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通過改變穩定連桿在懸架臂上的連接位置來改變穩定桿的側傾強度,從而對側傾進行主動控制,所述穩定連桿將位于副車架上的所述穩定桿的兩端與所述懸架臂連接。所述懸架臂包括軌道單元,該軌道單元具有頂部開口并包括位于所述軌道單元內沿著車輛寬度方向布置的滑動軌道,該軌道單元沿著所述滑動軌道引導與所述穩定連桿的下端部連接的連接器。此外,所述懸架臂的致動器單元具有與所述連接器連接的驅動軸,并將向前/向后的驅動力提供至所述連接器。
【專利說明】主動側傾控制系統
[0001]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請要求2012年12月31日向韓國知識產權局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2-0158602號的優先權及權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引用而合并于此。
【技術領域】
[0003]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主動側傾控制系統(ARCS)。更加具體而言,本申請涉及一種ARCS,其能夠執行在穩定桿上的主動側傾控制,穩定桿的兩端分別通過穩定連桿安裝在懸架臂上。
【背景技術】
[0004]通常,車輛的懸架系統是一種這樣的系統:通過將軸與車身連接,在車輛行駛時通過控制從地面施加至軸的振動和沖擊用以防止直接傳遞至車身,來提升車輛行駛舒適性而不破壞車輛和貨物的系統。
[0005]懸架系統包括:底盤彈簧,其減弱來自地面的沖擊;減振器,其通過減弱底盤彈簧的自由振動來提升車輛行駛舒適性;以及穩定桿,其抑制車輛的側傾。
[0006]穩定桿具有固定至車身的兩個平直部分,以及通過穩定連桿而固定至下橫臂或者滑柱的兩個端部。因此,穩定桿在左右車輪一起向上/向下移動時不運行,但當左右車輪向上/向下移動時,穩定桿使用扭轉彈性力并同時扭動來抑制車輛的側傾,從而執行防側傾功能。換言之,穩定桿在車輛轉向時通過由于離心力而從車身向外傾斜,或者在車輛行駛時當左右車輪由于碰撞或者回彈而具有相對相位差的時候通過使用扭轉彈性力來保持車輛的穩定位置。
[0007]然而,由于剛度是恒定的,穩定桿僅使用扭轉彈性力不能確保在不同條件下轉向的穩定性,從而近年來已經研發和使用了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能夠通過將致動器(例如液壓缸或者電動機)連接至穩定器的一端而執行主動側傾控制。
[0008]相關技術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具有如下機構:通過改變致動器(例如液壓缸或者電動機)在穩定桿的連接部分(其將懸架臂與穩定桿的一端連接)的連接位置用以改變穩定桿的所述一端與懸架臂之間的連接距離,來改變穩定桿的扭轉剛度。此外,通過球接頭而將多個構件連接至所述連接部分,從而允許用于在預定范圍內的自由旋轉。
[0009]圖1為根據相關技術的裝備有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用于車輛的懸架系統的示例性視圖,而圖2為根據相關技術的具有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下橫臂的示例性平面圖。
[0010]參考圖1和圖2,根據相關技術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基于車輛的行駛條件通過改變穩定桿I的剛度而提升車輛的側傾特性。相關技術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包括穩定桿1、穩定連桿3,以及設置在下橫臂7上的滑動單元5和致動器6,下橫臂7為懸架臂。
[0011]穩定桿I的兩端經由安裝襯套15而設置在位于車身側副車架11上的托架13上。穩定連桿3的上端通過球接頭BJ而連接至穩定桿I的一端。滑動單元5穿過外殼21而設置在下橫臂7的一側,該滑動單元5由電動機27 (其為致動器6)驅動,從而在外殼21內沿著軌道板23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移動平直的連接器25,該平直的連接器25與穩定連桿3的下端連接。
[0012]滑動單元5包括外殼21,滑動軌道23,連接器25,以及外罩29,而驅動源6通過具有作為旋轉軸的絲杠39的電動機27而運行。特別地,外殼21形成為矩形箱體形狀,具有頂部開口并緊固至下橫臂7的一側。延伸部33形成在外殼21的外端部,并且通過球接頭BJ連接至轉向節17下方部分的一側。滑動軌道23在外殼中21中布置在車輛的寬度方向上。
