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改善胎面部的溝和花紋塊形狀等,來抑制排水性的降低,并且提高操縱穩定性和不均勻磨損性的充氣輪胎。
背景技術:
已知有在胎面部形成有多個花紋塊的塊狀花紋的充氣輪胎。在這種充氣輪胎中, 通過提高花紋塊的剛性來實現提高操縱穩定性能和抗磨損性。為了提高花紋塊的剛性,已知有以下方法例如增大陸地比、將花紋塊的壁面作成平緩的斜面、以及減小胎面部的溝深度等方法。然而,上述各方法均存在隨著溝容積的減少,排水性能特別是水膜效應性能降低的問題。這樣,基于花紋塊的高剛性化的操縱穩定性的提高與排水性能是二律背反的關系, 因此兩者兼顧是非常困難的。相關技術如下。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5-286315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132177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以上的問題所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限定作用較大的接地壓的胎冠花紋塊的形狀為基本,能夠抑制排水性能的降低,并且提高花紋塊剛性,提高操縱穩定性和抗不均勻磨損性的充氣輪胎。本發明中技術方案1的發明是一種充氣輪胎,是轉動方向被指定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通過在胎面部上配置主傾斜溝,其從輪胎赤道朝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以大致V字形延伸到兩側的接地端,并且沿輪胎周向間隔設置;一對內側連接溝,它們配置在輪胎赤道兩側并且連接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主傾斜溝之間;一對外側連接溝,它們配置在上述內側連接溝的輪胎軸向外側并且連接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主傾斜溝之間,由此胎面部具備在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主傾斜溝間,由上述一對內側連接溝劃分的胎冠花紋塊; 在上述內側連接溝與上述外側連接溝之間所劃分的一對中間花紋塊;形成在上述外側連接溝外側的一對胎肩花紋塊,上述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寬度為最大的最大寬度位置形成在與上述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的距離為該胎冠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的1/3以內的先著地側區域,并且,上述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外端比與該胎冠花紋塊相鄰的上述中間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內端還向輪胎軸向外側突出0. 1 10. Omm0另外,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充氣輪胎的基礎上,上述胎冠花紋塊的上述先著地側區域的外緣由向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突出的單一的圓弧或復合圓弧的曲線來形成。另外,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氣輪胎的基礎上,上述中間花紋塊的上述最內端形成在與該中間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的中間位置的距離為該中間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的20 %以內的區域。
另外,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的基礎上,上述外側連接溝朝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并向輪胎軸向外側延伸。另外,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的基礎上,上述內側連接溝朝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并向輪胎赤道側延伸。另外,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的基礎上,上述主傾斜溝在接地端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是60 90度。本發明的充氣輪胎,沿輪胎周向間隔設置的主傾斜溝形成從輪胎赤道朝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延伸到兩側的接地端的大致V字形。由于這樣的主傾斜溝,利用輪胎接地時的壓力將輪胎赤道側的水膜向接地端側引導,從而確保基本的排水性能。