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隨重調整閥以及制動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隨重調整閥以及制動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如下述專利文獻I所公開,已知用于輸出對應于鐵路車輛重量的壓力的隨重調整閥。如圖5所示,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隨重調整閥具有被設置成能夠在塊體內移動的活塞91 ;從承受車輛的載重的圖外的空氣彈簧導入空氣壓力的導入通道92 ;將通過該導入通道92被導入的空氣壓力傳遞至活塞91的力傳遞構件93 ;用于確保最低保證壓力的調整彈簧94 ;以及彈性支撐活塞91的彈簧96。而且,該隨重調整閥利用力傳遞構件93所承受的空氣壓力及調整彈簧94的彈力使活塞91朝向圖的上方移動而打開供排閥95,據此輸出隨重調整壓力。在該隨重調整閥中,以相對于從空氣彈簧導入的空氣壓力的隨重調整壓力特性成為規定的性能曲線的方式設計活塞91、調整彈簧94、力傳遞構件93及彈簧96。如專利文獻I所公開,即使將活塞91、調整彈簧94、力傳遞構件93及彈簧96等設計成使隨重調整閥發揮規定的隨重調整壓力特性,但有時存在中途變更規格的情況或實際上所完成的車輛的重量與所計劃的重量不一致的情況等。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必須重新設計活塞91、調整彈簧94、力傳遞構件93及彈簧96等,所以會在交貨期限方面發生問題。為了應付這種問題,在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發明中采用了電子控制方式。但是,對于在掌控緊急制動的控制的隨重調整閥中使用電子控制有時會存在抵觸,在這種情況下,無法適用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發明。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型公開公報實開平4-43562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該以往技術的問題。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通過改善機械結構,從而容易應付伴隨規格變更等的重新設計。本發明一方面所涉及的隨重調整閥,包括主體部,在內部形成有空間;圓環狀的第I膜板構件,在外周部被固定的狀態下設置于所述空間內,且在所述空間內形成用于導入對應于車輛重量的空氣壓力的先導室,并根據所述先導室內的壓力而彎曲;圓環狀的第2膜板構件,在外周部被固定的狀態下設置于所述空間內,且在所述空間內形成用于輸出隨重調整壓力的輸出室,并根據所述輸出室內的壓力而彎曲;活塞,對應于所述第I膜板構件的彎曲及所述第2膜板構件的彎曲而沿軸向移動,以生成隨重調整壓力;力傳遞構件,具有固定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的固定部;從所述固定部沿徑向延伸,且具有承受因所述第2膜板構件的彎曲而被施加的推壓力的受壓面的受壓部;以及隔著所述第2膜板構件而在所述受壓部的相反側從所述固定部沿徑向延伸的延伸部,并且,將與在所述受壓面從所述第2膜板構件所受的推壓力相對應的力傳遞至所述活塞;以及膜板固定構件,與所述主體部獨立形成且將所述第2膜板構件的外周部固定于所述主體部,并用于設定所述力傳遞構件的受壓面的面積。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動控制裝置的外觀的正視圖。圖2是設置于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的壓縮空氣回路的圖。圖3是設置于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的塊體的中央部的縱剖視圖。圖4是表示設置于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的隨重調整閥的隨重調整壓力特性的圖。圖5是表示以往的隨重調整閥的結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制動控制裝置10包括呈矩形箱體狀的外殼11。外殼11的內部空間用作能夠收容后述的制動壓力控制閥20等的收容空間。外殼11具有前側開口的外殼主體12以及能夠開閉該外殼主體12的開口的省略圖示的蓋體。此外,在本說明書中,前側或跟前側是指外殼主體12的開口所朝向的一側,即在維修時與作業人員相向的一側,而后側或進深側是指其相反側。因此,該前側及后側與車輛的前后方向無關。