[0013]此外,電動機27 (驅動源6)緊固至外殼21的內端部,其具有絲杠39 (其為旋轉軸),該絲杠39穿過外殼21的內側而沿著滑動軌道23布置。連接器25設置在位于外殼21內的滑動軌道23之間,與絲杠39嚙合。連接器25通過球接頭BJ與穩定連桿的下端部連接。外罩29具有凹槽,該凹槽在截面上形成與連接器25的運行范圍大小一樣,外罩29緊固至外殼21開放的頂部。
[0014]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基于車輛的行駛條件通過驅動電動機27來調整穩定連桿3在下橫臂7上的連接位置。因此,穩定連桿3的杠桿率改變,并且穩定桿I的剛度相應地改變,從而主動控制車輛的側傾強度。
[0015]然而,如圖2中所示,相關技術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在由位于下橫臂上的連接點P1、P2和P3限定的平面中被偏置OS,并產生運動。但是,在這種結構中,當進行實際的車輛碰撞回彈的時候,由于存在偏置OS,所述平面在車輛的高度方向上移動,而柔性影響了實際的運行。換言之,就電動機27 (其為致動器6)來說,穩定連桿3需要移動到車輛的運行范圍之外,這需要非常大的力。此外,當下橫臂7碰撞或者回彈時,該運動包括在運行范圍之內,從而施加了非常大的負載,這是因為穩定連桿3的下端部在碰撞或者回彈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沿著車輛寬度方向上移動。特別地,點Pl通常位于接近車輪中心的范圍內,而操作在范圍之外產生,引起降低的橫向力特性。
[0016]此外,電動機27所設置的位置處受到由于振動而產生的碎片、諸如石塊的外來物質等較大的影響,潛在影響了電動機的耐用度。
[0017]公開于該部分的上述信息僅僅旨在加深對本發明總體【背景技術】的理解,因而其包含的信息不構成已為該國家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明內容】
[0018]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具有如下優點:能夠通過將致動器與懸架臂整體形成,允許該懸架臂作為齒輪箱運行而將推桿移除,并且能夠通過使穩定連桿位于運行范圍之內而將根據車輛的實際運行的柔度影響降至最小。此外,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具有如下優點:通過將致動器與懸架臂整體形成而將由于振動而產生的碎片、諸如石塊的外來物質等的影響降至最低,而能夠保持致動器的耐用度。
[0019]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方案提供了一種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通過改變穩定連桿在懸架臂上的連接位置來改變穩定桿的側傾強度,從而對側傾進行主動控制,所述穩定連桿將位于副車架上的穩定桿的兩端與懸架臂連接,其中所述懸架臂包括軌道單元和致動器單元,所述軌道單元具有頂部開口,并且包括位于所述軌道單元內沿著車輛寬度方向布置的滑動軌道,并且所述軌道單元沿著所述滑動軌道引導與穩定連桿的下端部連接的連接器,所述致動器單元具有與所述連接器連接的驅動軸,并且將向前/向后的驅動力提供至該連接器。所述懸架臂可以在車輛的副車架與轉向節之間連接。所述下橫臂可以通過襯套而連接至所述轉向節和所述副車架。
[0020]所述致動器單元可以包括:齒輪箱,所述齒輪箱與懸架臂的軌道單元整體形成;電動機外殼,所述電動機外殼通過電動機外罩而緊固至齒輪箱的后部;動力傳動器,所述動力傳動器能夠滑動地設置在齒輪箱中,該動力傳動器在后部內側上具有螺紋,并具有向外突出的端部;螺桿旋轉體,所述螺桿旋轉體具有從位于圓柱旋轉管的中心處的后部整體連接的絲杠,該絲杠放置在電動機外殼的中心處,其中所述絲杠螺紋緊固至動力傳動器的螺紋;以及電動機,所述電動機設置在電動機外殼與螺桿旋轉體之間,并構造成使螺桿旋轉體在所述電動機外殼中旋轉。
[0021]所述齒輪箱可以包括金屬襯套,該金屬襯套設置在前部內側上,并構造成減少齒輪箱與動力傳動器之間的摩擦力。所述齒輪箱可以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設置在前部的內側上,并且構造成對齒輪箱與動力傳動器之間的部分進行密封。所述密封件可以通過止動環而被保持在位,該止動環設置在所述齒輪箱的前部內側上。
[0022]所述系統可以包括傳感器單元,該傳感器單元設置在齒輪箱與動力傳動器之間的一側處,并構造成檢測動力傳動器的位置并輸出相應的信號。所述傳感器單元可以包括:感測磁體,所述感測磁體設置在動力傳動器的一側處;孔隙傳感器,所述孔隙傳感器設置在齒輪箱的中心的一側處并構造成感測所述感測磁體并輸出相應的信號;以及傳感器外罩,所述傳感器外罩安裝在齒輪箱上,用以將所述孔隙傳感器罩住。
[0023]延伸部可以形成在電動機外殼的外端部處,而軸承可以設置在旋轉管的前端部與電動機外罩之間,并且位于后部延伸部與電動機外殼之間。所述電動機可以包括:電動機磁芯和永磁體,所述電動機磁芯設置在電動機外殼的內側上,所述永磁體設置在螺桿旋轉體的旋轉管的外側上。
