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避震器的調節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避震器的調節裝置,尤指一種裝設于油壓避震器的主筒與副筒所相連之間,藉由精簡化的結構組成的避震器的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避震器廣泛運用在車輛用以緩沖因路面不平整或是剎車時所產生的抖動、下沉等不良情況。為了增加行駛的穩定性及乘坐舒適度,在因應不同路況及不同車輛負載,故而將避震器上多 設有諸多細部的結構,可依個人喜好或車種不同自行調整該避震器的反應靈敏度。一般避震器的結構,大致上是具有主筒、活塞組、及支撐彈簧,當車輛施力在避震器上,會壓抵支撐彈簧和活塞組,支撐彈簧的壓縮及活塞組擠壓油品于油路中流動,可分別產生支撐車輛的重量及抑制從路面傳來的沖擊力,由于避震器受力而壓縮或拉伸時,內部的活塞組在移動時會對液壓油或高壓氣體加壓使之通過小孔徑的閥門,當液壓油或高壓氣體通過閥門時會產生阻力;而閥門的孔徑大小和液壓油的黏度都會改變阻力的大小,即緩沖的軟硬度。一般較硬的避震器,阻力越大則避震器越不容易被壓縮或拉伸,所以車身的晃動也會越小,并增加行經不平路面時輪胎的循跡性,然而卻會降低行駛時的舒適性;此時,就必須透過另一提供與主筒油路相通及充填氣體的副筒,并于副筒上與主筒油路相通之間組設有調節結構,即可調節改變油量進出閥門的孔徑,即能改變緩沖軟硬度的大小。由于避震器與行車安全息息相關,已有許多專利對此調節結構不斷改良,然而,以往現有技術所使用的結構大都非常繁雜且組成無法拆卸的固定式組合,一旦調節結構有局部如O型環等組件磨耗損壞時,就無法進行個別零件的拆換更新,不只造成維修上的不便,還得連同周邊的零件總成一起更換,或整個全部換新,又造成零件使用上的浪費及保養維修費用的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緣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避震器的調節裝置,其組合在避震調節孔可簡易松退,以方便調節栓零件更換降低保養維修成本者;并于調節轉動時可將調節行程依使用者所需進行調整,讓使用者更精確調節緩沖軟硬以達到操作使用的進步性。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避震器的調節裝置包含:—調節本體,具有一縱向設置的中空部,中空部區分有階段空間與管道,而階段空間為供一閥體容置抵制其間,并于階段空間與管道間橫向設有通孔,管道下方外側依序形成有限位端與固定端;一閥體,置入于上述調節本體的中空部的階段空間內,并于末端形成由上而下漸縮呈尖錐狀的限流段,使該限流段可凸伸于管道的通孔位置處,且于頭端設一旋鈕使其位于調節本體的上方,以供閥體可自避震器外側透過手動控制旋鈕的轉動而作上下位移的調節設置;[0009]一閥座,組設于限位端,閥座周緣分設有一第一通道與一第二通道,該閥座底端套設有固定環座,并于該固定環座內形成有容置空間,此容置空間內依序裝設有墊環、錐狀環;一閥片組體,由數個彈性墊片及抵擋組件所迭置組成,為套置于調節本體的外側下方,并以固定組件套設于閥座的固定環底緣,以供封閉或開啟閥座的第二通道。所述的調節裝置組設于避震器的主筒連接副筒的流道外側壁上,且位于副筒上方所形成的與流道連通的調節孔上。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利用手動調整副筒上的調節本體所設旋鈕,藉旋鈕帶動調節本體中銜接的閥體于階段空間處作動,使閥體的限流段于調節本體的管道的通孔處位移,改變主筒連接副筒的流道的面積大小,進而可控制主筒內油體的進出量,另于調節本體外側的限位端組設以供主筒的油體進出的閥座下方,在與組設于調節本體固定端的固定組件對應間形成有間隔處為組設的閥片組體,在被迫接收主筒的油體壓力而有作動移位中,即開啟副筒的油體由閥座的第二通道進入于調節本體內,作為劃分調節行程為多段調節級距,以供可調節避震器的緩沖軟硬效果。此外,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節裝置,在該調節本體鄰近中空部的兩旁設有孔槽,此孔槽內依序裝設以彈性組件及滾珠,配合該旋鈕底部對應調節本體的孔槽方位以環狀布設有數個限位溝,以供孔槽內的滾珠受彈性組件頂撐限位其間;當實施手動調整位于調節本體上方與閥體銜接的旋鈕時,此時操作人員可透過旋鈕的數個限位溝于調節本體的孔槽所裝設具有彈性的滾珠是否卡位作為判斷調整閥體上升或下降的距離。因此,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節裝置,在利用調節本體組設定位于避震器的主筒連接副筒的流道外側壁所形成一與流道連通的調節孔上,藉由上述各零件精簡化的結構組成,除了方便組裝拆卸以外,更可方便消費使用者只需簡單的手動操作,即可調節控制閥體于主筒內油體的進出量,同時搭配調整本體的閥座與閥片組體受油體壓力所產生微妙變化,可劃分調節行程為多段調節級距,讓使用者更精確調節緩沖軟硬以達到操作使用的進步性。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優點及特征,將結合以下優選實施例的詳細說明并參照附圖來了解。
