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氣混流器及汽車空調箱流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空氣混流器和采用該空氣混流器的汽車空調箱流道。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為現有的汽車空調箱流道的流道本體結構示意圖。空氣經蒸發器I進入汽車空調箱流道后,冷空氣被溫度風門2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冷空氣經冷空氣流道3直接進入到汽車空調箱的混合區4,一部分冷空氣經加熱器5加熱成熱空氣后,再經熱空氣流道6進入到混合區4與冷空氣混合,經混合后的混合空氣分別經除霜風口 7、吹面出風口 8和吹腳出風口 9流出。現有的汽車空調箱流道由于冷空氣和熱空氣直接混合,導致冷風和暖風分層嚴重,混合效果差,使各出風口溫差大,難以達到理想的溫度要求。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探索一種空氣混流器和采用該空氣混流器的汽車空調箱流道,通過采用該空氣混流器,能夠更好的混合冷空氣和熱空氣,使各出風口溫差處于規定范圍內,提高車內環境的舒適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空氣混流器和采用該空氣混流器的汽車空調箱流道,通過采用該空氣混流器,能夠更好的混合冷空氣和熱空氣,使各出風口溫差處于規定范圍內,提高車內環境的舒適性。要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首先提出了一種空氣混流器,包括混流器本體,所述混流器本體上設有呈上下分層設置的至少一層混流層組,每一層所述混流層組均包括第一混流層和第二混流層,所述第一混流層包括第一混流腔,所述第一混流腔的腔壁上設有第一出風口、用于導入冷空氣的冷空氣入口和用于導入熱空氣的熱空氣入口 ;所述第二混流層包括第二混流腔,所述第二混流腔的腔壁上設有用于導入冷空氣或熱空氣的再混流入口和與第一出風口對應設置的第二出風口。進一步,所述第二混流腔內與再混流入口對應設有導流槽。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汽車空調箱流道,包括流道本體和如上所述的空氣混流器,所述空氣混流器安裝在所述流道本體的混合區,且所述冷空氣入口與所述流道本體的冷空氣流道對應設置,所述熱空氣入口與所述流道本體的熱空氣流道對應設置,所述再混流入口對應設置在所述流道本體的冷空氣流道一側或熱空氣流道一側。進一步,所述再混流入口對應設置在熱空氣流道一側。進一步,所述空氣混流器上設有安裝卡槽,且所述空氣混流器卡裝在所述流道本體的溫度風門安裝座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混流器,通過在每一層混流層組上設置第一混流層和第二混流層,冷空氣和熱空氣分別從冷空氣入口和熱空氣入口進入第一混流腔,混合后經第一出風口排出,再與經第二混流層的第二出風口排出的冷空氣或熱空氣混合,能夠有效提高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混合效果,改善空氣溫度分層,使經本實用新型空氣混流器混合后得到的混合空氣溫度均勻。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空調箱流道,通過在流道本體的混合區內安裝空氣混流器,空氣經蒸發器進入流道本體后,冷空氣被溫度風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冷空氣經冷空氣流道和空氣混流器的冷空氣入口進入第一混流腔,一部分冷空氣經加熱器加熱成熱空氣后,再經熱空氣流道和熱空氣入口進入第一混流腔與冷空氣混合,混合后的氣體經第一出風口排出,再與第二出風口排出的冷空氣或熱空氣混合,得到的混合氣體的溫度分布均勻,并分別經除霜風口、吹面出風口和吹腳出風口流出,使各出風口溫差處于規定范圍內,提高車內環境的舒適性。
圖1為現有汽車空調箱流道的流道本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空氣混流器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的后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汽車空調箱流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蒸發器;2_溫度風門;2a_安裝座;3_冷空氣流道;4-混合區;5_加熱器;6-熱空氣流道;7-除霜風口 ;8_吹面出風口 ;9_吹腳出風口 ; 10-混流器本體;11-第一混流層;
12-第二混流層;13_第一混流腔;13a-第一出風口 ;13b_冷空氣入口 ;13c_熱空氣入口 ;14-第二混流腔;14a-第二出風口 ; 14b-再混合入口 ;14c_導流槽;15-安裝卡槽;16_安裝定位孔;20-流道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如圖2和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空氣混流器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的空氣混流器,包括混流器本體10,混流器本體10上設有呈上下分層設置的至少一層混流層組,每一層混流層組均包括第一混流層11和第二混流層12,第一混流層11包括第一混流腔13,第一混流腔13的腔壁上設有第一出風口 13a、用于導入冷空氣的冷空氣入口 13b和用于導入熱空氣的熱空氣入口 13c。第二混流層12包括第二混流腔14,第二混流腔14的腔壁上設有用于導入冷空氣或熱空氣的再混流入口 14b和與第一出風口 13a對應設置的第二出風口 14a。