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頭部保護氣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頭部保護氣囊,其構成為,折疊并收容在車輛的車內側的車窗上緣側,上緣側固定安裝在車輛的車身側,使來自充氣機的膨脹用氣體流入而展開膨脹,從而一邊從收容部位向下方凸出,一邊覆蓋車窗的車內側。
背景技術:
通常,在頭部保護氣囊中,如特開2008 — 87519公報所示,在膨脹完成時覆蓋車窗的車內側的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將氣囊安裝在車窗上緣側的安裝部、或與充氣機連接而使膨脹用氣體流入遮蔽主體部內的大致筒狀的連接口部,形成為從遮蔽主體部凸出。另外, 在現有的頭部保護氣囊中,該安裝部或連接口部與遮蔽主體部一體地通過筒織而形成。通常,筒織的氣囊將以規定形狀織成片狀氣囊用材料裁斷,形成使膨脹用氣體流入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之間而進行膨脹的膨脹部,和以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結合的方式構成而使膨脹用氣體不會流入內部的非膨脹部。由此,在安裝部或連接口部與遮蔽主體部一體地通過筒織而形成的情況下,制造氣囊時所需的氣囊用材料的上下寬度尺寸,需要與該安裝部或連接口部的凸出量對應而增加。另外,在現有的氣囊中,在提高成品率的方面還存在改善的余地。這是由于安裝部或連接口部部分地沿前后方向配置,安裝部或連接口部周圍的部位形成邊角料。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成品率優良且可以廉價地制造的頭部保護氣囊。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實現。一種頭部保護氣囊,其構成為,折疊并收容在車輛的車內側的車窗上緣側,將上緣側安裝固定在車輛的車身側,使來自充氣機的膨脹用氣體流入而展開膨脹,從而一邊從收容部位向下方凸出,一邊覆蓋車窗的車內測,其具有遮蔽主體部,其構成為在膨脹完成時覆蓋車窗的車內側;多個安裝部,它們從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向上方凸出,同時將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安裝在所述車窗的上緣側;以及大致筒狀的連接口部,其從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向上方凸出,同時在上端側具有與充氣機連接用的插入用開口,使膨脹用氣體流入遮蔽主體部的膨脹部內,遮蔽主體部構成為,具有膨脹部,其使膨脹用氣體流入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之間而進行膨脹;以及非膨脹部,其使膨脹用氣體不會流入內部,該遮蔽主體部通過筒織而進行制造,同時以將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重疊的方式平整地展開后的形狀為大致長方形板狀,
安裝部及連接口部構成為,與筒織而成的遮蔽主體部分體地形成,并與遮蔽主體部連結。在本發明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僅遮蔽主體部通過筒織形成以從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向上方凸出的方式形成的安裝部及連接口部與遮蔽主體部分體地形成,其中,該遮蔽主體部以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重疊的方式平整地展開后的形狀為大致長方形板狀,。即,僅沒有部分凸出的部位的大致長方形狀的遮蔽主體部,通過對由長條狀的片體形成的氣囊用材料進行裁斷而形成。由此,在氣囊制造時,可以減少氣囊用材料產生的邊角料的量,可以使氣囊用材料的成品率良好。由此,本發明的頭部保護氣囊成品率良好,可以廉價地制造。另外,優選在本發明的頭部保護氣囊中,構成連接口部的連接口部用材料,由單面具有涂層的涂層布形成,以涂層配置在內周面側的方式形成連接口部。這是由于,可以使從充氣機噴出的高溫膨脹用氣體流向內部的連接口部的耐熱性及耐久性提高。 另外,優選在本發明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在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形成連接口部連結用的開口,使連接口部以與遮蔽主體部連通的下緣側朝向上側的方式進行翻轉,縫制在開口的周緣上,而與遮蔽主體部連結。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如果將處于內外翻轉狀態的連接口部配置為,朝向上側的下端側的緣部與開口緣部對齊,將該緣部縫制在開口的周緣上,并再次翻轉連接口部,則連接口部的下端側的緣部可以與遮蔽主體部連結。由此,可以使連接口部的下端側緣部與開口周緣之間的縫制作業變得容易,減少氣囊的制造工時。另外,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如果構成連接口部的連接口部用材料,由從遮蔽主體部中的非膨脹部的部位上切割而形成,則可以在制造遮蔽主體部時,同時制造另外形成的連接口部用材料。由此,與連接口部用材料由其它基材形成的情況相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所以優選。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優選利用涂敷防止漏氣用的涂敷劑而形成的涂層覆蓋遮蔽主體部的外表面, 連接口部用材料以涂層配置在內周面側的方式形成連接口部。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可以使從充氣機噴出的高溫膨脹用氣體流向內部的連接口部的耐熱性和耐久性提高。另外,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優選在非膨脹部中切割連接口部用材料而形成的開口,由另外形成的閉塞部件進行閉塞。在該頭部保護氣囊中,在氣囊膨脹完成時,即使落在保護乘客頭部的保護區域之外的非膨脹部的部位,也可以覆蓋車窗的車內側的整個區域。由此,即使乘客的頭部與非膨脹部的部位碰撞,也可以防止該乘客的頭部與車窗接觸。另外,在此情況下,在筒織形成遮蔽主體部后在外周面側設置涂層的結構的氣囊中,閉塞開口的閉塞部件也可以由無涂層布構成。在此情況下,可以進一步降低氣囊的制造成本,還可以使氣囊自身輕量化。另外,在本發明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優選安裝部構成為具有安裝部主體和從安裝部主體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帶狀的包封部,安裝部主體的下端側與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結
