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車輛。所述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上形成有多個左右延伸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相鄰兩個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間連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凹入部;和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上且所述第一板與所述第二板之間限定出第一空腔。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通過在所述第一板上設置在上下方向上交錯出現的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一凹入部,并通過設置與所述第一板固定且與所述第一板限定出用于吸能的所述第一空腔的所述第二板,使得所述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的結構強度和剛度提高,吸能效果好,同時還可以提高所述車輛的車架的扭轉剛度。
【專利說明】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車輛【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及具有該前防撞梁的車輛。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單層板的前防撞梁,結構強度不足,容易變形,不能充分地吸收碰撞時的能量。現有的雙層板的前防撞梁,每層板的結構強度均不足,容易變形,不能充分地吸收碰撞時的能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所述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在上下方向上第一板上形成有交錯出現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凹入部,且第一板和第二版之間限定出第一空腔,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不僅剛度和結構強度高,且具有更好地吸能效果。
[0004]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具有所述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的車輛。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種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所述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上形成有多個左右延伸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相鄰兩個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間連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凹入部;和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上且所述第一板與所述第二板之間限定出第一空腔。
[000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通過在所述第一板上設置在上下方向上交錯出現的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一凹入部,并通過設置與所述第一板固定且與所述第一板限定出用于吸能的所述第一空腔的所述第二板,使得所述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的結構強度和剛度提高,且所述第一板與所述第二板之間限定出的所述第一空腔,在所述車輛碰撞時,提高所述前防撞梁對碰撞能量的吸收,吸能效果好,同時還可以提高所述車輛的車架的扭轉剛度。
[0007]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上述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
[0008]每個所述第一凹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二板上以將所述第一空腔分隔為多個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的第一子空腔。這樣,增加了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接觸面積,進一步提高所述前防撞梁的結構強度和剛度。
[0009]每個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中部形成有向所述第一凸出部隆起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與所述第二板之間限定出第二子空腔,所述第二子空腔與所述第一子空腔連通,從而進一步提高所述前防撞梁的吸能效果。
[0010]所述第二板上形成有多個左右延伸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間連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二凹入部,所述第二凸出部與所述第一凸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對,所述第二凹入部與所述第一凹入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由此,所述第二板具有較高的剛度和結構強度,進一步提高所述前防撞梁的剛度和結構強度。
[0011]有利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均形成為拱形。這樣,增加了所述前防撞梁的兩端與所述前防撞梁的中間在前后方向上的距離,使得吸能區域的距離增加,吸能效果更好。
[0012]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橫截面為大體U形且開口均朝向后側。
[0013]可選地,所述第一板的兩側壁與所述第二板的兩側壁焊接固定,從而進一步提高所述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的結構強度。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種車輛。所述車輛包括:左縱梁和右縱梁;和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前防撞梁,所述左縱梁和所述右縱梁分別連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和右端。由此,所述車輛具有結構強度高,吸能效果好等優點。
[0015]進一步地,所述車輛還包括:左連接板和右連接板;左低速吸能盒,所述左低速吸能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縱梁,且另一端通過所述左連接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右低速吸能盒,所述右低速吸能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縱梁,且另一端通過所述右連接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由此,安裝螺栓外漏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前表面,拆裝簡單方便。特別是,當所述車輛發生碰撞后,所述前防撞梁發生變形后,易于拆卸及更換所述前防撞梁,節約維修成本,有利于所述車輛的保險評級。
[0016]更進一步地,所述車輛還包括:左縱梁吸能件,所述左縱梁吸能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縱梁,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左低速吸能盒;右縱梁吸能件,所述右縱梁吸能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縱梁,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右低速吸能盒。這樣,所述車輛發生碰撞后,可以更換所述左縱梁吸能件和所述右縱梁吸能件,而不用更換整個左縱梁和右縱梁,從而節約維修成本。
