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客車艙門,尤其是涉及一種能夠吸聲降噪的客車后艙門。
背景技術:
冷卻風扇噪聲是后置客車發(fā)動機艙內最主要的噪聲源,冷卻風扇通過側艙風道抽風冷卻散熱器,而后吹向后艙壁上,將熱風及時排除發(fā)動機艙,影響發(fā)動機的冷卻效果?,F有的后置客車發(fā)動機艙很少設有專門的降噪裝置,使得客車內噪聲嚴重超標,影響司機和乘客的乘車環(huán)境。如圖2采用封閉式后艙門會使發(fā)動機艙內、外隔離,減少了噪聲的直接向外輻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采用吸聲層和金屬穿孔板,能夠改善發(fā)動機艙內聲學環(huán)境,降低了車外、車內噪聲水平,并且結構簡單,制造方便。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包括后艙門1,所述后艙門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
吸聲層2。所述吸聲層2為厚度20-60毫米的聚酯纖維吸音棉。所述吸聲層2的遠離所述后艙門1的一側設置有金屬穿孔板3,所述金屬穿孔板3 的邊緣設有螺栓與后艙門1固定連接。所述吸聲層2與后艙門1之間留有5-10毫米的空隙4。所述金屬穿孔板3的孔是圓孔,孔徑為l_3mm,穿孔率為5%_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由于客車噪聲為低頻噪聲(125-600HZ),因而主要采用穿孔板結構進行降噪。在該裝置在后艙門的內表面進行了吸聲降噪處理,風扇排出的風直接作用于艙門上的穿孔板吸聲結構上,噪聲被吸收、衰減,反射噪聲將有明顯下降,改善了發(fā)動機艙內聲學環(huán)境,降低了車外、車內噪聲水平,并且結構簡單,制造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現有的封閉式后艙門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金屬穿孔板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剖面結構示意圖其中1后艙門,2吸聲層,3金屬穿孔板,4空隙。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結合圖2,一種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包括后艙門1,所述后艙門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吸聲層2,吸聲層2為厚度20-60毫米的聚酯纖維吸音棉。結合圖3、圖4,吸聲層2的遠離所述后艙門1的一側設置有金屬穿孔板3,所述金屬穿孔板3的邊緣設有螺栓與后艙門1固定連接。結合圖4,吸聲層2與后艙門1之間留有5-10毫米的空隙4。金屬穿孔板3是鋁板,鋁板耐腐蝕且重量輕,金屬穿孔板3上面的孔是圓孔,孔徑為l_3mm,穿孔率為5%-10%,這樣的孔徑和穿孔率吸聲效果好。實驗證明,采用本實用新型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后,相比后艙門開通風孔,可以降低汽車的外加速噪聲IdB左右。
權利要求1.一種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包括后艙門(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艙門(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吸聲層(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聲層(2)為厚度20-60毫米的聚酯纖維吸音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聲層(2) 的遠離所述后艙門(1)的一側設置有金屬穿孔板(3),所述金屬穿孔板(3)的邊緣設有螺栓與后艙門(1)固定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聲層(2) 與后艙門(1)之間留有5-10毫米的空隙(4)。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穿孔板(3) 的孔是圓孔,孔徑為l_3mm,穿孔率為5%-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客車艙門,尤其是涉及一種能夠吸聲降噪的客車后艙門。一種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包括后艙門(1),后艙門(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吸聲層(2)。所述吸聲層(2)為厚度20-60毫米的聚酯纖維吸音棉。所述吸聲層(2)的遠離所述后艙門(1)的一側設置有金屬穿孔板(3),所述金屬穿孔板(3)的邊緣設有螺栓與后艙門(1)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客車后艙門吸聲降噪裝置,采用吸聲層和金屬穿孔板,能夠改善發(fā)動機艙內聲學環(huán)境,降低了車外、車內噪聲水平,并且結構簡單,制造方便。
文檔編號B60R13/08GK202200919SQ20112033798
公開日2012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9日
發(fā)明者李曉東, 甘朝暉, 袁地保, 邱賢鋒, 韓濤 申請人:上海中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