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罐裝裝載車,特別涉及的是集中有攪拌混合功能的液罐罐箱裝載特種車。
背景技術:
現有特種車產品中的液罐裝載車和攪拌機輸送車均為獨立系列產品,兩類車型功能專一。液罐裝載車只能裝載輸送液體或伴混有液體的物料,攪拌機輸送特種車底盤上旋轉設置體積較大的攪拌器。攪拌器龐大、沉重,將其小型化再與罐體組合雖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功能只為攪拌后的暫存,缺少在攪拌和罐儲組合后更多附加功能,用途并不廣。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集攪拌、儲罐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技術方案,其主要技術內容是:一種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車底盤上固定安裝有容器罐箱、攪拌器、設有輸出管接口的輸出接管、設有進水接口的進水接管,攪拌器及其支撐架設置在容器罐箱外一端,容器罐箱內至少間隔有包括始端容器空間、中間容器空間和尾端容器空間的三道容器空間,三道容器空間中的始端容器空間與尾端容器空間隔離,且從始端至尾端的三道容器空間依次經隔板頂部開口相通,進水泵與進水接管相通,其補水管路分兩路,第一補水管路直接通入始端容器空間,第二補水管路經攪拌器通入始端容器空間,攪拌器出料口通入第二補水管路;輸出泵設置于輸出接管與尾端容器空間或始端容器空間的輸出管路上。在上述的整體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容器罐箱內間隔有兩列六個容器空間,始端容器空間的第一容器空間與第二容器空間經第一分隔板的底部開口相通,中間容器空間的第三容器空間與第四容器空間經第三分隔板底部開口相通,尾端容器空間的第五容器空間與第六容器空間經第五分隔板的底部開口相通,第二容器空間經第二分隔板的頂部開口與第三容器空間相通,第四容器空間經第四分隔板的頂部開口與第五容器空間相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技術方案,合理布置了容器罐箱、攪拌器以及各功能管路和管閥結構構造,具有除攪拌混合、液態物料裝載運輸以外的更多現場處理混合物料功能,尤其適合作為特殊的如現場監測、勘探等現場應用裝備特種車。
圖1是本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的總裝結構圖。圖2是本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的原理結構圖。圖3是本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的立體原理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車底盤上由整體支撐框架安裝有容器罐箱A、攪拌器B、設有輸出接口 9的輸出接管11和設有進水接口 2的進水接管1,攪拌器B由其支撐架30固定支撐在容器罐箱A外一端,容器罐箱A的另一端布置安裝有通向容器罐箱A頂部的步梯C。所述的容器罐箱A內至少被間隔為三道容器空間,始端容器空間與尾端容器空間完全隔斷,始端容器空間與中間容器空間之間、中間容器空間與尾端容器空間之間均經分隔板的頂部開口相通。在本實施例結構中,所述的三道容器空間實際是容器罐箱A內被間隔為兩列的六個容器空間,這六個容器空間的分布結構參見圖3,始端容器空間內由底部開口的第一分隔板41間隔出第一容器空間a和第二容器空間b,始端容器空間與中間容器空間經頂部開口的第二分隔板42間隔,中間容器空間II內由底部開口的第三分隔板43間隔出第三容器空間c和第四容器空間d,中間容器空間與尾端容器空間經頂部開口的第四分隔板44間隔,尾端容器空間內由底部開口的第五分隔板45間隔出第五容器空間e和第六容器空間f。進水泵5經管路4和管路4的第一主氣動閥3與進水接管I相通,其補水管路經流量計8后分兩路,第一補水管路7經氣動閥16通入始端容器空間的第一容器空間a,第二補水管路17途經攪拌器B通入第一容器空間a,攪拌器B出料口通入第二補水管路17,所述的兩補水管路7和17并入引導管,由引導管向上引導至一定高度的混合器22。所述的混合器22可選用的結構多種多樣,如一典型結構是圓周具有呈放射形開放的螺旋葉片的混合器結構,攪拌后物料與進水通過混合器22充分混合后進入容器罐箱A中。在本實施結構還設有管路24經第二主氣動閥20接入進水泵5,與第二補水管路17連接構成循環通道,該循環通道的引出管口設置于始端容器空間的第一容器空間a和尾端容器空間的第五或第六容器空間e或f內,引出管口經氣動閥23引出相并于管路24。