另外,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寬度為最大的最大寬度位置形成在與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的距離為胎冠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的1/3以內的先著地側區域。這樣的胎冠花紋塊,其先著地側區域的花紋塊踏面的面積較大從而提高其剛性, 其結果,能夠抵抗牽引時或制動時的較大的剪斷力。因此能夠提高操縱穩定性且有效地抑制往往在胎冠花紋塊上產生的先著地側磨損(胎踵磨損)這樣的不均勻磨損。此外,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外端比與該胎冠花紋塊相鄰的中間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內端向輪胎軸還向外側突出0. 1 10. 0mm。包含這樣的胎冠花紋塊最外端的外端部分由于接近輪胎軸向外側,由此相對地減小接地壓,另一方面包含中間花紋塊最內端的內端部分,由于靠近輪胎赤道側因而接地壓增大。因此,能夠縮小胎冠花紋塊與中間花紋塊的接地壓之差,使兩個花紋塊的磨損均勻化進一步提高抗磨損性。特別是在胎冠花紋塊的先著地側區域的外緣,由向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突出的單一的圓弧或復合圓弧的曲線形成的情況下,牽引時等的剪斷力均衡地分散在先著地側區域。因此,顯著地提高抗不均勻磨損性。另外,由于這樣的胎冠花紋塊在接地時,有效地將胎冠花紋塊附近的水向輪胎軸向外側引導,因此能夠獲得較好的排水性能。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的胎面部的展開圖。圖2是圖1的右半部分的放大圖。圖3是本實施方式的胎冠花紋塊的放大圖。圖4是本實施方式的胎冠花紋塊和中間花紋塊的放大圖。圖5是本實施方式的胎肩花紋塊的放大圖。圖中符號說明1...充氣輪胎;2...胎面部;3...主傾斜溝;4... 一對內側連接溝;5... 一對
外側連接溝;6...胎冠花紋塊;6B...最大寬度位置;6e...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外端;6s...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6S...直線部;7...中間花紋塊; 7i...中間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內端;8...胎肩花紋塊;C...輪胎赤道;R...轉動方向; Te...接地端。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1是轉動方向被指定的充氣輪胎,在該例中表示四輪賽車(racing cart)所使用的賽車(cart)用輪胎。另外,輪胎轉動方向R例如利用文字和/或符號等表示在胎側部(省略圖示)。在上述充氣輪胎1的胎面部2上配置主傾斜溝3,其從輪胎赤道C朝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以大致V字形(在圖1和圖2中,是反方向的大致V字形)延伸到兩側的接地端Te,并且沿輪胎周向間隔設置;一對內側連接溝4,它們配置在輪胎赤道C兩側并且連接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主傾斜溝3、3之間;一對外側連接溝5,它們配置在該內側連接溝 4的輪胎軸向外側并且連接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主傾斜溝3、3之間。在此,上述“接地端”Te是對輪輞組裝于正規輪輞并且填充了正規內壓的無負載的正規狀態的輪胎加載正規載荷,并且以外傾角0度接地為平面時在輪胎軸向最外側接地的位置,將該接地端Te、Te間的輪胎軸向的距離設為接地寬度TW。另外,輪胎各部的尺寸等, 在未特殊說明的情況下為上述正規狀態下的值。另外,上述“正規輪輞”是指,在包括輪胎所依據的規格的規格體系中,該規格按每一輪胎規定的輪輞,例如如果是JATMA則為“標準輪輞”,如果是TRA則為“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則為“Measuring Rim”,但在不屬于上述規格的情況下則為廠家推薦的輪輞。另外,上述“正規內壓”是,上述規格按每一輪胎規定的空氣壓力,如果是JATMA則為“最高空氣壓力”,如果是 TRA 則為表 “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記載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則為“INFLATION PRESSURE”,在不屬于上述規格的情況下則為廠家推薦的內壓。但在輪胎是賽車用輪胎的情況下,上述正規內壓為 lOOKPa,在轎車用輪胎的情況下為180KPa。另外,上述“正規載荷”為,上述規格按每一輪胎規定的載荷,如果是JATMA則為 “最大負荷能力”,如果是 TRA 則為表 “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ON PRESSURES”所記載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則為“LOAD CAPACITY”。但在輪胎是賽車用輪胎的情況下,上述正規載荷為392N。另外,在胎面部2上設置有在上述一對內側連接溝4、4間劃分的胎冠花紋塊6、 在上述內側連接溝4與上述外側連接溝5之間劃分的一對中間花紋塊7、形成于外側連接溝5外側的一對胎肩花紋塊8。