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汽車碰撞緩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碰撞緩沖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乘坐艙前部和后部緩沖吸能的汽車被動安全裝置。
背景技術:
在汽車發生的碰撞事故中,前部和后部發生的碰撞占絕大多數,因此,研究汽車前部和后部的碰撞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發生輕度碰撞時,現有的大多數汽車都是防撞鋼梁與車身大梁的硬性連接,容易產生較大的沖擊力,對駕乘人員造成傷害;在發生重度碰撞時,現有的汽車在潰縮吸能時,沖擊力變化波動大,極易產生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的大沖擊力。基于此,提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碰撞緩沖裝置,該裝置使汽車在發生碰撞時承受的沖擊力的變化基本保持一個平滑的過程,不致產生瞬間能造成人體傷害的大沖擊力,并且在發生碰撞時激活制動系統,雖然結構簡單,但是安全可靠。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包括組合油缸、緩沖油缸和液壓油管路,所述的組合油缸為若干個,以最左邊的油缸為第一個油缸,第一個油缸設有活塞,且前一個油缸為后一個油缸的活塞;液壓油管路連通緩沖油缸和各個油缸,緩沖油缸壁上設有泄壓閥,緩沖油缸壁上連接有液壓總管,液壓總管上設有控制閥,緩沖油缸還設有緩沖油缸活塞,緩沖油缸活塞一端設有旋轉彈簧。所述的緩沖油缸設有與緩沖油缸活塞連接的減振器。所述的組合油缸由多個截面積不同的油缸組成,且從左到右截面積依次增大。所述的組合油缸為從左到右截面積依次增大的2-10個油缸。所述的組合油缸為從左到右截面積依次增大的3個油缸。所述的控制閥的控制信號為活塞與油缸發生相對位移的信號。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結構簡單、安全可靠,它使汽車在發生碰撞時承受的沖擊力的變化基本保持一個平滑的過程,在汽車發生輕度、中度和重度碰撞的情況下都起緩沖作用,并且在碰撞發生時激活汽車制動系統,不致產生瞬間能造成人體傷害的大沖擊力,最大限度的保護車內駕乘人員安全,結構簡單可靠。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緩沖油缸截面積較小時的示意圖;圖2為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在汽車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其中,I為組合油缸、2為活塞、3為液壓油管路、4為緩沖油缸、5為泄壓閥、6為減振器、7為緩沖油缸活塞、8為螺旋彈簧、9為液壓總管、10為控制閥、11為固定桿、12為前防撞鋼梁、13為后防撞鋼梁、14為底盤承力大梁、141為前車身承力大梁、142為后車身承力大梁、15為車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實施例1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可以根據車身自身的重量和碰撞強度來設計緩沖油缸4和組合油缸I的截面積比,當緩沖油缸4的截面積較小時,減振器6不連接在緩沖油缸4中。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包括連接組合油缸I和緩沖油缸4的液壓油管路3,組合油缸I為3個,從左到右截面積依次增大,以最左邊的油缸為第一個油缸,即A油缸,A油缸設有活塞2,且前一個油缸為后一個油缸的活塞,即A油缸為B油缸的活塞、B油缸為C油缸的活塞,緩沖油缸4壁上設有泄壓閥5,緩沖油缸4壁上通向汽車制動系統的液壓總管9上設有控制閥10,緩沖油缸4還設緩沖油缸活塞7,緩沖油缸活塞7設有旋轉彈簧8。使用時,兩組組合油缸I固定于前車身承力大梁141上,兩組組合油缸2固定于后車身承力大梁142上,活塞2固定于組合油缸I和防撞鋼梁(如前防撞鋼梁12和后防撞鋼梁13)之間,四個緩沖油缸4安裝于車身,并且通過控制閥10與汽車制動系統連通,四個泄壓閥5分別安裝于四個緩沖油缸4上,并且與汽車上的油缸連通,液壓油管路3分別連通A油缸、B油缸、C油缸和緩沖油缸4。當汽車受到碰撞時,沖擊力通過防撞鋼梁傳遞到活塞2,活塞2推壓油缸A內的液壓油并向內移動,當油缸A內液壓油被推壓完時,如果沖擊力繼續作用,則油缸A作為油缸B的活塞,推壓油缸B內的液壓油并向內移動,當油缸B內的液壓油被推壓完時,如果沖擊力繼續作用,則油缸B作為油缸C的活塞推壓油缸C內的液壓油并向內移動,以此類推,直至組合油缸I內的液壓油被推壓完。液壓油通過液壓油管路3被推壓到緩沖油缸4,使緩沖油缸活塞7向下移動,一部分沖擊能量被消耗在了螺旋彈簧8的壓縮下,如果沖擊力繼續作用,螺旋彈簧8被壓縮到極限,車身將會被提升,一部分沖擊能量轉化為車身的勢能,如果沖擊力繼續作用,緩沖油缸活塞7下移至極限,緩沖油缸4內的油壓將會急速升高,達到泄壓閥5的泄壓值時,泄壓閥5打開泄壓,使液壓油管路內的壓力維持在一個安全值。當活塞2和油缸A發生相對位移時,控制閥10接到信號打開,使緩沖油缸4內部分液壓油被推壓到制動系統,使制動系統工作,制動系統為汽車的常規系統,其具體工作方式為本領域的公知性常識,此處不作贅述。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其組合油缸I還可以為2個、4個、5個、6個、7個、8個、9個、10個等,其它結構與本實施例1 一樣,此處不作贅述。