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實時監測汽車輪胎壓力的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輪胎通常都有一個標準壓力,輪胎的壓力偏低時,汽車的操作性能會受影響,輪胎的磨損會加劇,而且還會增加汽車的能耗。特別當因汽車輪胎中的一個壓力偏低,導致四個輪胎壓力不均衡時,不但存在上述問題,還會延長汽車的剎車距離,甚至有跑偏和翻轉的可能,對汽車的安全性帶來影響。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專利號為“ZL201210191711.3”的專利提供了一種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其使用時,將底部螺母旋于氣門芯上,旋入過程中,氣門芯彈簧壓開氣門芯嘴,輪胎內的壓力通過兩條通道分別進入到參考腔體和參考腔上部的監測腔體中,此時,參考腔體、監測腔體均與輪胎內部的壓力一致。繼續旋入,底部螺母旋轉到位時,氣門芯頂部將環形凹槽內的密封圈壓緊在參考腔通道口出,將其封閉;此時,參考腔被隔離,始終保持有輪胎的初始壓力;而參考腔上部監測腔體的氣體通道仍然連通,保持與輪胎壓力一致,隨輪胎壓力的降低而降低。當輪胎壓力低于初始壓力一定值時,受壓力差的作用,參考腔體頂部的彈性導電片會向上變形,推動貼合在其頂部的彈性導電片一同向上變形,使彈性導電片與電池的負極導通,從而使報警電路板得電報警,從而,實現對輪胎壓力的監測。但現有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在安裝時,無法自檢其各部件是否能夠正常工作,無法驗證是否有參考壓力進入參考腔,所以,當已無法正常工作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被安裝后,其不但不能對輪胎壓力進行監測,而且會因為人的依賴心理,即使輪胎壓力偏低,使用者仍會以為壓力正常;另外,現有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當其頂部的鏡片破裂時,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內的壓力會從破位泄露出去,導致,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無法正常工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安裝時,能夠自檢其能否正常工作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本發明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包括可旋于輪胎氣門芯上的底部螺母和旋于底部螺母上的殼體,殼體的底部與底部螺母密封,殼體頂部有透鏡,透鏡將殼體頂部與外界密封,殼體和底部螺母構成的內部空間由上往下,安裝有報警電路板、電池、彈性導電片、參考腔組件和頂簧;報警電路板的正極引入端直接或通過導電件與其下方的電池正極導通,報警電路板的負極與彈性導電片電連接;彈性導電片與參考腔組件頂部貼合,與參考腔組件頂部的空間形成參考腔體;彈性導電片受壓鼓起時,可與電池的負極導通,參考腔組件的底部開有與參考腔體連通的進氣通道,底部螺母的出口段設置與氣門芯口部密封的氣門密封圈;氣門芯頂位于參考腔組件的底部與氣門密封圈之間,其底端的臺階插入在氣門密封圈的內部,頂端與參考腔組件之間對應進氣通道下方的位置設置主密封圈,該主密封圈將氣門芯頂的內側至進氣通道的通路與外側密封隔絕,參考腔組件底部與氣門密封圈之間留有供氣門芯頂上下移動的間隙,底部螺母旋入氣門芯的過程中,氣門密封圈可推動氣門芯頂向上頂升,最終使主密封圈壓緊在參考腔組件底部,將氣體通道密封;氣門芯頂與參考腔組件的底部間安裝有壓簧,在底部螺母旋出時,壓簧可推動氣門芯頂及氣門密封圈下移;氣門頂芯的外壁面通過裝在底部螺母上的自檢密封圈與底部螺母密封,將位于彈性導電片上方的空間密封為獨立的監測腔體;所述的氣門芯頂的壁面上還設置有側氣體通道,側氣體通道位于靠近自檢密封圈的位置,在氣門芯頂被頂升過程中,側氣體通道從自檢密封圈下方逐漸上移至自檢密封圈的上方,與監測腔體相連通。