I=I,
包封部構成為,在遠離安裝部主體的前端側上配置連結片,同時,具有可以在氣囊展開膨脹時斷裂的斷裂預定部,該連結片通過將安裝部主體安裝在車窗上緣側的安裝托架而與安裝部主體緊固在一起,該包封部包裹在折疊的遮蔽主體部的外周側,以可以防止氣囊在折疊收容時折疊散開。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將防止氣囊在折疊收容時折疊散開的包封部與安裝部一體地構成。另外,該包封部具有下述結構在包裹在折疊的遮蔽主體部周圍的狀態下,通過利用將安裝部主體安裝在車窗上緣側的安裝托架,將設置在前端側的連結片與安裝部主體緊固在一起,從而防止折疊的遮蔽主體部折疊散開。由此,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可以在向安裝部主體上安裝安裝托架時,同時將防止氣囊折疊散開的包封部配置在氣囊的周圍。其結果,不需要另外設置包封材料,可以減少制造工時及成本。另外,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優選在向車輛搭載時,斷裂預定部位于折疊的遮蔽主體部的下側而構成。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在氣囊的膨脹初期,在折疊的遮蔽主體部向下方凸出以解除折疊時,可以迅速地使斷裂預定部斷裂。由此,可以使氣囊迅速展開。 另外,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中,優選在連接口部內設置內管,該內管覆蓋從連接口部至遮蔽主體部中的連接口部下方的區域。這是由于,可以保護連接口部及遮蔽主體部中的連接口部附近部位,可以進一步提高連接口部的耐熱性及耐久性。另外,優選本發明的頭部保護氣囊使用以下所述的制造方法進行制造。遮蔽主體部如下述方式制造將氣囊用材料裁斷而制造遮蔽主體部材料,并且,以使上緣側的局部開口的方式制造該遮蔽主體部,其中,該氣囊用材料織成為將遮蔽主體部材料串聯連接且并列設置多個,在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結合安裝部,構成連接口部的連接口部用材料,在以構成插入用開口的上緣位于下方的方式翻轉的狀態下,從開口插入遮蔽主體部內部,將與遮蔽主體部連接的下緣利用縫合線縫制在遮蔽主體部中的開口周緣上,然后,使連接口部用材料從遮蔽主體部凸出,以解除翻轉狀態,使前后方向側的緣部彼此結合,并且使遮蔽主體部的開口的剩余部彼此結合,而形成連接口部,同時將其連結在遮蔽主體部上。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的制造方法中,只要直線裁斷氣囊用材料,就可以制造遮蔽主體部用材料。由此,可以高成品率地裁斷氣囊用材料。另外,在上述結構的頭部保護氣囊的制造方法中,不需要如現有的將連接口部一體配置的頭部保護氣囊這樣,從氣囊用材料中裁斷出部分凸出形狀的氣囊即可,可以通過直線的裁斷作業制造遮蔽主體部用材料。由此,不需要激光切割機,可以通過冷切刀(cold cutter)裁斷。其結果,通過如上所述制造氣囊,可以降低制造時的初始成本,同時還可以減少制造工時。
圖I是表示使用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頭部保護氣囊裝置的車輛搭載狀態的概略正視圖。圖2是圖I中的II 一 II部位的概略剖面圖。
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裝置中的中柱部的上方附近的局部放大正視圖,示出省略了天花板襯里的狀態。圖4是將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平整地展開的狀態的正視圖。圖5是表示圖4的氣囊中的連接口部附近的局部放大正視圖。圖6是圖5中的VI — VI部位的剖面圖。圖7是圖5中的VII -VII部位的剖面圖。圖8是表示將構成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部件平整地展開的狀態的正視圖。圖9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制造過程中,氣囊用基材的正視圖。 圖10是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制造過程中,切割板狀部而形成切割部位,同時從切割部位切割連接口部用材料的工序的概略圖。圖11是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制造過程中,在遮蔽主體部材料上連結連接口部用材料的工序的概略圖。圖12是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制造過程中,制造內管的工序的概略圖。圖13是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制造過程中,在連接口部內插入內管,形成連接口部和內管的工序的概略圖。圖14是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制造過程中,在連接口部的上端側形成止動器的工序的概略圖。圖15是表示在作為本發明的其它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中,板狀部附近的局部放大正視圖。圖16是表示在使用本發明的另外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的頭部保護氣囊裝置中,中柱部的上方附近的局部放大正視圖,示出省略了天花板襯里的狀態。圖17是圖16的XVII - XVII部位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頭部保護氣囊(以下,只要不做特別說明,都簡稱為“氣囊”)23,用于搭載在車輛V中的頭部保護用的氣囊裝置M中。該氣囊裝置M如圖I 3所示,具有氣囊23、充氣機14、安裝托架10、17、以及氣囊罩8。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氣囊23折疊收容在車輛V的車窗W1、W2的上緣側中,從前柱部FP的下緣側,經由上邊梁部RR的下緣側,直至后柱部RP的上方側的范圍內。另外,氣囊23在膨脹用氣體流入時,從車窗Wl、W2的上緣側向下方側展開膨脹,以覆蓋車窗WU W2的車內側。氣囊罩8由配置在前柱部FP上的前柱裝飾件4和配置在上邊梁部RR上的天花板襯里5的各自的下緣側構成。此外,前柱裝飾件4和天花板襯里5為合成樹脂制,分別在前柱部FP和上邊梁部RR上,安裝固定在車身I的內面板2的車內側。天花板襯里5配置在從前柱部FP的上方附近,經由中柱部CP的上方,直至后柱部RP的上方附近。充氣機14如圖1、3所示,是大致圓柱狀的圓筒型。充氣機14插入用于使膨脹用氣體流入的氣囊23的連接口部50中,利用將充氣機14安裝在車身I側的內面板2上的安裝托架17的保持環部18,與氣囊23連結。