[0017]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個視角的車輛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另一個視角的車輛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21]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的俯視圖;
[0022]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的剖視圖。
[0023]附圖標記說明:
[0024]車輛1、前防撞梁10、第一板100、第一凸出部110、第一凹入部120、隆起部121、第二板200、第二凸出部210、第二凹入部220、第一空腔101、第一子空腔1011、左連接板21、右連接板22、左低速吸能盒31、右低速吸能盒32、左縱梁吸能件41、右縱梁吸能件42【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6]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等
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7]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0028]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29]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0]下面參照圖1-圖4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如圖1-圖4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包括第一板100和第二板 200。
[0031]第一板100上形成有多個左右延伸的第一凸出部110。第一凸出部11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也就是說,多個第一凸出部110中的任意兩個在上下方向上都不相連。相鄰兩個第一凸出部110之間連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凹入部120。也就是說,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凸出部110和第一凹入部120交錯出現。這樣的結構大大增強了第一板100的剛度和結構強度,不易變形。第二板200固定在第一板100上,例如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可以通過焊接固定。第一板100與第二板200之間限定出的用于吸能的第一空腔101。
[0032]換言之,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不是單層板結構。第一凸出部110沿車輛I的前后方向向前凸出,第一凹入部120沿車輛I的前后方向向后凹入,且在上下方向上相鄰的兩個第一凸出部110之間連接有一個第一凹入部120使得第一板100的剛度和結構強度大大增加。當車輛I發生碰撞時,碰撞能量可以被第一板100、第二板200以及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之間限定出的第一空腔101吸收。
[0033]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通過在第一板100上設置在上下方向上交錯出現的第一凸出部110和第一凹入部120,并通過設置與第一板100固定且與第一板100限定出用于吸能的第一空腔101的第二板200,使得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的結構強度和剛度提高,且第一板100與第二板200之間限定出的第一空腔101,在車輛I碰撞時,提高前防撞梁10對碰撞能量的吸收,吸能效果好,同時還可以提高車輛I的車架的扭轉剛度。
[0034]有利地,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每個第一凹入部120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第二板200上以將第一空腔101分隔為多個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的第一子空腔1011。這樣,增加了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的接觸面積,進一步提高前防撞梁10的結構強度和剛度。同時第一凹入部120和第二板200的固定部分形成為平面,有利于與其他零部件固定。
[0035]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第一板100可以包括兩個第一凸出部110和一個第一凹入部120。第一凹入部120可以從左向右始終與第二板200固定在一起,使第一空腔101分隔為上下方向上間隔開的兩個第一子空腔1011,兩個第一子空腔1011相互不連通。
[0036]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第一板100可以包括兩個第一凸出部110和一個第一凹入部120。在第一板100的左端和右端,第一凹入部120可以分別固定在第二板200上形成兩個可以固定其它零部件的平面。也就是說,上述“每個第一凹入部120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是指第一凹入部120的左端和第一凹入部120的右端。
[0037]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每個第一凹入部120的中部可以形成有向第一凸出部110隆起的隆起部121,隆起部121可以與第二板200之間限定出第二子空腔(圖中未示出),第二子空腔與第一子空腔1011連通。也就是說,第一凹入部120的中間并沒有與第二板200固定,而是與第二板200之間限定出第二子空腔,從而進一步提高前防撞梁10的吸能效果。
[0038]如圖1-圖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板200上形成有多個左右延伸的第二凸出部210,第二凸出部21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相鄰的兩個第二凸出部210之間連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二凹入部220,第二凸出部210與第一凸出部110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第二凹入部220與第一凹入部120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由此,使得第二板200的結構與第一板100的結構相似,同理第二板200也就有較高的剛度和結構強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前防撞梁10的剛度和結構強度。
[0039]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示例中,如圖1、圖2和圖4所示,第一凸出部110向前突出的距離大于第二凸出部210向前凸出的距離。第二凹入部220的左端與第一凹入部120的左端固定,第二凹入部220的右端與第一凹入部120的右端固定,第二凹入部220的與第一凹入部120的隆起部121相對的位置與隆起部121共同限定出第二子空腔。
[0040]有利地,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均可以形成為拱形。也就是說,當從上向下看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時,第一板100的中間位于第一板100的左端和第一板100的右端的前方,第二板200的中間位于第二板200的左端和第二板200的右端的前方。
[0041]當車輛I的前部發生碰撞時,首先被碰撞到的是前防撞梁10的中部,然后才是前防撞梁10的左端和右端,由此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形成為拱形,增加了前防撞梁10的兩端與前防撞梁10的中間在前后方向上的距離,使得吸能區域的距離增加,吸能效果更好。
[0042]有利地,第二板200可以為多個。相鄰的兩個第二板200之間形成有第三子空腔。也就是說,前防撞梁可以為多層板結構,任意相鄰的兩層板之間都可以限定出用于吸能的空腔。由此,前防撞梁10的剛度和結構強度可以進一步提高。
[0043]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的橫截面可以為大體U形,且第一板100的開口和第二板200的開口可以均朝向后側。也就是說,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均可以包括與開口相對的底面和設在底面上均向后延伸的兩側壁。如圖1-圖4所示,第一凸出部110和第一凹入部120可以設在第一板100的與開口相對的底面上,第二凸出部210和第二凹入部220可以設在第二板200的與開口相對的底面上。
