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及其應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緩沖裝置,具體是一種客車側翻時減輕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和縮短滑行距離的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及其應用方法,屬于機械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客車是現代人們一種重要交通工具。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及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 客車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是人們出行及旅游首選的代步交通工具,但伴隨而來的卻是交通事故頻頻發生。尤其在高速公路上,客車一旦發生側翻事故,由于速度高,客車側翻后, 往往在路面上滑行20-30米,側翻后還會與路面產生巨大撞擊力隨之又與路面產生摩擦滑行;導致旅客頭部將車窗玻璃撞碎后又與地面生產撞擊和摩擦而嚴重傷亡,造成重大惡性交通事故。如2007年7月30日西藏納木措發生客車側翻,造成18人傷亡;2011年國慶期間全國高速路發生3起客車側翻重大交通事故,造成56人死亡,100多人受傷。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客車側翻事故幾百起,造成人員傷亡上千人,造成各種經濟損失達幾億元。而至今未見報道有關在客車側翻時可有效減輕與地面的撞擊及縮短與地面滑行距離的客車設計方案。目前見到公開的有可檢測到汽車翻車過程的信號,并對汽車動作進行校正和控制的設計,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公開的“用于在汽車翻車過程中激活附加功能的方法和裝置”(申請號20058001876 及“汽車車身防止翻車的動作控制方法及裝置”(申請號 200910031355),而這些設計只有在客車發生小角度的傾斜前起校正和控制作用,而客車一旦側翻后,嚴重交通事故仍不可避免。目前尚沒有一種理想的可減輕客車側翻的緩沖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目前同類技術的缺陷,而公開一種減少客車側翻時的撞擊力和滑行距離的一種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及其應用方法。本發明客車側翻緩沖裝置的技術方案是客車左右兩側輪胎上各裝有左感應器和右感應器,左接收器和右接收器安裝在車輪胎附近的車殼體內壁上,左接收器分別與右窗卡扣開關、右鎖銷開關相連,右窗卡扣開關分別與右車窗彈簧和右車窗網相連,右鎖銷開關與右鎖銷相連,右鎖銷分別與右彈簧和右內置墊連接,右內置墊在右外置墊內膛之內,在右外置墊內膛上設有右卡孔;右接收器分別與左窗卡扣開關、左鎖銷開關相連,左窗卡扣開關分別與左車窗彈簧和左車窗網連接,左鎖銷開關與左鎖銷相連,左鎖銷分別與左彈簧和左內置墊連接,左內置墊在左外置墊之內,在左外置墊內膛上設有左卡孔,左外置墊和右外置墊位于客車頂部,所述的右內置墊、右外置墊、左內置墊、左外置墊選用彈性較強的材料加工而成。本發明客車側翻緩沖裝置的應用方法如下a.將左感應器和右感應器分別安裝在左右兩側各4個車輪胎上;b.將左接收器和右接收器分別安裝在客車外殼內壁上,并靠近輪胎附近,以便于接收來自感應器發出的信號;
c.將左接收器分別與右窗卡扣開關、右鎖銷開關連接,右窗卡扣開關分別與右車窗彈簧和右車窗網連接,右鎖銷分別與右彈簧和右內置墊連接,右鎖銷卡在右鎖銷開關上, 右外置墊固定在客車頂部;d.當左側車輪胎全部離地客車即將發生向右側翻時,左側輪胎上的左感應器產生感應信號,并將信號通過無線方式傳送到左接收器,左接收器立即打開右窗卡扣開關和右鎖銷開關,同時右車窗彈簧收縮,右車窗網向下拉開,將客車內右側旅客的身體保護起來, 避免旅客身體直接著地與之發生激烈撞擊力;e.將右窗卡扣開關、右車窗彈簧、右車窗網置于車體之外,以便于右車窗網打開;f.