具體地說,充氣機14具有大致圓柱狀的主體15和配置在主體15的頂端側(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前端側)且比主體15小徑的小徑部16。在小徑部16上,沿軸旋轉方向形成多個氣體噴出口 16a。另外,充氣機14從小徑部16側插入氣囊23的連接口部50中。將充氣機14安裝在內面板2上的安裝托架17,具有下述部件而構成保持環部18,其將帶狀部件彎曲成大致圓環狀的形狀;以及大致四邊形板狀的2個安裝板部19A、19B,它們形成在保持環部18的兩端側。保持環部18配置在充氣機14的主體15的周圍。安裝托架17配置在沿充氣機14的軸向的2個位置即充氣機14的主體15的前后兩端附近的位置上(參照圖3)。配置在前方的安裝托架17F,與氣囊23的后述連接口部50緊固在一起。具體地說,安裝托架17F配置在位于充氣機14的小徑部16附近連接口部50的插入用開口 51附近。詳細地說,安裝托架17配置在后述的止動器55b前方的位置上。在各安裝板部19A、19B上形成可以插入安裝螺栓20的通孔19a。安裝螺栓20是用于將安裝托架17固定在車身I側的內面板2上的部件。各安裝托架17使得安裝板部19A、19B在車內外方向上彼此重疊而將保持環部18配置在充氣機14的主體15的外周側。在配置于前側的安裝托架17F 中,保持環部18F經由氣囊23的連接口部50,配置在充氣機14的主體15的外周側。另外,在將保持環部18外裝在連接口部50上的狀態下,只要使配置于車外側的安裝板部19B與內面板2抵接,將插入通孔19a的安裝螺栓20與設置在內面板2上的未圖示的螺母緊固,就可以將充氣機14安裝在內面板2上。此時,可以同時將保持環部18從周圍緊固,而使充氣機14的主體15和氣囊23的連接口部50連結。安裝托架10為大致四邊形板狀的金屬板制,其用于將氣囊23的安裝部41安裝在車身I側的內面板2上。安裝托架10構成為分別從車內側和車外側夾持安裝部41的2片(參照圖2)。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安裝托架10構成為,從車內側和車外側夾持安裝部41的安裝部主體42和連結片44。另外,在安裝托架10上形成安裝螺栓11插入用的通孔IOa0此外,安裝托架10,通過使安裝螺栓11經由通孔IOa及安裝部41 (安裝部主體42及連結片44)的通孔42a、44a,與設置在內面板2上的螺母2a緊固,從而將安裝部41 (安裝部主體42及連結片44)以被夾持的狀態安裝固定在內面板2上(參照圖2)。氣囊23構成為,使來自充氣機14的膨脹用氣體G流入,從折疊狀態展開。氣囊23如圖I的雙點劃線所示,完成膨脹而覆蓋車窗Wl、W2、配置在中柱部CP的車內側的中柱裝飾件7、配置在后柱部RP的車內側的后柱裝飾件6的車內側。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氣囊23如圖4所示,具有遮蔽主體部24,其在膨脹完成時覆蓋車窗W1、W2的車內側;多個安裝部41,它們從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側向上方凸出;以及大致筒狀的連接口部50,其從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側向上方凸出。各安裝部41是將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安裝在車窗Wl、W2的上緣側的部件。另外,氣囊23還具有安裝帶46,其從遮蔽主體部24的前緣的下端附近向前方延伸。遮蔽主體部24進行筒織而制造,其具有膨脹部26,其使膨脹用氣體流入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之間而進行膨脹;以及非膨脹部31,其使膨脹用氣體不會流入內部。另外,遮蔽主體部24以使膨脹部26中的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重疊的方式平整地展開后的形狀,形成為大致長方形(參照圖8)。另外,遮蔽主體部24構成為,使得膨脹完成的形狀也成為可以覆蓋車窗Wl、W2及中柱裝飾件7、后柱裝飾件6的車內側的大致長方形。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遮蔽主體部24使用聚酰胺線等進行筒織而制造。遮蔽主體部24在除了后述的板狀部38的區域之外的外表面(外周面)側,利用由防止漏氣用的硅酮等構成的涂敷劑進行涂敷而形成的涂層25,覆蓋大致整個區域(參照圖4、圖7)。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膨脹部26具有氣體供給流路部27、前座用膨脹部29及后座用膨脹部30。氣體供給流路部27如圖4所示,在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側沿車輛的前后方向配置。具體地說,氣體供給流路部27配置在遮蔽主體部24的前后大致整個區域中。該氣體供給流路部27構成為,使從充氣機14噴出的膨脹用氣體G,經由連接口部50流入內部,引導至配置在氣體供給流路部27的下方的前座用膨脹部29和后座用膨脹部30。在位于氣體供給流路部27的前后中央略前方的位置,詳細地說,在位于前座用膨脹部29中的縱向室29c的上方的上緣側,縫制(連結)有與遮蔽主體部24分體地形成的連接口部50。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氣體供給流路部27的上緣側形成用于連結連接口部50的開口(連結用開口)28 (參照圖4、11)。
該開口 28如圖11所示,實際上是在后述的將氣囊用材料65裁斷而形成的遮蔽主體部材料66中,以使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分離的方式開口。另外,在制造完成的氣囊23中,通過將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縫合的縫合部位63F、63B,將開口 28閉塞(參照圖4)。開口 28形成為,沿前后方向的開口寬度尺寸,與連接口部50的下端50b側部位上的前后方向側寬度尺寸相比較大。這是由于,可以使連接口部50的縫制作業和后述的內管53的插入作業變得容易。詳細地說,開口 28在氣體供給流路部27的上緣側,形成于從前座用膨脹部29的前后大致中央至后座用膨脹部30的前端附近的區域中。另外,連接口部50連結在開口 28的前后大致中央的區域內。開口 28中的將連接口部50縫制的部位的前后剩余部28c、28d,通過使用縫合線與處于彼此重疊的狀態的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彼此縫制,從而使其閉塞。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使開口 28的剩余部28c、28d閉塞的縫合部位63F、63B,在作為開口 28周緣的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側,以從氣體供給流路部27與周緣部32的邊界部位開始連續的方式沿大致前后方向形成。