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沖擊吸收體和包括該沖擊吸收體的車門裝飾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沖擊吸收體和包括該沖擊吸收體的車門裝飾件。
背景技術:
沖擊吸收體(沖擊吸收墊)安裝于諸如車門裝飾件的安裝基部。如果車輛乘員在碰撞中與安裝基部相接觸,這種沖擊吸收體變形(屈曲)并吸收將在碰撞中施加于乘員的沖擊。沖擊可能會施加于乘員身體的多個部分,要求沖擊吸收體具有不同的沖擊吸收特性以吸收施加于乘員的各個身體部分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具有不同沖擊吸收性能的沖擊吸收體被安裝到對應于乘員的各身體部分的安裝基部。具體地,對應于乘員的各個身體部分而具有不同硬度的沖擊吸收體彼此獨立地安裝于安裝基部。在上述構造中,每一個沖擊吸收體均需要分別安裝于安裝基部。這劣化了易安裝性。為解決此問題,JP-A-2008-174045公開了一種沖擊吸收體,其包括具有不同硬度的兩個沖擊吸收體,并且這兩個沖擊吸收體彼此連接以一體地形成一個組件。利用此構造,這兩個沖擊吸收體可以同時一體地安裝于車門裝飾件基部。在一體地包括了具有不同硬度的兩個沖擊吸收體的這種沖擊吸收體中,這兩個沖擊吸收體在二者的相鄰面(對向面)處連接,從而這兩個沖擊吸收體之間的連接力在連接面處很可能會變弱。從而,需要改善這兩個沖擊吸收體之間的在連接面處的連接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考慮前述情形而做出的。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包括具有不同硬度且彼此連接的沖擊吸收構件的沖擊吸收體,該沖擊吸收體改善易安裝性并增加相鄰的沖擊吸收構件之間的連接力。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包括這種沖擊吸收體的車門裝飾件。這里說明的技術涉及一種沖擊吸收體,其包括: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具有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硬度高的硬度。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被配置為彼此接近并且彼此連接,使得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一部分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包圍,從而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一體地彼此連接。在本技術中,具有不同硬度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一體地彼此連接成單個構件。相比于具有不同硬度的多個沖擊吸收構件分別安裝于安裝基部的情形,這改善了易安裝性。進一步地,在本技術中,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部分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包圍。從而,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之間得到了大的連接區域,并且改善了構件之間的連接。利用此構造,如果載荷被施加至沖擊吸收體,在安裝基部上彼此接近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不太可能在連接部處分離。可以按照如下所述構造本技術。
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至少兩個對向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至少兩個對向面面向并連接至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至少兩個對向面,并且至少兩個對向面分別是連接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被另一方包圍的部分對應于連接面。沖擊吸收體安裝于車輛部分的安裝基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具有靠近安裝基部的內表面、遠離安裝基部的外表面和處于內表面和外表面之間的至少兩個對向面,并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被另一方包圍的連接面包括外表面和內表面的一部分。包括對向面、被另一方包圍的內表面和外表面的連接面對應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周緣。外表面上的連接面在外表面的大致整個區域延伸。內表面是露出的,連接面未設置在內表面的整個區域。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對向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面向彼此。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包括從對向面伸出的延設部,并且延設部具有延設部嵌合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在對向面中包括用于接收延設部的凹部,凹部具有凹部嵌合部。延設部嵌合部與凹部嵌合部嵌合。延設部被嵌合到凹部并被保持在凹部中,這增加了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之間的連接力。延設部嵌合部是通孔,凹部嵌合部是突起部。沖擊吸收體安裝于車輛部分的安裝基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括能安裝于安裝基部的第一安裝部,并且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包括能安裝于安裝基部的第二安裝部。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使得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能夠附接至安裝基部。相比于通過將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僅一方附接至安裝基部來安裝安裝基部的構造,利用此構造,沖擊吸收體能夠更加牢固地附接至安裝基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包括至少兩個第一安裝部或至少兩個第二安裝部。安裝基部包括多個安裝凸起。第一安裝部包括安裝孔,多個安裝凸起中的一個安裝凸起插入該安裝孔中,從而第一沖擊吸收構件附接至安裝基部。第二安裝部包括安裝孔,多個安裝凸起中的另一安裝凸起插入該安裝孔中,從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附接至安裝基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至少三個對向面,并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至少三個對向面面向且連接至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至少三個對向面,至少三個對向面分別是連接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被另一方包圍的部分對應于連接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通過連接面一體地彼此連接,以大致地形成為棱柱形狀。沖擊吸收體安裝于車輛部分的安裝基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是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是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在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圍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處附接至安裝基部。