[0024]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方案提供了一種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通過改變穩定連桿在懸架臂上的連接位置而改變穩定桿的側傾強度,從而對側傾進行主動控制,所述穩定連桿將位于副車架上的穩定桿的兩端與懸架臂連接。所述懸架臂可以包括:軌道單元和致動器單元,所述軌道單元具有頂部開口,并且包括沿著車輛寬度方向布置的滑動軌道,并且所述軌道單元構造成沿著所述滑動軌道引導與穩定連桿的下端部連接的連接器,所述致動器單元具有與所述連接器連接的驅動軸,并且構造成將向前/向后的驅動力提供至該連接器。此外,所述致動器單元可以包括:齒輪箱,所述齒輪箱與所述懸架臂的軌道單元平行設置;電動機外殼,所述電動機外殼通過電動機外罩而緊固至所述齒輪箱的后部;電動機,所述電動機設置在該電動機外殼中;動力傳動器,所述動力傳動器能夠滑動地設置在齒輪箱中,該動力傳動器在后部內側上具有螺紋;以及螺桿旋轉體,所述螺桿旋轉體包括圓柱旋轉體和絲杠,所述圓柱旋轉提通過電動機而在電動機內側選擇性地旋轉,所述絲杠在后部與旋轉管連接,并且螺紋緊固至在動力傳動器中的動力傳動器的螺紋。
[0025]所述系統可以進一步包括傳感器單元,該傳感器單元設置在齒輪箱與動力傳動器之間的一側處,并構造成檢測動力傳動器的位置并輸出相應的信號。所述傳感器單元可以包括:感測磁體,所述感測磁體設置在動力傳動器的一側處;孔隙傳感器,所述孔隙傳感器設置在齒輪箱的中心的一側處并構造成感測所述感測磁體并輸出相應的信號;以及傳感器外罩,所述傳感器外罩安裝在齒輪箱上,用以將所述孔隙傳感器罩住。
[0026]延伸部可以形成在所述電動機外殼的外端部處,而軸承可以設置在旋轉管的前端部與所述電動機外罩之間,并位于后部延伸部與所述電動機外殼之間。所述電動機可以包括:電動機磁芯和永磁體,所述電動機磁芯設置在電動機外殼的內側上,所述永磁體設置在螺桿旋轉體的旋轉管的外側上。
[0027]根據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方案,由于致動器與懸架臂整體形成,允許懸架臂作為齒輪箱運行,并且將推桿省略,因而考慮到致動器(驅動力在這里傳遞)的動力傳動效率以及在穩定器與穩定連桿之間的運行效率,而可以將整體構造設計的較為緊湊。
[0028]此外,由于穩定連桿允許在懸架臂的運行范圍內運行,用以減少基于車輛實際運行的柔度影響,因而通過改變穩定連桿的杠桿率而可以主動保持側傾強度,電動機的耐用度得到保持,并且車輛轉向的穩定性得到提升。
[0029]此外,由于致動器與懸架臂整體形成,因而致動器的耐用度可以得到保持,而不受由于振動的碎片,諸如石塊 的外來物質等造成的影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為根據相關技術的裝備有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用于車輛的懸架系統的示例性視圖;
[0031]而圖2為根據相關技術的具有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下橫臂的示例性俯視平面圖;
[0032]圖3為根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將用于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懸架臂的示例性詳細視圖;
[0033]圖4為根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將用于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懸架臂的示例性截面視圖;
[0034]圖5為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用于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懸架臂運行的示例性視圖。
[0035]附圖標記
[0036]100:致動器單元 101:齒輪箱
[0037]103:電動機外殼 105:動力傳動器
[0038]107:螺桿旋轉體 107a:后部延伸部
[0039]109:電動機111:電動機外罩
[0040]113:金屬襯套 115:密封件
[0041]117:止動環120:傳感器單元
[0042]121:感測磁體 123:孔隙傳感器
[0043]125:傳感器外罩 131:旋轉管
[0044]133:絲杠 SN:螺紋
[0045]201:穩定桿 203:穩定連桿
[0046]211:連接器 200:軌道單元
[0047]205:下橫臂 209:滑動軌道。