在本實施方式中,各溝3至5以及花紋塊6至8,分別以輪胎赤道C為中心實質上形成為線對稱,然而本發明不一定限定于這樣的方式。本實施方式的主傾斜溝3從輪胎赤道C越過兩側的接地端Te進一步延伸。這樣的主傾斜溝3能夠利用輪胎轉動時的接地壓,將輪胎赤道C附近的水膜向接地端Te側順暢地引導并排出到輪胎外部。由此,確保較好的排水性能。本實施方式的主傾斜溝3的構成包括小長度的中央部3a,其包括在胎冠花紋塊 6、6間相對于輪胎周向大致以90度(S卩,在輪胎軸向上)橫跨輪胎赤道C延伸;一對中間部北,它們從該中央部3a的兩端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且相對于輪胎周向以角度α 1 傾斜,包括在中間花紋塊7、7間延伸;一對胎肩部3c,它們與上述中間部北相連并且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且相對于輪胎周向以角度α 2傾斜,包括在胎肩花紋塊8、8間延伸。另外,圖1表示了主傾斜溝3的溝中心線3G,溝的角度是在該溝中心線3G處測量的。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主傾斜溝3中,中央部3a與中間部北通過描畫平滑的圓弧而連接。這有助于減小從中央部3a向中間部北排水時的阻力。另外,本實施方式的中間部北實質上以直線狀形成,能夠利用上述接地壓將從中央部3a排送的水無阻力地向輪胎轉動方向的后著地側并且向軸向外側輸送。為了有效地發揮這樣的作用,中間部北的上述角度α 優選為30°以上,更優選為45°以上,另外優選為80°以下,更優選為60°以下。此外,胎肩部3c的角度α 2形成得大于中間部北的角度α 1。這樣能夠不損害排水性能且有效地提高轉動時作用較大的橫向力的胎肩花紋塊8的橫向剛性。為了有效地發揮這樣的作用,胎肩部3c的上述角度α 2優選為60°以上,更優選為75°以上,另外優選為90°以下,更優選為85°以下。特別是胎肩部3c在接地端Te處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優選為60 90度。此外,上述角度之差α2_α1優選為0°以上,更優選為10°以上,另外優選為 60°以下,更優選為30°以下。由此,能夠將從中間部北向胎肩部3c排水的阻力抑制到極小從而進一步提高排水性能,并且能夠切實地提高胎肩花紋塊8的橫向剛性從而提高操縱穩定性。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各內側連接溝4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并向輪胎赤道C側傾斜并以直線狀延伸。由此,形成于內側連接溝4、4間的胎冠花紋塊6形成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先著地側輪胎軸向的寬度逐漸增加的前端鼓出的形狀。內側連接溝4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α 3雖未特殊限定,然而過大時,則存在降低利用內側連接溝4的排水性能的趨勢,相反過小時,則難以提高胎冠花紋塊6的先著地側的剛性。根據這樣的觀點,上述角度α 3優選為5°以上,更優選為10°以上,另外優選為 45°以下,更優選為30°以下。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各外側連接溝5,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并向輪胎軸向外側傾斜并以直線狀延伸。因此,在外側連接溝5與上述內側連接溝4之間劃分的中間花紋塊7的主要部分形成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輪胎軸向的寬度逐漸增加的后端鼓出的形狀。外側連接溝5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α 4,雖未特殊限定,然而過大時,則存在降低利用外側連接溝5的排水性能的趨勢,相反過小時,則難以提高胎肩花紋塊8的后著地側的剛性。根據這樣的觀點,上述角度α 4優選為5°以上,更優選為10°以上,另外優選為 45°以下,更優選為30°以下。這樣的主傾斜溝3、內側連接溝4以及外側連接溝5的溝寬度(與溝的長度方向呈直角的溝寬)W和溝深度D,可以按照慣例適宜地決定,針對溝寬度W,作為一個例子,大體設為3mm以上,更優選為4mm以上,另外優選為20mm以下,更優選為IOmm以下。另外,溝深度 D作為一個例子,優選為3mm以上,更優選為4mm以上,另外優選為IOmm以下,更優選為7mm 以下。特別是為了較好地保持排水性能,針對主傾斜溝3優選為從輪胎赤道C側朝向接地端Te其溝寬度W3逐漸增加。本實施方式的主傾斜溝3的中央部3a在輪胎赤道C上的溝寬度W3c、在中間部北的溝寬度W3m以及在胎肩部3c的溝寬度W3s滿足W3c < WIBm < W3s 的關系。另外,中間部北和胎肩部3c的各溝寬度W;3m和W3s實質上形成為不變。這樣的主傾斜溝3能夠防止排水的溢出,從而切實地期待排水性能的提高。特別是上述溝寬度之比W3m/W3c和W3s/W3m優選為1. 0以上,更優選為1. 1以上,另外優選為2. 5以下,更優選為1.5以下。另外,在上述溝寬度變化的情況下,在中間部3b的溝寬度W3m是表示在輪胎赤道C與接地端Te的中間的位置的溝寬度,胎肩部3c的溝寬度W3s表示在接地端Te上的溝寬度。另外,關于連接溝的溝寬度,優選為外側連接溝5的溝寬度W5大于內側連接溝4 的溝寬度W4。