另外,縫合部位63F、63B使縫合部位62側的末端形成為端緣朝向上方彎曲的形狀,以使得縫合部位62側的末端與將連接口部50縫制在開口 28周緣上的縫合部位62相交。具體地說,縫合部位63F使端緣向上方彎曲,以使得縫合部位62側的末端63b與縫合部位62相交。縫合部位63B如后所述,由于至連接口部50的后緣側為止連續形成,所以位于與連接口部50相交的部位附近的彎曲的部位,與縫合部位62相交。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縫合部位63F、63B如圖5所示,形成為位于氣體供給流路部27與周緣部32的邊界部位略下方的位置上。此外,縫合部位63F、63B構成為,使周緣部32側的末端63a、63b的端緣向上方彎曲,與周緣部32的末端32a、32b相交,以使得與前側或者后側鄰接的周緣部32之間不產生間隙(參照圖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連接口部50的后方配置的縫合部位63B直至連接口部50的后緣側為止連續形成,以將連接口部50的后緣縫合。前座用膨脹部29配置為,在氣囊23膨脹完成時,覆蓋從車窗Wl至中柱部CP的車內側。前座用膨脹部29如圖4所示,在其區域內配置后述的厚度限制部33和分隔部34、
35。另外,前座用膨脹部29沿前后方向并列設置膨脹為大致矩形狀的膨脹主體部29a、縱向室29b、29c。膨脹主體部29a構成為,在其區域內的上端附近配置與氣體供給流路部27分隔的大致橢圓形的厚度限制部33。另外,膨脹主體部29a在除了厚度限制部33之外的區域內,與氣體供給流路部27連通,構成為使膨脹用氣體G從上端側向內部流入。配置在膨脹主體部29a的后側的2個縱向室29b、29c,通過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分隔部34的橫向棒部34a,與氣體供給流路部27分隔,同時閉塞上端側。縱向室29b通過下端側與膨脹主體部29a連通。S卩,縱向室29b構成為,可以經由膨脹主體部29a從下端側向內部流入膨脹用氣體G。縱向室29c通過上端側與縱向室29b連通。即,縱向室29c構成為,可以經由縱向室29b從上端側向內部流入膨脹用氣體G。后座用膨脹部30配置為,在氣囊23膨脹完成時覆蓋從車窗W2的后半部至后柱部RP的車內側。后座用膨脹部30如圖4所示,在其區域內配置后述的分隔部36。另外,后座用膨脹部30沿前后方向并列配置縱向室30a和膨脹為大致矩形的膨脹主體部30b,其中,該縱向室30a相對于上下方向傾斜地配置,使上端位于前方而下端位于后方。縱向室30a的上端側與氣體供給流路部27連通,構成為使膨脹用氣體G從上端側流入內部。膨脹主體部30b,通過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分隔部36的橫向棒部36a,與氣體供給流路部27分隔,同時閉塞上端側。膨脹主體部30b的下端側與縱向室30a連通。即,膨脹主體部30b構成為,經由 縱向室30a從下端側向內部流入膨脹用氣體G。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非膨脹部31由周緣部32、厚度限制部33、分隔部34、35、
36、以及板狀部38構成。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非膨脹部31構成為,除了板狀部38之外,使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結合。周緣部32形成為,除了開口 28的區域之外,將遮蔽主體部24的膨脹部26的周圍在整個周長上進行包圍。厚度限制部33如上所述,配置在前座用膨脹部29中的膨脹主體部29a的區域內。厚度限制部33的外形形狀形成為長軸大致沿前后方向的大致橢圓形狀。分隔部34配置在前座用膨脹部29的區域內,具有橫向棒部34a和縱向棒部34b。橫向棒部34a從后述的板狀部38的前上緣向前方延伸,分隔氣體供給流路部27和縱向室29b、29c。縱向棒部34b從橫向棒部34b的前端,以頂端朝向前方的方式向斜下方延伸,分隔膨脹主體部29a和縱向室29b。分隔部35配置在前座用膨脹部29的區域內。分隔部35配置為,從周緣部32中的遮蔽主體部24的下緣24b側部位向上方延伸,將縱向室29b、29c之間分隔。分隔部36配置在后座用膨脹部30的區域內,具有橫向棒部36a和縱向棒部36b。橫向棒部36a從周緣部32中的遮蔽主體部24的后緣側部位向前方延伸,分隔氣體供給流路部27和膨脹主體部30b。縱向棒部36b從橫向棒部36a的前端以頂端朝向后方的方式向斜下方延伸,分隔縱向室30a和膨脹主體部30b。板狀部38位于氣體供給流路部27的下方,設置在前座用膨脹部29和后座用膨脹部30之間。板狀部38的外形形狀形成大致梯形。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板狀部38如下述所示形成,在織成遮蔽主體部24時,除了配置在與膨脹部26之間的邊界部位上的周緣部32的部位之外,與膨脹部26相同地,使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分離。然后,板狀部38除了作為與膨脹部26之間的邊界的周緣部32的部位之外,將彼此分離的一側壁部的大致整個區域切割而構成(參照圖4的括號內的剖面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板狀部38構成為,將車內側的壁部切割,壁厚為周圍的周緣部32 (非膨脹部31)的壁厚的大致一半。另外,板狀部38如下述所示形成,在織成遮蔽主體部24時,在涂層25形成后,切割車內側的壁部。即,板狀部38成為僅在車外側一面上施加涂層25的狀態。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將從該板狀部38的區域內切割下的車內側的壁部即切割部位67,轉用于連接口部50 (參照圖10)。安裝部41配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5個),從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側向上方凸出。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各安裝部41如圖8所示,由與遮蔽主體部24分體的織布形成,該織布由聚酯線或聚酰胺線等形成。安裝部41構成為帶狀,其具有安裝部主體42和從安裝部主體4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而構成的包封部43。包封部43在氣囊23 折疊收容時,包裹在折疊的遮蔽主體部24的外周側,以可以防止折疊散開。在包封部43的前端側,利用安裝托架10,形成與安裝部主體42緊固在一起的連結片44。另外,在該包封部43的長度方向側的中央附近,由縫紉線跡狀的切口構成的斷裂預定部43a沿前后方向形成,以可以在氣囊23展開膨脹時斷裂(參照圖5)。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該斷裂預定部43a在向車輛搭載時,位于折疊的遮蔽主體部24的下側。