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的車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動兩輪車等車輛的車輪。
背景技術:
目前公開一種線福輪(wire spoke wheel)(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其在輪轂上設置凸緣部,使輻條卡合在該凸緣部上,并且在凸緣部的端部安裝了剎車盤。(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11-348501號公報但是,在上述的線輻輪中,用于安裝剎車盤等盤部件的輪轂部被一體形成在支承輻條的凸緣部上。為了確保剎車盤的安裝剛性,需要厚重地形成凸緣部以及輪轂部,因此存在輪轂的軸向的尺寸變大并且車輪的整體重量增加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設計的,提供一種可以減小輪轂的軸向的尺寸并且降低重量的車輛的車輪。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技術方案I所述的發明為一種車輛的車輪,其具有輪轂
(40),其旋轉自如地安裝于在搖臂(9)上設置的車軸;輪圈(42),在其上安裝輪胎(43);以及輻條(41),其將所述輪圈(42)連結于所述輪轂(40),所述車輛的車輪在所述輪轂(40)的軸向端部側具備向徑向外側擴展的凸緣部
(46),在該凸緣部(46)的軸向的至少一側安裝有盤部件(31),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40)具有盤部件安裝部(70),多個盤部件安裝部(70)以規定的間隔形成在所述凸緣部
(46)的外周,并且向所述凸緣部(46)的徑向外側突出;以及輻條底座(56),多個輻條底座(56)以規定的間隔形成在所述凸緣部(46)的軸向內偵彳,并且朝向所述凸緣部(46)的徑向內側突出,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在所述凸緣部(46)的圓周方向上形成在所述輻條底座
(56)之間。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所述的發明中,在所述凸緣部
(46)的圓周剖面觀察時,在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的圓周方向邊緣部(72)的延長線上形成所述輻條底座(56)。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或者2所述的發明中,在所述凸緣部(46)的圓周剖面觀察時,所述輻條底座(56)被形成為在所述凸緣部(46)的徑向內側具有頂點的三角形狀,在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的圓周方向邊緣部(72)的延長線上配置所述輻條底座(56)的三角形狀的斜面部(60)。
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發明中,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的至少一部分從所述輻條(41)之間進入車軸向內側,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隨著趨向車軸向內側而變小地形成。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發明中,在軸向上,所述輻條底座(56)和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重疊。發明效果根據技術方案I所述的發明,在凸緣部的圓周方向上,盤部件安裝部被配置成夾在輻條底座之間,由此,向凸緣部的徑向內側突出的輻條底座被配置在如下位置所述位置是剎車制動力或者鏈輪驅動力被輸入給盤部件安裝部而有圓周方向的應力施加的部分,由于有應力施加的部分的凸緣部被厚壁化,所以與現有的車輪相比,有可以將輻條底座之外的部分薄壁化來降低重量并且同時確保凸緣部剛性的效果。
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除技術方案I的效果之外,由于可以通過輻條底座有效地支承盤部件安裝部的應力集中的位置,所以有可以有效地確保凸緣部的剛性并且降低重量的效果。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除技術方案I或者2的效果之外,由于成為通過輻條底座的三角形狀的斜面部來支承盤部件安裝部的應力集中的邊緣部的形狀,所以有可以實現進一步的重量的降低并且可以確保充分的剛性的效果。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除技術方案I至3中任意一項的效果之外,盤部件安裝部隨著趨向車軸向內側而變小地被形成,由此,即使在輻條間比較狹窄的情況下,由于可以使盤部件安裝部從輻條間進入輪轂軸向內側,所以有可以增加盤部件安裝部的厚度并且可靠地提高剛性的效果。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除技術方案I至4中任意一項的效果之外,輻條底座和盤部件安裝部在軸向上重疊,由此,有可以防止輪轂的軸向的尺寸大型化的效果。