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混流層組一共設置為4層,混流器本體10呈近似扇形,第一出風口 13a和第二出風口 14a設置在混流器本體10的弧形側壁上,冷空氣入口 13b和熱空氣入口 13c分別設置在混流器本體10的兩直線型側壁上。優選的,第二混流腔14內與再混流入口 14b對應設有導流槽14c,通過設置導流槽14c對第二混流腔內的氣體進行導流,使經第二出風口 14a排出的冷空氣或熱空氣能夠與第一出風口 13a排出的氣體更加充分的混合。本實施例的空氣混流器,通過在每一層混流層組上設置第一混流層11和第二混流層12,冷空氣和熱空氣分別從冷空氣入口 13b和熱空氣入口 13c進入第一混流腔13,混合后經第一出風口 13a排出,再與經第二混流層12的第二出風口 14a排出的冷空氣或熱空氣混合,能夠有效提高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混合效果,改善空氣溫度分層,使經本實施例空氣混流器混合后得到的混合空氣溫度均勻。如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汽車空調箱流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汽車空調箱流道,包括流道本體20和如上所述的空氣混流器,空氣混流器安裝在流道本體20的混合區4,且冷空氣入口 13b與流道本體20的冷空氣流道3對應設置,熱空氣入口 13c與流道本體20的熱空氣流道6對應設置,再混流入口 14b對應設置在流道本體20的冷空氣流道3 —側或熱空氣流道6 —側。本實施例的再混流入口 14b對應設置在熱空氣流道6 —偵1K圖中箭頭表示空氣流動方向。優選的,空氣混流器上設有安裝卡槽15,且空氣混流器卡裝在流道本體20的溫度風門2的安裝座2a上,空氣混流器的頂面和底面上分別設有安裝定位孔16,所述安裝定位孔16通過螺釘安裝在流道本體20的側壁上。本實施例的汽車空調箱流道,通過在流道本體20的混合區4內安裝空氣混流器,空氣經蒸發器I進入流道本體20后,冷空氣被溫度風門2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冷空氣經冷空氣流道3和空氣混流器的冷空氣入口 13b進入第一混流腔13,一部分冷空氣經加熱器5加熱成熱空氣后,再經熱空氣流道6和熱空氣入口 13c進入第一混流腔13與冷空氣混合,混合后的氣體經第一出風口 13a排出,再與第二出風口 14a排出的冷空氣或熱空氣混合,得到的混合氣體的溫度分布均勻,并分別經除霜風口 7、吹面出風口 8和吹腳出風口 9流出,使各出風口溫差處于規定范圍內,提高車內環境的舒適性。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空氣混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流器本體,所述混流器本體上設有呈上下分層設置的至少一層混流層組,每一層所述混流層組均包括第一混流層和第二混流層,所述第一混流層包括第一混流腔,所述第一混流腔的腔壁上設有第一出風口、用于導入冷空氣的冷空氣入口和用于導入熱空氣的熱空氣入口 ;所述第二混流層包括第二混流腔,所述第二混流腔的腔壁上設有用于導入冷空氣或熱空氣的再混流入口和與第一出風口對應設置的第二出風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流腔內與再混流入口對應設有導流槽。
3.一種汽車空調箱流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道本體和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混流器,所述空氣混流器安裝在所述流道本體的混合區,且所述冷空氣入口與所述流道本體的冷空氣流道對應設置,所述熱空氣入口與所述流道本體的熱空氣流道對應設置,所述再混流入口對應設置在所述流道本體的冷空氣流道一側或熱空氣流道一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空調箱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再混流入口對應設置在熱空氣流道一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空調箱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混流器上設有安裝卡槽,且所述空氣混流器卡裝在所述流道本體的溫度風門安裝座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空氣混流器,包括混流器本體,混流器本體上設有呈上下分層設置的至少一層混流層組,每一層所述混流層組均包括第一混流層和第二混流層,第一混流層包括第一混流腔,第一混流腔的腔壁上設有第一出風口、冷空氣入口和熱空氣入口;第二混流層包括第二混流腔,第二混流腔的腔壁上設有再混流入口和與第一出風口對應設置的第二出風口。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汽車空調箱流道,包括流道本體和如上所述的空氣混流器,空氣混流器安裝在所述流道本體的混合區,且冷空氣入口與所述流道本體的冷空氣流道對應設置,熱空氣入口與所述流道本體的熱空氣流道對應設置,再混流入口對應設置在流道本體的冷空氣流道一側或熱空氣流道一側。
文檔編號B60H1/00GK203024357SQ20122047223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7日
發明者淮曉利, 黃龍, 吳貴超, 鄧佳佳, 袁月, 柯林輝, 張繼鑫, 譚超 申請人:南方英特空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