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安裝部主體42形成兩枚重疊的形狀(參照圖2)。在安裝部主體42及連結片44上,形成可以插入安裝螺栓11的通孔42a、44a。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安裝部41在疊放于遮蔽主體部24的車內側壁部26a上的狀態下,將安裝部主體42的下端側使用縫合線縫制在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中的周緣部32的部位上,從而與遮蔽主體部24連結。配置在連接口部50的前側的安裝部41,由于配置在開口 28的區域內,所以在形成縫合部位63F時與其縫合在一起,從而與遮蔽主體部24連結(參照圖5)。安裝帶46如圖4所示,形成為從遮蔽主體部24的前緣的下端附近向前方凸出的帶狀。安裝帶46由與遮蔽主體部24分體的織布形成,該織布由聚酯線或者聚酰胺線等形成。安裝帶46的根部側縫制在遮蔽主體部24的前緣中的周緣部32的部位上。安裝帶46在前端側具有安裝片部47,其經由安裝托架10和安裝螺栓11安裝在車身I側的內面板2上。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安裝片部47安裝固定在內面板2中的前柱部FP的下端附近的部位上。另外,安裝帶46配置為,在氣囊23膨脹完成時沿大致前后方向。連接口部50如圖8所示,與遮蔽主體部24分體地形成。連接口部50如圖4、5所示,從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側向上方凸出。另外,連接口部50形成為上下兩端側開口的大致筒狀,以可以使膨脹用氣體G流入遮蔽主體部24的膨脹部26內。具體地說,連接口部50形成為軸向相對于上下方向傾斜的形狀,使下端50b側朝向前方,上端50a側朝向后方。在連接口部50中,上端50a側的開口成為用于與充氣機14連接的插入用開口 51。連接口部50的下端50b側的開口與遮蔽主體部24中的氣體供給流路部27連通。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連接口部50配置在遮蔽主體部24中的前座用膨脹部29的后端附近即縱向室29b的上方。另外,連接口部50如圖7所示,使與遮蔽主體部24連通的下端50b側的緣部50c以朝向上側并與開口 28的緣部28b對齊的方式進行翻轉,而與遮蔽主體部24連結。具體地說,連接口部50的下端50b附近部位縫制在開口 28的周緣28a上。將連接口部50的下端50b側縫制在開口 28的周緣28a上的縫合部位62沿前后方向配置,位于所述的縫合部位63F、63B略上方的位置上,該縫合部位63F、63B將遮蔽主體部24的開口 28中的剩余部28c、28d閉塞(參照圖5)。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連接口部50由連接口部用材料68形成,該連接口部用材料68通過對切割遮蔽主體部24的板狀部38的區域內的車內側壁部而得到的切割部位67再次切割而構成(參照圖10)。連接口部用材料68在前緣側進行連結而形成連接口部50這樣的形狀。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連接口部50,將連接口部用材料68在其前緣側的部位處折回,以使涂層69配置在內側,由此,在進行兩次折疊的狀態下,將后緣側彼此縫制,而構成筒狀(參照圖5、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如圖4 6所示,在連接口部50內配置有內管53,其保護連接口部50及氣體供給流路部27中的連接口部附近部位。通過該內管53,可以控制流入遮蔽主體部24內的膨脹用氣體G的流入方向。內管53構成為覆蓋連接口部50的內周側的整個區域,在內部配置擴散布57。內管53為大致筒狀,配置為覆蓋從連接口部50直至氣體供給流路部27 (遮蔽主體部24)中的連接口部50下方的區域。在本 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內管53如圖4、5所示,具有下述部件而構成流入側部55,其插入連接口部50的內部;以及流出側部56,其配置在氣體供給流路部27內的連接口部50下方的區域中。流入側部55形成為與連接口部55大致相同形狀的筒狀。流入側部55與連接口部50相同地,使上下兩端側開口而構成。流出側部56形成為從流入側部55的下端向前后兩側延伸,形成前后兩端側開口的大致圓筒狀。從充氣機14噴出的膨脹用氣體G,從流出側部56的前后兩側開口 56a、56b沿前后方向側流入遮蔽主體部24的氣體供給流路部27內。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內管53由內管用材料59構成,該內管用材料59具有前緣側彼此連結且上緣側彼此連結的形狀。另外,內管53如下述所示形成,即,將該內管用材料59在上緣側折回而形成兩片重疊的形狀,并且在前緣側的部位處折回而進行兩次折疊,對除了開口部分之外的后緣側和下緣側分別進行縫制。即,內管53在整個區域上形成兩片重疊的形狀。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內管53的流入側部55的長度尺寸與連接口部50的長度尺寸相比略大。S卩,內管53構成為,使流入側部55的上端55a從連接口部50的插入用開口 51凸出。對于該流入側部55中的從插入用開口 51凸出的部位折回,而使其配置在連接口部50的外周側,在插入用開口 51的周緣上,在作為上下兩緣側的部位上進行縫制。另外,該折回的部位構成止動器55b,其用于在向車輛搭載時防止安裝托架17F的保持環部18F脫落(參照圖3、5)。擴散布57配置在內管53中的流入側部55內,以覆蓋充氣機14中的配置氣體噴出16a的小徑部16的外周側。擴散布57如圖8、12所示,形成寬度尺寸可以覆蓋充氣機14中的小徑部16的整個區域的大致帶狀。另外,擴散布57構成為,其一端側與內管53的流入側部55結合,另一端作為自由端,從自由端側包裹充氣機14的外周側,從而覆蓋氣體噴出口 16a的外周側的整個圓周。詳細地說,擴散布57構成為,可以覆蓋小徑部16的外周側大致2周半。另外,擴散布57為了無法相對于內管53的流入側部55偏移,而將配置在最外周側(流入側部55側)的卷繞I周(I個周長的量)的區域作為外周側部57a,部分縫制在流入側部55上。該外周側部57a將繞軸旋轉方向側的兩端,除了上端側之外沿軸向縫制在流入側部55上(參照圖12的B)。另外,在擴散布57中,配置在外周側部57a的內周側的卷繞I周半(I個半周長的量)的區域即內周側部57b (自由端側的部位)配置為,在沒有固定在周圍的部件上的狀態下,僅包裹在充氣機14的小徑部16的周圍。這是由于,可以使該內周側部57b相對于鄰接的外周側部57a或充氣機14的小徑部16偏移移動。另外,擴散布57中的上端側部位57c不與內管53 —起進行折回。即,擴散布57的上端側部位57c從連接口部50中的上端50a側的插入用開口 51向上方凸出(參照圖5)。另外,在擴散布57中的該上端側部位57c的區域中,在軸向側的整個區域中形成多個狹縫57d(參照圖8)。