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技術領域,涉及ー種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對生活的質量明顯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交通工具的變化,從起初的歩行逐步進行到自行車時代,然后從自行車時代慢慢地過渡到摩托車時代,而現在,轎車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而如今汽車行駛安全位于客戶對汽車性能要求的核心,消費者普遍認為,汽車的安全性比汽車的動カ性、舒適性、經濟性更加重要,汽車安全需求是汽車領域增長最強勁的需求之 O在汽車發生碰撞的時候,汽車正面碰撞的碰撞能量大都由車輛前部結構的變形來吸收,在車內有限空間內,要完成足夠的碰撞能量的耗散,要求汽車吸能結構應具備較強的吸能能力。而偏置碰撞的エ況更為惡劣,通常對正面碰撞車身撞擊側結構要求較高,需要車身吸收較多的碰撞能量;然而現今的汽車在發生偏置碰撞吋,由于沒有相對應的吸能結構,碰撞的能量很難從撞擊側轉移到非撞擊側;因此很容易造成乘員艙的變形,給駕乘人員造成傷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所述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能在汽車發生偏置碰撞時將撞擊側的碰撞能量及時有效的轉移到非撞擊側,減少乘員艙的變形量;而且方便安裝。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包括至少兩對稱設置且將撞擊側的碰撞能量傳遞至非撞擊側的傳遞梁;所述傳遞梁分別架設于前圍上部總成與左前減震器、及右前減震器之間;所述傳遞梁的一端固設于前圍上部總成上,所述傳遞梁的相對端固設于左前減震器安裝板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上。本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通過于前圍上部總成與左前減震器、及右前減震器之間架設有至少兩相互対稱的傳遞梁;在汽車發生偏置碰撞時,碰撞能量通過傳遞梁由撞擊側轉移到非撞擊側,極大的減少了乘員艙的變形量,因此更大程度的保障了駕乘人員的安全。將傳遞梁相互対稱的設置,受カ均勻,減少在發生碰撞時的變形量。在上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中,所述傳遞梁相互間隔且傾斜設置。將傳遞梁相互間隔且傾斜設置,可以在發生碰撞時讓碰撞能量分別沿著各個傳遞梁傳遞而不會相互影響;傾斜設置可以減小傳遞梁的變形量。在上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中,所述傳遞梁的一端焊接于前圍上部總成上,所述傳遞梁的相對端焊接于左前減震器安裝板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上。如此不僅結構簡單,節省零件;而且方便安裝,成本也較低。在上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中,所述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還包括若干固定件,所述傳遞梁的兩端分別設有貫穿所述傳遞梁的貫穿孔;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穿過貫穿孔以固設于前圍上部總成、左前減震器安裝板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上。利用固定件將傳遞梁的兩端分別固定,如此則能方便安裝和拆卸;當傳遞梁發生變形或損壞時,還能方便替換。在上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中,所述固定件為螺栓,所述貫穿孔的內壁上設有與螺栓的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 在上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中,所述傳遞梁由圓鋼制成。在上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中,所述傳遞梁的相對兩端分別具有呈扁平 狀的連接部。如此設置能便于安裝,且能使得安裝更加的穩固。與現有技術相比,本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通過于前圍上部總成與左前減震器、及右前減震器之間架設有至少兩相互対稱的傳遞梁;在汽車發生偏置碰撞時,碰撞能量通過傳遞梁由撞擊側轉移到非撞擊側,極大的減少了乘員艙的變形量,因此更大程度的保障了駕乘人員的安全。
