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的懸置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的懸置裝置,用于與電機驅動系統連接,包括:外支架,所述外支架上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裝孔;內芯,所述內芯上設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方向基本垂直所述第一方向;橡膠主簧,所述橡膠主簧在所述外支架與所述內芯之間;以及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安裝在所述內芯上,以限制所述電機驅動系統產生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移和沖擊。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懸置裝置適用于純電動汽車的電機驅動系統,具有尺寸小,結構簡單,重量輕,工藝簡單,耐久好,成本低等特點,并且能良好控制電機驅動系統在粗糙路面上晃動的特點。
【專利說明】車的懸置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懸置零件,具體說涉及適用于純電動汽車的電機驅動系統的懸置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電動汽車技術發展很快,各汽車廠家都在開發或者投放自己的電動汽車。電動汽車是電池技術、電機驅動和控制技術與傳統汽車技術的完美結合。目前很多汽車廠家將傳統發動機動力總成的懸置技術直接應用到電機驅動系統的懸置上。因為發動機動力總成和電機驅動系統有本質區別,所以他們的懸置系統在設計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傳統發動機動力總成懸置性能曲線往往設計成線性段和非線性段兩部分,其中線性段用來控制汽車怠速工況,非線性段用來控制加減速和剎車等工況,發動機的振動和噪聲對懸置剛度比較敏感。而電動汽車無怠速工況,電動汽車電機振動平穩,噪聲很小,對懸置剛度不是很敏感。所以認為將發動機動力總成的懸置直接應用到電動車上并不合適,而且是一種浪費。
[0003]相對傳統發動機懸置的結構、陳本、工藝和重量,電動汽車懸置可以做得更加簡單高效。因此,有必要提供改進的技術方案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車的懸置系統,能控制車上的電機驅動系統的振動位移和沖擊。
[0005]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用于與電機驅動系統連接,包括:外支架,所述外支架上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裝孔;內芯,所述內芯上設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方向基本垂直所述第一方向;橡膠主簧,所述橡膠主簧在所述外支架與所述內芯之間;以及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安裝在所述內芯上,以限制所述電機驅動系統產生的在所述第二 方向上的位移和沖擊。
[0006]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橡膠主簧包括筒形的橡膠主簧本體和自所述橡膠主簧本體沿徑向延伸的凸緣,并且所述凸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抵靠所述外支架的端面。
[0007]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凸緣由至少兩個撞塊,和若干條連接相鄰所述撞塊的弧形段構成。
[0008]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撞塊上設有間隔布置的若干條凹槽和若干條隆起,并且所述凹槽和所述隆起在所述撞塊表面形成波浪面。
[0009]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橡膠主簧包括筒形的橡膠主簧本體,在所述橡膠主簧本體的端面上開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位于所述橡膠主簧本體的上半部分。
[0010]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弧形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是貫通的。
[0011]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限位板上設有對應于所述撞塊的波浪面且抵抗被所述撞塊撞擊的部分。[0012]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內芯上設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凸臺,所述第二安裝孔設于所述凸臺上。
[0013]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限位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安裝孔對應的第三安裝孔,并且所述限位板能與所述內芯的所述凸臺鉚接連接。
[0014]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除所述第二安裝孔外,所述內芯還設有若干沿第二方向的通孔。
[0015]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外支架由諸如鋁合金、鑄鋼、或鑄鐵的金屬鑄造而成,或由尼龍注塑而成。
[0016]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內芯為由鑄造鋁合金或擠出鋁制成的金屬件。
[0017]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橡膠主簧由天然膠或合成膠制成。
[0018]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限位板為由諸如鈑金、鋁合金制成的金屬件,或由諸如尼龍制成的非金屬件。
[0019]作為所述懸置裝置的優選方案,所述外支架包括外骨架,和嵌于所述外骨架中的外管,所述外管、所述橡膠主簧、以及所述內芯先直接硫化在一起,再一同壓入所述外骨架中。
[0020]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懸置裝置適用于純電動汽車的電機驅動系統,具有尺寸小,結構簡單,重量輕,工藝簡單,耐久好,成本低等特點,并且能良好控制電機驅動系統在粗糙路面上晃動的特點。