本發明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使用時,將底部螺母旋于氣門芯上,旋入過程中,氣門芯頂在彈簧的作用下壓開氣門芯嘴,輪胎內的壓力通過氣體通道進入到參考腔體中,而側氣體通道由于被自檢密封圈壓緊密封,氣體無法從側氣體通道進入監測腔體中,此時,彈性導電片在參考腔體和監測腔體之間的壓力差作用下,向上鼓起,將電池的負極導通,使報警電路板得電報警,表示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能夠正常工作(如報警電路板未得電報警,則說明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已無法正常工作);繼續旋入,側氣體通道隨著氣門芯頂的上移動逐漸與監測腔體連通,輪胎氣壓從側氣體通道進入監測腔體中,直至監測腔體中的壓力與參考腔體中的壓力平衡,此時彈性導電片回彈恢復初始狀態,電池的負極被斷開,報警電路板斷電停止報警;再繼續旋入至底部螺母到位時,氣門芯頂將主密封圈壓緊在氣體通道口處,將其封閉,此時,參考腔體被隔離,始終保持有輪胎的初始壓力;而監測腔體的氣體通道仍然連通,保持與輪胎壓力一致,隨輪胎壓力的降低而降低。當輪胎壓力低于初始壓力一定值時,受壓力差的作用,參考腔體頂部的彈性導電片會向上鼓起,使彈性導電片與電池的負極導通,從而使報警電路板得電報警,實現對輪胎壓力的監測。在安裝時先進行自檢,可確保其被安裝在輪胎氣門芯上之后,能夠正常工作,實時監測輪胎的壓力情況,·及時對壓力偏低的輪胎進行補壓,從而保持汽車良好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能。
圖1是本發明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包括可旋于輪胎氣門芯(圖中未表示)上的底部螺母13和旋于底部螺母13上的殼體2,殼體2的底部通過密封圈10與底部螺母13密封,殼體2頂部有透鏡1,透鏡I將殼體2頂部與外界密封,殼體2和底部螺母13構成的內部空間由上往下,安裝有報警電路板3、電池5、彈性導電片19、參考腔組件9和頂簧12 ;報警電路板3可為發射模塊及與其連接的發射天線14,報警電路板3的正極引入端直接或通過導電件4與其下方的電池5正極導通,報警電路板3的負極與彈性導電片19電連接;彈性導電片19與參考腔組件頂部貼合,與參考腔組件9頂部的空間形成參考腔體91 ;彈性導電片受壓鼓起時,可與電池5的負極導通,參考腔組件9的底部開有與參考腔體91連通的進氣通道92,底部螺母13的出口段設置與氣門芯口部密封的氣門密封圈23 ;氣門芯頂22位于參考腔組件9的底部與氣門密封圈23之間,其底端的臺階插入在氣門密封圈23的內部,頂端與參考腔組件9之間對應進氣通道92下方的位置設置主密封圈20,該主密封圈20將氣門芯頂22的內側至進氣通道92的通路與外側密封隔絕,參考腔組件9底部與氣門密封圈23之間留有供氣門芯頂22上下移動的間隙,底部螺母13旋入氣門芯的過程中,氣門密封圈23可推動氣門芯頂22向上頂升,最終使主密封圈20壓緊在參考腔組件9底部,將氣體通道91密封;氣門芯頂22與參考腔組件9的底部間安裝有壓簧12,在底部螺母13旋出時,壓簧12可推動氣門芯頂22及氣門密封圈23下移;氣門頂芯22的外壁面通過裝在底部螺母13上的自檢密封圈21與底部螺母13密封,將位于彈性導電片19上方的空間密封為獨立的監測腔體8 ;所述的氣門芯頂22的壁面上還設置有側氣體通道221,側氣體通道221位于靠近自檢密封圈21的位置,在氣門芯頂22被頂升過程中,側氣體通道221從自檢密封圈21下方逐漸上移至自檢密封圈21的上方,與監測腔體8相連通。