圖1是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避震器組成外觀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整裝置的結構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整裝置的結構組合外觀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整裝置的結構剖面一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整裝置的結構剖面二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調節裝置10.避震器2.主筒21.流道22.油體3.副筒31.調 節孔[0026]11.調節本體110.中空部111.階段空間112.管道113.通孔114.限位端115.固定端116.孔槽117.彈性組件118.滾珠12.閥體121.限流段122.旋鈕123.限位溝13.閥座130.第一通道131.第二通道132.固定環133.墊環134.錐狀環14.閥片組體15.固定組件141.彈性墊片142.抵擋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現將僅為例 子但非用以限制的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就本實用新型優選結構內容說明如下:圖1、圖2及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避震器組成外觀示意圖、阻尼調節裝置的結構分解圖及結構組合外觀示意圖,如圖所示,針對避震器的調節裝置1,主要是組設于避震器10的主筒2連接副筒3的流道21外側壁(位于副筒3的上方)所形成一與流道21連通的調節孔31上;該調節裝置I包含:調節本體11,組設于副筒3上方的調節孔31內,該調節本體11中央形成中空部110,中空部110區分有階段空間111,以及管道112,該階段空間111為供一閥體12容置抵制其間,該管道112為供主筒2的油體22進入其間,且該管道112朝主筒2的流道21方位設有通孔113,另于調節本體11的下方外側形成有限位端114、固定端115,前述限位端114依序供閥座13、閥片組體14穿套限位,固定端115則供固定組件15固設定位;另于該調節本體11鄰近中空部110的兩旁設有孔槽116,此孔槽116內依序裝設以彈性組件117及滾珠 118 ;閥體12,為置入于上述調節本體11的中空部110的階段空間111內,并于末端形成由上而下漸縮呈尖錐狀的限流段121,且于頭端位于調節本體11的上方與一旋鈕122組設,以供該閥體12可自避震器10外部透過手動操作旋鈕122轉動,即可帶動閥體12作上下位移的松緊調節;另于該旋鈕122底部對應調節本體11的孔槽116方位以環狀布設有數個限位溝123,以供孔槽116內的滾珠118受彈性組件117頂撐限位其間;閥座13,為組設限位于調節本體11下方的限位端114,并設有可供主筒2的油體22進出的第一通道130,以及可供副筒3進出的第二通道131,且該閥座13于底端套設有固定環132作定位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此容置空間依序裝設有墊環133、錐狀環134 ;閥片組體14,由數個彈性墊片141及抵擋組件142所迭置組成,為套置于調節本體11的外側下方,并位于閥座13的固定環132底緣,以供受到進入閥座13外來油體壓力的不同而封閉或開啟閥座13的第二通道131 ;固定組件15,組設于調節本體11下方的固定端115。[0045]再者,以上已對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避震器的調節裝置的結構作一詳細說明。以下將說明該避震器的阻尼調節裝置在實施上的作動及效果: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節裝置的結構組合剖面圖一,本實用新型的調節裝置I于使用實施作動時,即利用手動調整位于調節本體11上方與閥體12銜接的旋鈕122,此時操作人員可透過旋鈕122的數個限位溝123于調節本體11的孔槽116內所裝設具彈性的滾珠118是否卡位作為判斷調整閥體12上升或下降的距離,藉旋鈕122帶動閥體12于調節本體11的階段空間111處作上或下移動,使閥體12的限流段121于調節本體11的管道112的通孔113處位移,改變主筒2連接副筒3的流道21的面積大小,亦即當閥體12的限流段121下方抵擋通孔113處的面積較小時,主筒2內油體22通往通孔113的流量就會較大,反之,當閥體12的限流段121下方抵擋通孔113處的面積較大時,主筒2內油體22通往通孔113的流量就會較小,如此一來,可方便使用者只須透過避震器外的旋鈕122的操作,便可帶動閥體12直接來控制主筒2的油量進出大小的調節。