該狹縫57d用于將擴散布57的上緣(上端側部位57c)沿充氣機14的繞軸旋轉方向分割成多段。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該狹縫57d每隔半間距(half-pitch)形成。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構成內管53的內管用材料59和擴散布57由涂層布構成,該涂層布是將由聚酯線或聚酰胺線等構成的織布的表面上涂敷由硅酮等構成的涂層劑而形成的。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內管53是將內管用材料59折疊兩次而制造的,在外周面側配置涂敷面(涂層)而構成。擴散布57構成為,在充氣機14側的內周面側配置涂敷面(涂層)。下面,針對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的制造進行說明。首先,如圖9所示,在織成的氣囊用材料65的外表面側涂敷涂層劑而形成涂層25,該氣囊用材料65串聯連續且并列設置多個(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3個)遮蔽主體部66。然后,將該氣囊用材料65裁斷而形成遮蔽主體部材料66。然后,如圖10所示,將該遮蔽主體部材料66的板狀部38部位上的車內側的壁部切割,形成切割部位67。然后,將切割部位67進行切割,形成連接口用材料·68。另外,構成內管53的內管用材料59,在預先折疊兩次的狀態下,縫制擴散布57 (參照圖 12A、B)。然后,將連接口部用材料68翻轉,以使得插入用開口 51位于下方。具體地說,將連接口部用材料68在前緣側的折痕Cl的部位折回,使涂層69位于外周面側,然后進行翻轉,以使得插入用開口 51 (上端50a)位于下方,下端50b位于上方(參照圖11的A)。然后,將該翻轉狀態的連接口部用材料68,從開口 28插入遮蔽主體部材料66 (遮蔽主體部24)內部。以使緣部50c和開口 28的緣部28b對齊的方式配置連接口部用材料68,使用縫合線將下端50b附近部位縫制在開口 28的周緣28a上,形成縫合部位62 (參照圖11的B)。然后,將連接口部用材料68在縫合部位62附近的部位上折回,解除翻轉狀態(參照圖11的C、D)。此時,連接口部用材料68在折痕Cl的部位再次折回,使得涂層69位于內周面側。擴散布57如圖12的B、C所示,從內周側部57b的長度方向側的緣部側開始卷折。將構成內管53的內管用材料59以將擴散布57夾在中間的方式折回(參照圖12的C、D)。另外,一邊維持該內管用材料59的折回狀態,一邊將內管53插入開口 28的剩余部28d,從而配置為夾在連接口部用材料68之間(參照圖13的A、B)。然后,縫制開口 28的剩余部28c而形成縫合部位63F。在縫制開口 28的剩余部28d的同時,將連接口部用材料68的后緣側和內管53的后緣側縫制在一起,從氣體供給流路部27的上緣至連接口部50的后緣側形成縫合部位63B,形成連接口部50及內管53 (參照圖13的C)。然后,如圖14的A、B所示,在內管53中,將從連接口部50的插入用開口 51凸出的流入側部55的上端55a側的部位折回,配置在連接口部50的外周側。另外,將該折回部位縫制在連接口部50的上緣側和下緣側之間的部位上,形成止動器55b。然后,將安裝部41和安裝帶46縫制在遮蔽主體部24的規定部位上,而可以制造氣囊23。下面,針對本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M向車輛V的搭載進行說明。首先,將氣囊23折疊。具體地說,從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重疊而平整地展開的狀態開始,將遮蔽主體部24中的氣體供給流路部27的區域,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痕并進行蛇腹折疊,將氣體供給流路部27下方的區域以下緣24b朝向車外側卷繞的方式卷折,從而折疊遮蔽主體部24。另外,如果遮蔽主體部24的折疊完成,則將各安裝部41的包封部43包裹折疊的遮蔽主體部24的周圍。另外,將形成于包封部43的前端側上的連結片44配置為與安裝部主體42的車外側重疊。在安裝部41 (安裝部主體42及連結片44)上安裝安裝托架10,使得其間夾持連結片44和安裝部主體42。另外,在形成于安裝螺栓46的前端側上的安裝片部47上也安裝安裝托架10。將充氣機14插入連接口部50中,以使得小徑部16插入內管53的擴散布57的內周側。將前側的安裝托架17F的保持環部18F外裝在連接口部50上。將后側的安裝托架17B的保持環部18B外裝在充氣機14的主體15上,在充氣機14上安裝安裝托架17F、17B,形成氣囊組裝體。然后,將各安裝托架10、17配置在內面板2的規定位置上,利用安裝螺栓11、20安裝固定,將氣囊組裝體安裝在車身I上。然后,將從規定的充氣機動作用的控制裝置延伸出的未圖示的引線連線至充氣機14上。將前柱裝飾件4和天花板襯里5安裝在車身I上。并且,將后柱裝飾件6和中柱裝飾件7安裝在車身I上,從而可以將氣囊裝置M搭載到車輛V上。 在將氣囊裝置M搭載至車輛V后,如果充氣機14動作,則來自充氣機14的膨脹用氣體G如圖4的雙點劃線所示,流入氣囊23的遮蔽主體部24內。并且,氣囊23的遮蔽主體部24使包封部43的斷裂預定部43a斷裂,然后將由前柱裝飾件4和天花板襯里5的下緣構成的氣囊罩8推開,向下方凸出。然后,氣囊23如圖I的雙點劃線所示,進行膨脹而變大,以覆蓋車窗Wl、W2、中柱部CP、以及后柱部RP的車內側。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僅有遮蔽主體部24通過筒織而形成,安裝部41及連接口部50與遮蔽主體部24分體地形成,其中,遮蔽主體部24在將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重疊的方式平整地展開的形狀為大致長方形板狀,該安裝部41及連接口部50形成為從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向上方凸出。即,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僅沒有部分凸出部位的大致長方形狀的遮蔽主體部24,通過將由長條狀的片體形成的氣囊用材料65裁斷而形成。由此,在制造氣囊23時,可以減少氣囊用材料65產生的邊角料的量,可以使氣囊用材料65的成品率良好。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成品率良好,可以廉價地制造。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連接口部50由與遮蔽主體部24分體的布料構成。由此,作為連接口部用材料68,在使用單面具有涂層69的涂層布的情況下,可以將該涂層69配置在內周面側而形成連接口部50。如現有技術所述,在將連接口部與遮蔽主體部一體地進行筒織而形成氣囊的情況下,涂層僅在氣囊的外表面側形成。但是,由于連接口部的部位的內部流過從充氣機噴出的高溫膨脹用氣體,所以考慮到耐熱性及耐久性,則優選將涂層配置在與膨脹用氣體接觸的內周面側上。