具有相對高硬度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附接于安裝基部,從而沖擊吸收體能夠更加牢固地附接至安裝基部。接下來,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種車門裝飾件,其包括上述的沖擊吸收體和裝飾板,裝飾板具有面向車室外側的表面,裝飾板在該表面上設有沖擊吸收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是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是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具有面向裝飾板的面向車室外側的表面的內表面,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內表面的一部分沒有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圍,并且該部分是露出的表面。沖擊吸收體的面向裝飾板的外表面的表面面向車輛的乘員。在本技術中,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的一部分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一部分包圍。如果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面向乘員的部分的表面(面向裝飾板的外表面的表面)在該表面的整個區域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圍,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所述部分通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與乘員接觸。這不會使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展示出其沖擊吸收特性。在本技術中,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表面(面向裝飾板的外表面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露出的表面,該露出的表面沒有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覆蓋。因此,第一沖擊吸收構件不太可能被設置于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和乘員之間。從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能夠展示出其沖擊吸收特性。沖擊吸收體安裝于安裝基部上的對應于乘員大腿的位置處。第一沖擊吸收構件配置于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的后側。由于具有相對低硬度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配置于車輛的后側,所以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大腿后側的、乘員臀部周圍的部分在側面碰撞中能夠被適當地保護。進一步地,由于具有相對高硬度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配置于前側,所以具有相對高硬度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能夠在側面碰撞中朝著車室內側適當地推乘員的大腿。這在側面碰撞時適當地保護乘員。一種沖擊吸收體,其包括: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具有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硬度高的硬度。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被配置為彼此接近并且彼此連接,使得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一部分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包圍,從而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一體地彼此連接。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對向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面向彼此。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包括從對向面伸出的延設部,并且延設部具有延設部嵌合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在對向面中包括用于接收延設部的凹部,凹部具有凹部嵌合部。延設部嵌合部與凹部嵌合部嵌合。沖擊吸收體安裝于車輛部分的安裝基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括能安裝于安裝基部的第一安裝部,并且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包括能安裝于安裝基部的第二安裝部。一種沖擊吸收體,其包括: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具有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硬度高的硬度。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被配置為彼此接近并且彼此連接,使得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一部分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包圍,從而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一體地彼此連接。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對向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面向彼此。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包括從對向面伸出的延設部,并且延設部具有延設部嵌合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在對向面中包括用于接收延設部的凹部,凹部具有凹部嵌合部。延設部嵌合部與凹部嵌合部嵌合。沖擊吸收體安裝于車輛部分的安裝基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是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是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在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圍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處附接至安裝基部。一種車門裝飾件,其包括沖擊吸收體和裝飾板,裝飾板具有面向車室外側的表面,裝飾板在該表面上設有沖擊吸收體。沖擊吸收體包括: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具有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硬度高的硬度。