由此,能夠提高輪胎赤道C側的陸地比充分地發揮驅動時的牽引力,并且由于提高了在接地端Te側的排水性,因此在轉動時也能夠獲得充分的排水性能。如圖3放大表示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胎冠花紋塊6如先前所述具有前端鼓出的形狀,更詳細而言,該胎冠花紋塊6的輪胎軸向寬度為最大的最大寬度BW的位置6B形成在與胎冠花紋塊6的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6s的距離為該胎冠花紋塊6的輪胎周向長度Ll的1/3以內的先著地側區域S。此外,本實施方式的胎冠花紋塊6,從上述最大寬度BW的位置6B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先著地側和后著地側,各自的輪胎軸向寬度逐漸減小。由此,本實施方式的胎冠花紋塊6的踏面的輪廓形狀關于輪胎赤道C實質上以線對稱的大致卵形狀而形成。這樣的胎冠花紋塊6相對地提高了其先著地側區域S的輪胎周向的剪斷剛性,特別是能夠抵抗驅動時較大的剪斷力。因此,能夠發揮驅動時較大的牽引力。另外,這樣的胎冠花紋塊6由于減小驅動時的滑動,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往往在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6s產生的胎踵磨損和花紋塊缺損等。特別是如本實施方式那樣,最大寬度BW的位置 6B設置在比上述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6s更靠后著地側,更優選設置在從端部6s 隔開上述長度Ll的10 33. 3%的距離的位置。另外,在胎冠花紋塊6中,與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6s的距離為該胎冠花紋塊6的輪胎周向長度Ll的1/3以內的先著地側區域S的外緣6M1,優選由向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突出的單一的圓弧或復合圓弧的平滑的曲線來形成。另外,外緣是指花紋塊踏面的外緣的意思。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外緣6M1由連接兩種圓弧的復合圓弧的曲線來形成。具體地說,外緣6M1的構成包括中央圓弧Cl,其經過上述端部6s、曲率半徑為Rl ;外側圓弧c2, 其分別與中央圓弧Cl兩側相連并且曲率半徑R2大于上述曲率半徑R1,外緣6M1關于輪胎赤道C以線對稱的形狀形成。這樣的胎冠花紋塊6在濕路面上直行行駛時,與路面最先接觸的上述端部6s將路面上的水膜左右分開為兩路,因此能夠順暢地向主傾斜溝3的中間部 3b以及胎肩部3c引導。為了充分地保持上述端部6s較高的剛性,并且確保上述排水性能,上述中央圓弧 Cl的曲率半徑Rl優選為5mm以上,更優選為IOmm以上,另外優選為IOOmm以下,更優選為 50mm以下。另外,為了均衡地提高先著地側區域S整體的剛性,上述外側圓弧c2的曲率半徑R2優選為3mm以上,更優選為5mm以上,另外優選為IOOmm以下,更優選為50mm以下。優選地,上述曲率半徑之比R2/R1為0. 1 1. 0的范圍。另外,胎冠花紋塊6的包括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的端部6k的外緣6M2由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平滑地突出的曲率半徑R3的圓弧曲線c3構成。該曲率半徑R3大于上述曲率半徑Rl和R2,優選為7mm以上,更優選為IOmm以上,另外優選為IOOOmm以下,更優選為200mm以下。這樣的胎冠花紋塊6的后著地側的外緣6M2過度地降低輪胎軸向的寬度相對較小的后著地側的剛性,能夠防止操縱穩定性變差。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胎冠花紋塊6 的輪胎轉動方向R先著地側的外緣6M1和其后著地側的外緣6M2之間由直線部6S形成。另外,胎冠花紋塊6優選為,上述最大寬度BW與其輪胎周向長度Ll之比L1/BW為 1. 0 3. 0。在上述比L1/BW小于1. 0的情況下,易降低胎冠花紋塊6的周向剛性,因此存在增大制動時或驅動時的變形量,進而無法充分地獲得制動力和驅動力的趨勢。相反在上述比L1/BW超過3. 0的情況下,由于降低輪胎軸向的剛性,因此轉動時有可能無法發揮足夠的橫向力。特別是在輪胎為賽車的前輪用輪胎的情況下,由于轉動時施加較大的偏離角,因此為了充分地提高胎冠花紋塊6的橫向剛性,上述比L1/BW優選為1. 0 2. 5的范圍。另一方面,在輪胎是賽車的后輪用輪胎的情況下,由于受到與路面之間較大的輪胎周向的剪斷力,因此為了提高驅動時的輪胎周向剛性,上述比L1/BW優選為1. 5 3. 0的范圍。上述中間花紋塊7輪胎周向的兩側緣7M1、7M2實質上平行,并且形成輪胎軸向外側的側緣7M4的長度大于輪胎軸向內側的側緣7M3的大致梯形狀。另外,如先前所述,中間花紋塊7的主要部分形成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后著地側輪胎軸向的寬度逐漸增加的后端鼓出的形狀。這樣的后端鼓出的形狀由于相對地提高中間花紋塊7的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的剛性,因此能夠獲得較高的剪斷剛性,有助于進一步發揮制動時較大的制動力。另外, 由于中間花紋塊7能夠將制動時的滑動抑制到較小,因此有助于長期抑制胎趾磨損等不均勻磨損。