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及拖拉機輪距調節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本發明還涉及一種拖拉機輪距調節方法。
背景技術:
在我國,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生長中后期,現有的拖拉機地隙較低,配套的機具無法進入地塊進行作業,尤其對不同行距的作物進行田間作業時,需要不同輪距的機具進行配合,就需要對機具輪距進行調節。目前,一般拖拉機常用的輪距調節方法主要有輪轂蓋夾緊式調整法、齒輪齒條式調整法、螺旋齒輪齒條式調整法、螺旋軸調整法、螺旋滑軌式調整法、伸縮軸調整法和輪輞輻板調整法,但這些調整方法一般調節范圍比較小,調節方式比較繁瑣。因此,地隙高、輪距調節方式簡單便捷、調節范圍廣的機具底盤是一種急需研究的發展方向。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拖拉機輪距調節方式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包括車架、行走系統和驅動所述行走系統的發動機,所述發動機設置在車架上,所述行走系統包括左行走輪和右行走輪,還包括:水平框架系統,所述水平框架系統包括左水平框架和右水平框架,所述左水平框架與左行走輪連接,所述右水平框架與右行走輪連接;輪距調節系統,所述輪距調節系統包括左輪調節裝置和右輪調節裝置,所述左輪調節裝置包括一端與所述車架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左水平框架鉸接的第一連桿和與所述第一連桿連接以驅動所述第一連桿的第一驅動件,所述右輪調節裝置包括一端與所述車架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右水平框架鉸接的第二連桿和與所述第二連桿連接以驅動所述第二連桿的第二驅動件。上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中,所述車架上固定連接有左上外耳板、左上內耳板、右上外耳板和右上內耳板,所述左上外耳板、左上內耳板分別與所述右上外耳板、右上內耳板對稱。上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中,所述水平框架系統還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左水平框架上的左下外耳板、左下內耳板,以及固定連接在所述右水平框架上的右下外耳板、右下內耳板。上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中,所述第一連桿包括左輪距調節外支臂和左輪距調節內支臂,所述左輪距調節外支臂一端與所述左上外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左下外耳板鉸接,所述左輪距調節內支臂一端與所述左上內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左下內耳板鉸接。
上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中,所述左輪距調節外支臂和左輪距調節內支臂形成平行四邊形機構。上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中,所述左輪調節裝置還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左輪距調節外支臂上的左輪距調節下耳板,所述車架上固定連接有左輪距調節上耳板,所述第一驅動件一端與所述左輪距調節上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左輪距調節下耳板鉸接。上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中,所述第二連桿包括右輪距調節外支臂和右輪距調節內支臂,所述右輪距調節外支臂一端與所述右上外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右下外耳板鉸接,所述右輪距調節內支臂一端與所述右上內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右下內耳板鉸接。上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中,所述右輪距調節外支臂和右輪距調節內支臂形成平行四邊形機構。上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中,所述右輪調節裝置還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右輪距調節外支臂上的右輪距調節下耳板,所述車架上固定連接有右輪距調節上耳板,所述第二驅動件一端與所述右輪距調節上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右輪距調節下耳板鉸接。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拖拉機輪距調節方法,其采用上述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進行調節,包括:通過第一伸縮件的伸縮帶動左水平框架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進行左行走輪調節的步驟;及/或通過第二伸縮件的伸縮帶動右水平框架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進行右行走輪調節的步驟。本發明的有益功效在于,通過第一伸縮件的伸縮帶動左水平框架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能進行左行走輪調節,通過第二伸縮件的伸縮帶動右水平框架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能進行右行走輪調節,從而能夠實現機具在田間作業過程中根據不同作物的種植行距實時進行輪距的調節,實現了高桿作物高地隙施藥作業裝備輪距的自動調節技術,有效的解決了目前機具輪距調節方式復雜、調節范圍小的弊端。