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被配置為彼此接近并且彼此連接,使得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一部分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包圍,從而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一體地彼此連接。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是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是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具有面向裝飾板的面向車室外側的表面的內表面,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內表面的一部分沒有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圍,并且該部分是露出的表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對向面,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面向彼此。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包括從對向面伸出的延設部,并且延設部具有延設部嵌合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在對向面中包括用于接收延設部的凹部,凹部具有凹部嵌合部。延設部嵌合部與凹部嵌合部嵌合。根據本發明,包括彼此連接的、具有不同硬度的沖擊吸收構件的沖擊吸收體改善了易安裝性并改善了相鄰的沖擊吸收構件之間的連接力。此外,能夠提供包括這種沖擊吸收體的車門裝飾件。
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門裝飾件的主視圖;圖2是從車室內側觀察的沖擊吸收體的主視圖;圖3是從車室外側觀察的沖擊吸收體的立體圖;圖4是沿圖2中的A-A線截取的沖擊吸收體的截面圖;圖5是沿圖2中的B-B線截取的沖擊吸收體的截面圖;圖6是沿圖2中的C-C線截取的沖擊吸收體的截面圖;以及圖7是根據另一實施方式的沖擊吸收體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將參照圖1至圖6說明一個實施方式。門裝飾件10 (車門裝飾件)安裝于構成車門的門內面板(未圖示)的車室內側。如圖1所示,門裝飾件10主要包括裝飾板12和附接于裝飾板12的飾物15。裝飾板12由諸如聚丙烯的合成樹脂形成。裝飾板12可以由合成樹脂以外的其他材料形成,例如通過混合木基材料和合成樹脂所獲得的材料。裝飾板12包括構成裝飾板的上部的上板13和構成裝飾板12的下部的下板30。表皮(未圖示)被粘附以覆蓋裝飾板12的表面。在下板30上,設置有揚聲器格柵16和內部拉手收納構件17。飾物15設置在上板13和下板30之間。門裝飾件10進一步包括朝著車室內側突出的扶手19。如圖1和圖4所示,沖擊吸收體50安裝于下板30的面向車室外側的外表面30A。如圖1所示,間隔件40位于下板30的外表面30A上的沖擊吸收體50的正下方。沖擊吸收體50和間隔件40安裝于位于門內面板和下板30之間的空間中。在圖1中,沖擊吸收體50和間隔件40由虛線示出。間隔件40由合成樹脂形成。例如,間隔件40包括多個加強肋(未圖示)并具有高剛性。間隔件40被設置成面向配置于車室內的座椅(未圖不)。如果間隔件40在側面碰撞的情況下朝著車室內側移位,則間隔件40會與下板30接觸并且從車室外側壓座椅。在此構造中,間隔件將在側面碰撞的情況下施加的載荷傳遞至座椅,并且裝飾板12不太可能發生朝著車室內側的移位。這保護了車內的乘員。進一步地,座椅包括在座椅內部的諸如管構件(未圖示)的高剛性構件。從而,座椅能夠承受由側面碰撞所產生的載荷。如圖1所示,沖擊吸收體50配置于下板30上以對應于乘員14的大腿。安裝沖擊吸收體50用于在側面碰撞(碰撞車門的側面碰撞)的情況下所必須的能量吸收(EA),并且沖擊吸收體50可以被稱為EA構件。在如圖2和圖3所示的平面視圖中,沖擊吸收體50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狀,并具有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厚度。沖擊吸收體50包括各自具有不同硬度的兩個單獨的沖擊吸收構件。具體地,安裝于車輛后側(圖2中的右側)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安裝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車輛前側(圖2中的左側)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相連接以一體地構成沖擊吸收體50。如圖4所示,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在下板30 (安裝沖擊吸收體的安裝基部)上彼此接近。例如,用聚氨酯泡沫構成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例如,用PP珠泡沫(PP beadfoam)構成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具有大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硬度。如圖1所示,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被配置為對應于乘員14的大腿14A的靠近車輛后側(靠近乘員的臀部)的一部分,并且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被配置為對應于乘員14的大腿14A的靠近車輛前側的一部分。如圖2所示,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包括:連接部52 ;安裝部55、56 ;以及處于連接部52和安裝部55、56之間的主體部。連接部52位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車輛前側。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包括主體部62和安裝部64。主體部62位于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車輛后側。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形成為具有兩個基面和三個側面的大致三棱柱形狀。兩個基面包括面向車室外側的車室外表面62C和面向車室內側的內表面62E。三個側面包括上表面62A、下表面62B和面向車輛后方的后表面62D。
如圖2所示,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周緣部(一個沖擊吸收構件的一部分)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 (另一個沖擊吸收構件的一部分)包圍。換言之,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被構造成包圍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周緣部。因此,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外表面連接至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的內表面,使得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 —體地設置成具有大致棱柱形狀的沖擊吸收體50,特別是具有大致三棱柱形狀,如圖2和圖3所示。由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構成的沖擊吸收體50是通過夾物模壓(insert molding)形成的,其中,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構成插入構件。用于成型沖擊吸收體50的成型模(未圖示)具有用于成型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成型空間。首先,用于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材料被插入到成型模的成型空間內,以成型主體部62。