右鎖銷開關打開后,右鎖銷與右鎖銷開關分離,右彈簧收縮,右內置墊彈出,右鎖銷卡在右卡孔內,防止右內置墊反彈回右外置墊內膛,右內置墊與地面直接碰撞,減少了客車向右側翻后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增大了摩擦力,縮短了車體在地面上的滑行距離;g.將右接收器分別與左窗卡扣開關、左鎖銷開關連接,左窗卡扣開關分別與左車窗彈簧和左車窗網連接,左鎖銷分別與左彈簧和左內置墊連接,左鎖銷卡在左鎖銷開關上, 左外置墊固定在客車頂部;h.當右側車輪胎全部離地客車即將發生向左側翻時,右側輪胎上的右感應器產生感應信號,并將信號通過無線方式傳送到右接收器,右接收器立即打開左窗卡扣開關和左鎖銷開關,同時左車窗彈簧收縮,左車窗網向下拉開,將客車內左側旅客的身體保護起來, 避免旅客身體直接著地與之發生激烈撞擊力;i.左窗卡扣開關、左車窗彈簧、左車窗網位于車體之外,以便于左車窗網打開;j.左鎖銷開關打開后,左鎖銷與左鎖銷開關分離,左彈簧收縮,左內置墊彈出,左鎖銷卡在左卡孔內,防止左內置墊反彈回左外置墊內膛,左內置墊與地面直接碰撞,減少了客車向左側翻后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增大了摩擦力,縮短了車體在地面上的滑行距離,達到良好的緩沖效果。本發明可減少客車側翻時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增大客車與地面的滑行摩擦力, 從而縮短客車側翻后車體的滑行距離,同時避免旅客身體尤其是頭部等重要部位與地面直接撞擊,極大地減少和避免了旅客的重大傷亡,保護了旅客身體,本發明的技術設計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附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發明附圖IA-A向的截面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發明附圖IB-B向的截面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如下左感應器1,右感應器2,左接收器3,右接收器4,車外殼5,右窗卡扣開關6,右鎖銷開關7,右車窗彈簧8,右車窗網9,右鎖銷10,右彈簧11、右內置墊12、右外置墊13、右卡孔14、左窗卡扣開關15,左鎖銷開關16,左車窗彈簧17,左車窗網18,左鎖銷19,左彈簧20、 左內置墊21、左外置墊22,左卡孔23。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給出以下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客車側翻緩沖裝置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詳細描述,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任何將本發明的設計方案應用于行使在公路上的載人運動器,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客車左右兩側共四個輪胎上各裝有左感應器(1)和右感應器O),左接收器(3)和右接收器(4)安裝在車輪胎附近的車外殼(5)內壁上,左接收器C3)分別與右窗卡扣開關 (6)、右鎖銷開關(7)相連,右窗卡扣開關(6)分別與右車窗彈簧(8)和右車窗網(9)連接, 右鎖銷開關⑵與右鎖銷(10)相連,右鎖銷(10)分別與右彈簧(11)和右內置墊(12)連接,右內置墊(1 在右外置墊(1 內膛之內,在右外置墊(1 內膛上設有右卡孔(14); 右接收器(4)分別與左窗卡扣開關(15)、左鎖銷開關(16)相連,左窗卡扣開關(15)分別與左車窗彈簧(17)和左車窗網(18)連接,左鎖銷開關(16)與左鎖銷(19)相連,左鎖銷(19) 分別與左彈簧00)和左內置墊連接,左內置墊在左外置墊0 之內,在左外置墊0 內膛上設有左卡孔(23),左外置墊0 和右外置墊(1 位于客車頂部,所述的右內置墊(1 、右外置墊(1 、左內置墊、左外置墊0 選用橡皮或橡膠材料加工而成。本發明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實施例的應用方法如下a.將左感應器⑴和右感應器(2)分別安裝在左右兩側各四個車輪胎外側;b.