[0021]通過以下參考附圖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方面和特征變得明顯。但是應當知道,該附圖僅僅為解釋的目的設計,而不是作為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的限定,這是因為其應當參考附加的權利要求。還應當知道,附圖僅僅意圖概念地說明此處描述的結構和流程,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繪制附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結合附圖參閱以下【具體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將更加充分地理解本實用新型,附圖中同樣的參考附圖標記始終指代視圖中同樣的元件。其中:
[0023]圖1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該圖為從一個方向上看到的結構圖;
[0024]圖2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該圖為從與圖1相反方向上看到的結構圖;
[0025]圖3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外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4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橡膠主簧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5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內芯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6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在外支架、橡膠主簧、和內芯組裝后的正視圖;
[0029]圖7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限位板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8是安裝有限位板的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側視圖;
[0031]圖9是安裝有限位板的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后視圖;[0032]圖10是安裝有限位板的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俯視圖;
[0033]圖11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懸置裝置的硫化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為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確切地理解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主題,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35]參見圖1和圖2,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示出為從一個方向看到的懸置裝置,圖2示出為從反方向看到的懸置裝置。所述懸置裝置包括外支架1、內芯3、橡膠主簧2、和限位板4。所述外支架I上設沿圖中所示的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一安裝孔11,外支架I能通過第一安裝孔11和車身結構件連接。外支架I內設有內芯3,內芯3上設有沿圖中所示的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安裝孔31,所述第二方向y基本垂直所述第一方向z。內芯3能通過第二安裝孔31與電機驅動裝置連接。橡膠主簧2硫化于外支架I與內芯3之間。限位板4沿第二方向y安裝在內芯3上,以限制電機驅動系統產生的尤其是第二方向y上的位移和沖擊。
[0036]參見圖3,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中外支架I的結構示意圖。外支架I包括外骨架12和圓形外管13,第一安裝孔11設在外骨架1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安裝孔11有兩個并且對稱設置。當然,外骨架12還可以有其他數量的第一安裝孔11。外管13內為容納橡膠主簧2和內芯3的腔。外支架I由諸如鋁合金、鑄鋼、或鑄鐵的金屬鑄造而成,或由尼龍注塑而成。
[0037]參見圖4,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中橡膠主簧2的結構示意圖。所述橡膠主簧2包括筒形的橡膠主簧本體21,和自所述橡膠主簧本體21沿徑向延伸的凸緣22。由圖可知,凸緣22在第二方向y上抵靠外支架I的端面,限制在這個方向上可能的橡膠主簧2的移動。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凸緣22由至少兩個撞塊23,和若干條連接相鄰所述撞塊23的弧形段構成。撞塊23可對稱設置,并且與外管13貼合。撞塊23上設有間隔布置的若干條凹槽和若干條隆起,并且這些凹槽和隆起在撞塊23表面形成波浪面24。在橡膠主簧本體21的端面上開有弧形槽25,弧形槽25位于橡膠主簧本體21的上半部分并且對稱地設置。弧形槽25在第二方向y上是貫通的。開設弧形槽25不僅可以減少橡膠主簧2的質量,而且可以使橡膠主簧2的質量下移。橡膠主簧2由天然膠或合成膠制成。
[0038]參見圖5,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車的懸置裝置中內芯3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內芯3為圓柱狀,內芯3上設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凸臺32,第二安裝孔31設于該凸臺32上。該凸臺32的形狀根據下文會介紹的限位板而設計。在內芯3的其他地方,內芯3還設有若干沿第二方向I的通孔33,通孔33可以是如圖所示的扇形形狀,或者是不規則形狀,以減輕內芯3的質量。可知的是,內芯3可以具有其他數量的第二安裝孔31,其他形狀的通孔33。內芯3為由鑄造鋁合金或擠出鋁制成的金屬件。
[0039]參見圖6,為外支架1、橡膠主簧2、和內芯3組裝后的示意圖。圖中的上下方向是整車的上下方向,圖中所示的力F的方向就是懸置零件承受驅動系統自重的方向,因為橡膠耐拉的能力很差,耐壓的能力好,為了提高橡膠耐久性能,特將橡膠設計成圖6中的開口結構。由于其開口結構,致使橡膠主簧2的重心下移,當車輛不工作時,橡膠不承受由電機驅動系統自重產生的靜態拉伸力,只承受壓力。