【具體實施方式】[0048]應當理解,此處所使用的術語“車輛”或“車輛的”或其它類似術語一般包括機動車輛,例如包括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公共汽車、卡車、各種商用車輛的乘用汽車,包括各種舟艇、船舶的船只,航空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動力車輛、電動車輛、燃燒式發動機車輛、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輛、氫動力車輛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車輛(例如衍生于非石油能源的燃料)。
[0049]這里所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特定實施方案的目的,并不旨在對本發明進行限制。如這里所使用的單數形式“一個”、“所述”和“該”都旨在還包含復數形式,除非文中另有清楚的說明。應進一步理解,當術語“包含”和/或“包括”用在說明書中時,列舉了存在所敘述的特征、整數、步驟、操作、元件和/或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個或多個其他特征、整數、步驟、操作、元件、組件和/或其群組。如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所列出的相關項目的任意和所有組合。
[0050]這里將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
[0051]說明書所不涉及的部件將不被繪出,以使本方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更加清楚,并且為了便于描述,在圖3中將左側定義為“向前”而右側定義為“向后”。
[0052]圖3為根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將用于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懸架臂的示例性詳細視圖,而圖4為根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將用于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的懸架臂的示例性截面視圖。參考圖3和圖4,根據本發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可以基于車輛的行駛條件,通過改變穩定桿201的剛度或者側傾強度而主動提升側傾特性。
[0053]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可以包括穩定桿201,穩定連桿203,以及與懸架臂整體形成的軌道單元200和致動器單元100。
[0054]為了便于描述,在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中,將連接在車輛的副車架(未顯示)與轉向節(未顯示)之間的下橫臂205具體示例作為懸架臂,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下橫臂205可以通過襯套(未顯示)連接至轉向節(未顯示)和副車架(未顯示)。
[0055]穩定連桿203的上端部可以通過球接頭BJ連接至穩定桿201的端部。軌道單元200可以具有位于下橫臂205的一側的開口頂部207,并可以在軌道單元200內包括布置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多個滑動軌道209,所述滑動軌道209可以形成在下橫臂205中用以對與穩定連桿203的下端部連接的連接器211導向。
[0056]致動器單元100可以穿過齒輪箱101連接至下橫臂205的軌道單元200的后部。連接器211與動力傳動器105 (驅動軸)可以連接,以引起向前/向后的驅動力直接傳遞至連接器211而無需推桿。致動器單元100可以包括與下橫臂205的軌道單元200整體形成的齒輪箱101、電動機外殼103、動力傳動器105、螺桿旋轉體107,以及電動機109。
[0057]齒輪箱101可以與懸架臂的軌道單元200平行布置。此外,在齒輪箱101內可以形成一定空間,動力傳動器105可以能夠移動地設置在該空間中。電動機外殼103主要包含電動機109和緊固至齒輪箱101的后部的電動機外罩111。
[0058]動力傳動器105可以能夠向前/向后移動地設置在齒輪箱101的空間內,螺紋SN可以圍繞齒輪箱的后部內側形成,而端部可向外突出,這里可以形成用于與穩定連桿203連接的球形接頭J。
[0059]金屬襯套113可以設置在齒輪箱101的前部內側上,并且可以構造成減小在齒輪箱101與動力傳動器105之間的摩擦力。密封件115可以設置在齒輪箱101的前部的內側上,用以將齒輪箱101與動力傳動器105之間的部分密封,并可以通過止動環117而被保持在一起,所述止動環117設置在齒輪箱101的前部的內側上。