圖I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的車輛的后輪的右側視圖;圖2是從內側看上述后輪的剎車盤側的輪轂的立體圖;圖3是從外側看上述后輪的剎車盤側的輪轂的立體圖;圖4是上述后輪的剎車盤側的凸緣部的圓周剖面圖;圖5是從徑向外側看上述后輪的局部剖面圖;圖6是沿圖2的A-A線的剖面圖。圖中I-后輪(車輪);9-搖臂(車身);31-剎車盤(盤部件);40-輪轂;41-輻條;42-輪圈;43-輪胎;
46-凸緣部;56-福條底座;60-斜面部;70-盤部件安裝部;72-傾斜面(圓周方向邊緣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且,以下的說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只要無特殊記載就與以下說明的車輛中的方向相同。此外,在以下說明中使用的圖中部位示出了表示車輛前方的箭頭FR、表示車輛左方的箭頭LH、表示車輛上方的箭頭UP。
如圖I所示,該實施方式的車輛的車輪呈機動兩輪車的后輪的樣態,被軸支承于搖臂9的后部。搖臂9的前端部被樞軸托架12支承,所述樞軸托架12被一體設置在車輛的主架11的后部下側。在該樞軸托架12和從主架11的后部后側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座椅軌道(未圖示)之間,向后上方傾斜地延伸有左右一對的支承管19,在左右支承管19的后端部和搖臂9的左右臂部件9a、9b之間,分別以前傾姿勢安裝有左右一對的后緩沖部28。后緩沖部28具有螺旋彈簧28a ;桿式的減震器28b,其配置于該螺旋彈簧28a的內側;以及第一彈簧座28c和第二彈簧座28d,它們分別配置于該減震器28b的兩端側并且支承螺旋彈簧28a的上下端部。減震器28b例如以圓筒狀的氣缸筒為下側、以從在氣缸筒內往復運動的活塞延伸的棒狀的活塞桿為上側,且以其長度方向相對于鉛直方向越往上側越靠近前側的方式被傾斜配置。在減震器28b的上端部設置有相對于支承管19的上連結部28e,在減震器28b的下端部設置有相對于搖臂9的下連結部28f。在上連結部28e —體地設有支承螺旋彈簧28a的上端部的第一彈簧座28c,在氣缸筒的下部外周一體地設有支承螺旋彈簧28a的下端部的第二彈簧座28d。在后緩沖部28的下部后側,設置有封入減震器28b內的工作油或壓縮氣體等的副罐29。副罐29呈圓筒狀的外形,在后緩沖部28的后方與后緩沖部28大致平行地設置。在下連結部28f的斜后上方一體設置有罐支架29a,在該罐支架29a的前端側固定副罐29的下端部。搖臂9被構成為一體地具有左右一對的臂部件9a、9b和連結臂部件9a、9b的前部間的橫梁9c。在左右臂部件9a、9b的后部,經沿車寬方向配置的后軸(rear axle) 10支承后輪I。搖臂9的前端部通過沿車寬方向的樞軸9d以可以上下搖動的方式被樞軸支承在樞軸托架12上。在搖臂9的右臂部件9a的后部和后輪I之間配置有固定在后輪I的右側的剎車盤31以及夾壓該剎車盤31的剎車制動鉗(caliper) 32。主要通過所述剎車盤31和剎車制動鉗32構成后盤剎車。剎車制動鉗32隔著制動鉗托架33被軸支承于后軸10上,制動鉗托架33以及剎車制動鉗32經扭力桿(torque rod) 34與橫梁9c連結,從而不能進行繞后軸10中心的旋轉。
后盤剎車為液壓式,對應于來自剎車踏板等操作件的輸入而使主缸工作(都省略圖示),將由主缸產生的液壓經剎車配管35傳遞到剎車制動鉗32,由此利用在剎車制動鉗32內保持的左右一對的剎車墊來夾壓剎車盤31。從主缸向剎車制動鉗32延伸的剎車配管35 (剎車軟管),在側視時以沿扭力桿34的上表面的方式圍繞,并且通過多個(3個)保持夾子38a、38b、38c被保持在該扭力桿34的上表面側。后軸10由長的分段螺栓形成,通過將左右臂部件9a、9b以及配置于它們之間的后輪I從左方向右方貫通,并將車軸螺母(axle nut)擰入并擰緊在向右臂部件9a的右方突出的螺紋軸上,由此在左右臂部件9a、9b間軸支承后輪I。在搖臂9的左臂部件9b的后部和后輪I之間,配置有伴隨于發動機的運轉而驅動旋轉的從動鏈輪39 (driven sprocket)(參照圖2、圖4)。從動鏈輪39通過環狀的驅動鏈條與配置于發動機后部左側的驅動鏈輪(drive sprocket)協同動作(都未圖示)。由所述的從動鏈輪39、驅動鏈輪以及驅動鏈條構成可以進行后輪I以及發動機間的動力傳遞的鏈 條式傳動機構。后輪I被構成為具有輪轂40,其旋轉自如地安裝于搖臂9 ;輪圈42,其經輻條41與該輪轂40連結;以及輪胎43,其安裝于該輪圈42。如圖2 圖5所示,輪轂40被構成為具有輪轂主體部45,其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以及凸緣部46、47,其在該輪轂主體部45的軸向兩外側立起設置且向徑向外側擴展。在此,在輪轂主體部45的兩端部分別壓入固定左右一對的滾珠軸承的外圈,后軸10的軸部以可以插拔的方式被插通在該左右滾珠軸承內。