將左接收器(3)和右接收器⑷分別安裝在車外殼(5)內壁上,并靠近輪胎附近,以便于接收感應信號;c.將左接收器(3)分別與右窗卡扣開關(6)、右鎖銷開關(7)連接,右窗卡扣開關 (6)分別與右車窗彈簧⑶和右車窗網(9)連接,右鎖銷(10)分別與右彈簧(11)和右內置墊(12)連接,右鎖銷(10)卡在右鎖銷開關(16)上,右外置墊(13)固定在客車頂部;d.當左側車輪胎全部離地客車即將發生向右側翻時,左側輪胎上的左感應器(1) 產生感應信號,并將信號通過無線方式傳送到左接收器(3),左接收器C3)立即打開右窗卡扣開關(6)和右鎖銷開關(7),同時右車窗彈簧(8)收縮,右車窗網(9)向下拉開,將客車內右側旅客的身體保護起來,避免旅客身體直接著地與之發生激烈撞擊力;e.右窗卡扣開關(6)、右車窗彈簧⑶、右車窗網(9)位于車體之外,以便于右車窗網(9)打開;f.右外置墊(1 安裝在客車頂部并凸出右側車外殼22-25cm,這樣即使右內置墊 (12)沒有及時彈出時,右外置墊(13)也能起到緩沖作用;g.右鎖銷開關(7)打開后,右鎖銷(10)與右鎖銷開關(7)分離,右彈簧(11)收縮,右內置墊(1 彈出,右鎖銷(10)卡在右卡孔(14)內,防止右內置墊(1 反彈回右外置墊(1 內膛,右內置墊(1 與地面直接碰撞,減少了向右側翻后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 增大了摩擦力,縮短了車體側翻后在地面上的滑行距離;h.將右接收器⑷分別與左窗卡扣開關(15)、左鎖銷開關(16)連接,左窗卡扣開關(15)分別與左車窗彈簧(17)和左車窗網(18)連接,左鎖銷(19)分別與左彈簧OO) 和左內置墊連接,左鎖銷(19)卡在左鎖銷開關(16)上,左外置墊02)固定在客車頂部;i.當右側車輪胎全部離地客車即將發生向左側翻時,右側輪胎上的右感應器O) 產生感應信號,并將信號通過無線方式傳送到右接收器G),右接收器(4)立即打開左窗卡扣開關(15)和左鎖銷開關(16),同時左車窗彈簧(17)收縮,左車窗網(18)向下拉開,將客車內左側旅客的身體保護起來,避免旅客身體直接著地與之發生激烈撞擊力;j.左窗卡扣開關(15)、左車窗彈簧(17)、左車窗網(18)位于車體之外,以便于左車窗網(18)打開;k.左內置墊安裝在客車頂部并凸出左側車外殼22-25cm,這樣即使左內置墊 (21)沒有及時彈出時,左外置墊02)也能起到緩沖作用;1.左鎖銷開關(16)打開后,左鎖銷(19)與左鎖銷開關(16)分離,左彈簧QO)收縮,左內置墊彈出,左鎖銷(19)卡在左卡孔03)內,防止左內置墊反彈回左外置墊0 內膛,左內置墊與地面直接碰撞,減少了向左側翻后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 增大了摩擦力,縮短了車體側翻后在地面上的滑行距離,達到良好的緩沖效果。
權利要求
1. 一種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其特征是客車左右兩側共四個輪胎上各裝有左感應器(1) 和右感應器O),左接收器C3)和右接收器(4)安裝在車輪胎附近的車外殼(5)內壁上,左接收器(3)分別與右窗卡扣開關(6)、右鎖銷開關(7)相連,右窗卡扣開關(6)分別與右車窗彈簧⑶和右車窗網(9)連接,右鎖銷開關(7)與右鎖銷(10)相連,右鎖銷(10)分別與右彈簧(11)和右內置墊(1 連接,右內置墊(1 在右外置墊(1 內膛之內,在右外置墊 (13)內膛上設有右卡孔(14);右接收器(4)分別與左窗卡扣開關(15)、左鎖銷開關(16)相連,左窗卡扣開關(15)分別與左車窗彈簧(17)和左車窗網(18)連接,左鎖銷開關(16)與左鎖銷(19)相連,左鎖銷(19)分別與左彈簧00)和左內置墊連接,左內置墊在左外置墊0 之內,在左外置墊0 內膛上設有左卡孔(23),左外置墊0 和右外置墊 (13)位于客車頂部,所述的右內置墊(12)、右外置墊(13)、左內置墊(21)、左外置墊02) 選用彈性較強的材料加工而成;本發明一種客車側翻緩沖裝置的應用方法如下a.將左感應器(1)和右感應器( 分別安裝在左右兩側各四個車輪胎外側;b.將左接收器(3)和右接收器⑷分別安裝在車外殼(5)內壁上,并靠近輪胎附近,以便于接收感應信號;c.將左接收器(3)分別與右窗卡扣開關(6)、右鎖銷開關(7)連接,右窗卡扣開關(6) 分別與右車窗彈簧(8)和右車窗網(9)連接,右鎖銷(10)分別與右彈簧(11)和右內置墊(12)連接,右鎖銷(10)卡在右鎖銷開關(16)上,右外置墊(13)固定在客車頂部;d.