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實現濕式橋終傳動的制動器冷卻液循環流通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涉及一種工程機械中濕式橋進行散熱的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實現濕式橋終傳動的制動器冷卻液循環流通的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大部分輪式裝載機濕式橋輪轂和橋包內齒輪油通過自然對流方式進行循環,通過循環油液將工作時輪邊制動器產生的熱量帶到橋包處散熱,但因濕式橋內部零件間隙小,橋包和輪轂之間的齒輪油因結構限制循環不暢,降低了冷卻速度。少部分在輪邊支承軸上增加了油液通路的濕式橋,如附圖2所示,橋包內油液通過油液通路E后不能充分和輪轂內油液進行混合就又通過輪邊支承軸和半軸間隙流回橋包,冷卻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加大橋包和輪轂間循環油量,從而提高濕式橋制動器冷卻速度的實現濕式橋終傳動的制動器冷卻液循環流通的裝置。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在位于減速器滾子軸承位置的橋包上開有出油孔;在兩側的輪邊支承軸上開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的進油口位于輪邊支承軸和橋殼連接處的外圓柱面上,出油口在軸承套所處的位置連通輪轂的內腔;在輪轂上開有油液通路,該油液通路位于兩處軸承安裝面之間。進一步的:所述橋包上開的出油孔中心水平高度不低于差速器滾子軸承中最低滾子軸線的水平高度。進一步的:所述的油液通路為至少兩個,是以輪轂旋轉中心線為軸呈等角度分布。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預留了散熱裝置外部接口,同時對原濕式橋零件改進增加內部通路,加大橋包和輪轂間循環油量,從而提高濕式橋制動器冷卻速度。
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現有濕式橋內部油液通路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在位于減速器滾子軸承6位置的橋包7上開有出油孔A ;在兩側的輪邊支承軸4上開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的進油口 B位于輪邊支承軸4和橋殼連接處的外圓柱面上,出油口 C在軸承套2所處的位置連通輪轂3的內腔;在輪轂3上開有油液通路D,該油液通路D位于兩處軸承安裝面之間。所述橋包7上開的出油孔A中心水平高度不低于減速器滾子軸承6中最低滾子軸線的水平高度。[0013]輪轂3內部支撐增加徑向油液通路D,新增油液通路D為4個,以輪轂3旋轉中心線為軸呈等角度分布,位于兩處軸承安裝面之間。本實用新型的油液循環過程為:橋包7油液經外接散熱裝置從進油口 B進入、從出油口 C流到兩側輪邊支承軸4,通過軸承套2、輪轂3內部支撐處的油液通路D與輪轂3內油液混合,混合后油液通過內齒輪支承架I彈簧孔進入半軸5與輪邊支承軸4間隙,最后流回橋包7,從出油孔A流到外接散熱裝置。
權利要求1.一種實現濕式橋終傳動的制動器冷卻液循環流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減速器滾子軸承(6)位置的橋包(7)上開有出油孔(A);在兩側的輪邊支承軸(4)上開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的進油口(B)位于輪邊支承軸(4)和橋殼連接處的外圓柱面上,出油口(C)在軸承套(2 )所處的位置連通輪轂(3 )的內腔;在輪轂(3 )上開有油液通路(D),該油液通路(D)位于兩處軸承安裝面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濕式橋終傳動的制動器冷卻液循環流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橋包(7)上開的出油孔(A)中心水平高度不低于減速器滾子軸承(6)中最低滾子軸線的水平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濕式橋終傳動的制動器冷卻液循環流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液通路(D)為至少兩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實現濕式橋終傳動的制動器冷卻液循環流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液通路(D)是以輪轂(3)旋轉中心線為軸呈等角度分布。
專利摘要一種實現濕式橋終傳動的制動器冷卻液循環流通的裝置。其特點是在位于減速器滾子軸承位置的橋包上開有出油孔;在兩側的輪邊支承軸上開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的進油口位于輪邊支承軸和橋殼連接處的外圓柱面上,出油口在軸承套所處的位置連通輪轂的內腔;在輪轂上開有油液通路,該油液通路位于兩處軸承安裝面之間;所述橋包上開的出油孔中心水平高度不低于減速器滾子軸承中最低滾子軸線的水平高度。其優點是預留了散熱裝置外部接口,同時對原濕式橋零件改進增加內部通路,加大橋包和輪轂間循環油量,從而提高濕式橋制動器冷卻速度。
文檔編號B60T5/00GK203063922SQ20122048312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1日
發明者葉勤, 張劍鋒, 梁興華, 初長祥 申請人: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