[0060]此外,傳感器單元120可以設置在齒輪箱101與動力傳動器105之間的一側上,并可以構造成檢測動力傳動器105的位置并將信號輸出至控制器(未顯示)。
[0061]傳感器單元120可以包括感測磁體121和孔隙傳感器123,所述感測磁體121設置在動力傳動器105的一側的外側上,所述孔隙傳感器123設置在齒輪箱101的中心的一側處,其構造成感測所述感測磁體121,并輸出相應的信號。孔隙傳感器123可以由安裝在齒輪箱101上的傳感器外罩125進行保護。
[0062]螺桿旋轉體107可以包括圓柱旋轉管131和連接至該旋轉管131的絲杠133。螺桿旋轉體107可以放置在電動機外殼103的中心處,而絲杠133可以插入到動力傳動器105的空間內,并與位于其中的螺紋SN的螺紋緊固。
[0063]電動機109可以設置在電動機外殼103與在電動機外殼103內的螺桿旋轉體107之間,并且可以構造成旋轉螺桿旋轉體107。換言之,電動機109可以包括設置在電動機外殼103的內側上的電動機磁芯135,以及設置在螺桿旋轉體107的旋轉管131的外側上的永磁體137。軸承B可以設置在旋轉管131的前端部部與電動機外罩111之間,并設置在后部延伸部107a與電動機外殼103之間,用以能夠旋轉地支撐螺桿旋轉體107。
[0064]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可以構造成基于車輛的行駛條件,通過驅動電動機109而保持穩定連桿203至下橫臂205的連接位置。因此,穩定連桿203的杠桿率(例如,距離比)可以改變,而穩定桿201的剛度值相應地改變,用以主動控制車輛的側傾強度。
[0065]參考圖5,根據本發明不例性實施方案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由于動力傳動器105(其為致動器單元100的驅動軸)設置在與連接器211的滑動中心線S的延伸線上,當從側面觀看時,可以不產生扭轉扭矩,而電動機109的驅動力可以充分傳遞至連接器211而沒有粘附。換言之,電動機109的驅動力可以傳遞至連接器211,而不考慮下橫臂205由于車體碰撞的運行角度,因此,提升了電動機109的動力傳動效率。
[0066]由于電動機109的動力傳動效率得到提升,因而可以不必增加電動機109的容量。此外,由于動力傳動器105插入到電動機109中,因而致動器單元100的整體長度L可以減小,從而平直度可以容易地處理,并且特別地,使用金屬襯套113可以確保通過外力的動力傳動器105的平直度。此外,由于設置了雙密封件115,因而提供了防水和防振動的功能,并且致動器單元100與下橫臂205整體形成,使得道路間隙h得以減小。
[0067]盡管本發明已經參考其示例性實施方案進行描述,但應理解本發明并不限于所公開的實施方案,而是相反,本發明旨在覆蓋包含在所附權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圍內的各種修改和等同設置。
【權利要求】
1.一種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通過改變穩定連桿在懸架臂上的連接位置來改變穩定桿的側傾強度,從而對側傾進行主動控制,所述穩定連桿將位于副車架上的所述穩定桿的兩端與所述懸架臂連接,所述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包括: 所述懸架臂的軌道單元,所述軌道單元具有頂部開口以及位于所述軌道單元內沿著車輛寬度方向布置的多個滑動軌道,其中所述軌道單元構造成沿著所述滑動軌道引導與所述穩定連桿的下端部連接的連接器;以及 所述懸架臂的致動器單元,所述致動器單元具有與所述連接器連接的驅動軸,并且構造成將向前/向后的驅動力提供至所述連接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懸架臂為在所述車輛的副車架與轉向節之間連接的下橫臂。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下橫臂通過襯套而連接至所述轉向節和所述副車架。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致動器單元進一步包括: 齒輪箱,所述齒輪箱與所述懸架臂的所述軌道單元整體形成; 電動機外殼,所述電動機外殼通過電動機外罩而緊固至所述齒輪箱的后部; 動力傳動器,所述 動力傳動器能夠滑動地設置在所述齒輪箱中,該動力傳動器在后部內側上具有螺紋,并具有向外突出的端部; 螺桿旋轉體,所述螺桿旋轉體具有從位于圓柱旋轉管的中心處的后部整體連接的絲杠,所述絲杠放置在所述電動機外殼的中心處,其中該絲杠螺紋緊固至所述動力傳動器的所述螺紋;以及 電動機,所述電動機設置在所述電動機外殼與所述螺桿旋轉體之間,并構造成使所述螺桿旋轉體在所述電動機外殼中旋轉。