然后,用聚氨酯填充成型空間以成型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并且使聚氨酯發泡。結果,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以覆蓋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周緣部的方式成型。如圖2和圖4所不,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被設置為覆蓋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上表面62A、下表面62B (見圖6)、車室外表面62C (圖4中的上表面)和面向車輛后方的后表面62D。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連接至上表面62A、下表面62B、外表面62C和后表面62D。具體地,上表面62A連接至連接部52的面向上表面62A的內表面52A,下表面62B連接至連接部52的面向下表面62B的內表面52A,面向車輛后方的后表面62D連接至連接部52的面向后表面62D的內表面52A。從而,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對向面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對向面彼此面對并且相連接以一體地形成沖擊吸收體50。這些對向面是連接面。如圖2和圖6所示,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覆蓋主體部62的面向車室內側的車室內表面62E的周緣部62E1。車室內表面62E的除了周緣部62E1之外的表面是沒有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覆蓋的露出的表面。車室內表面62E面向下板30的車室外側表面30A。只要主體部62的車室內表面62E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除了覆蓋周緣部62E1之外還可以覆蓋車室內表面62E的任何其他部分,或者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可以覆蓋車室內表面62E的除了周緣部62E1以外的任何其他部分。從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彼此連接,使得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周緣部將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周緣部62E1夾在中間。具體地,車室內表面62E的部分和車室外表面62C的部分還被連接至連接部52的內表面并對應于連接面。在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包圍的構造中,主體部62的至少兩個表面被連接部52覆蓋。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對應于由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所包圍的部分。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對應于包圍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部分。在圖2中,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外周緣由虛線表示。如圖2和圖4所示,延設部63從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后表面62D朝著車輛后側延伸。在圖2中,由虛線表示延設部63。延設部63被嵌合在凹部53內,該凹部53形成在連接部52的面向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表面中。通孔63A (延設部嵌合部)形成于延設部63內以在車輛寬度方向(垂直于延設部63的突出方向的方向,圖4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通孔63A均為圓形。如圖2所示,設置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凹部53的內表面的插入部54 (凹部嵌合部)分別穿過(嵌合于)通孔63A。插入部54均具有能夠嵌合在通孔63A內的圓柱形。如圖4所示,插入部54的每一端均連接至凹部53的彼此面對的表面。如上所述,每個插入部54均穿過各通孔63A (延設部嵌合部和凹部嵌合部彼此嵌合),從而延設部63不會從凹部53中掉出。插入部54和通孔63A在圖2和圖5中沿上下方向排列(在本實施方式中是三個插入部54和三個通孔63A)。在上述夾物模壓中,通孔63A由用于成型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聚氨酯填充,由此成型插入部54。如圖2所示,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在上下方向上的寬度尺寸隨著接近車輛的后側(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而增加。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形成為能夠覆蓋主體部62的外周緣部的形狀。利用此構造,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上表面62A和下表面62B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的內表面52A從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具有較大寬度的部分保持。因此,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不太可能朝著車輛前側(圖2中的左側)或者朝著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具有較小寬度的部分移位或變形。這加強了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之間的連接。接下來,將說明沖擊吸收體50與下板30的安裝結構。如圖4所示,安裝凸起31(在本實施方式中是三個凸起31)從下板30的外表面30A突出。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擊吸收體50利用安裝凸起31安裝于下板30。如圖2所示,三個安裝部55、56和64設置在沖擊吸收體50的周向邊沿部(靠近角部)。安裝部55、56和64均具有比沖擊吸收體50除安裝部55、56和64以外的部分小的厚度(見圖3)。每個安裝部55、56和64均包括在各安裝部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插入孔55A、56A和64A。安裝凸起31穿過對應的插入孔55A、56A和64A。例如,穿過插入孔55A、56A和64A的每個安裝凸起31的頂端部31A通過超聲熔接而被熔接(熱鉚接)。這使得每個安裝凸起31的頂端部31A被保持在各插入孔55A、56A和64A的邊沿處,從而安裝部55、56和64附接于下板30。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包括安裝部55、56 (第一安裝部),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包括安裝部64 (第二安裝部)。換句話說,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分別安裝于下板30 (安裝沖擊吸收體的安裝基部)。如圖4所示,墊圈56B設置于安裝部56的插入孔56A。安裝部56通過墊圈56B附接于安裝凸起31。墊圈56B提高了安裝部56與下板30的附接強度。然而,也可以不設置墊圈56B。安裝部64設置于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接近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側的端部。