作為優選方式,中間花紋塊7的踏面各拐角部用圓弧進行圓滑倒角。其結果,有助于減小在中間花紋塊7周圍流動的排水的阻力,即,在主傾斜溝3的中間部3b、內側連接溝 4以及外側連接溝5的流水阻力,從而提高排水性。另外,如圖4所示,胎冠花紋塊6的輪胎軸向的最外端6e形成為比與該胎冠花紋塊6相鄰的上述中間花紋塊7的輪胎軸向的最內端7i位于輪胎軸向外側0. 1 10. Omm0 即,胎冠花紋塊6的最外端6e和輪胎赤道C的輪胎軸向的距離L6,與中間花紋塊7的最內端7i和輪胎赤道C的輪胎軸向的距離L7之差L6-L7被設定為0. 1 10. 0mm。包括胎冠花紋塊6的最外端6e的外端部分,由于接近輪胎軸向外側,因此接地壓相對的減小。另一方面,包括中間花紋塊7的最內端7i的內端部分,由于靠近輪胎赤道C 側因而接地壓變大。因此,減小胎冠花紋塊6與中間花紋塊7的接地壓之差,從而使兩個花紋塊的磨損均勻化,進一步提高抗磨損性。根據發明人的各種實驗的結果發現,在上述重疊長度L6-L7小于0. Imm的情況下, 無法充分地獲得上述接地壓的均勻化作用。相反,在上述重疊長度超過10. Omm的情況下, 在內側連接溝4易發生排水性變差,并且易發生由于各花紋塊6,7的最外端6e和/或最內端7i銳角化而以該部分為起點的不均勻磨損。根據這樣的觀點,上述重疊長度優選為 4. Omm以上,另外優選為10. Omm以下。另外,當上述最內端7i的位置過于偏向后著端側時,則胎冠花紋塊6與中間花紋塊7之間的溝寬度(即,主傾斜溝3的中央部3a、中間部北的溝寬度)變得過小,因此有可能降低排水性。相反當上述最內端7i的位置過于偏向先著端側時,則內側連接溝4的傾斜角α 3變得過大,因而有可能降低排水性。因此圖2所示,根據確保排水性的觀點,中間花紋塊7的上述最內端7i優選形成在與中間花紋塊7的輪胎周向長度L2的中間位置7H的距離為上述輪胎周向長度L2的20%以內的區域。由此,特別是確保了在主傾斜溝3的中央部3a、中間部3b以及內側連接溝4的排水性。為了進一步發揮這樣的效果,上述最內端 7i優選形成在與中間位置7H的距離為上述長度L2的10%以內的區域。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中間花紋塊7中,該最內端7i的位置為中間花紋塊7的最大寬度位置。另外,如圖4所示,經過胎冠花紋塊6的上述最外端6e的輪胎周向線6G,與該胎冠花紋塊6相鄰的(在上述主傾斜溝3、3間相鄰的)中間花紋塊7在兩個交點7a、7b處相交。該交點7a、7b間的輪胎周向距離L4優選為0. Imm以上,更優選為5mm以上,另外優選為30mm以下,更優選為15mm以下。由此,使胎冠花紋塊6和中間花紋塊7的接地壓進一步均勻化,并且確保內側連接溝4的排水性。另外,如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胎肩花紋塊8的構成包括從接地端Te向輪胎軸向外側延伸的外側部8a、與該外側部8a相連且形成于接地端Te的輪胎軸向內側的內側部 8b。上述外側部8a在直行行駛時實質上不接地,然而轉動時接地于路面,因此提高橫向抓地力從而提高操縱穩定性。另外,內側部8b形成為在輪胎周向上較長的縱長狀,并且輪胎軸向的寬度朝向輪胎轉動方向R的先著地側逐漸增加。這樣的內側部8b與胎冠花紋塊6相同,在驅動時能夠發揮較好的牽引性能方面是優選的。此外,形成在胎肩花紋塊8的內側部8b的踏面的兩個拐角部也用圓弧進行圓滑倒角。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賽車用的充氣輪胎1中,為了獲得穩定的轉動力,在包括輪胎轉動軸的輪胎子午線截面中,胎面部2外表面的曲率半徑優選設定為IOOmm以上,更優選為200mm以上,另外,優選設定為IOOOmm以下,更優選為500mm以下的范圍。以上,雖然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說明,然而本發明不限定于例示的實施方式,當然也能夠變形為各種方式來實施。實施例為了確認本發明的效果,試制了基于表1的規格且具有圖1的胎面部的賽車用的充氣輪胎(前輪10X4. 50-5、后輪11X7. 10-5)。并且對它們測試了各種性能。具體的尺寸如下。這里,除表1表示的規格以外,全部為相同規格。(前輪/后輪)主傾斜溝中央部的溝寬度W3c :3· 5 4. 5mm/4. 0 5. Omm中間部的溝寬度 W3m 5. 5 6. 5mm/9. 0 10. Omm胎肩部的溝寬度W3s 7. 5 9. 0mm/10. 5 11. 5mm中央部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60 90度/70 90度中間部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α 1 :55度/60度胎肩部在接地端處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α 2 :80度/85度內側連接溝溝寬度 W4 4. Omm/6. Omm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α 3 10 20度/15 25度外側連接溝溝寬度 W5 4. Omm/6. Omm