此外,左右是指從前側(跟前側)觀察時的左右。在外殼主體12的背面固定有省略圖示的管座。管座是在內部形成有空氣通道等的構件。空氣通道例如連接從外殼11的外部導入的原壓等的導管、制動壓力控制閥20中所含的隨重調整閥21、中繼閥22等。在外殼11 (外殼主體12)的側壁設置有XLR接插件(cannon connector) 15。XLR接插件15是具有多個連接端子且能夠連接具有信號線及電源線的配線的連接器。此外,在圖例中,例示了作為能夠連接具有插頭的配線的插座(receptacle)而構成的XLR接插件。在XLR接插件15電連接有控制基板17。在外殼11 (外殼主體12)內的收容空間以位于控制基板17下方的方式設置有制動壓力控制閥20。制動壓力控制閥20用于調節向圖外的制動缸供給的制動壓力,包括在內部形成有空間(內部空間)25f (參照圖3)的主體部即塊體25。該塊體25呈大致矩形,且一體設置有隨重調整閥21和中繼閥22。關于隨重調整閥21及中繼閥22的詳細結構將在后面敘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制動控制裝置10中設置有如圖2所示的壓縮空氣回路27。壓縮空氣回路27跨制動壓力控制閥20的塊體25與管座而形成。在塊體25設置有構成壓縮空氣回路27的隨重調整閥21 (參照圖3)和兩個中繼閥22。壓縮空氣回路27用于調整從壓縮空氣的供給源即空氣源(省略圖示)獲得的空氣壓力(原壓SR),并向圖外的制動缸供給該空氣壓力的空氣回路。壓縮空氣回路27具有生成隨重調整壓力VL的隨重調整壓力生成部27a和根據隨重調整壓力VL生成制動壓力BC的制動壓力生成部27b。隨重調整壓力生成部27a是在壓縮空氣回路27中具有隨重調整閥21的部位。圖3是在從側方觀察塊體25的狀態下示出塊體25內部的剖視圖。如圖3所示,塊體25包括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貫穿孔的塊主體25a ;被設置成蓋住該貫穿孔的前側開口的第I蓋部25b ;以及被設置成蓋住所述內部空間25f的后側開口的第2蓋部25c。內部空間25f在塊體25的寬度方向及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從塊主體25a的前面向后面延伸。 塊主體25a包括彼此緊固的第I塊體部25d和第2塊體部25e。第I塊體部25d是包含塊體25的前面、上面及下面的一體結構的構件,且在第I塊體部25d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貫穿的孔部。在孔部形成有臺階部,以能夠承受第2塊體部25e的緊固力。第2塊體部25e從后面側插入于第I塊體部25d的孔部,在此狀態下與第I塊體部25d緊固。在第2塊體部25e也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貫穿的孔部,通過該孔部與第I塊體部25d的孔部連通,由此在塊主體25a形成該貫穿孔。隨重調整閥21設置于塊體25的內部空間25f。隨重調整閥21將從承受車輛的載重的圖外的空氣彈簧導入的空氣壓力AS1、AS2作為先導壓力,將原壓SR調整為隨重調整壓力VL并輸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該制動壓力控制閥20連接有兩個空氣彈簧(省略圖示),是從第I空氣彈簧導入壓力ASl的空氣,并且從第2空氣彈簧導入壓力AS2的空氣的結構。隨重調整壓力VL是適于對圖外的制動缸賦予對應于乘客所乘座的現在的車輛載重的制動壓力的空氣壓力。隨重調整閥21包括具有被輸入原壓SR的輸入端口 31a的輸入室31 ;具有將空氣壓力ASl、AS2作為先導壓力而輸入的先導端口的先導室32 ;具有用于輸出隨重調整壓力VL的輸出端口 33a(參照圖2)的輸出室33 ;設置調整彈簧34a的調整室34 ;設置空載保證彈簧35a的彈簧室35 ;以及具有排氣端口 36a的排氣室36 (參照圖2)。而且,隨重調整閥21包括活塞40、第I膜板構件41、第2膜板構件42、力傳遞構件43、第I膜板構件固定部44、膜板固定構件45、輔助固定構件46、所述調整彈簧34a、彈簧座47及調節構件48。塊主體25a的貫穿孔的前面側的端部稍微擴徑,并且在塊主體25a的前面開口。通過用有底筒狀的第I蓋部25b蓋住該貫穿孔的端部,形成所述彈簧室35。S卩,彈簧室35形成于塊體25內的前面側的端部。在彈簧室35設置有所述空載保證彈簧35a ;與該空載保證彈簧35a的一端部(前端部)抵接的第I推壓部35b ;與空載保證彈簧35a的另一端部(后端部)抵接的第2推壓部35c ;以及與貫穿第I蓋部25b的螺絲孔螺合,并且從前側推壓第I推壓部35b的空載保證壓力調整構件35d。空載保證壓力調整構件35d是用于調整空載保證彈簧35a的壓縮量的調整件。空載保證壓力調整構件35d從空載保證彈簧35a所受的反作用力由塊體25的第I蓋部25b承受。