換句話說,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在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以外的部分(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的連接區域以外的部分)處安裝于下板30。接下來,將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擊吸收體50包括均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具有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硬度高的硬度。在安裝沖擊吸收體50的下板30上,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被設置為彼此接近。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覆蓋并包圍,使得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主體部62和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接合成為一個組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不同硬度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接合成為一個組件。相比于具有不同硬度的沖擊吸收體分別安裝于下板30 (安裝基部)的情形,這提高了易安裝性。而且,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周緣部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覆蓋。利用此構造,可以在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之間獲得大的連接區域,從而改善了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之間的連接。從而,如果向沖擊吸收體50施加載荷,在下板30上彼此接近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不太可能在連接部處分離。通過夾物模壓成型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其中,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用作插入構件。結果,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周緣部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覆蓋包圍。進一步地,通過夾物模壓,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周緣部能夠容易地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覆蓋和包圍。此外,能夠改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之間的連接。延設部63從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延伸,并嵌合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的凹部53內。延設部63包括通孔63A,設置在凹部53的內表面的插入部54穿過延設部63A。每個插入部54均穿過對應的通孔63A使得延設部63被保持在凹部53內。延設部63嵌合于凹部53內并被保持在凹部53內,從而進一步改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之間的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夾物模壓形成沖擊吸收體50。在夾物模壓中,用聚氨酯填充通孔63A以形成插入部54。由此,能夠容易地成型均插入對應通孔63A的插入部54。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包括附接至下板30的安裝部55和56,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包括附接至下板30的安裝部64。安裝部55、56和安裝部64使得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能夠附接至下板30以將沖擊吸收體50安裝于下板30。相比于沖擊吸收體50僅通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中的一個沖擊吸收構件安裝于下板30的情形,利用此構造,沖擊吸收體50能夠更牢固地附接至下板30。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在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除主體部62以外的部分處附接于下板30。具有相對高的硬度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附接至下板30,從而,沖擊吸收體50能夠更加牢固地附接至下板30。在本實施方式中,門裝飾件10包括沖擊吸收體50和裝飾板12 (下板30),裝飾板12具有用于安裝沖擊吸收體50的外表面30A。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內表面62E (面向外表面30A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沒有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覆蓋的露出的表面。如圖4所示,沖擊吸收體50的內表面(面向下板30的外表面30A的表面)面向車輛的乘員14。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包圍。如果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內表面62E (面向乘員14的表面)的整個區域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覆蓋,則使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通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與乘員14接觸。這不會使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展示出其沖擊吸收特性。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的內表面62E的一部分(除周緣部之外)是沒有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覆蓋的露出的表面。因此,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不太可能被設置于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和乘員14之間。從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能夠展示出其沖擊吸收特性。主體部62的內表面62E的周緣部62E1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覆蓋。利用此構造,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不太可能朝著車室內側移位。這改善了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之間的連接。沖擊吸收體50配置于下板30的對應于乘員14的大腿14A的部分處。