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五點式安全帶及安全帶解鎖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五點式安全帶及安全帶解鎖機構。
背景技術:
現代生活中,機動車因為其速度較快,方便人們交通,但是機動車發生意外時,可能因為其速度過快對乘坐人員造成傷害,因此,人們實用新型了安全帶,在機動車運動時將乘坐人員相對固定于機動車上,當機動車發生碰撞等意外時,可以防止乘坐人員從機動車上甩出,降低乘員的受傷程度。現有的安全帶結構為兩點式或三點式,兩點式安全帶結構通常為安全帶的一端通過乘員肩部位置卷繞于收卷器,另一端可被抽拉并鎖扣至乘員另一側腰部位置的鎖扣機構。三點式安全帶中,安全帶的兩端通常設置于乘員一側,其一端大致設置于肩部位置,另一端設置于同側腰部位置,其中任意一端卷繞于機動車的收卷器,另一端固定于機動車,兩端之間設有一個可在兩端之間自由滑移的鎖扣件,使用時,將安全帶從機動車抽出并橫穿過乘員前方,固定至乘員另一側腰部的鎖扣機構,則安全帶在乘員一側有兩點,另一側有一點相對固定。前述鎖扣件通常為片狀金屬,設有一個狹槽,安全帶從狹槽穿過,鎖扣件還設有一個和鎖扣機構配合的扣合孔,鎖扣機構上通常設置一個插入縫,供鎖扣件插入,鎖扣機構通過與鎖扣件的扣合孔扣合實現二者的鎖扣。鎖扣機構還一體設有解鎖機構,因為鎖扣機構通常設置在乘員腰部位置,所以該解鎖結構通常為一按鈕,以便乘員施力,具體應用中,通常在插入縫的旁設置一個按鈕,鎖扣機構與鎖扣件解鎖時,通過按壓該按鈕,實現鎖扣機構與鎖扣件的解鎖。但是解鎖機構設置于腰部不方便乘員了解其具體位置,在使用時可能需要低頭觀察其具體位置,再去按壓按鈕,增加使用難度;另外該按鈕的面積通常較小,乘員通常僅能通過一個大拇指操作,需要較大的力氣才能實現,對體力較弱者來說,增加了實施難度;再者兩點式或三點式的安全帶對乘員的施加的作用力不平衡,舒適感較差,且容易使乘員從受力較小的一側脫離,進而受傷。所以,有必要設計出一種新的五點式安全帶及安全帶解鎖機構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保護功能較強且方便使用的安全帶解鎖機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個五點式安全帶解鎖機構,包括安全帶及設置于一個乘員的兩側或設置于兩個不同乘員的側邊安全帶鎖扣機構, 每個鎖扣機構設有與其一體設置的用于對安全帶解鎖的按鈕,其中解鎖機構還設有一個纜繩,纜繩的兩端分別連接至前述兩個用于解鎖的按鈕的一端,還包括一個拉手,拉手連接至纜繩的中段。[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拉手通過連接纜繩連接至一個第二滑動件, 第二滑動件設有軸承,軸承上套有滑輪,前述纜繩中段繞設于滑輪。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一個第二回復組件,其設有第二套筒,第二滑動件在第二套筒內滑動。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滑動件與第二套筒之間設有為壓縮彈簧的第二支撐彈簧。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拉手一端通過轉軸樞轉設置于第二套筒一端,前述連接纜繩一端連接至第二滑動件,另一端連接至拉手中部。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纜繩與按鈕之間設有第一回復組件,所述第一回復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一回復組件上下兩端設置上下卡止部,可在上下卡止部之間滑動的第一滑動件,第一滑動件及下卡止部之間設有為壓縮彈簧的第一支撐彈簧。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套筒下端的下卡止部包括開口及固持于開口的第一擋止板。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擋止部還包括開口附近側壁設置的擋止縫、一個第一擋止板及至少一個卡持勾,第一擋止板一側插裝于擋止縫,另一側被卡持勾卡持。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卡止部包括設于第一套筒內壁的突起。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滑動件上還設有一個與按鈕連接的勾持件。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安全帶解鎖機構通過拉動拉手即可實現一個或多個乘員安全帶的解鎖,降低乘員工作量;且拉手可設置在乘員前方,易于操作。