圖I是本實用新型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0、傳遞梁;11、連接部;2、前圍上部總成;3、左前減震器安裝板;4、右前減震器安裝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ー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包括至少兩對稱設置的傳遞梁10。將傳遞梁10相互対稱的設置,受カ均勻,減少在發生碰撞時的變形量。所述傳遞梁10分別架設于前圍上部總成2與左前減震器(圖中未示)、及右前減震器(圖中未示)之間。請繼續參閱圖I,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傳遞梁10由圓鋼制成。所述傳遞梁10的相對兩端分別具有呈扁平狀的連接部11。所述傳遞梁10相互間隔且傾斜設置;將傳遞梁10相互間隔且傾斜設置,可以在發生碰撞時讓碰撞能量分別沿著各個傳遞梁10傳遞而不會相互影響;傾斜設置可以減小傳遞梁10的變形量。所述傳遞梁10的一端固設于前圍上部總成2上,所述傳遞梁10的相對端固設于左前減震器安裝板3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4上。在將傳遞梁10的兩端固定時,可以將所述傳遞梁10的相對兩端焊接固定;如此不僅結構簡單,節省零件;而且方便安裝,成本也較低。請繼續參閱圖1,也可以利用若干固定件(圖中未示)將傳遞梁10的兩端固定;利用固定件將傳遞梁10的兩端分別固定,如此則能方便安裝和拆卸;當傳遞梁10發生變形或損壞時,還能方便替換。在利用固定件將傳遞梁10的兩端固定時,所述傳遞梁10的兩端分別設有貫穿所述傳遞梁10的貫穿孔(圖中未示)。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穿過貫穿孔以固設于前圍上部總成2、左前減震器安裝板3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4上。在實際應用時,所述固定件可以為螺栓,所述貫穿孔的內壁上設有與螺栓的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如此設置能便于安裝和拆卸,且能使得安裝更加的穩固。在汽車發生偏置碰撞時,碰撞能量通過傳遞梁10由撞擊側轉移到非撞擊側,極大的減少了乘員艙的變形量,因此更大程度的保障了駕乘人員的安全。綜上所述,本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通過于前圍上部總成2與左前減震器、及右前減震器之間架設有至少兩相互対稱的傳遞梁10 ;在汽車發生偏置碰撞時,碰撞能量通過傳遞梁10由撞擊側轉移到非撞擊側,極大的減少了乘員艙的變形量,因此更大程度的保障了駕乘人員的安全。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包括至少兩對稱設置且將撞擊側的碰撞能量傳遞至非撞擊側的傳遞梁(10);所述傳遞梁(10)分別架設于前圍上部總成(2)與左前減震器、及右前減震器之間;所述傳遞梁(10)的一端固設于前圍上部總成(2)上,所述傳遞梁(10)的相對端固設于左前減震器安裝板(3)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4)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遞梁(10)相互間隔且傾斜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遞梁(10)的一端焊接于前圍上部總成上,所述傳遞梁(10)的相對端焊接于左前減震器安裝板(3)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4)上。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還包括若干固定件,所述傳遞梁(10)的兩端分別設有貫穿所述傳遞梁(10)的貫穿孔;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穿過貫穿孔以固設于前圍上部總成(2)、左前減震器安裝板(3)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4)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為螺栓,所述貫穿孔的內壁上設有與螺栓的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遞梁(10)由圓鋼制成。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遞梁(10)的相對兩端分別具有呈扁平狀的連接部(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屬于機械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汽車在發生偏置碰撞時,碰撞能量無法及時從撞擊側傳遞到非撞擊側的問題。本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其包括至少兩對稱設置的傳遞梁;所述傳遞梁分別架設于前圍上部總成與左前減震器、及右前減震器之間;所述傳遞梁的一端固設于前圍上部總成上,傳遞梁的相對端固設于左前減震器安裝板或右前減震器安裝板上。車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裝置通過于前圍上部總成與左前減震器、及右前減震器之間架設有至少兩相互對稱的傳遞梁;在汽車發生偏置碰撞時,碰撞能量通過傳遞梁由撞擊側轉移到非撞擊側,極大的減少了乘員艙的變形量,因此更大程度的保障了駕乘人員的安全。
文檔編號B60R19/42GK202624131SQ20122018870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7日
發明者王志濤, 門永新, 彭鴻, 趙福全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