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配置為彼此接近,使得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位于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后側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位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前側。在被配置為對應于乘員14的大腿14A的沖擊吸收體50中,具有相對低的硬度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配置于車輛的后側。從而,在側面碰撞時,乘員14的位于大腿14A的后側的臀部周圍的部分(例如,髖白和髂骨)能夠被適當地保護。進一步地,具有相對高的硬度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配置于車輛的前側。從而,在側面碰撞時,具有相對高的硬度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能夠朝著車室內側適當地推乘員14的大腿14A。這在側面碰撞時適當地保護乘員。<其他實施方式>本發明不限于上面參照附圖描述的實施方式。例如,本發明可以包括如下的實施方式。(I)在以上實施方式中,沖擊吸收體50包括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然而,本發明不限于此。沖擊吸收體僅僅需要包括具有不同硬度的至少兩個沖擊吸收構件。沖擊吸收體可以包括具有不同硬度的三個或更多個沖擊吸收構件。(2)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各自的材料不限于上述例示的內容。只要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具有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硬度高的硬度,就可以適當地改變材料。可以通過改變其自的發泡比率來使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硬度產生差異。(3)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各自的形狀不限于以上實施方式中的示例,并且可以被適當地改變。在以上實施方式中,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沿車輛的前后方向排列。然而,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可以沿車輛的上下方向排列。也就是,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排列可以適當地改變以對應于乘員身體的任何部分。(4)在以上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沖擊吸收體50安裝于裝飾板12。然而,沖擊吸收體50可以被安裝于除裝飾板12以外的其他構件。
(5)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一部分可以被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一部分包圍。(6)安裝部55、56和64的數量及位置不限于以上實施方式中例示的情形,并且可以適當地改變。安裝部可以設置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中的僅一方。在安裝部設置于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中的僅一方的情形中,通過在具有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硬度高的硬度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上設置安裝部,沖擊吸收體50能夠被牢固地安裝于下板30。(7)在以上實施方式中,插入孔54和通孔63A被例不為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然而,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圖7所示,沖擊吸收體150可以包括延設部163中的凹陷部163A (第二嵌合部)和凹部153的內表面上的凸起部154 (第一嵌合部)。凸起部154嵌合在凹陷部163A內,從而延設部163被保持至凹部153。因此,延設部163不會從凹部153中掉出。凹陷部163A和凸起部154的形成位置可以是相相反的。即,凹陷部163A可以設置在凹部153的內表面,凸起部154可以形成在延設部163中。已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然而,本發明不限于上述說明和附圖中所闡釋的上述實施方式。此處所說明的技術包括以上實施方式的多種變形。本說明書中說明的或附圖中圖示的技術的元件可單獨或相互結合地具備技術實用性。技術的元件不應限制于原始專利申請中所要求的元件的結合。本說明書中說明的或附圖中圖示的技術是為了同時達到多個目的而提供的。當實現至少一個目的時,具備本技術的技術實用性。附圖標記說明10:門裝飾件(車輛內裝部件),12:裝飾板,14:乘員,14A:大腿,30:下板(安裝沖擊吸收體的安裝基部),30A:車室外表面,50:沖擊吸收體,51: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2: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連接部(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的一部分),53:凹部,54:插入部(凹部內表面上的凹部嵌合部),55、56:安裝部(第一安裝部),61: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2: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主體部(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一部分),63:延設部,63A:通孔(延設部嵌合部),64:安裝部(第二安裝部)。
權利要求
1.一種沖擊吸收體,其包括: 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 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具有比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硬度高的硬度,其中,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被配置為彼此接近并且彼此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一方的一部分被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另一方包圍,從而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一體地彼此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至少兩個對向面,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所述至少兩個對向面面向并連接至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所述至少兩個對向面,并且所述至少兩個對向面分別是連接面,以及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的被所述另一方包圍的所述部分對應于所述連接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沖擊吸收體安裝于車輛部分的安裝基部,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具有靠近所述安裝基部的內表面、遠離所述安裝基部的外表面和處于所述內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之間的所述至少兩個對向面,并且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的被所述另一方包圍的所述連接面包括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內表面的一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對向面、被所述另一方包圍的所述內表面和所述外表面的所述連接面對應于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的周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上的所述連接面在所述外表面的大致整個區域延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表面是露出的,所述連接面未設置在所述內表面的整個區域。