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懸掛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用懸掛系統,特別涉及一種橫臂式獨立懸掛系統。
背景技術:
懸掛系統是汽車的車架與車橋或車輪之間的一切傳力連接裝置的總稱,其功能是傳遞作用在車輪和車架之間的力和力矩,并且緩沖由不平路面傳給車架或車身的沖擊力, 并衰減由此引起的震動,以保證汽車平順行駛。懸掛系統應有的功能是支持車身,改善乘坐的感覺,不同的懸掛設置會使駕駛者有不同的駕駛感受。外表看似簡單的懸掛系統綜合多種作用力,決定著轎車的穩定性、舒適性和安全性,是現代轎車十分關鍵的部件之一。現有技術中,懸掛系統具有多種結構;對于微車來說,前懸一般是麥弗遜式懸掛, 后懸一般是整體式非獨立懸掛,或者選用扭力梁式半獨立懸掛。麥弗遜式懸掛是由滑動立柱和橫擺臂組成,優點是增大了兩輪之間的空間,便于發動機及其它部件的布置;缺點是因為麥弗遜結構過于簡單,造成懸掛的剛度有限。由于麥弗遜懸掛只能靠下托臂和減震器支柱來承受強大的車輪沖擊力,所以較易發生幾何變形。這種變形體現到駕駛感受上,就是駕駛者會明顯的感覺到車身穩定性較差。無論是轉彎側傾,還是剎車點頭現象,都非常明顯。整體式非獨立懸掛和扭力梁式半獨立懸掛,其優點是懸掛結構簡單,傳力可靠,后輪輪距、傾角不會改變,直線穩定性好;缺點是當一側車輪跳動時,另一側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會導致車身產生傾斜和震動,從而影響行駛穩定性和乘坐舒適性。由此可見,現有的懸掛系統用于微型車,并不能發揮較好的技術效果。因此,需要一種懸掛系統,增加懸掛系統的剛度,不易發生幾何變形,利于保持車身穩定;使用時,兩側車輪相互影響較小,保證車身的水平度并減小振動,從而保證行駛穩定性和乘坐舒適性。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輛懸掛系統,并不能發揮較好的技術效果。因此,需要一種懸掛系統,增加懸掛系統的剛度,不易發生幾何變形,利于保持車身穩定;使用時,兩側車輪相互影響較小,保證車身的水平度并減小振動,從而保證行駛穩定性和乘坐舒適性。本實用新型的車輛懸掛系統,包括前懸掛總成和后懸掛總成,所述前懸掛總成和后懸掛總成分別為兩個左右相對設置,所述前懸掛總成包括前減震器和前橫擺臂總成,所述前橫擺臂總成包括上下并列設置的前上橫擺臂和前下橫擺臂;所述后懸掛總成包括后減震器和后橫擺臂總成,所述后橫擺臂總成包括上下并列設置的的后上橫擺臂和的后下橫擺臂。進一步,前上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小于前下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后上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小于后下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形成不等長雙橫臂式獨立懸掛,提高了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減小車身的傾斜和震動。[0008]進一步,所述前上橫擺臂連接于車輛前轉向節上部,前下橫擺臂連接于車輛前轉向節下部,后上橫擺臂連接于車輛后轉向節上部,后下橫擺臂連接于車輛后轉向節下部;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均設置于轉向節,具有較好的平衡效果。進一步,左右前懸掛總成之間設有前穩定桿,左右后懸掛總成之間設有后穩定桿; 由于采用雙橫擺臂的結構,增加了安裝面積,改變現有微型車只加裝前穩定桿,而后懸掛系統由于結構限制而不加裝穩定桿的結構;增強汽車抗側傾的能力,提高行駛穩定性,大大增強了汽車的側傾角剛度,減小了轉彎時車身的側傾,提高了行駛穩定性。進一步,所述前轉向節、后轉向節、前上橫擺臂、前下橫擺臂、后上橫擺臂和后下橫擺臂均由鋁合金制成;提高了懸架系統的響應靈敏度,減小車身受到的沖擊,改善汽車的橾控性和行駛平順性,減小了簧下質量,并減小了車身受沖擊時的載荷,提高了操控性和行駛平順性。進一步,所述前上橫擺臂、前下橫擺臂、后上橫擺臂和后下橫擺臂均為形成向內延伸臂段和向后延伸并向內靠攏臂段的折彎結構,折彎結構的內延伸臂段和后延伸并向內靠攏臂段與車架的鉸接端部之間縱向同軸;本結構使前上橫擺臂、前下橫擺臂、后上橫擺臂和后下橫擺臂形成跨度較大的三角形結構,使剛度及穩定性大大增加,并且具有足夠的空間安裝減震器和穩定桿。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車輛懸掛系統,采用雙橫臂式獨立懸掛系統,橫向力由兩個擺臂同時吸收,橫向剛度大;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能自動改變外傾角并且減小輪距變化,避免車輪側向滑移,減少輪胎的磨損;并且也能自適應路面,輪胎接地面積大, 貼地性好,能保證汽車具有良好的行駛穩定性;左右車輪單獨跳動,互不相干,能減小車身的傾斜和震動,提高乘坐舒適性。
以下結合附圖
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圖I為本實用新型前懸掛系統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前懸掛系統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后懸掛系統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后懸掛系統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I為本實用新型前懸掛系統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前懸掛系統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后懸掛系統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后懸掛系統俯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