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與軸殼的定位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重型車平衡懸架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重型車平衡懸架系統中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
背景技術:
目前重型卡車平衡懸架系統的平衡軸軸承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為關節軸承,而另一種則為橡膠軸承,所述橡膠軸承也被稱為橡膠襯套。采用橡膠襯套的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在定位平衡軸殼時多采用端蓋定位方式,即端蓋面與平衡軸端面接觸,并通過螺栓打緊固定,端蓋的邊緣即可限制平衡軸襯套和軸殼的位置。此種定位方式由于橡膠件軸向被壓縮,在裝配時,容易造成螺栓松動現象,同時這種方式使用相對較多的零部件,裝配工藝相對復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從而解決現有定位裝置所需零部件繁瑣、裝配工藝復雜、易松脫的缺陷。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包括平衡軸和平衡軸殼,所述平衡軸端部通過平衡軸襯套安裝于平衡軸殼內,所述平衡軸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平衡軸襯套的內、外表面上分別設置有第一環形凸肋和第二環形凸肋,而所述軸殼由上部軸殼和下部軸殼組成,所述上部軸殼與下部軸殼的內表面上分別開設有上部凹槽以及下部凹槽,當所述上部軸殼和下部軸殼得以連接固定時,所述上部凹槽與下部凹槽組成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一、二環形凹槽的軸向位置分別與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的軸向位置相對應,并且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得以分別地容置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以使得所述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之間得以軸向定位。本實用新型重型車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的優點在于通過零件本身的肋或者槽結構對所述襯套及軸殼定位,無需通過現有的螺栓打緊的方式進行定位,節省零部件,裝配簡單,降低成本,提高了工藝性。
從對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主旨及其使用的優選實施例和附圖的以下描述來看,本實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點和優點將是顯而易見的,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的安裝剖面圖;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的安裝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進行說明。如圖1所述,本實用新型所述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包括平衡軸I和平衡軸殼3,所述平衡軸I的端部11通過平衡軸襯套2安裝于平衡軸殼3內,所述平衡軸的端部11外周緣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12,所述平衡軸襯套的內、外表面上分別設置有第一環形凸肋21和第二環形凸肋22,而所述軸殼3由上部軸殼31和下部軸殼32組成,所述上部軸殼31與下部軸殼32的內表面上分別開設有上部凹槽以及下部凹槽,當所述上部軸殼和下部軸殼得以連接固定時,所述上部凹槽與下部凹槽組成第二環形凹槽33,所述第一、二環形凹槽12、33的軸向位置分別與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21、22的軸向位置相對應,并且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得以分別地容置于所述第一、二環形凹槽12、33內,以使得所述平衡軸1、軸襯套2及軸殼3之間得以軸向定位。進一步地,在平衡軸軸向位置上,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凹槽12、33以及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21、22相互對齊。優選地,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凹槽12、33軸向位置以及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21、22的軸向位置分別與板簧的中心面位置相對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環形凹槽12的橫截面形狀與所述第二環形凹槽33的橫截面的形狀、大小均相同。優選地,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凹槽12、33的橫截面呈矩形,而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凸肋21、22的橫截面也呈矩形。進一步地,所述平衡軸襯套2的壁面上開設有開口,該開口平行于所述平衡軸I的軸心,所述開口的長度與所述平衡軸襯套的長度相同。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上部軸殼31和下部軸殼32是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得以連接在一起的,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所述上部軸殼31和下部軸殼32也可通過其它的連接方式得以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平衡軸襯套為橡膠襯套,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凸肋21、22材料制成的。而優選地,所述平衡軸襯套的壁面包括有內側橡膠層、中部鋼板層23外側橡膠層,所述第一環形凸肋21于所述內側橡膠層的內表面上,而所述第二環形凸肋22設置于所述外側橡膠層的外表面上。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環形凸肋21述第一環形凹槽12向上為過盈配合,也就是說,所述第一環形凸肋21在徑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12在徑向上的深度,而所述第二環形凸肋22與所述第二環形凹槽33在徑向上則為間隙配合,也就是說,所述第二環形凸肋22在徑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環形凹槽33在徑向上深度。在實際安裝過程中,首先是將所述平衡軸端部11、所述平衡軸殼3的上部軸殼31和下部軸殼32以及所述平衡軸襯套2做潤滑處理,由于平衡軸襯套2的壁面上設置有一條與平衡軸軸心平行的開口,因此可通過該開口將所述襯套2輕微掰開,使得該襯套的內徑變大,當襯套2的最小內徑大于所述平衡軸端部11的外徑時,即可將襯套2套于所述平衡軸端部11外側,當所述襯套2的第一環形凸肋21與所述平衡軸端部11上的第一環形凹槽位置相對應時,松開施加在所述襯套2上作用力,同時轉動襯套2,保證襯套2與平衡軸端部之間良好接觸;其次將所述上部軸殼31的凹槽以及所述下部軸殼32的凹槽分別與所述襯套2的第二環形凸肋22相接觸,再將開設于所述上、下部軸殼31、32的螺栓孔相互對齊,并使用螺栓4在一定擰緊力矩下將所述上、下部軸殼31、32打緊,轉動裝配好的軸殼,保證軸套2與軸殼3的良好接觸。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包括平衡軸和平衡軸殼,所述平衡軸端部通過平衡軸襯套安裝于平衡軸殼內,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軸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平衡軸襯套的內、外表面上分別設置有第一環形凸肋和第二環形凸肋,而所述軸殼由上部軸殼和下部軸殼組成,所述上部軸殼與下部軸殼的內表面上分別開設有上部凹槽以及下部凹槽,當所述上部軸殼和下部軸殼得以連接固定時,所述上部凹槽與下部凹槽組成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一、二環形凹槽的軸向位置分別與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的軸向位置相對應,并且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得以分別地容置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以使得所述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之間得以軸向定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凹槽以及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相互對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凹槽以及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的軸向位置與板簧的中心面位置相對應。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的橫截面形狀與所述第二環形凹槽的橫截面的形狀、大小均相同。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凹槽的橫截面呈矩形,而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凸肋的橫截面呈矩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軸襯套的壁面上開設有開口,該開口平行于所述平衡軸的軸心,所述開口的長度與所述平衡軸襯套的長度相同。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軸殼和下部軸殼通過螺栓連接得以緊固。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軸襯套為橡膠襯套,所述第一、第二環形凸肋由橡膠材料制成。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平衡軸襯套的壁面包括有內橡膠層、中部鋼板層以及外橡膠層。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凸肋與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在徑向上為過盈配合,而所述第二環形凸肋與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在徑向上則為間隙配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與軸殼的定位總成,包括平衡軸和平衡軸殼,所述平衡軸端部通過平衡軸襯套安裝于平衡軸殼內,所述平衡軸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平衡軸襯套的內、外表面上分別設置有第一、二環形凸肋,而所述軸殼內表面上開設有組成第二環形凹槽的上部凹槽以及下部凹槽,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得以分別地容置所述第一、二環形凸肋,以使得所述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之間得以軸向定位。本實用新型重型車平衡懸架系統平衡軸、軸襯套及軸殼的定位總成的優點在于通過零件本身的肋或者槽結構對所述襯套及軸殼定位,無需通過現有的螺栓打緊的方式進行定位,節省零部件,裝配簡單,降低成本,提高了工藝性。
文檔編號B60G21/055GK203020007SQ201220749700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31日
發明者劉麗麗, 馬生平 申請人: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