圖1是本實用新型安全帶鎖扣機構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安全帶鎖扣件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五點式安全帶及安全帶解鎖機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安全帶解鎖機構的第二回復組件的立體視圖。圖5是圖4第二回復組件的立體分解圖。圖6是第二回復組件沿圖4所示A-A線的剖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安全帶解鎖機構的第一回復組件的立體視圖。圖8是圖7第一回復組件的立體分解圖。圖9是圖7第一回復組件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圖10是第一回復組件沿圖7所示B-B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圖1至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五點式安全帶,其包括一個兩點式安全帶1及一個三點式安全帶2。具體實施例中,三點式安全帶2的兩端設置于乘員左側, 其一端大致設置于左肩部位置,另一端設置于腰部左側位置,其中至少一端卷繞于機動車收卷器23,兩端之間設有一個可在兩端之間滑移的鎖扣件22,使用時,將安全帶從機動車抽出并將鎖扣件22橫穿過乘員前方,固定至乘員右側腰部的鎖扣機構21,則安全帶在乘員左側有肩部及腰部兩點,右側有腰部一點相對固定,且安全帶從左肩部套設至右腰部及乘員的左右腰部。另外還在乘員右肩側設置一個兩點式安全帶1,其一端通過右肩側卷繞于收卷器23,另一端可抽拉并扣合于乘員左腰側的鎖扣機構11。則乘員的左右肩側及左右腰側分別有扣合點,且左右對稱,乘員受力對稱,較為舒適,且安全帶在乘員前方形成X型交叉及腰部的水平束縛,束縛更多,乘員更加安全。上述實施例僅為較佳實施例,在其他實施例中,三點式安全帶2及兩點式安全帶1的位置也可以左右調換,可卷繞的安全帶一端也可以設置于腰側。安全帶1,2上設置鎖扣件12,22與鎖扣機構11,21扣合,實現鎖扣件12,22對乘員的固定。鎖扣件12,22通常為片狀金屬,設有一個狹槽121,221,安全帶從狹槽121,221 穿過,拉動鎖扣件12,22時,帶動安全帶的抽拉;鎖扣件12,22還設有一個和鎖扣機構11, 21配合的扣合孔122,222,鎖扣機構11,21上通常設置一個插入縫110,210,供鎖扣件12, 22插入,鎖扣機構11,21通過與鎖扣件12,22的扣合孔122,222扣合實現二者的鎖扣。鎖扣機構11,21還一體設有解鎖機構,因為鎖扣機構11,21通常設置在乘員腰部位置,所以該解鎖結構通常為一按鈕111,211,以便乘員施力,具體應用中,通常在插入鎖扣件12,22的插入縫110,210的旁設置按鈕111,211,鎖扣機構11,21與鎖扣件12,22解鎖時,通過按壓該按鈕111,211,實現鎖扣機構11,21與鎖扣件12,22的解鎖。該解鎖機構的按鈕111,211的下方連接有一個拉手31,該拉手31拉動時可帶動按鈕111,211向下滑動, 進而將鎖扣件12,22解鎖。該拉手31通過一個纜繩41連接至按鈕111,211的一端,以便抽拉按鈕111,211。 纜繩41上還設有一個第一回復組件4,其可在拉手31拉動后將拉手31向按鈕111,211回復的位置拽動,幫助拉手31回復初始位置。該第一回復組件4包括一個第一套筒42,第一套筒42上下兩端設有上、下卡止部421,422,還包括一個可在兩個卡止部421,422之間滑動的第一滑動件43,第一滑動件43與下卡止部422之間設有為壓縮彈簧的第一支撐彈簧 431 ;纜繩41 一端穿過第一滑動件43并于第一滑動件43的上方設置一個勾持部411將第一滑動件43勾持。第一滑動件43上方還設有可勾持于鎖扣構件按鈕111,211的勾持件44, 該勾持件44可與第一滑動件43 —體設置,也可分隔設置。前述纜繩41的勾持部411也可以穿過勾持件44。當拉動拉手31帶動纜繩41運動時,纜繩41的勾持部411帶動第一滑動件43及勾持件44向下滑動,進而帶動解鎖機構的按鈕111,211向下滑動,達成解鎖的功能;當拉手31松開時,第一支撐彈簧431支撐第一滑動件43向上滑動,進而實現按鈕111, 211復位。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上卡止部421為設置于第一套筒42內壁的突起,所述第一套筒42內及第一滑動件43沿第一滑動件43的滑動方向設有相互對應的突起及凹陷,當第一滑動件43相對第一套筒42滑動時,可防止第一滑動件43在第一套筒42內旋轉。所述上卡止部421為第一套筒42內部設置可抵擋于第一滑動件43并阻止第一滑動件43繼續向上滑動的突起;第一套筒42的下端的下擋止部422包括一個開口 423,開口 423允許第一滑動件43及第一支撐彈簧431裝入,下擋止部422還包括開口 423附近側壁設置的擋止縫4223、一個第一擋止板4221及至少一個卡持勾4222,第一擋止板4221 —側插裝于擋止縫4223,另一側向卡持勾4222按壓,通過卡持勾4222卡持第一擋止板4221,確保其與第一套筒42緊密結合。上述實施例可以應用于一個兩點式安全帶1或三點式安全帶2或二者的任意結