空載保證彈簧35a是用于生成相當于空載的隨重調整壓力的壓力的構件。空載的隨重調整壓力是指與在車輛為空載的情況下使緊急制動作用時應對制動缸賦予的壓力相當的壓力。通過設置空載保證彈簧35a,即使因故障等而先導壓力消失,也能利用空載保證彈簧35a確保至少相當于空載的隨重調整壓力的壓力。先導室32在該貫穿孔內通過固定于塊主體25a (塊體25)的第I襯套(bush) 51而與彈簧室35隔開。即,先導室32位于彈簧室35的旁邊。第I襯套51在所述貫穿孔中被設置在彈簧室35的前后方向(活塞40的移動方向)的一端部的縮徑部分。先導室32具有導入第I空氣彈簧的空氣壓力ASl的第I先導部32a ;以及導入第2空氣彈簧的空氣壓力AS2的第2先導部32b。第I先導部32a是所述貫穿孔內的通過后述的主膜板41a和輔助膜板41b來隔開的腔室(chamber)。第2先導部32b是所述貫穿孔內的通過輔助膜板41b和第I襯套51來隔開的腔室。即,第2先導部32b位于彈簧室35的旁邊,而第I先導部32a位于該第2先導部32b的旁邊。在第I先導部32a設置有第I先導端口,空氣壓力ASl通過該第I先導端口而被導入。在與第I先導端口連接的通道設置有壓力傳感器53 (參照圖2)。另一方面,在第2先導部32b設置有第2先導端口,空氣壓力AS2通過該第2先導端口而被導入。在與第2先導端口連接的通道設置有壓力傳感器54(參照圖2)。調整室34是所述貫穿孔內的通過主膜板41a和第2膜板構件42來隔開的腔室。即,調整室34位于第I先導部32a(先導室32)的旁邊。在調整室34設置有用于使調整室34的室內與塊體25的外部連通的連通孔34b。因此,調整室34內為大氣壓。輸出室33位于調整室34的旁邊。輸出室33是所述貫穿孔內的通過第2膜板構件42和供排襯套56來隔開的腔室。供排襯套56在貫穿孔內將輸出室33和輸入室31隔開。此外,在輸出室33固定有被設置在該貫穿孔中的縮徑部分的第2襯套57。因為在該第2襯套57形成有貫穿孔,所以在圖3中第2襯套57的左側與右側連通。輸入室31位于輸出室33的旁邊。輸入室31在所述貫穿孔內通過供排襯套56及供給閥體59而與輸出室33隔開。在供給閥體59的中心線上形成有排氣通道59a。排氣通道59a與形成在第2蓋部25c的排氣端口 36a連通。供給閥體59利用彈簧60而能夠在活塞40的移動方向上移動,供給閥體59通過被設置在與第2蓋部25c之間的彈簧60而朝向供排襯套56及活塞40 (后述的閥棒65)被推壓。當供給閥體59根據輸入室31內的空氣壓力而向離開供排襯套56及活塞40的方向移動時,輸入室31與排氣通道59a連通。另一方面,當供給閥體59被活塞40推向圖3的右方向時,輸入室31與輸出室33連通,并向輸出室33供給原壓SR。第I膜板構件41包括設置于調整室34側的主膜板41a和設置于彈簧室35側的輔助膜板41b。主膜板41a及輔助膜板41b均由結構相同的構件形成,且分別呈圓環狀。主膜板41a及輔助膜板41b彼此隔著間隔而排列在活塞40的移動方向上,而且外周面分別與塊主體25a的貫穿孔內周面抵接。第I膜板構件41通過第I膜板構件固定部44被固定于塊主體25a。第I膜板構件固定部44具有主固定部44a和輔助固定部44b。主固定部44a被設置于主膜板41a與輔助膜板41b之間。輔助膜板41b的外周部被夾入主固定部44a與形成第2先導部32b的塊主體25a的壁部之間,據此,輔助膜板41b的外周部被固定于塊主體25a。在主固定部44a設置有與先導室32的第I先導端口連通的連通孔44c。另一方面,在面向第2先導部32b的塊主體25a設置有先導室32的第2先導端口。輔助固定部44b被設置于調整室34,且在與主固定部44a之間夾住主膜板41a的外周部,以固定該外周部的位置。該輔助固定部44b通過固定于塊主體25a的扣環62而被固定。活塞40包括閥棒65和以能夠相對于閥棒65移位的方式安裝于閥棒65的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閥棒65是在一方向(前后方向)上長的構件,其被設置于自彈簧室35、先導室32、調整室34至輸出室33的部分。閥棒65包括從彈簧室35側的端部(基端部)以相同的直徑連續的基端側部65a ;與該基端側部65a連續,且直徑大于基端側部65a的大徑部65b ;與大徑部65b連續,且直徑小于大徑部65b的小徑部65c ;以及與該小徑部65c連續的頂端側部65d。基端側部65a與大徑部65b之間的臺階面成為與活塞40的移動方向垂直的被推壓面。 閥棒65的一端部(基端部、基端側部65a的端部)與設置于彈簧室35的第2推壓部35c抵接。閥棒65的另一端部(頂端部;頂端側部65d的端部)被擴徑。當該擴徑的頂端部位于與供排襯套56的突出部位重疊的位置時,在貫穿孔內輸出室33與輸入室31之間被遮斷。另一方面,當閥棒65的頂端部位于比供排襯套56的突出部位更突出的位置(向圖3的右側突出的位置)時,輸出室33與輸入室31連通。