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α 4 10 20度/5 15度其它各溝的溝深度 D 5. 5mm/5. 5mm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大寬度BW :22mm/30mm胎冠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Ll :31mm/40mm另外,測試方法如下。排水/操縱穩定性能在輪輞為前輪4. 50、后輪8.0以及內壓IOOKPa(前后相同)的內壓條件下,將各測試輪胎安裝于排氣量IOOcc的摩托車或四輪的賽車上。并且在1圈73 的測試線路為濕浙青路面狀態下,利用該測試車輛全速行駛了 7圈。通過參加測試的駕駛員的官能,采用5 分法對此時的排水、側抓地力、牽引力以及制動性能進行了評價。數值越大越優越。操縱穩定性能是側抓地力、牽引力以及制動性能的綜合評價。抗不均勻磨損性能并且在測試行駛結束后,通過參加測試的駕駛員目視觀察,確認胎面部有無不均勻磨損及其狀態。采用將不均勻磨損嚴重的狀態設為1,將無不均勻磨損的狀態設為5的5 分法進行了評價。數值越大越優越。將測試的結果等表示于表1。表 權利要求
1.一種充氣輪胎,是轉動方向被指定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通過在胎面部上配置主傾斜溝,其從輪胎赤道朝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以大致V字形延伸到兩側的接地端,并且沿輪胎周向間隔設置;一對內側連接溝,它們配置在輪胎赤道兩側并且連接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主傾斜溝之間;一對外側連接溝,它們配置在上述內側連接溝的輪胎軸向外側并且連接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主傾斜溝之間,由此胎面部具備在輪胎周向上相鄰的上述主傾斜溝間,由上述一對內側連接溝劃分的胎冠花紋塊;在上述內側連接溝與上述外側連接溝之間所劃分的一對中間花紋塊;形成在上述外側連接溝外側的一對胎肩花紋塊,上述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寬度為最大的最大寬度位置形成在與上述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的距離為該胎冠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的1/3以內的先著地側區域,并且上述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外端比與該胎冠花紋塊相鄰的上述中間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內端還向輪胎軸向外側突出0. 1 10. 0m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上述胎冠花紋塊的上述先著地側區域的外緣由向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突出的單一的圓弧或復合圓弧的曲線來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上述中間花紋塊的上述最內端形成在與該中間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的中間位置的距離為該中間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的20%以內的區域。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上述外側連接溝朝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并向輪胎軸向外側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上述內側連接溝朝向輪胎轉動方向后著地側并向輪胎赤道側延伸。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上述主傾斜溝在接地端相對于輪胎周向的角度是60 90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充氣輪胎,通過改善胎面形狀來保持排水性并提高操縱穩定性和不均勻磨損性。轉動方向被指定的充氣輪胎(1),胎面部具備由一對內側連接溝(4)和主傾斜溝(3)形成的胎冠花紋塊(6);由內側連接溝、外側連接溝(5)以及主傾斜溝形成的一對中間花紋塊(7);由外側連接溝、接地端(Te)以及主傾斜溝形成的一對胎肩花紋塊(8)。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外端(6e)比與胎冠花紋塊相鄰的中間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最內端(7i)位于輪胎軸向外側0.1~10.0mm。另外,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軸向的寬度為最大的最大寬度(BW)的位置(6B)形成在與胎冠花紋塊的輪胎轉動方向先著地側的端部(6s)的距離為胎冠花紋塊的輪胎周向長度(L1)的1/3以內的先著地側區域(S)。
文檔編號B60C11/117GK102189900SQ20111006169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5日
發明者藤田將之 申請人:住友橡膠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