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齒輪箱進一步包括: 金屬襯套,所述金屬襯套設置在前部內側上,并且構造成用以減少所述齒輪箱與所述動力傳動器之間的摩擦力。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齒輪箱進一步包括: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設置在前部的內側上,并構造成對所述齒輪箱與所述動力傳動器之間的部分進行密封。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密封件通過止動環而被保持在位,所述止動環設置在所述齒輪箱的前部內側上。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進一步包括: 傳感器單元,所述傳感器單元設置在所述齒輪箱與所述動力傳動器之間的一側處,并構造成檢測所述動力傳動器的位置并輸出相應的信號。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傳感器單元包括: 感測磁體,所述感測磁體設置在所述動力傳動器的一側處; 孔隙傳感器,所述孔隙傳感器設置在所述齒輪箱的中心的一側處,并構造成感測所述感測磁體并輸出相應的信號;以及 傳感器外罩,所述傳感器外罩安裝在所述齒輪箱上以將所述孔隙傳感器罩住。
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延伸部形成在所述電動機外殼的外端部處,軸承設置在所述旋轉管的前端部與所述電動機外罩之間,并位于后部延伸部與所述電動機外殼之間。
11.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電動機包括: 電動機磁芯,所述電動機磁芯設置在所述電動機外殼的內側上,以及 永磁體,所述永磁體設置在所述螺桿旋轉體的所述旋轉管的外側上。
12.—種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通過改變穩定連桿在懸架臂上的連接位置來改變穩定桿的側傾強度,從而對側傾進行主動控制,所述穩定連桿將位于副車架上的所述穩定桿的兩端與所述懸架臂連接,所述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包括: 所述懸架臂的軌道單元,所述軌道單元具有頂部開口以及位于所述軌道單元內沿著車輛寬度方向布置的多個滑動軌道,其中所述軌道單元構造成沿著所述滑動軌道引導與所述穩定連桿的下端部連接的連接器;以及 所述懸架臂的致動器單元,所述致動器單元具有與所述連接器連接的驅動軸,并且構造成將向前/向后的驅動力提供至所述連接器, 其中所述致動器單元包括: 齒輪箱,所述齒輪箱與所述 懸架臂的所述軌道單元平行設置; 電動機外殼,所述電動機外殼通過電動機外罩而緊固至所述齒輪箱的后部, 電動機,所述電動機設置在所述電動機外殼中; 動力傳動器,所述動力傳動器能夠滑動地設置在所述齒輪箱中,并在后部內側上具有螺紋;以及 螺桿旋轉體,所述螺桿旋轉體包括圓柱旋轉體和絲杠,所述圓柱旋轉體通過所述電動機而在所述電動機內側選擇性地旋轉,所述絲杠在后部與所述旋轉管連接,并且螺紋緊固至在所述動力傳動器中的所述動力傳動器的螺紋。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進一步包括: 傳感器單元,所述傳感器單元設置在所述齒輪箱與所述動力傳動器之間的一側處,并構造成檢測所述動力傳動器的位置并輸出相應的信號。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傳感器單元包括: 感測磁體,所述感測磁體設置在所述動力傳動器的一側處; 孔隙傳感器,所述孔隙傳感器設置在所述齒輪箱的中心的一側處,并構造成感測所述感測磁體并輸出相應的信號;以及 傳感器外罩,所述傳感器外罩安裝在所述齒輪箱上以將所述孔隙傳感器罩住。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延伸部形成在所述電動機外殼的外端部處,并且軸承設置在所述旋轉管的前端部與所述電動機外罩之間,并位于后部延伸部與所述電動機外殼之間。
1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其中所述電動機包括: 電動機磁芯,所述電動機磁芯設置在所述電動機外殼的內側上,以及 永磁體,所述永磁體設置在所述螺桿旋轉體的所述旋轉管的外側上。
【文檔編號】B60G17/016GK103909801SQ201310459455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31日
【發明者】金成俊 申請人: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