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由于將涂層69配置在內周面側而形成連接口部50,所以與現有的氣囊相比,可以提高連接口部50自身的耐熱性及耐久性。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在遮蔽主體部24的上緣24a側,形成連接口部50連結用的開口 28,連接口部50以與遮蔽主體部24連通的下端50b側的緣部50c朝向上側的方式進行翻轉,縫制在開口 28的周緣28a上,而與遮蔽主體部24連結。S卩,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將處于內外翻轉狀態的連接口部50 (連接口部用材料68)配置為,使朝向上側的下端50b側的緣部50c與開口 28的緣部28b對齊,將該緣部50c縫制在開口 28的周緣28a上,使連接口部50再次翻轉,就可以將連接口部50的下端50b側的緣部50c與遮蔽主體部24連結(參照圖11)。由此,連接口部50的下端50b側的緣部50c和開口 28的周緣28a之間的縫制作業變得容易,可以減少氣囊23的制造工時。當然,如果不考慮上述方面,則也可以不使連接口部的下端側以緣部朝向上側的方式翻轉并縫制在開口的周緣上。氣囊也可以構成為,不使連接口部的下端側翻轉,使緣部在朝向下側的狀態下與開口的周緣抵接,利用粘結劑或縫合線等將緣部與開口周緣結合。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只要將氣囊用材料65直線裁斷,就可以制造遮蔽主體部用材料66。由此,可以成品率良好地裁斷氣囊用材料6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無需如現有的將連接口部一體設置的頭部保護氣囊那樣,從氣囊用材料中裁斷部分地凸出的形狀的氣囊,可以通過直線的裁斷作業制造遮蔽主體用材料66。由此,不需要激光切割機,可以通過冷切刀進行裁斷。其結果,可以降低制造時的初始成本,同時還可以減少制造工時。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構成連接口部50的連接口部用材料68由切割部位67形成,該切割部位67是對作為遮蔽主體部24中的非膨脹部31的部位的板狀部38的車內側壁部進行切割而形成的。由此,可以在制造遮蔽主體部24時,同時制造另外形成 的連接口部用材料68。其結果,與連接口部用材料由其它基材形成的情況相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將板狀部38的部位以車內側壁部26a和車外側壁部26b分離的方式織成,僅將車內側的壁部切割而轉用于連接口部50。但是,板狀部的形狀或從板狀部切割而形成的部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板狀部的部位與其它非膨脹部相同地,形成使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結合的單片狀,將該部位進行切割而移用于連接口部。另外,也可以與本實施方式相同地,將板狀部以使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分離的方式織成,從兩側壁部切割形成連接口部或內管、安裝部等。作為一個例子,在圖15中示出氣囊23A,其將板狀部38A與其它非膨脹部相同地形成使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結合的單片狀,將該部位切割而移用于連接口部。如該氣囊23A這樣,在板狀部38A中切割連接口部用材料而形成開口 38a的情況下,可以將該開口38a通過其他的閉塞部件71進行閉塞。在上述結構的氣囊23A中,在氣囊23A膨脹完成時,即使落在保護乘客頭部的保護區域之外的非膨脹部的部位(板狀部38A的區域),也可以覆蓋車窗的車內側的整個區域。由此,即使乘客的頭部與板狀部38A的區域碰撞,也可以防止該乘客的頭部與車窗接觸。另外,在此情況下,閉塞部件71可以由無涂層布構成。如果閉塞部件71由無涂層布構成,則可以進一步降低在外周面側的整個平面上形成涂層25A的氣囊23A的制造成本,還可以使氣囊自身輕量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止氣囊23在折疊收容時折疊散開的包封部43,與安裝部41 一體地形成。并且,該包封部43,通過以包裹折疊的遮蔽主體部24的周圍的狀態下,將設置在前端側的連結片44利用將安裝部主體42安裝在車窗W1、W2的上緣側的安裝托架10而與安裝部主體42緊固在一起,從而可以防止折疊的遮蔽主體部24的折疊散開。由此,可以在向安裝部主體42安裝安裝托架10時,同時將防止氣囊23折疊散開的包封部43配置在氣囊23的周圍。其結果,無需單獨設置包封材料,可以減少制造工時及成本。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在包封部43上的在氣囊23展開膨脹時斷裂的斷裂預定部43a,位于折疊的遮蔽主體部24的下側。由此,在氣囊23的膨脹初期,在折疊的遮蔽主體部24向下方凸出以解除折疊時,可以使斷裂預定部43a迅速斷裂,可以使氣囊23迅速展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囊23中,在連接口部50內設置內管53,其覆蓋從連接口部50直至氣體供給流路部27中的連接口部50下方的區域。由此,可以保護連接口部50及遮蔽主體部24中的連接口部50附近部位(氣體供給流路部27中的連接口部50下方的區域),可以進一步提高連接口部50的耐熱性及耐久性。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內管53的內管用材料59的后緣側,與構成連接口部50的連接口用材料68的后緣側縫制在一起。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制造連接口部50的同時,內管53與后緣側縫制在一起,而與連接口部50連結。由此,與向預先制造的連接口部的內部插入內管的情況相比,制造作業容易,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及工時。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連接口部50內配置布制的內管53和擴散布57。但也可以如圖16、17所示,使用具有下述結構的氣囊23B,即,在充氣機14中連結覆蓋小徑部16周圍并延伸的擴散器74,在連接口部50B內不配置內管。該擴散器74,通過將根部側的部位鉚接在充氣機14中的本體15的前端側(小徑部16側)上,從而與充氣機14連結。另外,擴散器74的軸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時前端側閉塞。另外,在擴散器74的前端附近,在以擴散器74的軸心為中心的點對稱的2個位置上,形成使膨脹用氣體向氣囊23B (遮蔽主體部24B)內噴出的氣體噴出孔74a、74b。在圖例的情況下,氣體噴出孔74a形成在沿車內外方向對稱的2個位置上(參照圖17)。