凸緣部46支承配置于車輛右側的輻條41的基部側,并且支承剎車盤31。凸緣部46在其輪轂軸向(換言之,車寬方向)內側具有凹曲面50,所述凹曲面50相比于輪轂主體部45的端部稍微從輪轂軸向內側向徑向外側立起。進而,凸緣部46具有從凹曲面50的外緣朝向徑向外側且輪轂軸向外側彎曲形成的凸曲面51,在該凸曲面51的徑向外側的最外部具有向軸向外側延伸的平面52。另一方面,在凸緣部46的輪轂軸向外側,分別形成呈曲面的一般面55和支承輻條41的基部的輻條底座56。一般面55從輪轂主體部45向徑向外側立起并且形成為朝向輪轂軸向外側的凹曲面。輻條底座56從一般面55突出形成,且在凸緣部46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有多個(例如,8個左右)。輻條底座56呈在凸緣部46的徑向內側具有頂點的三角形狀,更具體地說,輻條底座56的沿凸緣部46的圓周方向的截面(參照圖4)呈具有兩個斜面部60的大致三角形狀。在輻條底座56上形成有從各斜面部60貫通到凸緣部46的凸曲面51的貫通孔57。當輻條41從端部側被插通到這些貫通孔57中時,在輻條41的基部側形成的頭部41a被卡在貫通孔57的周緣的斜面部60上。另一方面,插通到相同的輻條底座56中的輻條41,在凸緣部46的徑向外側,與在彼此分開的方向上延伸且分別插通到相鄰的輻條底座56中的輻條41交叉,端部側分別通過螺紋接套(nipple) 58與輪圈42連結。凸緣部47支承位于車輛左側的輻條41的基部側,并且支承從動鏈輪39。凸緣部47形成為朝向輪轂軸向外側而擴徑,在其外緣,在圓周方向上以規定的間隔形成有向輪轂軸向外側突出的多個鏈輪安裝部47a。上述的從動鏈輪39的安裝部(未圖示)通過螺釘47b被緊固在該鏈輪安裝部47a上。但是,在支承上述的剎車盤31的凸緣部46的外周,在圓周方向上輻條底座56間的位置上,朝向徑向外側突出形成有用于固定剎車盤31的多個(例如,4個左右)盤部件安裝部70。這些盤部件安裝部70沿凸緣部46的外周以規定的間隔(例如,等間隔)分開配置,且形成為軸向外側面與凸緣部46的輪轂軸向外側的面大致處于同一平面。并且,在軸向上以重疊的方式形成輻條底座56和盤部件安裝部70。如圖4所示,盤部件安裝部70形成為越到徑向外側則前端越細,并且分別具有凹曲面71,其從圓周方向兩側逐漸立起;傾斜面(圓周方向邊緣部)72,其與這些凹曲面71相連并且向徑向外側延伸;以及凸曲面73,其在端部側連接這些傾斜面72彼此。在一對傾斜面72的延長線(圖4中,由虛線表示)上,配置有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截面三角形狀的輻條底座56,并且傾斜面72的延長線和輻條底座56的斜面部60重合配置。在各盤部件安裝部70上,分別形成在輪轂軸向貫通的固定用的螺紋孔,剎車盤31,更具體地說是向內周側突出的安裝部31a經螺釘B被緊固在盤部件安裝部70上。
如圖2、圖5、圖6所示,盤部件安裝部70的輪轂軸向內側的角部以曲面被倒角,由此,隨著趨向輪轂軸向內側,其寬度以及高度尺寸稍微變小。并且,盤部件安裝部70被配置在如下位置所述位置是至少被倒角的部分將從相鄰的輻條底座56延伸的輻條41彼此交叉的交叉部C的徑向內側橫切的位置。因此,在交叉部C的徑向內側,通過輻條41劃分出大致三角形的區域,并且配置盤部件安裝部70,使得至少盤部件安裝部70的被倒角的部分從輪轂軸向外側朝向內側將該大致三角形的區域橫切。因此,根據上述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的后輪1,在凸緣部46的圓周方向上,盤部件安裝部70被配置成夾在輻條底座56之間,由此,向凸緣部46的徑向內側突出的輻條底座56被配置在剎車制動力被輸入給盤部件安裝部70而施加圓周方向的應力的部分上,由于應力施加的部分的凸緣部46被厚壁化,所以與現有的車輪相比,可以使輻條底座56之外的部分薄壁化從而降低重量,并且同時可以確保凸緣部46的剛性。此外,在盤部件安裝部70的輪轂軸向內側未配置輻條41,由此,可以在輪轂軸向的內側使厚度增加,并且可以提高盤部件安裝部70的剛性,所以與在輪轂軸向外側使盤部件安裝部70的厚度增加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小輪轂40的軸向的尺寸。并且,由于通過在盤部件安裝部70的傾斜面72的延長線上形成輻條底座56,從而可以通過凸緣部46的輻條底座56的三角形狀的斜面部60來支承盤部件安裝部70的應力集中的位置,所以可以有效地確保凸緣部46的剛性并且降低重量。進而,由于通過在盤部件安裝部70的傾斜面72的延長線上形成輻條底座56的斜面部60,從而可以通過輻條底座56來有效地支承盤部件安裝部70的應力集中的部分,所以可以實現進一步的重量的降低,并且可以確保凸緣部46的充分的剛性。此外,由于通過對盤部件安裝部70進行倒角,從而隨著趨向輪轂軸向內側而變小地形成,所以即使在輻條底座56間或輻條41間比較狹窄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盤部件安裝部70從輻條41間進入輪轂軸向內側,其結果是,可以使盤部件安裝部70的厚度增加并且可靠地提聞剛性。并且,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構成,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設計變更。
