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
技術背景[0002]現有的變速桿裝置例如具有卡止部件,其在電氣配線插入孔內收容有凹型端子; 以及變速桿,其在換檔把手的下端部形成凹部,并且設有凸型端子,通過所述變速桿的凹部與卡止部件卡合而進行組裝(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0003]具體地說,電氣配線插入所述卡止部件的電氣配線插入孔中,設置在該電氣配線的前端的凹型端子與換檔把手的凸型端子連接后,使所述換檔把手下降,使所述凹部與卡止部件卡合。[0004]專利文獻日本專利第3186536號公報(第2頁,圖2) 實用新型內容[0005]但是,在該現有的變速桿的連接器構造中,為了確保凹型端子的保持強度,需要必要的壁厚,與此相對應,保持凹型端子的位置成為從卡止部件的桿主體插入孔離開的位置, 所以卡止部件在徑向上形成得較大。由此,存在變速桿的下端部大徑化的問題。[0006]由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以將變速桿的端部小徑化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0007]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在由桿部連結的換檔把手以及桿主體中的一個上設有收容凹型端子的凹型連接器,并且在另一個上設有與所述凹型端子連接的凸型端子,通過將換檔把手組裝在桿主體上,將所述凸型端子與所述凹型端子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型連接器具有可以收容所述凹型端子的開放凹部。[0008]實用新型的效果[0009]根據本實用新型,由于形成為在形成于桿部側的側面的連接器主體的開放凹部中收容有凹型端子的狀態下,利用罩體覆蓋所述開放凹部的凹型連接器,所以可以將凹型連接器薄形化,實現換檔把手的端部的小徑化。
[0010]圖1是表示使用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構造的變速桿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斜視圖。[0011]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變速桿裝置的換檔把手向變速桿主體組裝的中途的要部斜視圖。[0012]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變速桿裝置的換檔把手向變速桿主體組裝完成的狀態的要部斜視圖。[0013]圖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構造的分解斜視圖。[0014]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構造的組裝完成狀態的斜視圖。[0015]圖6是沿著圖3中VI-VI線的放大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另外,本實施方式以對自動變速器進行變速操作的變速桿裝置為例進行說明。[001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型端子設置在所述換擋把手上,所述凹型連接器設置在所述桿主體上。[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型連接器具有連接器主體,所述開放凹部設置在所述連接器主體上。[001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把手,通過向所述桿主體所具有的桿部的前端插入,而與所述桿主體連結。[002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桿主體具有滴液防止部件,其對沿著所述換檔把手滴下的液體進行回收,所述罩體與該滴液防止部件一體形成。[002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開放凹部設置在所述連接器主體的桿部側的側面。[002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型端子在所述桿部的周向上成對并列設置。[002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罩體的上端部兩側設有凸部,在所述連接器主體的上端部兩側設有卡合孔部,所述凸部與所述卡合孔部卡合。[0024]如圖1所示,變速桿裝置1具有支撐臺2,其固定在車體側;變速桿3,其旋轉軸部31可在變速方向上自由旋轉地支撐在該支撐臺2的旋轉軸承部21上,駕駛員的操作位置即上端部(后述的換檔把手11的安裝位置)可在桿操作方向A上移動地配置;指示器殼體4,其配置在支撐臺2的上方;以及滑動板5,其配置在將該指示器殼體4的長孔41閉塞的位置上。[0025]另外,在支撐臺2的上方位置上固定有變速鎖止機構6、以及使該變速鎖止機構6 動作的變速鎖止螺線管7等。[0026]指示器殼體4顯示變速位置等,并且在變速桿3的桿操作范圍內形成長孔41。