能夠得到減輕,并且 其中,所述座椅襯墊包括在固定位置處被支撐到所述座椅框架的固定部和被支撐到所述支撐體以能夠移動的移動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座椅, 其中,所述支撐體被構造成使得所述支撐體在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以可旋轉方式軸線支撐到所述座椅框架,并且左表面部和右表面部傾斜,以遵循在左部和右部之間非均勻地施加的所述就坐乘客的負載的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座椅, 其中,所述支撐體的所述中心部分的一端以可旋轉方式軸線支撐到所述座椅框架,而其另一端被多個彈簧彈性地懸掛到所述座椅框架,從而所述支撐體在傾斜方向上受到支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座椅, 其中,所述支撐體被設置在構造座椅軟墊的骨架的框架形軟墊框架的范圍內,并且其中,所述支撐體的所述中心部分的前端以可旋轉方式軸線支撐到所述軟墊框架,而其后端被所述多個彈簧彈性地懸掛到所述軟墊框架,從而所述支撐體在所述傾斜方向上受到支撐。
5.根據權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 其中,所述座椅襯墊在所述移動部和所述固定部的邊界部處形成有狹縫,以允許所述移動部遵循所述支撐體的移動。
【文檔編號】B60N2/54GK103978918SQ201410045509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8日
【發明者】永安秀隆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