例如,可以適用于不是左右一對而是具有單一的主架以及樞軸架的跨騎型電動車輛。在此,所謂上述的跨騎型電動車輛,是指包含可以跨過車身而乘車的所有車輛,不僅包含機動兩輪車 (包含帶原動機自行車以及小摩托型車輛),也包含三輪的車輛(除前一輪且后兩輪之外,也包含前兩輪且后一輪的車輛)以及四輪的車輛。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形成8個輻條底座56、4個盤部件安裝部70的情況,但是,輻條底座56或盤部件安裝部70的數量并不限定于這些數量,只要對應于輻條41數或剎車盤31的直徑等而適當設定就可以。進而,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安裝剎車盤31的一側的凸緣部46的盤部件安裝部70的構成,但是,盤部件并不限定于剎車盤31,例如,也可以是盤狀的從動鏈輪39。即,可以在安裝有從動鏈輪39的一側的凸緣部47上形成上述的構成的盤部件安裝部70并且緊固從動鏈輪39。此外,說明了在右側設置剎車盤31、在左側設置從動鏈輪39的情況,但是,也可以令這些剎車盤31以及從動鏈輪39的配置左右相反。此外,以機動兩輪車的后輪I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后輪1,也可以適用于安裝有盤部件的前輪。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的車輪,其具有 輪轂(40),其旋轉自如地安裝于搖臂(9); 輪圈(42),在其上安裝輪胎(43);以及 輻條(41),其將所述輪圈(42)連結于所述輪轂(40), 所述車輛的車輪在所述輪轂(40)的軸向端部側具備向徑向外側擴展的凸緣部(46),在該凸緣部(46)的軸向的至少一側安裝有盤部件(31), 其特征在于, 所述輪轂(40)具有 盤部件安裝部(70),多個盤部件安裝部(70)以規定的間隔形成在所述凸緣部(46)的外周,并且向所述凸緣部(46)的徑向外側突出;以及 輻條底座(56),多個輻條底座(56)以規定的間隔形成在所述凸緣部(46)的軸向內側,并且朝向所述凸緣部(46)的徑向內側突出, 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在所述凸緣部(46)的圓周方向上形成在所述輻條底座(56)之間。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輛的車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緣部(46)的圓周剖面觀察時,在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的圓周方向邊緣部(72)的延長線上形成所述輻條底座(56)。
3.如權利要求I或者2所述的車輛的車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緣部(46)的圓周剖面觀察時,所述輻條底座(56)被形成為在所述凸緣部(46)的徑向內側具有頂點的三角形狀,在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的圓周方向邊緣部(72)的延長線上配置所述輻條底座(56)的三角形狀的斜面部(60)。
4.如權利要求I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的車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的至少一部分從所述輻條(41)之間進入車軸向內側,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隨著趨向車軸向內側而變小地形成。
5.如權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的車輪,其特征在于, 在軸向上,所述輻條底座(56)和所述盤部件安裝部(70)重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車輛的車輪,其可以減小輪轂的軸向的尺寸,并且可以降低重量。所述車輛的車輪具有輪轂(40)和在凸緣部(46)的圓周方向上形成于輻條底座(56)之間的盤部件安裝部(70),所述輪轂(40)具有盤部件安裝部(70),其在凸緣部(46)的外周以規定的間隔形成有多個并且向凸緣部(46)的徑向外側突出;以及輻條底座(56),其在凸緣部(46)的軸向內側以規定的間隔形成有多個,且朝向凸緣部(46)的徑向內側突出。
文檔編號B60B27/02GK102756610SQ20121010208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8日
發明者內山干雄, 相良純輝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