輸出管25由尾端容器空間引出,經第三主氣動閥19、輸出泵12輸出至輸出接管11,為能夠選擇或從始端容器空間或從尾端容器空間向外輸送物料,第一容器空間a和第五容器空間e引出端分別經氣動閥23引出相并的管路24經第四主氣動閥21連接輸出泵12輸入口。上述管路連接結構可以實現稀釋攪拌混合、自循環和混合物料泵出三大主要功能。稀釋攪拌混合操作:攪拌器3已攪拌好物料,這時外接水管與進水接管I的進水接口 2接通,開啟第一主氣動閥3、關閉第一補水管路7的氣動閥16,啟動進水泵5,由流量計8計量補水量,進水水流在第二補水管路17中攜帶已攪拌完成的物料由混合器22進入第一容器空間a,與水充分混合,混合液在容器罐箱A內依次經各分隔板41-45的底部及頂部開口向后方容器空間流動,在這一流動過程中,一是給予某些需要反應的混合物料在水中充分反應時間,二是可以使溶解的混合物料有充分的沉淀排除雜質的過程;或是開啟第一主氣動閥3、氣動閥16,啟動進水泵5經第一補水管路7直接向第一容器空間a以及第二容器空間b注設定量的水,再開啟攪拌器3出料口,使攪拌物料由第二補水管路17送入第一容器空間a,與水混合。而為了加強反應或混合溶解作用,自循環過程是:關閉第一主氣動閥3、第四主氣動閥21,開啟第二主氣動閥20和兩氣動閥16、23,啟動進水泵5,容器罐箱A內的混合液由進水泵5經第二補水管路17和混合器22再泵入第一容器空間a,動力迫使容器罐箱A內的混合液自動循環流動。混合物料泵出:開啟第三主氣動閥19、關閉第四主氣動閥21,啟動輸出泵12,由輸出接管11及其輸出接口 9泵出混合物料,還可以選擇從第五容器空間e或第一容器空間a輸出混合物料,即關閉第三主氣動閥19、第二主氣動閥20,第四主氣動閥21、兩氣動閥23至少之一,由輸出泵12將混合液等由輸出接管11泵出
開啟
權利要求1.一種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其特征在于車底盤上固定安裝有容器罐箱(A)、攪拌器(B)、設有輸出管接口(9)的輸出接管(11)、設有進水接口(2)的進水接管(1),攪拌器及其支撐架設置在容器罐箱外一端,容器罐箱內至少間隔有包括始端容器空間、中間容器空間和尾端容器空間的三道容器空間,三道容器空間中的始端容器空間與尾端容器空間隔離,且從始端至尾端的三道容器空間依次經隔板頂部開口相通,進水泵(5)與進水接管(I)相通,其補水管路分兩路,第一補水管路(7)直接通入始端容器空間,第二補水管路(17)經攪拌器通入始端容器空間,攪拌器(B)出料口通入第二補水管路;輸出泵(12)設置于輸出接管(11)與尾端容器空間或始端容器空間的輸出管路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補水管路(7,17)并入引導管,由引導管向上引導至一定高度的混合器(22)。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器罐箱內間隔有兩列六個容器空間,始端容器空間的第一容器空間(a)與第二容器空間(b)經第一分隔板(41)的底部開口相通,中間容器空間的第三容器空間(C)與第四容器空間(d)經第三分隔板(43)底部開口相通,尾端容器空間的第五容器空間(e)與第六容器空間(f)經第五分隔板(45)的底部開口相通,第二容器空間(b)經第二分隔板(42)的頂部開口與第三容器空間(c)相通,第四容器空間(d)經第四分隔板(44)的頂部開口與第五容器空間(e)相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其特征在于管路(24)經第二主氣動閥(20)接入進水泵(5),與第二補水管路(17)連接構成循環通道,該循環通道的引出管口設置于始端容器空間和尾端容器空間內,引出管口經氣動閥(23)引出相并于管路(24)。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其特征在于管路(24)經第四主氣動閥(21)連接輸出泵(12)輸入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混合倉貯裝載特種車,其車底盤上固定安裝有容器罐箱、攪拌器、設有輸出管接口的輸出接管、設有進水接口的進水接管,容器罐箱內至少間隔有包括始端容器空間、中間容器空間和尾端容器空間的三道容器空間,第一補水管路直接通入始端容器空間,第二補水管路連接攪拌器出料口通入始端容器空間,輸出泵設置于輸出接管與尾端容器空間或始端容器空間的輸出管路上。本技術方案合理布置了容器罐箱、攪拌器以及各功能管路和管閥結構構造,它尤其適合作為特殊的如現場監測、勘探等現場應用裝備特種車。
文檔編號B60P3/00GK202966071SQ20122071057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0日
發明者魏長喜, 朱寶權, 由永軍, 張偉, 姜盛春, 李東野, 劉禹, 龐麗麗, 李仙, 韓迪 申請人:丹東黃海特種專用車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