同時,本發明由于發動機布置在主機架上,左右兩側通過左右輪距調節外支臂分別與車架及左右水平框架鉸接,左水平框架與左行走輪連接,右水平框架與右行走輪連接,整體呈龍門架式,可以有效提高機具的離地間隙,有效地解決目前我國高桿作物生長中后期田間管理作業難的問題。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圖1為本發明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的主視圖;圖2為圖1中的A-A向視圖;圖3為圖1中的B-B向視圖;圖4為圖1中的C向視圖。其中,附圖標記
10—主框架11一左上外耳板12一左上內耳板13一右上外耳板14 一右上內耳板15-左輪距調節上耳板16-右輪距調節上耳板20-發動機30—行走系統31—左行走輪311—左前輪312—左后輪32—右行走輪321—右前輪3 2 2—右后輪40—7jC平框架系統41 一左水平框架42—右水平框架43—左下外耳板44 一左下內耳板45—右下外耳板46—右下內耳板50—輪距調節系統51—左輪調節裝置511—左輪距調節外支臂512—左輪距調節內支臂513—左輪距調節油缸514—左輪距調節下耳板52—右輪調節裝置521—右輪距調節外支臂522—右輪距調節內支臂523—右輪距調節油缸524—右輪距調節下耳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為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本發明主要涉及一種應用于高桿作物生長中后期作業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主要技術特點是底盤離地間隙高,并且輪距可以根據作業要求實時進行調節。
參閱附圖1至附圖4,本發明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包括車架10、行走系統30、驅動行走系統的發動機20、水平框架系統40和輪距調節系統50。發動機20設置在車架10上。行走系統30包括左行走輪31和右行走輪32,左行走輪31又包括左前輪311、左后輪312,右行走輪32又包括右前輪321、右后輪322。水平框架系統40包括左水平框架41和右水平框架42,左水平框架41與左行走輪31連接,右水平框架42與右行走輪32連接。輪距調節系統50包括左輪調節裝置51和右輪調節裝置52,左輪調節裝置51包括一端與車架10鉸接、另一端與左水平框架鉸接41的第一連桿和與第一連桿連接以驅動第一連桿的第一驅動件513,右輪調節裝置52包括一端與車架10鉸接、另一端與右水平框架42鉸接的第二連桿和與第二連桿連接以驅動第二連桿的第二驅動件523。具體來說,車架10上固定連接有左上外耳板11、左上內耳板12、右上外耳板13和右上內耳板14,左上外耳板11、左上內耳板12、右上外耳板13、右上內耳板14分別焊接在車架10上,并且相對車架10呈左右對稱布置。車架10上還固定連接有左輪距調節上耳板15和右輪距調節上耳板16。水平框架系統40還包括固定連接在左水平框架41上的左下外耳板43、左下內耳板44,以及固定連接在右水平框架42上的右下外耳板45、右下內耳板46。第一連桿包括左輪距調節外支臂511和左輪距調節內支臂512,左輪距調節外支臂511一端與左上外耳板11鉸接、另一端與左下外耳板43鉸接,左輪距調節內支臂512 —端與左上內耳板12鉸接、另一端與左下內耳板44鉸接,較佳地,左輪距調節外支臂511和左輪距調節內支臂512形成平行四邊形機構。左輪調節裝置51還包括固定連接在左輪距調節外支臂511上的左輪距調節下耳板514,第一驅動件513 —端與左輪距調節上耳板15鉸接、另一端與左輪距調節下耳板514鉸接,該第一驅動件513可以是液壓缸(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件513為油缸,由于該油缸的作用是用于調節左輪距,因此,亦稱其為左輪距調節油缸513)。第二連桿包括右輪距調節外支臂521和右輪距調節內支臂522,右輪距調節外支臂521 一端與右上外耳板13鉸接、另一端與右下外耳板45鉸接,右輪距調節內支臂522 —端與右上內耳板14鉸接、另一端與右下內耳板46鉸接,較佳地,右輪距調節外支臂521和右輪距調節內支臂522形成平行四邊形機構。右輪調節裝置52還包括固定連接在右輪距調節外支臂521上的右輪距調節下耳板524,第二驅動件523 —端與右輪距調節上耳板16鉸接、另一端與右輪距調節下耳板524鉸接,該第二驅動件523可以是液壓缸(本實施例中,第二驅動件523為油缸,由于該油缸的作用是用于調節右輪距,因此,亦稱其為右輪距調節油缸 523)。借助上述底盤,在實際田間作業過程中,根據對不同作物的要求,可以實時進行拖拉機的輪距調節。當需要進行左側輪距調節時,可通過一液壓系統控制左輪距調節油缸513,借助左輪距調節油缸513的伸縮使左輪距調節內外支臂形成的平行四邊形擺動,由于左輪距調節油缸513、左輪調節內外支臂的一端均與車架10鉸接,因此,可以帶動左水平框架41隨著左輪距調節油缸513的伸縮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同時,由于左前輪311和左后輪312均固定在左水平框架41上,因此,可以完成輪距的調整。右側輪距調整的原理與左側相同。并且,本發明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同時進行左右輪距的調節或者分別進行單側輪距的調節。由于本發明通過第一驅動件和第二驅動件采用液壓技術進行輪距調節,因此該調整方式具有簡單、方便、輪距調節范圍廣的特點,調整的輪距能夠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田間作業。
