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礦用自卸車產品,尤其涉及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屬于礦用自卸車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汽車輪轂屬于車用關鍵零部件,主要用于各類載重車輛整個車身及車載貨物的重量,而且由于路況的變化,需要承受各種沖擊力的作用。工程車輛受所處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其輪胎損壞頻繁,導致輪胎更換頻率增加。 由于經常拆卸輪轂和輪輞的連接螺栓,導致螺栓在頻繁的拆卸尤其是大轉矩擰緊過程中, 產生了疲勞損傷,久而久之,個別螺栓便輕微斷裂。現在普遍存在的輪轂輪輞固定裝置,當個別輪轂螺栓斷裂后由于更換輪轂螺栓就要拆卸輪胎及輪轂,費時費力,駕駛員未能及時進行更換。輪轂螺栓斷裂后,剩余螺栓承受載荷增加,突然遇到較大載荷沖擊時極易斷裂, 造成故障擴大。另外,輪轂和輪輞靠螺栓直接聯接,接觸面積小,可靠性低。
發明內容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具有輪轂輪輞接觸面積大、承受沖擊能力強、可靠性高、更換容易、節省自卸車的維護和維修時間的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包括輪轂、輪輞、雙頭螺柱和螺母,輪輞和輪轂通過傾斜面相接觸,并用雙頭螺柱固定,還包括輪轂壓塊,輪轂壓塊套于雙頭螺柱上并壓住輪轂和輪輞,墊圈和螺母依次穿過雙頭螺柱并固定在輪轂壓塊的外側。輪轂壓塊上部有一突出的圓形結構,述輪轂壓塊上部的圓形結構嵌在輪轂的圓形槽內。輪轂壓塊下部有一突出的圓形結構,輪轂壓塊下部的圓形結構壓在輪輞上。輪轂壓塊中部有一帶錐度的通孔,通孔直徑比雙頭螺柱直徑稍大。墊圈為蝶形墊圈。輪轂壓塊在輪轂圓周上均勻分布,一共有M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增大輪轂和輪輞接觸面積、承受沖擊能力強、可靠性高、更換容易、節省自卸車的維護和維修時間。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輪轂壓塊在輪轂上的分布示意圖。圖中1、輪轂,2、輪轂壓塊,3、墊圈,4、螺母,5、雙頭螺柱,6、輪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輪轂1、輪輞6、雙頭螺柱5、螺母4和輪轂壓塊 2,輪輞6和輪轂1通過傾斜面相接觸,并用雙頭螺柱5固定,輪轂壓塊2套于雙頭螺柱5上并壓住輪轂1和輪輞6,墊圈3和螺母4依次穿過雙頭螺柱5并固定在輪轂壓塊2的外側; 輪轂壓塊2上部有一突出的圓形結構,述輪轂壓塊2上部的圓形結構嵌在輪轂1的圓形槽內;輪轂壓塊2下部有一突出的圓形結構,輪轂壓塊2下部的圓形結構壓在輪輞6上;輪轂壓塊2中部有一帶錐度的通孔,通孔直徑比雙頭螺柱5直徑稍大;墊圈3為蝶形墊圈;輪轂壓塊2在輪轂1圓周上均勻分布,一共有M個。本實用新型當安裝時,將雙頭螺柱5的一頭固定在輪轂1上,輪轂壓塊2、墊圈3依次穿過雙頭螺柱5,最后用螺母4緊固。安裝完畢后,輪轂1和輪輞6之間的大部分壓緊力, 通過輪轂壓塊2和雙頭螺柱5承受,這樣可增大輪轂1和輪輞6的接觸面積、承受沖擊能力強、可靠性高、更換容易、節省自卸車的維護和維修時間。
權利要求1.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包括輪轂(1)、輪輞(6)、雙頭螺柱(5) 和螺母,輪輞(6)和輪轂⑴通過傾斜面相接觸,并用雙頭螺柱(5)固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輪轂壓塊O),輪轂壓塊( 套于雙頭螺柱( 上并壓住輪轂(1)和輪輞(6),墊圈 (3)和螺母(4)依次穿過雙頭螺柱(5)并固定在輪轂壓塊O)的外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壓塊(2)上部有一突出的圓形結構,述輪轂壓塊(2)上部的圓形結構嵌在輪轂(1) 的圓形槽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壓塊(2)下部有一突出的圓形結構,輪轂壓塊(2)下部的圓形結構壓在輪輞(6)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壓塊O)中部有一帶錐度的通孔,通孔直徑比雙頭螺柱( 直徑稍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圈(3)為蝶形墊圈。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壓塊( 在輪轂(1)圓周上均勻分布,一共有M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型礦用自卸車前橋輪轂輪輞固定裝置,屬于礦用自卸車技術領域,包括輪轂、輪輞、雙頭螺柱、螺母和輪轂壓塊,輪輞和輪轂通過傾斜面相接觸,并用雙頭螺柱固定,輪轂壓塊套于雙頭螺柱上并壓住輪轂和輪輞,墊圈和螺母依次穿過雙頭螺柱并固定在輪轂壓塊的外側。有益效果是增大輪轂和輪輞接觸面積、承受沖擊能力強、可靠性高、更換容易、節省自卸車的維護和維修時間。
文檔編號B60B27/00GK202213437SQ20112027411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31日
發明者孟慶勇, 宋天佳, 曾亮, 祝惠一, 范旭輝, 葛娟, 蔡忠義, 蹤雪梅, 韓子勇, 馬玉敏 申請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