[0044]可選地,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都可以通過沖壓成型或滾壓成型或液壓成型。
[0045]有利地,第一板100的兩側壁與第二板200的兩側壁可以焊接固定,從而進一步提高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的結構強度。
[0046]如圖1、圖2和圖4所示,第一凸出部110和第二凸出部210均可以為U形且開口方向相同。第一凹入部120和第二凹入部220均可以為U形且開口方向相同。其中,第一凸出部110與第一凹入部120的開口方向相反。第二凸出部210與第二凹入部220的開口方向相反。
[0047]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I。所述車輛I包括:左縱梁(圖未示出)、右縱梁(圖未示出)和前防撞梁10。前防撞梁10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的用于車輛I的前防撞梁10。左縱梁和右縱梁分別連接在前防撞梁10的左端和右端。由此,車輛I具有結構強度高,吸能效果好等優點。
[0048]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左縱梁可以連接在前防撞梁10的左端第一凹入部120和第二板200的固定部分形成的平面上,右縱梁可以連接在前防撞梁10的右端第一凹入部120和第二板200的固定部分形成的平面上。
[0049]如圖1所示,所述車輛I還可以包括左連接板21和右連接板22。左低速吸能盒31的一端固定在左縱梁,左低速吸能盒31的另一端固定在前防撞梁10的左端。右低速吸能盒32的一端固定在右縱梁,右低速吸能盒32的另一端固定在前防撞梁10的右端。左低速吸能盒31可以通過左連接板21與前防撞梁10的左端連接在一起。右低速吸能盒32可以通過右連接板22與前防撞梁10的右端連接在一起。
[0050]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示例中,如圖1所示,左低速吸能盒31與左連接板21可以焊接相連,左連接板21和前防撞梁10可以螺接相連,右低速吸能盒32與右連接板22可以焊接相連,右連接板22和前防撞梁10可以螺接相連。由此,安裝螺栓外漏在前防撞梁10的前表面,拆裝簡單方便。特別是,當車輛I發生碰撞后,前防撞梁10發生變形后,易于拆卸及更換前防撞梁10,節約維修成本,有利于車輛I的保險評級。
[0051]左低速吸能盒31和右低速吸能盒32在車輛I的碰撞時可以吸收碰撞能量,避免碰撞對左縱梁和右縱梁的損壞。這樣,車輛I發生碰撞后,可以更換左低速吸能件和右低速吸能件,而不用更換整個左縱梁和右縱梁,從而節約維修成本。
[0052]進一步地,車輛I還可以包括左縱梁吸能件41和右縱梁吸能件42。左縱梁吸能件41的一端固定在左縱梁,左縱梁吸能件41的另一端固定在左低速吸能盒31。右縱梁吸能件42的一端固定在右縱梁,右縱梁吸能件42的另一端固定在右低速吸能盒32。在車輛I的碰撞時,左縱梁吸能件41和右縱梁吸能件42可以進一步吸收碰撞能量,避免碰撞對左縱梁和右縱梁的損壞。這樣,車輛I發生碰撞后,可以更換左縱梁吸能件41和右縱梁吸能件42,而不用更換整個左縱梁和右縱梁,從而節約維修成本。
[0053]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左縱梁吸能件41與左縱梁可以通過焊接相連,右縱梁吸能件42與右縱梁可以通過焊接相連,由此不僅對左縱梁和右縱梁起加強作用,而且車輛I在發生高速碰撞時,左縱梁吸能件41和右縱梁吸能件42還可以潰縮變形吸收能量。
[0054]左縱梁、右縱梁、左低速吸能盒31、右低速吸能盒32、左縱梁吸能件41和右縱梁吸能件42的結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均為已知,在此不再詳細敘述。
[0055]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0056]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上形成有多個左右延伸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相鄰兩個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間連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凹入部;和 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上且所述第一板與所述第二板之間限定出第一空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每個所述第一凹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二板上以將所述第一空腔分隔為多個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的第一子空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每個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中部形成有向所述第一凸出部隆起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與所述第二板之間限定出第二子空腔,所述第二子空腔與所述第一子空腔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上形成有多個左右延伸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間連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二凹入部,所述第二凸出部與所述第一凸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對,所述第二凹入部與所述第一凹入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均形成為拱形。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橫截面為大體U形且開口均朝向后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車輛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的兩側壁與所述第二板的兩側壁焊接固定。
8.—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縱梁和右縱梁;和 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為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前防撞梁,所述左縱梁和所述右縱梁分別連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和右端。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左連接板和右連接板; 左低速吸能盒,所述左低速吸能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縱梁,且另一端通過所述左連接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 右低速吸能盒,所述右低速吸能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縱梁,且另一端通過所述右連接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左縱梁吸能件,所述左縱梁吸能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縱梁,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左低速吸能盒; 右縱梁吸能件,所述右縱梁吸能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縱梁,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右低速吸能盒。
【文檔編號】B60R19/18GK203558028SQ201320599405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6日
【發明者】黃勇, 趙海兵, 孟令洲, 王超, 賈培, 霍心達, 徐波, 宋紅雙 申請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