在滑動板5上形成開口部51,變速桿3貫穿該開口部51。滑動板5在桿操作方向A上自由滑動,與變速桿3—起滑動。[0027]變速桿3具有桿主體10和換檔把手11。桿主體10如圖2所示具有作為桿部的金屬桿101 ;以及樹脂塊部102,其通過模塑樹脂成型而與該金屬桿101 —體成型。在樹脂塊部102處設有作為旋轉中心的旋轉軸部31 (參照圖1)。[0028]換檔把手11如圖3以及圖6所示,通過向金屬桿101的前端插入而進行組裝。換檔把手11由把手框架112和把手外罩113構成,該把手框架112由強度較高的材質形成, 具有使金屬桿101插入的插入孔111,該把手外罩113由氯乙烯等具有彈性的樹脂形成,覆蓋該把手框架112的外周而安裝。另外,在圖1、圖3以及圖6中,Fr表示車輛前方,Rr表示車輛后方。[0029]在換檔把手11上,如圖1所示,設有超速檔開關SW、以及從該開關SW延伸出的省略圖示的換檔把手11側的一對電氣配線。上述電氣配線的端部如圖2所示,與向換檔把手 11的下端突出并露出的凸型端子114連接。此時,凸型端子114配置在形成于換檔把手11 的下端部處的凹部115的內部。[0030]另外,在樹脂塊部102的上端設有滴液防止部件8,其對沿著換檔把手11滴下的液體進行回收。[0031]滴液防止部件8如圖4及圖5所示,由樹脂一體成型,平面形狀形成為大致矩形狀,在其大致中心部形成使金屬桿101插入的中心孔81。[0032]另外,在滴液防止部件8的形成中心孔81的中心部分處設有隆起部84,其成為與側壁82大致相同的高度,該隆起部84和側壁82之間形成導水管狀的盛液部85。[0033]并且,滴液防止部件8在矩形狀的1個邊的大致中央部垂下設有舌片86,并且在與設有該舌片86的邊相鄰的兩個邊上成對地設有U字狀的卡合片87。另一方面,在樹脂塊部102的上端部外周,在與舌片86相對應的位置上形成大致沿著其形狀的省略圖示的凹部,并且在與卡合片87相對應的位置上突出設置卡止爪103。由此,通過將舌片86插入凹部中,同時使卡合片87與卡止爪103卡合,從而滴液防止部件8固定在樹脂塊部102的上端,該滴液防止部件8構成桿主體10的一部分。[0034]由此,滴液防止部件8被安裝為位于換檔把手11下方,沿著換檔把手11滴下的液體暫時滯留在滴液防止部件8的側壁82內側,在該液體量較多的情況下,從液體排出口 83 排出。[0035]在安裝有換檔把手11的桿主體10上,如圖4所示,設有收容凹型端子104的凹型連接器9。凹型端子104與從省略圖示的變速控制部延伸的桿主體10側的一對電氣配線 105aU05b的末端連接。此時,一對凹型端子104以與換檔把手11側的凸型端子114相對的狀態,并列設置在金屬桿101的周向上。[0036]凹型連接器9由連接器主體91和罩體92組成,位于桿主體10的金屬桿101的車輛后方側。在連接器主體91的車輛前方側(作為桿部的金屬桿101側)的側面93,設有收容凹型端子104的開放凹部94。并且,在開放凹部94中收容凹型端子104的狀態下,罩體 92覆蓋該開放凹部94。另外,在連接器主體91的上端面形成插入凸型端子114的開口部 98。[0037]連接器主體91由樹脂等絕緣材料一體形成,與桿主體10分體形成。如圖4所示, 在連接器主體91的下部設有向下方延伸的嵌合部95,并且在嵌合部95的上端部設有與側壁82的上端抵接的凸緣部96。并且,通過在嵌合部95與盛液部85的側壁82和隆起部84 的外表面緊密嵌合的狀態下,凸緣部96載置在側壁82的上端面上,從而將連接器主體91 安裝在滴液防止部件8的上側。[0038]另外,罩體92從滴液防止部件8的中心孔81的與連接器主體91相對的周緣部開始一體地直立設置,在確保必要的強度的基礎上進行薄壁化。并且,通過從中心孔81開始連續地直立設置,該罩體92以與金屬桿101靠近或者接觸的狀態配置。[0039]凹型端子104以夾持在連接器主體91和罩體92之間的狀態被保持,在與上述凹型端子104連接的電氣配線105110 插入到形成在滴液防止部件8的盛液部85的底面上的省略圖示的切孔中后,向變速控制部配線。此時,在該切孔的兩側,如圖2以及圖3所示,設有將側壁82和隆起部84之間閉止的閉塞壁88,利用該閉塞壁88,防止流入盛液部85 的液體流至所述切孔中。[0040]因此,在換檔把手11向桿主體10組裝時,首先如圖4所示,將凹型端子104配置在連接器主體91和罩體92之間,在這些凹型端子104嵌入連接器主體91的開放凹部94 中后,連接器主體91經由嵌合部95以及凸緣部96安裝在滴液防止部件8上。此時,開放凹部94同時被罩體92覆蓋,以該狀態完成凹型連接器9的組裝。[0041]另外,在罩體92的上端部兩側設有凸部99 (參照圖4),在組裝凹型連接器9時, 該凸部99如圖6所示,通過與形成在連接器主體91的上端部兩側的卡合孔部100 (參照圖 2)卡合,從而連接器主體91和罩體92的上端部彼此牢固地結合。[0042]并且,在凹型連接器9的組裝完成后,如圖2所示,凸型端子114與圖4所示的凹型端子104對位,同時換檔把手11的插入孔111從金屬桿101的上端部嵌入,最終如圖3 及圖6所示,凸型端子114從凹型連接器9的開口部98插入,凸型端子114和凹型端子104 彼此連接。[0043]此時,從換檔把手11的把手框架112向下方延伸設置的剖面L字狀的引導片116, 可自由滑動地與在連接器主體91的兩側部沿上下方向形成的凹設部97卡合,以使凸型端子114和凹型端子104正確地對位,。