據此,將輸入室31內的原壓SR導入輸出室33內,并對應于活塞40的動作,輸出室33內的壓力被調整為隨重調整壓力VL0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外嵌于閥棒65的基端側部65a。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具有凸緣部66a,該凸緣部66a具有調整彈簧34a抵接且大徑部65b的端面(被推壓面)能抵接的抵接面。在凸緣部66a中,與抵接面相反的一側的面成為被主膜板41a所推壓的推壓面。而且,在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形成有用于固定主膜板41a及輔助膜板41b的內周端部的凹部66b。當第I膜板構件41彎曲時,第I膜板構件41的內周端部可能離開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的凹部66b的內側壁面。即使在該情況下,內周端部與其前后壁面的密接也得以維持。因此,先導室32側的空氣不會向調整室34側泄漏。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能夠相對于閥棒65移位。S卩,由調節構件48所調整的調整彈簧34a的推壓力和先導壓力的合力作用于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力傳遞構件43被固定于閥棒65的小徑部65c。因此,伴隨活塞40的軸向移動,力傳遞構件43也與閥棒65 —體地移動。力傳遞構件43具有固定于閥棒65的小徑部65c的外周面的固定部43a ;從固定部43a的前端部向徑向的外側延伸的受壓部43b ;以及隔著第2膜板構件42而在與受壓部43b的相反側的位置從固定部43a的后端部向徑向的外側延伸的延伸部43c。受壓部43b及延伸部43c呈平板圓板狀,延伸部43c的徑向寬度小于受壓部43b的徑向寬度。在力傳遞構件43形成有由受壓部43b、固定部43a及延伸部43c而成的向徑向外側開放的凹部。因力傳遞構件43的延伸部43c位于輸出室33內,所以第2膜板構件42當經由延伸部43c承受輸出室33內的壓力而彎曲時,推壓受壓部43b的后面(延伸部43c側的面)并與受壓部43b密接。換言之,受壓部43b的后面作為承受因第2膜板構件42的彎曲而生成的推壓力的受壓面43d。力傳遞構件43將與在受壓面43d所承受的來自第2膜板構件42的推壓力相對應的力傳遞至活塞40。第2膜板構件42呈圓環狀,并設置成其外周面與塊主體25a (第2塊體部25e)的貫穿孔內周面抵接。而且,第2膜板構件42的內周端部被嵌入于力傳遞構件43的凹部。第2膜板構件42的內周端部并不密接于力傳遞構件43。因此,當第2膜板構件42彎曲時,內周端部可能離開力傳遞構件43的固定部。但是,即使在該情況下,內周端部與受壓部43b及延伸部43c的密接得以維持,所以輸出室33側的空氣不會向調整室34側泄漏。第2膜板構件42通過膜板固定構件45及輔助固定構件46被固定于塊主體25a。膜板固定構件45是圓環狀的構件,設置于力傳遞構件43的受壓部43b的徑向外側。輔助固定構件46是圓環狀的構件,設置于力傳遞構件43的延伸部43c的徑向外側。即,膜板固定構件45位于第2膜板構件42的前側,而輔助固定構件46位于第2膜板構件42的后側。而且,用膜板固定構件45及輔助固定構件46夾住第2膜板構件42,在該狀態下,膜板固定構件45、第2膜板構件42的外周部及輔助固定構件46被塊主體25a的第I塊體部25d與第2塊體部25e夾持。即,膜板固定構件45及輔助固定構件46被固定于塊主體25a。膜板固定構件45是用于設定力傳遞構件43的受壓面43d的面積的構件,與塊主體25a獨立構成。即,若使用受壓部43b的徑向寬度相異的力傳遞構件43,則因受壓部43b從第2膜板構件42所承受的力變化,所以,通過使用寬度相異的力傳遞構件43,能夠變更經由力傳遞構件43向活塞40傳遞的力。因此,選擇力傳遞構件43并設置于第I塊體部25d內,來獲得所期望的性能特性即可。而且,以受壓部43b與膜板固定構件45之間的間隔實質上不變的方式,決定受壓部43b的外徑與膜板固定構件45的內徑。在延伸部43c與輔助固定構件46之間形成有間隙。該間隙被設定成即使第2膜板構件42變形,第2膜板構件42也不會進入其內的大小。設置于調整室34內的彈簧座47包括具有與調整室34的內徑對應的外徑的圓筒狀部位的外周面;以及與該外周面的后端部連續的圓錐狀的傾斜面47a。傾斜面47a呈外徑隨著遠離該外周面而逐漸變小的形狀,在傾斜面47a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閥棒65通過的插通孔。彈簧座47在與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之間夾入調整彈簧34a。在調整室34形成有在徑向貫穿塊主體25a的第I塊體部25d的螺絲孔,在該螺絲孔螺合有調節構件48。