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對向面,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對向面面向彼此,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包括從所述對向面伸出的延設部,并且所述延設部具有延設部嵌合部,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另一方在所述對向面中包括用于接收所述延設部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凹部嵌合部,并且 所述延設部嵌合部與所述凹部嵌合部嵌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設部嵌合部是通孔,所述凹部嵌合部是突起部。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沖擊吸收體安裝于車輛部分的安裝基部,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括能安裝于所述安裝基部的第一安裝部,并且 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包括能安裝于所述安裝基部的第二安裝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另一方包括至少兩個第一安裝部或至少兩個第二安裝部。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裝基部包括多個安裝凸起, 所述第一安裝部包括安裝孔,所述多個安裝凸起中的一個安裝凸起插入該安裝孔中,從而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附接至所述安裝基部,并且 所述第二安裝部包括安裝孔,所述多個安裝凸起中的另一安裝凸起插入該安裝孔中,從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附接至所述安裝基部。
12.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均具有至少三個對向面,并且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的所述至少三個對向面面向且連接至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所述至少三個對向面,所述至少三個對向面分別是連接面,以及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的被所述另一方包圍的所述部分對應于所述連接面。
13.根據權利要求3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通過所述連接面一體地彼此連接,以大致地形成為棱柱形狀。
14.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沖擊吸收體安裝于車輛部分的安裝基部,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是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另一方是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并且 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在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被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圍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處附接至所述安裝基部。
15.—種車門裝飾件,其包括: 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沖擊吸收體;和 裝飾板,所述裝飾板具有面向車室外側的表面,所述裝飾板在該表面上設有所述沖擊吸收體,其中,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一方是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 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和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中的所述另一方是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并且 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具有 面向所述裝飾板的面向所述車室外側的表面的內表面,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所述內表面的一部分沒有被所述第一沖擊吸收構件包圍,并且該部分是露出的表面。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車門裝飾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沖擊吸收體安裝于安裝基部上的對應于乘員大腿的位置處,并且所述第一沖擊吸收 構件配置于所述第二沖擊吸收構件的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的后側。
全文摘要
沖擊吸收體和包括該沖擊吸收體的車門裝飾件。沖擊吸收體(50)包括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由發泡體形成的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具有比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高的硬度。在安裝沖擊吸收體(50)的下板(30)上,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被配置成彼此接近。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被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包圍。從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的主體部(62)和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的連接部(52)彼此接合,以使第一沖擊吸收構件(51)和第二沖擊吸收構件(61)形成為一個組件。這些具有不同硬度的沖擊吸收構件彼此接合以形成一個組件。這改善了易安裝性和沖擊吸收構件之間的連接。
文檔編號B60R21/04GK103158659SQ20121051758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9日
發明者廣瀨史尚, 前岨芳明, 山中功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