此外,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節裝置的結構組合剖面圖二,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功效在于上述調節本體11外側的限位端114裝設供主筒2的油體22進出的閥座13下,與組設于調節本體11固定端115的固定組件15之間隔所置設的閥片組體14,在被迫接收主筒2的油體22壓力而產生作動移位時,即開啟副筒3的油體由閥座13的第二通道131進入于調節本體11內,作為劃分調節行程為多段調節級距,以供可調節避震器的緩沖軟硬效果。總結上述,本實用新型避震器的調節裝置I,在裝設定位于避震器10的主筒2連接副筒3的流道21外側壁(位于副筒3的上方)所形成一與流道21連通的調節孔31上,利用該調節裝置I具有各零件精簡化的結構組成,除了方便組裝拆卸以外,更可方便消費使用者只需簡單的手動操作, 即可調節控制閥體12于主筒2內油體22的進出量,同時搭配調節本體11的閥座13與閥片組體14受油體壓力所產生微妙變化,可劃分調節行程為多段調節級距,讓使用者更精確調節緩沖軟硬達到操作使用的進步性。雖然本實用新型是結合以上實施例進行描述的,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而只受所附權利要求的限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容易地對其進行修改和變化,但并不離開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構思和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避震器的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調節本體,具有一縱向設置的中空部,中空部區分有階段空間與管道,而階段空間為供一閥體容置抵制其間,并于階段空間與管道間橫向設有通孔,管道下方外側依序形成有限位端與固定端; 一閥體,為置入于上述調節本體的中空部的階段空間內,并于末端形成由上而下漸縮呈尖錐狀的限流段,使該限流段可凸伸于管道的通孔位置處,且于頭端設一旋鈕使其位于調節本體的上方,以供閥體可自避震器外側透過手動控制旋鈕的轉動而作上下位移的調節設置; 一閥座,為組設于限位端,閥座周緣分設有一第一通道與一第二通道,該閥座底端套設有固定環座,并于該固定環座內形成有容置空間,此容置空間內依序裝設有墊環、錐狀環; 一閥片組體,由數個彈性墊片及抵擋組件所迭置組成,套置于調節本體的外側下方,并以固定組件套設于閥座的固定環底緣,以供封閉或開啟閥座的第二通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的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調節裝置組設于避震器的主筒連接副筒的流道外側壁上,且位于副筒上方所形成的與流道連通的調節孔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的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調節本體可于鄰近中空部的兩旁設有孔槽,此孔槽內依序裝設以彈性組件及滾珠,配合該旋鈕底部對應調節本體的孔槽方位以環 設有數個限位溝,以供孔槽內的滾珠受彈性組件頂撐限位其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避震器的調節裝置,裝設于避震器的主筒連接副筒的流道外側壁所形成一與流道連通的調節孔上;利用手動調整嵌設于調節孔處的調節本體上方的旋鈕,由旋鈕帶動調節本體內的閥體,來控制主筒的油體進出量大小,另于調節本體的外側裝設有為供主筒油體進出的閥座下,與調節本體的尾部間隔所置的閥片組體,該閥片組體在被迫接收主筒油體的油量壓力而作動移位中,可作為劃分調節行程為多段調節級距,讓使用者更精確調節緩沖軟硬達操作,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文檔編號B60G13/00GK203093664SQ20132005456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0日
發明者林鴻明 申請人:林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