調節構件48的內端部抵接于彈簧座47的傾斜面47a。調節構件48從調整彈簧34a所受的反作用力由塊體25 (塊主體25a)承受。如圖2所示,所述制動壓力生成部27b是在壓縮空氣回路27中具有中繼閥22的部位。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設置兩個中繼閥22,所以制動壓力生成部也形成有兩個。在中繼閥22連接有供氣用電磁閥70A及排氣用電磁閥70R。從由安裝于控制電路板17的微電腦電路構成的控制電路輸出的控制信號被輸入至供氣用電磁閥70A及排氣用電磁閥70R。控制信號根據與從車輛側向制動控制裝置10發送的通常用制動指令相對應的信號、基于先導壓力傳感器71的檢測值的信號及基于制動壓力傳感器72的檢測值的信號而生成。控制電路板17的控制電路當接收通常用制動指令時,對應該指令而設定應從中繼閥22輸出的制動壓力BC,并向供氣用電磁閥70A及排氣用電磁閥70R發送對應于該制動壓力BC的控制信號。然后,供氣用電磁閥70A及排氣用電磁閥70R對應于控制信號而調整閥位置,由此調整從隨重調整閥21輸出的隨重調整壓力VL,并將該已調整的壓力作為先導壓力而輸入至中繼閥22。另一方面,控制電路板17對應于先導壓力傳感器71的檢測值及制動壓力傳感器72的檢測值,調整供氣用電磁閥70A及排氣用電磁閥70R的閥位置。由供氣用電磁閥70A及排氣用電磁閥70R所調整的壓力作為先導壓力被輸入至中繼閥22。中繼閥22根據先導壓力輸出制動壓力BC。具體而言,中繼閥22包括具有輸入端口的輸入室22a、具有輸出端口的輸出室22b、具有先導端口的控制室22c、具有排出端口的排出室22d、中空的活塞22e、膜板22f、彈簧22g、閥體22h以及彈簧22i。在輸入室22a中通過輸入端口被輸入原壓SR。在控制室22c中通過先導端口被輸入先導壓力。輸出室22b生成對應于先導壓力的制動壓力,并通過輸出端口輸出該制動壓力。排出室22d通過排出端口排出剩余壓力。膜板22f將活塞22e支撐成能夠往返移動。而且,膜板22f基于控制室22c內的空氣壓力與輸出室22b內的空氣壓力的差壓而彎曲。因此,膜板22f抗拒彈簧22g的作用力使活塞22e移位。當活塞22e向上方移位時,閥體22h抗拒彈簧22i的作用力向上方移動。據此,輸入室22a與輸出室22b成為連通狀態。并且,當差壓消失時,活塞22e向下方移位,且彈簧22i使閥體22h移動,由此輸入室22a與輸出室22b成為非連通狀態。而當活塞22e向下方移位時,經由活塞22e的中空部,輸出室22b與排出室22d成為連通狀態。此時,輸出壓力通過縮口也流入彈簧室22j,并朝向將活塞22e向下推壓的方向作用。然后,當控制室22c內的壓力與輸出壓力(彈簧室22j)的差壓消失時,活塞22e向上方移位,輸出室22b與排出室22d成為非連通狀態。S卩,通過輸入室22a的壓縮空氣流入輸出室22b或向排出室22d排出輸出室22b的壓縮空氣,輸出室22b內的壓力被調整為對應于先導壓力的制動壓力。在制動壓力控制閥20中,通過控制電路板17被設定與來自壓力傳感器53、54的信號相對應的隨重調整壓力VL。并且,當控制電路板17接收通常用制動指令時,對應該指令而設定制動壓力并向供氣用電磁閥70A、排氣用電磁閥70R發送控制信號。在隨重調整閥21中,以來自空氣彈簧的空氣壓力AS1、AS2作為先導壓力使活塞40移位,輸出隨重調整壓力VL。該隨重調整壓力VL被輸入至中繼閥22。在中繼閥22中,對應于控制信號而調整供氣用電磁閥70A及排氣用電磁閥70R的閥位置,據此,隨重調整壓力VL被調整為指定壓力。在各中繼閥22中`,對應于該先導壓力而活塞22e移位,并從輸出端口輸出制動壓力BC。在此,參照圖4說明隨重調整閥21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的調整方法。圖4的橫軸是從空氣彈簧導入至先導室32的空氣壓力AS,縱軸是隨重調整閥21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在彈簧室35中,通過調整空載保證壓力調整構件35d的螺入量,使空載保證彈簧35a所具有的彈力變化。由于使供給閥體59打開的力根據該彈力而變化,因此,空載時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對應于空載保證壓力調整構件35d的螺入量而被調整。此外,雖然該調整原則上在制造車輛時進行,但是在更換隨重調整閥21后或分解維修完成后也進行該調整。而且,在調整室34中,通過改變調節構件48的螺入量,使彈簧座47壓縮調整彈簧34a的力(推壓力)變化。即,根據調節構件48的螺入量,調整彈簧34a所具有的彈力變化。