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車架線束布線方法及其車架線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汽車上的線束及線束的布線方法,尤其涉及一種車架線束布線方法及其車架線束。屬于汽車電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線束是指用于連接整車電器部件使其實現(xiàn)電氣功能的導線集合。車架線束是指布置在車架上,用于連接底盤上各種電器部件的線束。車架一般由左、右縱梁和若干根橫梁組成,整車電器一般分為駕駛室電器及底盤電器兩部 分,駕駛室線束用于連接駕駛室電器,車架線束用于連接底盤電器。左右駕駛室線束與車架線束在駕駛室前圍附近各自對接,以保證整車電器正常工作,實現(xiàn)整車電氣功能。目前商用車車架線束都采用“n”型布線,8卩車架線束在左縱梁與第一橫梁連接處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連接位于車架左側(cè)的電器,另一部分連接位于車架右側(cè)的電器;所有的底盤電器都直接連接在車架線束上;車架線束通過在某一位置粘貼紅色膠帶的方式明確布線基準。中國專利申請公布號CN 101722908A,申請公布日為2010年6月9日的發(fā)明公布的一種客車發(fā)動機電控線束安裝組合,即采用的這種“ n ”型布線方法,其包括E⑶和E⑶線束組,儀表盤和儀表盤線束組,所述ECU安裝在駕駛室右側(cè),所述ECU線束組的首端連接該腳的接線端子,該ECU線束組經(jīng)客車右前圍過孔穿過前圍后,再依次經(jīng)過第一橫梁和左縱梁,并經(jīng)左縱梁的側(cè)壁穿出,即ECU線束組的尾端連接在發(fā)動機上;儀表盤線束組的首端連接伩表盤,該儀表盤線束組客車左前圍過孔穿過前圍后,再依次經(jīng)過第一橫梁和左縱梁,并經(jīng)左縱梁的側(cè)壁穿出,該伩表盤線束組的尾端連接在發(fā)動機上。當車架線束采用這種“n”型布線方法時,存在以下缺點1、底盤第一橫梁附近的空間比較狹小,對車架線束的裝配有較多限制,附近任何零部件結(jié)構(gòu)狀態(tài)變化都可能導致線束無法正常裝配,使得車架線束的布線不夠靈活;2、線束經(jīng)過左縱梁、第一橫梁和右縱梁,由于線束是軟體結(jié)構(gòu),易彎曲,穩(wěn)定性差,因此在第一橫梁和左、右縱梁連接處確定線束布線基點的時候比較困難,只好利用紅色膠帶在此處作標記,作為布線基準,操作較復雜,該布線基準在裝配線束時,易在車前后方向上即沿縱梁產(chǎn)生竄動和窩折,從而造成裝配基準與設計基準不易統(tǒng)一,容易導致裝配誤差。3、所有底盤電器直接與車架線束連接容易導致重復設計工作,浪費設計人員時間和精力,通用性較差。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第一個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車架線束布線空間小,安裝不方便,裝配基準難統(tǒng)一,誤差率高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布線方便、靈活,裝配誤差小的車架線束布線方法。本發(fā)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車架線束,它通用性好,不易發(fā)生竄動和窩折。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第一個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車架線束的布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按車架線束上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通過第二橫梁相連接的布線方式,計算出底盤上各電器之間連接導線的長度,并按長度分別截取出各導線,在各導線的兩端對應安裝線束接頭;
b.以車架上的第二橫梁與左縱梁的連接處,或者第二橫梁與右縱梁的連接處作為布線基準,按各導線在左縱梁、右縱梁和第二橫梁上分布的長度分別找出導線上的布線基準點位置,將各導線上的布線基準點位置集合至一點,構(gòu)成線束基準點,并以線束基準點為基準,按各導線在左縱梁、右縱梁和第二橫梁上的走向,將各導線集合成束,加裝保護套,以構(gòu)成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
c.用線束固定件將所述的線束基準點固定在所述的布線基準上,將左縱梁線束固定在左縱梁的側(cè)壁上,將右縱梁線束分別固定在第二橫梁的側(cè)壁和右縱梁的側(cè)壁上,或者將右縱梁線束固定在右縱梁的側(cè)壁上,將左縱梁線束分別固定在第二橫梁的側(cè)壁和左縱梁的側(cè)