另外,本發明的發動機20布置在車架10上,左右兩側通過左右輪距調節外支臂分別與車架10與左右水平框架鉸接,左右行走輪分別固定在左右水平框架,這種龍門架式的底盤結構可以有效提高機具的離地間隙,并在保證機具作業最低間隙的同時完成車輛輪距的調節。這種底盤結構能夠適應玉米、甘蔗等高桿作業生長中后期的田間作業,解決了普通機具離地間隙低,無法進入目標地塊進行作業的難題。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包括車架、行走系統和驅動所述行走系統的發動機,所述發動機設置在車架上,所述行走系統包括左行走輪和右行走輪,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水平框架系統,所述水平框架系統包括左水平框架和右水平框架,所述左水平框架與左行走輪連接,所述右水平框架與右行走輪連接; 輪距調節系統,所述輪距調節系統包括左輪調節裝置和右輪調節裝置,所述左輪調節裝置包括一端與所述車架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左水平框架鉸接的第一連桿和與所述第一連桿連接以驅動所述第一連桿的第一驅動件,所述右輪調節裝置包括一端與所述車架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右水平框架鉸接的第二連桿和與所述第二連桿連接以驅動所述第二連桿的第二驅動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上固定連接有左上外耳板、左上內耳板、右上外耳板和右上內耳板,所述左上外耳板、左上內耳板分別與所述右上外耳板、右上內耳板對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框架系統還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左水平框架上的左下外耳板、左下內耳板,以及固定連接在所述右水平框架上的右下外耳板、右下內耳板。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包括左輪距調節外支臂和左輪距調節內支臂,所述左輪距調節外支臂一端與所述左上外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左下外耳板鉸接,所述左輪距調節內支臂一端與所述左上內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左下內耳板鉸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輪距調節外支臂和左輪距調節內支臂形成平行四邊形機構。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輪調節裝置還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左輪距調節外支臂上的左輪距調節下耳板,所述車架上固定連接有左輪距調節上耳板,所述第一驅動件一端與所述左輪距調節上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左輪距調節下耳板鉸接。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包括右輪距調節外支臂和右輪距調節內支臂,所述右輪距調節外支臂一端與所述右上外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右下外耳板鉸接,所述右輪距調節內支臂一端與所述右上內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右下內耳板鉸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輪距調節外支臂和右輪距調節內支臂形成平行四邊形機構。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輪調節裝置還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右輪距調節外支臂上的右輪距調節下耳板,所述車架上固定連接有右輪距調節上耳板,所述第二驅動件一端與所述右輪距調節上耳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右輪距調節下耳板鉸接。
10.一種拖拉機輪距調節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進行調節,包括: 通過第一伸縮件的伸縮帶動左水平框架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進行左行走輪調節的步驟 ’及/或 通過第二伸縮件的伸縮帶動右水平框架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進行右行走輪調節的步 驟。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輪距可調的高地隙自走式底盤及拖拉機輪距調節方法,底盤包括車架、行走系統、發動機、水平框架系統和輪距調節系統,水平框架系統包括與左行走輪連接左水平框架和與右行走輪連接右水平框架;輪距調節系統包括左輪調節裝置和右輪調節裝置,左輪調節裝置包括一端與車架鉸接、另一端與左水平框架鉸接的第一連桿和與驅動第一連桿的第一驅動件,右輪調節裝置包括一端與車架鉸接、另一端與右水平框架鉸接的第二連桿和驅動第二連桿的第二驅動件。拖拉機輪距調節時,通過第一伸縮件的伸縮帶動左水平框架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進行左行走輪調節;及/或通過第二伸縮件的伸縮帶動右水平框架向內側或外側水平移動進行右行走輪調節。
文檔編號B60B35/10GK103121377SQ20131000121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4日
發明者張鐵, 楊學軍, 嚴荷榮, 劉樹民, 王俊, 王錦江, 曾亞輝 申請人:現代農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