實施例2如圖2、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包括連接組合油缸I和緩沖油缸4的液壓油管路3,組合油缸I為3個,從左到右截面積依次增大,以最左邊的油缸為第一個油缸,即A油缸,A油缸設有活塞2,且前一個油缸為后一個油缸的活塞,即A油缸為B油缸的活塞、B油缸為C油缸的活塞,緩沖油缸4壁上設有泄壓閥5,緩沖油缸4壁上通向制動系統的液壓總管9上設有控制閥10,緩沖油缸4還設連接減振器6的緩沖油缸活塞7,緩沖油缸活塞7上設有旋轉彈簧8。使用時,兩組組合油缸I固定于前車身承力大梁141上,兩組組合油缸2固定于后車身承力大梁142上,活塞2固定于組合油缸I和防撞鋼梁(如前防撞鋼梁12和后防撞鋼梁13)之間,四個緩沖油缸4安裝于車身與減振器6之間,并且通過控制閥10與汽車制動系統連通,四個減振器6安裝于四個緩沖油缸活塞7和車輪之間,四個泄壓閥5分別安裝于四個緩沖油缸4上,并且與汽車上的油缸連通,液壓油管路3分別連通A油缸、B油缸、C油缸和緩沖油缸4。當汽車受到碰撞時,沖擊力通過防撞鋼梁傳遞到活塞2,活塞2推壓油缸A內的液壓油并向內移動,當油缸A內液壓油被推壓完時,如果沖擊力繼續作用,則油缸A作為油缸B的活塞,推壓油缸B內的液壓油并向內移動,當油缸B內的液壓油被推壓完時,如果沖擊力繼續作用,則油缸B作為油缸C的活塞推壓油缸C內的液壓油并向內移動,以此類推,直至組合油缸I內的液壓油被推壓完。液壓油通過液壓油管路3被推壓到緩沖油缸4,使緩沖油缸活塞7向下移動,一部分沖擊能量被消耗在了螺旋彈簧8的壓縮和減振器6的阻尼作用下,如果沖擊力繼續作用,螺旋彈簧8被壓縮到極限,車身將會被提升,一部分沖擊能量轉化為車身的勢能,如果沖擊力繼續作用,緩沖油缸活塞7下移至極限,緩沖油缸4內的油壓將會急速升高,達到泄壓閥5的泄壓值時,泄壓閥5打開泄壓,使液壓油管路內的壓力維持在一個安全值。當活塞2和油缸A發生相對位移時,控制閥10接到信號打開,使緩沖油缸4內部分液壓油被推壓到制動系統,使制動系統工作,制動系統為汽車的常規系統,其具體工作方式為本領域的公知性常識,此處不作贅述。本實施例2中增加了一個減振器6,由于減振器6的阻尼作用,使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的緩沖效果更好。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其組合油缸I還可以為2個、4個、5個、6個、7個、8個、9個、10個等,其它結構與本實施例2 —樣,此處不作贅述。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汽車發生碰撞時的沖擊力在作用一定距離的同時,力的大小保持一個比較平滑的變化過程,并且在碰撞發生時激活制動系統,最大限度的保護車內駕乘人員安全,結構簡單可靠。上述實施例僅用于解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構思,而非對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的限定,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組合油缸、緩沖油缸和液壓油管路,所述的組合油缸為若干個,以最左邊的油缸為第一個油缸,第一個油缸設有活塞,且前一個油缸為后一個油缸的活塞;液壓油管路連通緩沖油缸和各個油缸,緩沖油缸壁上設有泄壓閥,緩沖油缸壁上連接有液壓總管,液壓總管上設有控制閥,緩沖油缸還設有緩沖油缸活塞,緩沖油缸活塞一端設有旋轉彈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緩沖油缸設有與緩沖油缸活塞連接的減振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組合油缸由多個截面積不同的油缸組成,且從左到右截面積依次增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組合油缸為從左到右截面積依次增大的2-10個油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組合油缸為從左到右截面積依次增大的3個油缸。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碰撞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閥的控制信號為活塞與油缸發生相對位移的信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碰撞緩沖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乘坐艙前部和后部緩沖吸能的汽車被動安全裝置,包括組合油缸、緩沖油缸和液壓油管路,所述的組合油缸為若干個,以最左邊的油缸為第一個油缸,第一個油缸設有活塞,且前一個油缸為后一個油缸的活塞;液壓油管路連通緩沖油缸和各個油缸,緩沖油缸壁上設有泄壓閥,緩沖油缸壁上通向制動系統的液壓總管上設有控制閥,緩沖油缸還設有緩沖油缸活塞,緩沖油缸活塞一端設有旋轉彈簧。本實用新型在汽車發生輕度、中度和重度碰撞的情況下都起緩沖作用,并且在碰撞發生時激活汽車制動系統,不致產生瞬間能造成人體傷害的大沖擊力,最大限度的保護車內駕乘人員安全,結構簡單可靠。
文檔編號B60R19/02GK202896488SQ20122060479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5日
發明者陶海濱 申請人:陶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