壁上。步驟a中還包括,在安裝線束接頭后,對各導線進行電氣檢測。步驟b中,所述的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上對應變速箱、掛車閥和后處理系統(tǒng),分別設置有變速箱線束分支、掛車閥線束分支和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步驟c中,所述的線束固定件包括支架、扎帶和固定卡。步驟b中,駕駛室中方向盤左置時,以第二橫梁與左縱梁的連接處作為所述的布線基準,駕駛室中方向盤右置時,以第二橫梁與右縱梁的連接處作為所述的布線基準,所述的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在布線基準處呈T型直角連接。步驟c中,所述的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分別固定在左縱梁和右縱梁的內(nèi)側(cè)壁上,所述左縱梁線束的一端穿過設置在左縱梁上的過梁孔,固定在駕駛室前圍的左側(cè);所述右縱梁線束的一端穿過設置在右縱梁上的過梁孔,固定在駕駛室前圍的右側(cè)。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第二個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車架線束,包括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所述的右縱梁線束在車架的第二橫梁與左縱梁連接位置與左縱梁線束相連接,或者所述左縱梁線束在車架的第二橫梁與右縱梁連接位置與右縱梁線束相連接。所述的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上對應變速箱、掛車閥和后處理系統(tǒng),分別設置有變速箱線束分支、掛車閥線束分支和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所述的左縱梁線束上設置有掛車閥線束分支和變速箱線束分支,所述的右縱梁線束上設置有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或者所述的左縱梁線束上設置有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所述的右縱梁線束上設置有掛車閥線束分支和變速箱線束分支。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I、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新的“H”型車架線束及布線方法,避免了因第一橫梁裝配空間不足,解決了布線裝配基準與設計基準發(fā)生偏離或錯位產(chǎn)生較大誤差的問題,使布線基準和設計基準易于統(tǒng)一,車架線束布線方式更加靈活。2、本發(fā)明一種車架線束在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上對應各區(qū)域分別設置模塊線束分支,這樣就不用將電器直接連接到左縱梁線束和右縱梁線束上,當整車配置發(fā)生一定變化時,可以通過更換相關模塊線束確保電氣功能實現(xiàn),解決了零件位置變化導致的線束無法裝配問題,可避免設計人員的重復勞動。
3、本發(fā)明一種車架線束布線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車架線束布線基準,由于左縱梁或是右縱梁與第二橫梁連接處機械結(jié)構(gòu)都呈T型直角,左縱梁與第二橫梁或是右縱梁與第二橫梁可以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上起到定位及限位作用,線束不易發(fā)生竄動及窩折用,可使線束的布線裝配和設計基準達到一致,減小裝配誤差。
圖I是本發(fā)明第一種車架線束的布線示意圖。圖2是圖I中底盤電器間導線的布線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第二種車架線束的布線示意圖。
圖中左縱梁線束1,右縱梁線束2,左縱梁3,掛車閥線束分支4,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5,變速箱線束分支6,第二橫梁7,右縱梁8,第一橫梁9,布線基準A,發(fā)電機至布線基準A的線段長度L1+L2+L3,電磁閥至布線基準A的線段長度L4,起動機至布線基準A的線段長度L5+L6。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jié)合
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參見圖1,圖2,圖3,一種車架線束的布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車架線束上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通過第二橫梁7相連接的布線方式,計算出底盤上各電器之間連接導線的長度,并按長度分別截取出各導線,在各導線的兩端對應安裝線束接頭;