[0040]橡膠主簧2設計成如圖示結構,目的是縮小結構尺寸,使零件尺寸在側向(即第二方向y)可以做得很薄,同時有效限位,控制電機驅動系統振動位移量,防止電機驅動系統在粗糙路面上晃動大,防止加速時沖擊大。
[0041]參見圖7,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懸置裝置的限位板4的結構示意圖。限位板4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安裝孔31對應的第三安裝孔41,在第二方向Y,限位板4上還設有對應于所述撞塊23的波浪面24且抵抗被所述撞塊23撞擊的部分42。限位板4為由諸如鈑金、鋁合金制成的金屬件,或由諸如尼龍制成的非金屬件。參見圖8、圖9和圖10,分別為安裝有限位板4的懸置裝置的側視圖、后視圖和俯視圖。限位板4的所述部分42與撞塊23相對,因此橡膠撞塊23和限位板4作用,能限制電機驅動系統在車輛轉彎時的側向位移和沖擊。
[0042]參見圖11,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懸置裝置的硫化總成的結構示意圖,是由外支架
1、內芯3、橡膠主簧2直接硫化在一起,可以節約成本和重量。也可以采用將內芯3、橡膠主簧2和圓形外管13直接硫化在一起,然后再壓入外骨架12中。最后,限位板4可以和內芯3的凸臺32鉚接在一起,將第二安裝孔31和第三安裝孔41對齊,也可以分成兩個零件,在裝配時安裝在一起。
[0043]第一安裝孔11或第二安裝孔31,可以是圓孔或者螺紋孔,用來分別安裝到車身結構件和電機驅動系統上。在第一方向z上,是車身結構件與第一安裝孔11連接;在第二方向I上,是電機驅動系統與第二安裝孔31連接。
[0044]本實用新型能較好適用于電動汽車驅動系統懸置,具體說適用于承受驅動系統靜態自重,因為承重懸置和非承重懸置設計不一樣,要考慮長期靜態載荷對橡膠耐久的影響。因此可以衰減電動汽車驅動系統和路面振動噪聲,提高乘員舒適性,很好地簡化了懸置結構,簡化了制造工藝,降低零件重量,提高了零件性能,降低零件成本,懸置結構和工藝的優化得以實現。
[0045]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權利要求限定。
【權利要求】
1.車的懸置裝置,用于與電機驅動系統連接,其特征是包括: 外支架(1),所述外支架(1)上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裝孔(11); 內芯(3),所述內芯(3)上設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裝孔(31),所述第二方向基本垂直所述第一方向; 橡膠主簧(2 ),所述橡膠主簧(2 )在所述外支架(1)與所述內芯(3 )之間;以及限位板(4),所述限位板(4)沿所述第二方向安裝在所述內芯(3)上,以限制所述電機驅動系統產生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移和沖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橡膠主簧(2)包括筒形的橡膠主簧本體(21)和自所述橡膠主簧本體(21)沿徑向延伸的凸緣(22 ),并且所述凸緣(22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抵靠所述外支架(1)的端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凸緣(22)由至少兩個撞塊(23),和若干條連接相鄰所述撞塊(23)的弧形段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撞塊(23)上設有間隔布置的若干條凹槽和若干條隆起,并且所述凹槽和所述隆起在所述撞塊(23)表面形成波浪面(24)。
5.根據權利要求1 所述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橡膠主簧(2)包括筒形的橡膠主簧本體(21),在所述橡膠主簧本體(21)的端面上開有弧形槽(25 ),所述弧形槽(25 )位于所述橡膠主簧本體(21)的上半部分。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弧形槽(25)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是貫通的。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限位板(4)上設有對應于所述撞塊(23 )的波浪面(24 )且抵抗被所述撞塊(23 )撞擊的部分(42 )。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內芯(3)上設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凸臺(32),所述第二安裝孔(31)設于所述凸臺(32)上。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限位板(4)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安裝孔(31)對應的第三安裝孔(41),并且所述限位板(4)能與所述內芯(3)的所述凸臺(32)鉚接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除所述第二安裝孔(31)外,所述內芯(3)還設有若干沿第二方向的通孔(33)。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外支架(1)由鋁合金、鑄鋼、或鑄鐵鑄造而成,或由尼龍注塑而成。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內芯(3)為由鑄造鋁合金或擠出鋁制成的金屬件。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橡膠主簧(2)由天然膠或合成膠制成。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限位板(4)為由鈑金或鋁合金制成的金屬件,或由尼龍制成的非金屬件。
1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的懸置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外支架(1)包括外骨架(12),和嵌于所述外骨架(12)中的外管(13),所述外管(13)、所述橡膠主簧(2)、以及所述內芯(3 )先直接硫化在一起,再一同壓入所述外骨架(12 )中 。
【文檔編號】B60K1/00GK203485728SQ201320309577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31日
【發明者】李剛, 田小彥 申請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