具體而言,所述的參考腔組件9的底部有凹槽,所述的氣體通道92開設在凹槽的頂面,所述的主密封圈20安裝在凹槽內,且其外側與凹槽的側壁密封,該凹槽可以為環形凹槽(如圖1所示,為環形凹槽的情況)或者圓形凹槽,所述的主密封圈的底面有伸入氣門芯頂內部并與氣門芯頂22的內表面密封的延伸部201,從而將氣門芯頂22的內側至進氣通道92的通路與外側密封隔絕,當然,也可以將主密封圈20的底部固緊在氣門芯頂22的頂端并密封,以實現將氣門芯頂22的內側至進氣通道92的通路與外側密封隔絕。如圖1所示,所述的電池5的下方設置與參考腔組件9的頂端相抵的環狀的密封蓋帽18,密封蓋帽18的外圍通過密封件7與底部螺母13的內壁或者外殼2的內壁密封(如圖1所示,為與底部螺母13的內壁密封的情況),密封蓋帽18內側的通孔通過塑膠卡扣6卡接有導電的接觸帽16,接觸帽16通過密封環17與密封蓋帽18密封,與密封件7 —起將殼體2與底部螺母13構成的內部空間分隔為上下兩個相互密封的獨立的部分,接觸帽16的頂端與電池5負極電連接,底端與彈性導電片19相對,當彈性導電片19受壓鼓起時可接觸帽電連接,以通過接觸帽與電池5的負極導通。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透鏡I破裂,也不會出現漏氣,仍能保證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的正常工作。為防止參考腔組件9向上移動而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的工作穩定性,可將密封蓋帽18螺接在底部螺母13內壁的上部,其底面與參考腔組件9頂端的凸起相抵,將參考腔組件9壓緊在底部螺母13內。為進一步提高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的工作穩定性,所述的電池5的外圍設置絕緣的電池套15與殼體2隔離,電池套15底部有向內的彎折部,彎折部的底面與密封蓋帽相抵。為了防盜,可在殼體2和底部螺母13外再罩一層外殼11,外殼11頂部向內的折彎部卡在透鏡I的邊緣和殼體2形成的環形槽之間,并可旋轉。受外殼11的保護,殼體2和底部螺母13無法直接旋轉,而旋轉外殼11時,殼體2和底部螺母13不會跟隨外殼11轉動,因此能夠很好地防盜。為了在防盜的同時,也方便使用者拆裝,可在所述的外殼11上設置一對長槽孔111,殼體2與長槽孔111的相對處設置一對或者多對與之相對的凹槽。通過使用具有一對可伸入長槽孔并插入凹槽中的插腳的片狀防盜鑰匙,可輕松地轉動外殼11內部的殼體2和底部螺母13。
為保證接觸帽16能與電池5更好地實現電連接,可在所述的接觸帽16的頂部開槽孔安裝彈 簧24,彈簧24彈性抵觸在槽孔底部和電池5的負極之間。
權利要求
1.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包括可旋于輪胎氣門芯上的底部螺母(13)和旋于底部螺母(13)上的殼體(2),殼體(2)的底部與底部螺母(13)密封,殼體(2)頂部有透鏡(I ),透鏡(I)將殼體(2)頂部與外界密封,其特征在于殼體(2)和底部螺母(13)構成的內部空間由上往下,安裝有報警電路板(3)、電池(5)、彈性導電片(19)、參考腔組件(9)和頂簧(12);報警電路板(3 )的正極引入端直接或通過導電件(4 )與其下方的電池(5 )正極導通,報警電路板(3)的負極與彈性導電片(19)電連接;彈性導電片(19)與參考腔組件頂部貼合,與參考腔組件(9)頂部的空間形成參考腔體(91);彈性導電片受壓鼓起時,可與電池(5)的負極導通,參考腔組件(9)的底部開有與參考腔體(91)連通的進氣通道(92),底部螺母(13)的出口段設置與氣門芯口部密封的氣門密封圈(23);氣門芯頂(22)位于參考腔組件(9)的底部與氣門密封圈(23 )之間,其底端的臺階插入在氣門密封圈(23 )的內部,頂端與參考腔組件(9)之間對應進氣通道(92)下方的位置設置主密封圈(20),該主密封圈(20)將氣門芯頂(22)的內側至進氣通道(92)的通路與外側密封隔絕,參考腔組件(9)底部與氣門密封圈(23)之間留有供氣門芯頂(22)上下移動的間隙,底部螺母(13)旋入氣門芯的過程中,氣門密封圈(23 )可推動氣門芯頂(22 )向上頂升,最終使主密封圈(20 )壓緊在參考腔組件(9 )底部,將氣體通道(91)密封;氣門芯頂(22)與參考腔組件(9)的底部間安裝有壓簧(12),在底部螺母(13 )旋出時,壓簧(12 )可推動氣門芯頂(22 )及氣門密封圈(23 )下移;氣門頂芯(22)的外壁面通過裝在底部螺母(13)上的自檢密封圈(21)與底部螺母(13)密封,將位于彈性導電片(19)上方的空間密封為獨立的監測腔體(8);所述的氣門芯頂(22)的壁面上還設置有側氣體通道(221),側氣體通道(221)位于靠近自檢密封圈(21)的位置,在氣門芯頂(22)被頂升過程中,側氣體通道(221)從自檢密封圈(21)下方逐漸上移至自檢密封圈(21)的上方,與監測腔體(8)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參考腔組件(9)的底部有凹槽,所述的氣體通道(92)開設在凹槽的頂面,所述的主密封圈(20)安裝在凹槽內,且其外側與凹槽的側壁密封,所述的主密封圈的底面有伸入氣門芯頂內部并與氣門芯頂的內表面密封的延伸部(201),從而將氣門芯頂(22)的內側至進氣通道(92)的通路與外側密封隔絕。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池(5)的下方設置與參考腔組件(9)的頂端相抵的環狀的密封蓋帽(18),密封蓋帽18的外圍通過密封件(7)與底部螺母(13)的內壁或者外殼(2)的內壁密封,密封蓋帽(18)內側的通孔卡接有導電的接觸帽(16),接觸帽(16)通過密封環(17)與密封蓋帽(18)密封,與密封件(7) —起將殼體(2)與底部螺母(13)構成的內部空間分隔為上下兩個相互密封的獨立的部分,接觸帽(16)的頂端與電池(5)負極電連接,底端與彈性導電片(19)相對,當彈性導電片(19)受壓鼓起時可接觸帽電連接,以通過接觸帽與電池(5)的負極導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蓋帽(18)螺接在底部螺母(13)內壁的上部,其底面與參考腔組件(9)頂端的凸起相抵,將參考腔組件(9)壓緊在底部螺母(13)內。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池(5)的外圍設置絕緣的電池套(15)與殼體(2)隔離,電池套(15)底部有向內的彎折部,彎折部的底面與密封蓋帽(18)相抵。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殼體(2)和底部螺母(13)外罩有一層外殼(11),外殼(11)頂部向內的折彎部卡在透鏡(I)的邊緣和殼體(2)形成的環形槽之間,可旋轉。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殼(11)上設置一對長槽孔(111),殼體(2)與長槽孔(111)的相對處設置一對或者多對與之相對的凹槽。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觸帽(16)的頂部開槽孔安裝彈簧(24),彈簧彈性抵觸在槽孔底部和電池(5)的負極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輪胎壓力監測報警裝置,在參考腔組件的底部開有與參考腔體連通的進氣通道,底部螺母的出口段設置與氣門芯口部密封的氣門密封圈;氣門芯頂位于參考腔組件的底部與氣門密封圈之間,其底端的臺階插入在氣門密封圈的內部,頂端與參考腔組件之間對應進氣通道下方設置主密封圈,主密封圈將氣門芯頂的內側至進氣通道的通路與外側密封隔絕;氣門芯頂與參考腔組件間安裝有壓簧,氣門頂芯的外壁通過裝在底部螺母上的自檢密封圈與底部螺母密封,將位于彈性導電片上方的空間密封為獨立的監測腔體;氣門芯頂的壁面上還設有側氣體通道,側氣體通道位于靠近自檢密封圈的位置,可從自檢密封圈下方上移至自檢密封圈的上方,與監測腔體相通。
文檔編號B60C23/04GK103253093SQ20131020609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29日
發明者何萬順, 朱曉東, 陳勇敬 申請人:東莞市諾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