b.以車架上的第二橫梁7與左縱梁3的連接處,或者第二橫梁7與右縱梁8的連接處作為布線基準A,按各導線在左縱梁3、右縱梁8和第二橫梁7上分布的長度分別找出導線上的布線基準A點位置,將各導線上的布線基準A點位置集合至一點,構(gòu)成線束基準點,并以線束基準點為基準,按各導線在左縱梁3、右縱梁8和第二橫梁7上的走向,將各導線集合成束,加裝保護套,以構(gòu)成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 ;
c.用線束固定件將所述的線束基準點固定在所述的布線基準A上,將左縱梁線束I固定在左縱梁3的側(cè)壁上,將右縱梁線束2分別固定在第二橫梁7的側(cè)壁和右縱梁8的側(cè)壁上,或者將右縱梁線束2固定在右縱梁8的側(cè)壁上,將左縱梁線束I分別固定在第二橫梁7的側(cè)壁和左縱梁3的側(cè)壁上。步驟a中還包括,在安裝線束接頭后,對各導線進行電氣檢測。以保證各導線的電氣連接的質(zhì)量。參見圖1,圖2,將車架線束在第二橫梁9與左縱梁4連接處的分支位置作為布線基準A。以接發(fā)電機、起動機、電磁閥線束分支為例,說明車架線束的布線方法打開整車3D模型,分別找到第二橫梁9與左縱梁4連接處10即布線基準A、發(fā)電機接口、起動機接口、電磁閥接口的坐標位置,分別測量發(fā)電機至布線基準A的線段長度L1+L2+L3,電磁閥至布線基準A的線段長度L4,起動機至布線基準A的線段長度L5+L6。這時發(fā)電機至起動機間的導線長度應為L1+L2+L3+L5+L6,這段導線布線基準A的點位是從導線的一端量取L1+L2+L3,或L5+L6的長度即為布線基準A點的位置;起動機至電磁閥間的導線長度為L4+L5+L6,這段導線上布線基準A的點位是由導線的一端量取長度L5+L6,或量取長度L4即找到布線基準A點的位置;發(fā)電機至電磁閥間的導線長度為L1+L2+L3+ L4,這段導線上布線基準A的點位是從導線的一端量取長度L5+L6或L4即找到布線基準A點的位置。將上述導線上的布線基準A按布線基準至兩端電器之間的走向長度對應擺放,即各導線上的布線基準A的點位可合攏成一點。車架上的各導線可按前述方法確定出布線基準A點位,并將各導線上的布線基準A點位集合至一點,構(gòu)成線束基準點,并以線束基準點為基準,按各導線在左縱梁3、右縱梁8和第二橫梁7上的 走向,將各導線集合成束,加裝保護套,以構(gòu)成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 ;以完成車架線束的生產(chǎn)制作。再用線束固定件將所述車架線束上的線束基準點固定在所述車架上的布線基準A上,將左縱梁線束I固定在左縱梁3的側(cè)壁上,將右縱梁線束2分別固定在第二橫梁7的側(cè)壁和右縱梁8的側(cè)壁上。車架上布線基準A處的機械結(jié)構(gòu)呈T型直角,裝配線束時,首先利用扎帶、線卡、支架等零件將車架線束的線束基準點固定在車架上的布線基準A的位置,線束基準點在布線基準A固定以后,線束基準點在第二橫梁9及左縱梁4的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上均可起到定位及限位作用,線束不易發(fā)生竄動及窩折,有利于設計基準和裝配基準達到一致,極大地減小了裝配誤差。當車架線束使用本發(fā)明提供的布線方法進行布線后,可提高車架線束的布線靈活性、降低裝配誤差率,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步驟b中,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上對應變速箱、掛車閥和后處理系統(tǒng),分別設置有變速箱線束分支6、掛車閥線束分支4和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5。步驟c中,所述的線束固定件包括支架、扎帶和固定卡。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在布線基準A處呈T型直角連接。所述的布線基準A可以設置在第二橫梁7與左縱梁3的連接處,也可以設置在第二橫梁7與右縱梁8的連接處。參見圖1,圖2,步驟b中,駕駛室中方向盤左置時,最好以第二橫梁7與左縱梁3的連接處作為所述的布線基準A。當然也可以第二橫梁7與右縱梁8的連接處作為所述的布線基準A。參見圖3,步驟b中,駕駛室中方向盤右置時,最好以第二橫梁7與右縱梁8的連接處作為所述的布線基準A。當然也可以第二橫梁7與左縱梁3的連接處作為所述的布線基準A。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在布線基準處呈T型直角連接。右縱梁3和左縱梁4前端各有一個長圓孔,右縱梁線束I和左縱梁線束2分別穿過長圓孔通過導向支架在駕駛室前圍附近分別與左右駕駛室線束對接;即步驟c中,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分別固定在左縱梁3和右縱梁8的內(nèi)側(cè)壁上,所述左縱梁線束I的一端穿過設置在左縱梁3上的過梁孔,固定在駕駛室前圍的左側(cè);所述右縱梁線束2的一端穿過設置在右縱梁8上的過梁孔,固定在駕駛室前圍的右側(cè)。車架線束在縱梁內(nèi)側(cè)利用支架及扎帶捆扎固定。