權利要求
1.一種頭部保護氣囊,其構成為,折疊并收容在車輛的車內側的車窗上緣側,上緣側安裝固定在所述車輛的車身側,使來自充氣機的膨脹用氣體流入而展開膨脹,從而一邊從收容部位向下方凸出,一邊覆蓋所述車窗的車內側, 該氣囊具有 遮蔽主體部,其構成為在膨脹完成時覆蓋所述車窗的車內側; 多個安裝部,它們從該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向上方凸出,同時將所述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安裝在所述車窗的上緣側;以及 大致筒狀的連接口部,其從所述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向上方凸出,同時在上端側具有與所述充氣機連接用的插入用開口,使膨脹用氣體流入所述遮蔽主體部的所述膨脹部內, 所述遮蔽主體部構成為,具有膨脹部,其使膨脹用氣體流入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之間而進行膨脹;以及非膨脹部,其使膨脹用氣體不會流入內部,該遮蔽主體部通過筒織進行制造,同時以所述車內側壁部和所述車外側壁部重疊的方式平整地展開的形狀為大致長方形板狀, 所述安裝部及所述連接口部構成為,與筒織而成的所述遮蔽主體部分體地形成,并與所述遮蔽主體部連結, 在所述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形成用于連結所述連接口部的開口, 所述連接口部構成為,將與所述遮蔽主體部連通的下緣側縫制在所述開口的周緣上,從而與所述遮蔽主體部連結, 所述開口設定為,沿前后方向的開口寬度尺寸與所述連接口部的下端側部位上的前后方向寬度尺寸相比較大,并且,將所述連接口部縫制的部位的剩余部,通過使用縫合線與處于彼此重疊的狀態的所述車內側壁部和所述車外側壁部彼此縫制,從而將所述開口閉塞。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所述連接口部通過使連接口部用材料的周緣彼此縫制而構成大致筒狀, 以使所述開口的剩余部閉塞的方式將所述車內側壁部和所述車外側壁部縫制的縫合部位,直至所述連接口部為止連續形成,以將所述連接口部用材料的周緣彼此縫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所述連接口部通過使所述連接口部用材料在進行兩次折疊的狀態下將周緣彼此縫制,從而構成大致筒狀。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所述連接口部通過使所述連接口部用材料在進行兩次折疊的狀態下將后緣側彼此縫制,從而構成大致筒狀, 在所述連接口部的后方,以使所述開口閉塞的方式將所述車內側壁部和所述車外側壁部縫制的縫合部位,直至所述連接口部的后緣側為止連續形成,以將所述連接口部的后緣縫合。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在所述連接口部內設置內管,其覆蓋從所述連接口部直至所述遮蔽主體部中的所述連接口部下方的區域。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所述連接口部通過使所述連接口部用材料在進行兩次折疊的狀態下將周緣彼此縫制,從而構成大致筒狀, 所述內管通過使內管用材料在進行兩次折疊的狀態下將周緣彼此縫制,從而構成大致筒狀, 以使所述開ロ的剰余部閉塞的方式將所述 車內側壁部和所述車外側壁部縫制的縫合部位,直至所述連接ロ部為止連續形成,以將所述連接ロ部用材料的周緣彼此縫合, 在形成該縫合部位吋,與所述內管的周緣彼此縫制在一起。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所述連接ロ部通過使所述連接ロ部用材料在進行兩次折疊的狀態下將后緣側彼此縫制,從而構成大致筒狀, 所述內管通過使內管用材料在進行兩次折疊的狀態下將后緣側彼此縫制,從而構成大致筒狀, 在所述連接ロ部的后方,以使所述開ロ閉塞的方式將所述車內側壁部和所述車外側壁部縫制的縫合部位,直至所述連接ロ部的后緣側為止連續形成,以將所述連接ロ部的后緣縫合, 在形成該縫合部位時,與所述內管的后緣側彼此縫制在一起。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所述連接ロ部以將與所述遮蔽主體部連通的下緣側朝向上側的方式進行翻轉,縫制在所述開ロ的周緣上,而與所述遮蔽主體部連結。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構成所述連接ロ部的連接ロ部用材料,是從所述遮蔽主體部中的非膨脹部的部位進行切割而形成的。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所述安裝部具有安裝部主體和從該安裝部主體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帯狀的包封部而構成,將所述安裝部主體的下端側與所述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結合, 所述包封部構成為,在遠離所述安裝部主體的前端側上配置連結片,同時,所述包封部具有在所述氣囊展開膨脹時可以斷裂的斷裂預定部,該連結片通過將所述安裝部主體安裝在所述車窗上緣側的安裝托架而與所述安裝部主體緊固在一起,所述包封部包裹在折疊的所述遮蔽主體部的外周側,以可以防止氣囊在折疊收容時的折疊散開。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在向車輛搭載時,所述斷裂預定部位于折疊的所述遮蔽主體部的下側。
1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頭部保護氣囊, 構成所述連接ロ部的連接ロ部用材料,由單面具有涂層的涂層布形成,將所述涂層配置在內周面側而形成連接ロ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頭部保護氣囊,其通過筒織進行制造,同時以車內側壁部和車外側壁部重疊的方式平整地展開的形狀為大致長方形板狀,該頭部保護氣囊具有遮蔽主體部,其構成為在膨脹完成時覆蓋車窗的車內側;多個安裝部,它們從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向上方凸出,同時將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安裝在車窗的上緣側;以及大致筒狀的連接口部,其從遮蔽主體部的上緣側向上方凸出,同時使膨脹用氣體流入遮蔽主體部內。安裝部及連接口部與筒織的遮蔽主體部分體形成,與遮蔽主體部連結。
文檔編號B60R21/213GK102729945SQ20121019707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08年10月3日
發明者末光泰三, 落合康雄 申請人:豐田合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