車輛懸掛系統,包括前懸掛總成和后懸掛總成,所述前懸掛總成和后懸掛總成分別為兩個左右相對設置,所述前懸掛總成包括前減震器5和前橫擺臂總成,所述前橫擺臂總成包括上下并列設置的前上橫擺臂I和前下橫擺臂3,前上橫擺臂I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小于前下橫擺臂3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也就是前上橫擺臂與車架的鉸接點相對于前下橫擺臂與車架的鉸接點來說更靠外,內外是相對于車輛的縱向中心線而言,橫向兩側向中心線則屬于向內;所述后懸掛總成包括后減震器10和后橫擺臂總成,所述后橫擺臂總成包括上下并列設置的的后上橫擺臂6和的后下橫擺臂7,后上橫擺臂6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小于后下橫擺臂7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也就是后上橫擺臂6與車架的鉸接點相對于后下橫擺臂7與車架的鉸接點來說更靠外;形成不等長雙橫臂式獨立懸掛,提高了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減小車身的傾斜和震動。本實施例中,所述前上橫擺臂I連接于車輛前轉向節2上部,前下橫擺臂3連接于車輛前轉向節2下部,后上橫擺臂6連接于車輛后轉向節9上部,后下橫擺臂7連接于車輛后轉向節9下部;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均設置于轉向節,具有較好的平衡效果。本實施例中,左右前懸掛總成之間設有前穩定桿4,左右后懸掛總成之間設有后穩定桿8,前穩定桿4和后穩定桿8與對應的懸掛總成的連接方式可采用現有技術中任何可行的連接方式;由于采用雙橫擺臂的結構,增加了安裝面積,改變現有微型車只加裝前穩定桿,而后懸掛系統由于結構限制而不加裝穩定桿的結構;增強汽車抗側傾的能力,提高行駛穩定性,大大增強了汽車的側傾角剛度,減小了轉彎時車身的側傾,提高了行駛穩定性。本實施例中,所述前轉向節2、后轉向節9、前上橫擺臂I、前下橫擺臂3、后上橫擺臂6和后下橫擺臂7均由鋁合金制成;提高了懸架系統的響應靈敏度,減小車身受到的沖擊,改善汽車的橾控性和行駛平順性,減小了簧下質量,并減小了車身受沖擊時的載荷,提高了操控性和行駛平順性。本實施例中,所述前上橫擺臂I、前下橫擺臂3、后上橫擺臂6和后下橫擺臂7均為形成向內延伸臂段和向后延伸并向內靠攏臂段的折彎結構,折彎結構的內延伸臂段和后延伸并向內靠攏臂段與車架的鉸接端部之間縱向同軸;如圖所示,向內延伸臂段基本處于橫向水平,向后延伸并向內靠攏臂段由于向后延伸的原因,其長度相對較長,使前上橫擺臂、 前下橫擺臂、后上橫擺臂和后下橫擺臂形成跨度較大的三角形結構,使剛度及穩定性大大增加,并且具有足夠的空間安裝減震器和穩定桿。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車輛懸掛系統,包括前懸掛總成和后懸掛總成,所述前懸掛總成和后懸掛總成分別為兩個左右相對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懸掛總成包括前減震器和前橫擺臂總成,所述前橫擺臂總成包括上下并列設置的前上橫擺臂和前下橫擺臂;所述后懸掛總成包括后減震器和后橫擺臂總成,所述后橫擺臂總成包括上下并列設置的的后上橫擺臂和的后下橫擺臂。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輛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小于前下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后上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小于后下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橫擺臂連接于車輛前轉向節上部,前下橫擺臂連接于車輛前轉向節下部,后上橫擺臂連接于車輛后轉向節上部, 后下橫擺臂連接于車輛后轉向節下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左右前懸掛總成之間設有前穩定桿,左右后懸掛總成之間設有后穩定桿。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轉向節、后轉向節、前上橫擺臂、前下橫擺臂、后上橫擺臂和后下橫擺臂均由鋁合金制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橫擺臂、前下橫擺臂、 后上橫擺臂和后下橫擺臂均為形成向內延伸臂段和向后延伸并向內靠攏臂段的折彎結構, 折彎結構的內延伸臂段和后延伸并向內靠攏臂段與車架的鉸接端部之間縱向同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輛懸掛系統,包括前懸掛總成和后懸掛總成,前懸掛總成設有前橫擺臂總成,前橫擺臂總成包括前上橫擺臂和前下橫擺臂,后懸掛總成設有后橫擺臂總成,后橫擺臂總成包括后上橫擺臂和后下橫擺臂;本實用新型前上橫擺臂和后上橫擺臂分別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小于前下橫擺臂和后下橫擺臂在橫向水平線上的投影尺寸,提高了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減小車身的傾斜和震動,橫向剛度大;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能自動改變外傾角并且減小輪距變化,避免車輪側向滑移,減少輪胎的磨損;并且也能自適應路面,輪胎接地面積大,貼地性好,能保證汽車具有良好的行駛穩定性;左右車輪單獨跳動,互不相干,能減小車身的傾斜和震動,提高乘坐舒適性。
文檔編號B60G21/055GK202345322SQ20112041506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6日
發明者李兵, 胡興貴, 黎軍 申請人:隆鑫通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