調整彈簧34a朝使閥棒65向供給閥體59關閉輸入室31與輸出室33之間的方向移動的方向作用于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另一方面,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以使閥棒65向供給閥體59打開輸入室31與輸出室33之間的方向(圖3的右方向)移動的方向,從第I膜板構件41受到先導室32內的壓力AS。換言之,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受與空氣壓力AS的推壓力和調整彈簧34a的推壓力的差壓相對應的力。因此,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 (活塞40)的移位量成為對應于調整彈簧34a所具有的彈力來調整先導室32內的壓力AS的移位量(減少的移位量)。因此,通過調整調節構件48的螺入量,能夠調整活塞40朝向使供給閥體59打開的方向(圖3的右方向)移動時的壓力AS (在圖4中以“空載AS”所示的空氣壓力)。
另一方面,滿載時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對應于力傳遞構件43的受壓面43d的面積與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的凸緣部66a的推壓面(主膜板41a推壓的面)的面積之比而決定。即,朝向打開供給閥體59的方向(圖3的右方向)推動活塞40的力根據先導室32內的壓力AS的力與從彈簧座47所受的力的差值而決定。其中,將活塞40推回的力(因輸出室33內的壓力,受壓部43b經由第2膜板構件42所受的力)隨受壓面43d的面積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能夠根據力傳遞構件43的受壓面43d的面積與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的推壓面的面積之比,設定滿載時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依此方式,能夠獨立地調整空載時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與滿載時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當變更隨重調整閥21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的特性時,只要改變力傳遞構件43及膜板固定構件45即可。具體而言,從塊主體25a拆下第2蓋部25c,并從第I塊體部25d拆下第2塊體部25e。然后,從閥棒65拆下供排襯套56及第2襯套57。據此,能夠拆下力傳遞構件43、輔助固定構件46、第2膜板構件42及膜板固定構件45。然后,將受壓部43b的徑向寬度相異的力傳遞構件43和與該受壓部43b的大小對應的膜板固定構件45組裝于閥棒65。在進行組裝時,只要按照與拆下時相反的順序組裝各部件即可。依此方式,能夠作成具有所要的輸出壓力(隨重調整壓力VL)特性的隨重調整閥21。如以上的說明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膜板構件42的內周部嵌入于由受壓部43b、固定部43a及延伸部43c形成的力傳遞構件43的凹部。在該狀態下,第2膜板構件42當受到輸出室33內的壓力時,對應于該壓力而彎曲。當第2膜板構件42彎曲時,第2膜板構件42推壓力傳遞構件43的受壓面43d。該受壓面43d的面積根據與膜板固定構件45的關系而設定。因為該膜板固定構件45與塊體25獨立地構成,所以能夠變更膜板固定構件45。因此,通過適當地選擇膜板固定構件45的大小,能夠選定力傳遞構件43的受壓面43d的面積。如果受壓面43d的面積變化,則從第2膜板構件42經由力傳遞構件43傳遞至活塞40的力的大小變化。因此,通過使用受壓面43d的大小相異的力傳遞構件43,能夠改變對應于活塞40的動作而生成的隨重調整壓力的大小。因此,即使在變更規格的情況下,只要適當地選擇膜板固定構件45及力傳遞構件43,就能夠容易地應付伴隨規格變更等的設計變更。即,不依賴于電子控制方式,就能夠容易地變更隨重調整壓力特性。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力傳遞構件43中,延伸部43c的寬度小于輸出室33的壓力所作用的受壓部43b。因此,即使在例如采用合成橡膠來制造第2膜板構件42的情況下,也能從延伸部43c側簡單地將第2膜板構件42安裝于由受壓部43b、固定部43a及延伸部43c形成的凹部。因此,能夠利用受壓部43b的面積來發揮所要的隨重調整壓力特性,并且能夠提高力傳遞構件43的組裝性。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受壓部43b的外徑和膜板固定構件45的內徑設定為使受壓部43b與膜板固定構件45之間的間隔實質上不變。