當左側車輪胎全部離地客車即將發生向右側翻時,左側輪胎上的左感應器(1)產生感應信號,并將信號通過無線方式傳送到左接收器(3),左接收器(3)立即打開右窗卡扣開關(6)和右鎖銷開關(7),同時右車窗彈簧(8)收縮,右車窗網(9)向下拉開,將客車內右側旅客的身體保護起來,避免旅客身體直接著地與之發生激烈撞擊力;e.右窗卡扣開關(6)、右車窗彈簧(8)、右車窗網(9)位于車體之外,以便于右車窗網 (9)打開;f.右外置墊(1 安裝在客車頂部,這樣即使右內置墊(1 沒有及時彈出時,右外置墊(13)也能起到緩沖作用;g.右鎖銷開關(7)打開后,右鎖銷(10)與右鎖銷開關(7)分離,右彈簧(11)收縮,右內置墊(1 彈出,右鎖銷(10)卡在右卡孔(14)內,防止右內置墊(1 反彈回右外置墊 (13)內膛,右內置墊(1 與地面直接碰撞,減少了向右側翻后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增大了摩擦力,縮短了車體側翻后在地面上的滑行距離;h.將右接收器⑷分別與左窗卡扣開關(15)、左鎖銷開關(16)連接,左窗卡扣開關 (15)分別與左車窗彈簧(17)和左車窗網(18)連接,左鎖銷(19)分別與左彈簧OO)和左內置墊連接,左鎖銷(19)卡在左鎖銷開關(16)上,左外置墊02)固定在客車頂部;i.當右側車輪胎全部離地客車即將發生向左側翻時,右側輪胎上的右感應器( 產生感應信號,并將信號通過無線方式傳送到右接收器G),右接收器(4)立即打開左窗卡扣開關(15)和左鎖銷開關(16),同時左車窗彈簧(17)收縮,左車窗網(18)向下拉開,將客車內左側旅客的身體保護起來,避免旅客身體直接著地與之發生激烈撞擊力;j.左窗卡扣開關(15)、左車窗彈簧(17)、左車窗網(18)位于車體之外,以便于左車窗網(18)打開;k.左內置墊安裝在客車頂部,這樣即使左內置墊沒有及時彈出時,左外置墊 (22)也能起到緩沖作用;l.左鎖銷開關(16)打開后,左鎖銷(19)與左鎖銷開關(16)分離,左彈簧00)收縮, 左內置墊彈出,左鎖銷(19)卡在左卡孔內,防止左內置墊反彈回左外置墊 (22)內膛,左內置墊與地面直接碰撞,減少了向左側翻后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增大了摩擦力,縮短了車體側翻后在地面上的滑行距離,達到良好的緩沖效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及其應用方法,其特征是右外置墊 (13)、左內置墊安裝在客車頂部并凸出左側車外殼22-25c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及其應用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右內置墊(12)、右外置墊(13)、左內置墊(21)、左外置墊0 選用橡皮或橡膠材料加工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及其應用方法,其特征是任何將本發明的設計方案應用于行使在公路上的載人運動器,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客車側翻緩沖裝置及其應用方法。其技術方案是在客車相應位置設置感應器、接收器、窗卡扣開關、鎖銷開關、車窗網、鎖銷,內置墊、外置墊、卡孔,當客車一側車輪全部離地懸空即將側翻時,通過感應器將感應信號傳送到接收器,接收器啟動相關裝置,將車窗網打開保護客車內的旅客,避免旅客身體尤其是頭部直接與地面直接撞擊,同時將車頂部的外置墊彈出,這樣客車側翻時外置墊與地面接觸,一方面極大地減少了車體與地面的撞擊力,另一方面增大了車體與地面的摩擦力,減少了車體側翻后在地面上的滑行距離。本發明克服了目前同類技術的缺陷,其技術設計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文檔編號B60R21/13GK102529863SQ20111039734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4日
發明者萬怡震, 宋叔飚, 盛伯飚 申請人:萬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