[0044]另外,如圖3所示,在換檔把手11與桿主體10安裝完成,凸型端子114和凹型端子104連接完成的狀態下,換檔把手11的把手外罩113的下端部如圖6所示,圍繞并覆蓋凹型連接器9的上端部外側。[0045]根據利用上述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變速桿裝置1的連接器構造,收容有凹型端子 104的凹型連接器9設置在桿主體10側,在凹型連接器9中,收容有凹型端子104的開放凹部94設置在連接器主體91上,并利用罩體92覆蓋開放凹部94。[0046]由此,如圖6所示,可以使凹型連接器9的前后方向的厚度變薄,實現換檔把手11 的把手外罩113的小型化。[0047]如上所述,由于對收容在連接器主體91中的凹型端子104進行覆蓋的罩體92存在于連接器主體91和金屬桿101之間,所以可以阻止凹型端子104與金屬桿101直接接觸, 防止一對凹型端子104之間的短路。[0048]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一對凹型端子104并列設置在金屬桿101的周向上, 所以凹型端子104的配置空間在金屬桿101的徑向上形成為最小。由此,凹型連接器9的厚度進一步變小,可以實現換檔把手11的把手外罩113的進一步小徑化。[0049]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罩體92與滴液防止部件8—體設置,所以可以實現部件個數的減少,并且可以與滴液防止部件8的組裝同時地完成罩體92的組裝。另外,也可以實現安裝作業性的高效化。[0050]但是,本實用新型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在所述實施方式中,以自動變速器的變速桿裝置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于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即使對于手動變速箱的變速桿裝置,在把手中設置開關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本實用新型。[0051]另外,設置在換檔把手11上的開關不限于超速檔開關SW,也可以為其它開關,例如,4驅和2驅的切換開關。[0052] 并且,也可以將凸型端子設置在桿主體側,同時將凹型端子設置在換檔把手側。
權利要求1.一種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通過將換擋把手和桿主體連結,而將凸型端子和凹型端子連接,所述凸型端子設置在所述換擋把手和所述桿主體中的某一個上, 所述凹型端子設置在凹型連接器上,所述凹型連接器設置在所述桿主體和所述換擋把手中的另一個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型連接器具有可以收容所述凹型端子的開放凹部;以及罩體,其以收容所述凹型端子的狀態覆蓋所述開放凹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型端子設置在所述換擋把手上,所述凹型連接器設置在所述桿主體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型連接器具有連接器主體,所述開放凹部設置在所述連接器主體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把手,通過向所述桿主體所具有的桿部的前端插入,而與所述桿主體連結。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桿主體具有滴液防止部件,其對沿著所述換檔把手滴下的液體進行回收, 所述罩體與該滴液防止部件一體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開放凹部設置在所述連接器主體的桿部側的側面。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型端子在所述桿部的周向上成對并列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體的上端部兩側設有凸部,在所述連接器主體的上端部兩側設有卡合孔部, 所述凸部與所述卡合孔部卡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變速桿裝置的連接器構造,其可以使變速桿的端部小徑化。在桿主體(10)上設有凹型連接器(9),該凹型連接器(9)收容有可以與換檔把手(11)的凸型端子(114)連接的凹型端子(104)。凹型連接器(9)由連接器主體(91)和罩體(92)構成,該連接器主體(91)設有對凹型端子(104)進行收容的開放凹部(94),該罩體(92)以在開放凹部(94)中收容有凹型端子(104)的狀態,覆蓋開放凹部(94)。
文檔編號B60K20/02GK202294283SQ2011201807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31日
發明者山本啟明, 田中尚之, 稻葉英 申請人: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