I=I O在兩點式安全帶1及三點式安全帶2相結合的實施方式中,共有兩個解鎖機構,通過設置兩根纜繩41分別連接于解鎖機構的按鈕111,211,拉動按鈕111,211,進而實現鎖扣件12,22解鎖。針對在兩點式安全帶1及三點式安全帶2相結合的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還給出了另一較佳實施例,一根纜繩41的兩端分別連接至前述第一回復組件4的第一滑動件 43,拉手31通過一個第二回復組件3連接于纜繩41的中段,拉動纜繩41時,同時帶動兩個第一回復組件4,進而同時帶動兩個鎖扣機構11,21解鎖。該第二回復組件3包括第二套筒32,可在第二套筒32內滑動的第二滑動件33,連接第二滑動件33及拉手31的連接纜繩34,連接纜繩34的兩端分別卡持于拉手31及第二滑動件33。其中連接纜繩34的一端連接至拉手31的中部,拉手31 —端通過轉軸311樞轉的設置于第二套筒32,拉手31另一端為乘員操作部312 ;連接纜繩34的另一端設置有勾持部341,勾持部341穿過第二滑動件33,第二滑動件33及第二套筒32的一端之間設有為壓縮彈簧的第二支撐彈簧35,拉手31操作完成并松開后,第二支撐彈簧35支撐第二滑動件 33向遠離拉手31的方向運動,并實現拉手31復位。第二滑動件33設有一個軸承36,軸承 36上套設一個滑輪37,前述兩端連接至鎖扣機構的纜繩41的中段繞于滑輪37。因為兩個鎖扣機構21至拉手31的長度不同,拉動拉手31時,很容易因為所述長度不同造成一個鎖扣機構21解鎖,而另一個尚未解鎖,通過設置一個滑輪37,當一個鎖扣機構21對纜繩41施力較大時,纜繩41會通過滑輪37輕松地向施力較大的鎖扣機構21移動,最終實現兩個鎖扣機構21對纜繩41的施力相同,即拉手31對兩個鎖扣機構21的施力相同,實現對兩個鎖扣機構21的同時解鎖。所述第二套筒32及第二滑動件33采用非圓形結構,可防止第二滑動件33在第二套筒32內轉動。上述實施例可以應用于兩個兩點式安全帶1或兩個三點式安全帶2或兩點式安全帶1與三點式安全帶2的任意結合,上述結合設置在一個乘員的位置上。上述實施例還有一種實施方式,在兩個乘員的位置上分別設置安全帶,且每個安全帶分別設有鎖扣機構及對應的解鎖機構,上述纜繩41的兩端分別連接至兩個乘員的解鎖機構的按鈕下方,通過拉動一個拉手實現兩個乘員的安全帶的同時解鎖,降低乘員的工作量。綜上所述,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不應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即凡是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及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個安全帶解鎖機構,包括安全帶及設置于一個乘員的兩側或設置于兩個不同乘員的側邊安全帶鎖扣機構,每個鎖扣機構設有與其一體設置的用于對安全帶解鎖的按鈕,其特征在于解鎖機構還設有一個纜繩,纜繩的兩端分別連接至前述兩個用于解鎖的按鈕的一端,還包括一個拉手,拉手連接至纜繩的中段。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拉手通過連接纜繩連接至一個第二滑動件,第二滑動件設有軸承,軸承上套有滑輪,前述纜繩中段繞設于滑輪。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第二回復組件,其設有第二套筒,第二滑動件在第二套筒內滑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第二滑動件與第二套筒之間設有為壓縮彈簧的第二支撐彈簧。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拉手一端通過轉軸樞轉設置于第二套筒一端,前述連接纜繩一端連接至第二滑動件,另一端連接至拉手中部。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纜繩與按鈕之間設有第一回復組件,所述第一回復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一回復組件上下兩端設置上下卡止部,可在上下卡止部之間滑動的第一滑動件,第一滑動件及下卡止部之間設有為壓縮彈簧的第一支撐彈簧。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下端的下卡止部包括開口及固持于開口的第一擋止板。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下擋止部還包括開口附近側壁設置的擋止縫、一個第一擋止板及至少一個卡持勾,第一擋止板一側插裝于擋止縫,另一側被卡持勾卡持。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上卡止部包括設于第一套筒內壁的突起。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帶解鎖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動件上還設有一個與按鈕連接的勾持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個安全帶解鎖機構,包括安全帶及設置于一個乘員的兩側或設置于兩個不同乘員的側邊安全帶鎖扣機構,每個鎖扣機構設有與其一體設置的用于對安全帶解鎖的按鈕,其中解鎖機構還設有一個纜繩,纜繩的兩端分別連接至前述兩個用于解鎖的按鈕的一端,還包括一個拉手,拉手連接至纜繩的中段。通過拉動拉手可實現安全帶的解鎖,且拉手可設置在乘員前方,易于操作。
文檔編號B60R22/30GK201961275SQ20112009595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日
發明者張學清, 朱安定, 藍柯 申請人:蘇州益高電動車輛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