因此,能夠防止第2膜板構件42變形,以免第2膜板構件42伴隨活塞40的動作而進入力傳遞構件43的受壓部43b與膜板固定構件45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防止第2膜板構件42脫落。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當第I膜板構件41對應于先導室32內的壓力而彎曲時,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受第I膜板構件41的推壓力。另一方面,當通過調節構件48調整對彈簧座47的推壓力時,調整彈簧34a所具有的彈力變化,因此,從調整彈簧34a向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附加的力變化。因此,能夠將用調整彈簧34a的彈力調整或修正對應于先導室32內的壓力的推壓力后的力傳遞至閥棒65。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分別獨立地進行通過該調整彈簧34a進行的調整或修正、和空載保證彈簧35a的彈力的調整,因此,能夠抑制空載時的隨重調整壓力的調整作業變得煩雜。此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可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圍進行各種變更、改良等。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隨重調整閥21與中繼閥22 —體地設置于制動壓力控制閥20的塊體25的結構,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將中繼閥22設為獨立的結構。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采用了以空載保證彈簧35a位于跟前的姿勢設置隨重調整閥21的結構,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此,概述上述實施方式。(I)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2膜板構件的內周部嵌入于由受壓部、固定部及延伸部所形成的力傳遞構件的凹部。在此狀態下,第2膜板構件當受輸出室內的壓力時,對應于該壓力而彎曲。如果第2膜板構件彎曲,第2膜板構件就推壓力傳遞構件的受壓面。該受壓面的面積根據與膜板固定構件的關系而被設定。由于該膜板固定構件與主體部獨立地構成,所以能夠變更膜板固定構件。因此,通過適當地選擇膜板固定構件的大小,能夠選定力傳遞構件的受壓面的面積。如果受壓面的面積變化,則從第2膜板構件經由力傳遞構件傳遞至活塞的力的大小變化。因此,通過使用受壓面的大小相異的力傳遞構件,能夠改變對應于活塞的動作所生成的隨重調整壓力的大小。因此,即使在變更規格的情況下,只要適當地選擇膜板固定構件及力傳遞構件,就能夠容易地應付伴隨規格變更等的設計變更。即,不依賴于電子控制方式,就能夠容易地變更隨重調整壓力特性。(2)優選所述延伸部的徑向寬度小于該受壓部的徑向寬度。根據該結構,延伸部的寬度小于輸出室的壓力所作用的受壓部。因此,即使在例如采用合成橡膠來制造第2膜板構件的情況下,也能夠從延伸部側簡單地將第2膜板構件安裝于由受壓部、固定部及延伸部所形成的凹部。因此,能夠利用受壓部的面積來發揮所要的隨重調整壓力特性,并且能夠提高力傳遞構件的組裝性。(3)優選所述受壓部的外徑與所述膜板固定構件的內徑被設定為所述受壓部與所述膜板固定構件之間的間隔實質上不變。根據該結構,能夠防止第2膜板構件變形,以免第2膜板構件伴隨活塞的動作而進入力傳遞構件的受壓部與膜板固定構件之間的間隙。因此,可防止第2膜板構件42脫落。(4)也可以為所述活塞包括閥棒和先導壓力傳遞構件,其中,所述先導壓力傳遞構件安裝于該閥棒,且向所述閥棒傳遞與因所述第I膜板構件的彎曲而受到的推壓力相對應的力,在此情況下,所述隨重調整閥優選還包括調整彈簧;具有傾斜面且在與所述先導壓力傳遞構件之間夾入該調整彈簧的彈簧座;以及以能夠變更對所述調整彈簧的推壓力的方式推壓所述傾斜面的調節構件。根據該結構,先導壓力傳遞構件受因第I膜板構件對應于先導室內的壓力而彎曲所生成的推壓力。另一方面,當利用調節構件調整對彈簧座的推壓力時,由于調整彈簧所具有的彈力變化,所以從調整彈簧向先導壓力傳遞構件附加的力變化。因此,能夠將通過調整彈簧的彈力來調整或修正對應于先導室內的壓力的推壓力后的力傳遞至閥棒。(5)上述實施方式的制動控制裝置包括所述隨重調整閥;以及根據對應于從所述隨重調整閥輸出的壓力亦即所述隨重調整壓力所生成的控制壓力,來能夠生成制動壓力的中繼閥。如以上的說明所示,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隨重調整閥,通過適當地選擇膜板固定構件及力傳遞構件,能夠容易地應付伴隨規格變更等的設計變更。25塊體25f內部空間31輸入室32先導室32a先導部32b先導部33輸出室34調整室35彈簧室35a空載保證彈簧35d空載保證壓力調整構件40 活塞41第I膜板構件41a主膜板41b輔助膜板42第2膜板構件43力傳遞構件43a固定部43b受壓部43c延伸部43d受壓面44膜板構件固定部44a主固定部44b輔助固定部44c連通孔45膜板固定構件46輔助固定構件47a傾斜面48調節構件56供排襯套59供給閥體65閥棒65a基端側部65b大徑部65c小徑部