一種車架線束,包括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所述的右縱梁線束2在車架的第二橫梁7與左縱梁3連接位置與左縱梁線束I相連接,或者所述左縱梁線束I在車架的第二橫梁7與右縱梁8連接位置與右縱梁線束2相連接。車架線束整體走向呈“H”型。用于連接底盤電器的車架線束由右縱梁線束I和左縱梁線束2共同組成一個整體。左右駕駛室線束與車架線束在駕駛室前圍附近各自對接,以保證整車電器正常工作,實現(xiàn)整車電氣功能。車架線束在第二橫梁9與左縱梁4連接處10分為兩部分,或者在第二橫梁9與左縱梁4連接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左縱梁線束1,用于連接車架左側(cè)的電器,另一部分為右縱梁線束2,用于連接車架右側(cè)的電器。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上對應變速箱、掛車閥和后處理系統(tǒng),分別設置有變速箱線束分支6、掛車閥線束分支4和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5。單獨設計掛車閥模塊線束,將安裝在掛車閥支架上的電器連接起來;單獨設計變速箱模塊線束,將安裝在變速箱上的電器連接起來;單獨設計后處理模塊線束,將安裝在后處理系統(tǒng)上的電器連接起來。三個模塊線束分別與車架線束中掛車閥線束分支6、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7、變速箱線束分支8連接,實現(xiàn)三個區(qū)域內(nèi)電器件正常工作。參見圖1,圖2,當駕駛室中方向盤左置時,即對于左舵車,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上設置有掛車閥線束分支4和變速箱線束分支6,所述的右縱梁線束2上設置有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5。參見圖3,當駕駛室中方向盤右置時,即對于右舵車,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上設置有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5,所述的右縱梁線束2上設置有掛車閥線束分支4和變速箱線束分支6。以上線束分支的設置,分別可以連接相應的底盤電器,簡化了車架線束的設計和 布線安裝,解決了因零件位置變化導致的線束無法裝配問題,增強了車架線束對多種底盤電器的適應性,提高了車架線束的通用性,也便于底盤電器的檢修和更換。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車架線束,包括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縱梁線束(2)在車架的第二橫梁(7)與左縱梁(3)連接位置與左縱梁線束(I)相連接,或者所述左縱梁線束(I)在車架的第二橫梁(7)與右縱梁(8)連接位置與右縱梁線束(2)相連接。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車架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和右縱梁線束(2)上對應變速箱、掛車閥和后處理系統(tǒng),分別設置有變速箱線束分支(6)、掛車閥線束分支(4)和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5)。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車架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上設置有掛車閥線束分支(4)和變速箱線束分支(6),所述的右縱梁線束(2)上設置有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5),或者所述的左縱梁線束(I)上設置有后處理系統(tǒng)線束分支(5),所述的右縱梁線束(2 )上設置有掛車閥線束分支(4 )和變速箱線束分支(6 )。
全文摘要
一種車架線束布線方法及其車架線束,屬于汽車電器技術領域。其布線方法包括a.按左縱梁線束(1)通過第二橫梁(7)相連接的布線方式,分別截取出各導線,安裝線束接頭;b.以車架上的第二橫梁(7)與左縱梁(3)的連接處作為布線基準(A),將各導線上的布線基準(A)點位置集合至一點,以構(gòu)成左縱梁線束(1)和右縱梁線束(2);c.用線束固定件將車架線束對應固定。其車架線束所述的右縱梁線束(2)在車架的第二橫梁(7)與左縱梁(3)連接位置與左縱梁線束(1)相連接。布線基準(A)的設置定位限位作用明顯,線束不易發(fā)生竄動及窩折,統(tǒng)一了布線和設計基準,減小了裝配誤差。
文檔編號B60R16/02GK102673494SQ201210161940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5月23日
發(fā)明者劉壯, 劉昶, 黃懿 申請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