65d 頂端側部66 先導壓力傳遞構件66a 凸緣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隨重調整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體部,在內部形成有空間; 圓環狀的第I膜板構件,在外周部被固定的狀態下設置于所述空間內,且在所述空間內形成用于導入對應于車輛重量的空氣壓力的先導室,并根據所述先導室內的壓力而彎曲; 圓環狀的第2膜板構件,在外周部被固定的狀態下設置于所述空間內,且在所述空間內形成用于輸出隨重調整壓力的輸出室,并根據所述輸出室內的壓力而彎曲; 活塞,對應于所述第I膜板構件的彎曲及所述第2膜板構件的彎曲而沿軸向移動,以生成隨重調整壓力; 力傳遞構件,具有固定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的固定部;從所述固定部沿徑向延伸,且具有承受因所述第2膜板構件的彎曲而被施加的推壓力的受壓面的受壓部;以及在隔著所述第2膜板構件而位于所述受壓部的相反側的位置從所述固定部沿徑向延伸的延伸部,并且,將與在所述受壓面從所述第2膜板構件所受的推壓力相對應的力傳遞至所述活塞;以及 膜板固定構件,與所述主體部獨立形成且將所述第2膜板構件的外周部固定于所述主體部,并用于設定所述力傳遞構件的受壓面的面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隨重調整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徑向寬度被形成為小于所述受壓部的徑向寬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隨重調整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壓部的外徑與所述膜板固定構件的內徑被設定為使所述受壓部與所述膜板固定構件之間的間隔實質上不變。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隨重調整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具有閥棒以及先導壓力傳遞構件,其中,所述先導壓力傳遞構件安裝于所述閥棒,并且向所述閥棒傳遞與因所述第I膜板構件的彎曲而從所述第I膜板構件所承受的推壓力相對應的力, 所述隨重調整閥還包括 調整彈黃; 彈簧座,具有傾斜面且被設置成在與所述先導壓力傳遞構件之間夾持所述調整彈簧;以及 調節構件,以能夠變更對所述調整彈簧的推壓力的方式推壓所述傾斜面。
5.一種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隨重調整閥;以及 中繼閥,根據對應于從所述隨重調整閥輸出的壓力亦即所述隨重調整壓力所生成的控制壓力,來能夠生成制動壓力。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隨重調整閥以及制動控制裝置。隨重調整閥(21)包括根據被導入對應于車輛重量的空氣壓力的先導室內的壓力而彎曲的第1膜板構件(41);根據用于輸出隨重調整壓力的輸出室內的壓力而彎曲的第2膜板構件(42);通過對應于第1及第2膜板構件(41、42)的彎曲而沿軸向移動,來生成隨重調整壓力的活塞(40);包括具有承受因第2膜板構件(42)的彎曲而被施加的推壓力的受壓面(43d)的受壓部(43b)和從固定部(43a)沿徑向延伸的延伸部(43c),并將對應于在受壓面(43d)從第2膜板構件(42)受到的推壓力的力傳遞至活塞(40)的力傳遞構件(43);以及與塊體(25)獨立地形成,且將第2膜板構件(42)的外周部固定于塊體(25),并設定力傳遞構件(43)的受壓面(43d)的面積的膜板固定構件(45)。
文檔編號B60T15/18GK103038112SQ20118003758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30日
發明者山中雅民 申請人:納博特斯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