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操作量檢測設備。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能夠獲得一種基于傳遞構件的變形量來檢測操作量操作量檢測設備,該傳遞構件在諸如踏板的操作構件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傳遞與操作量相對應的載荷。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報No. 2000-103325 (JP-A-2000-103325)公開了ー種操作量檢測設備,其具有傳遞制動操作力的基礎構件、接收操作力 的加壓器側操作桿以及連接到基礎構件和加壓器側操作桿的桿狀構件。在該操作量檢測設備中,公開了這樣ー種技木,其中在施加操作力的情況下,通過在桿狀構件中產生的彎曲引起的應變由應變計測量,并且所測量的值被檢測為對應于操作力。這里,從改善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的觀點,期望傳遞構件的變形量相對于施加在傳遞構件上的載荷較大。然而,當在保持傳遞構件的強度的同時嘗試増加傳遞構件的變形量時,存在使得傳遞構件變得過大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操作量檢測設備,其能夠確保傳遞與操作量相對應的載荷的傳遞構件的強度并且抑制傳遞構件變得過大。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ー種操作量檢測設備,其檢測在具有軸部的操作構件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從軸部傳遞到操作對象構件的操作量,軸部能夠被旋轉地支撐并且在旋轉的徑向延伸,并且軸部的旋轉運動在被轉換為直線運動之后被輸入到操作對象構件,操作量檢測設備包括傳遞構件,其包括第一支撐部分、第二支撐部分和多個連接部分,第一支撐部分由操作對象構件支撐,第二支撐部分被布置在沿著軸部的縱向與第一支撐部分不同的位置并且由軸部支撐,多個連接部分將第一支撐部分與第二支撐部分連接,被布置為在第一支撐部分與第二支撐部分之間平行,由于載荷的傳遞而變形,從而使得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相對移位,并且在與軸部的縱向垂直的方向彼此相對,其中,傳遞構件在軸部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通過連接部分傳遞與操作量相對應的載荷;以及檢測裝置,其基于由載荷的傳遞所引起的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來檢測操作量。在以上構造中,多個連接部分可以被布置在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的ー側和另ー側上,并且布置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的ー側上的連接部分和布置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的另ー側上的連接部分可以被形成為具有使得每傳遞單位載荷的變形量彼此相同的形狀。在以上構造中,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可以由在旋轉的軸向彼此相對以夾置軸部的一對板構件形成,一對板構件可以形成為具有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的ー個端部處相互連接的U形截面,并且連接部分可以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的兩個端部處分別連接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
在本發明的第二方面中,ー種操作量檢測設備,其檢測在具有軸部的操作構件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從軸部傳遞到操作對象構件的操作量,軸部能夠被旋轉地支撐并且在旋轉的徑向延伸,并且軸部的旋轉運動在被轉換為直線運動之后被輸入到操作對象構件,操作量檢測設備包括傳遞構件,其包括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和連接部分,第一支撐部分由操作對象構件支撐,第二支撐部分由軸部支撐,連接部分將第一支撐部分與第二支撐部分連接,在第一支撐部分與第二支撐部分之間的載荷傳遞路徑上串聯連接,具有多個彎曲的和相連接的構成部分,并且由于載荷的傳遞而變形,從而使得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相對移位,其中,傳遞構件在軸部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通過連接部分傳遞與操作量相對應的載荷;以及檢測裝置,其基于由載荷的傳遞所引起的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來檢測操作量。在以上構造中,連接部分可以在直線運動的方向具有互相相対的一對構成部分。在以上構造中,連接部分可以形成為在軸部的縱向沿著遠離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的方向突出的U形,并且連接到第一支撐部分的構成部分和連接到第二支撐部分 的構成部分可以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相互相対。在以上構造中,連接部分卡伊在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置于連接部分之間的狀態下分別設置在軸部的縱向的兩側上,對于每個連接部分中連接到第一支撐部分的構成部分,多個檢測裝置卡伊沿著軸部的縱向設置,并且設置有檢測裝置的構成部分在與第ー支撐部分相反的那ー側上的端部可以由與構成部分不同的構件相互連接。在以上構造中,一對構成部分可以由兩個端部構成部分相互連接,端部構成部分在軸部的縱向延伸并且是在兩個端部處在直線運動的方向延伸的構成部分,第一支撐部分可以連接到一對構成部分中的一者在軸部的縱向的中央部分,并且第二支撐部分可以連接到一對構成部分中的另ー者在軸部的縱向的中央部分。在以上構造中,連接部分可以具有折返部分,其從ー個部分在與直線運動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另ー個部分折返。在以上構造中,連接部分可以具有檢測部分構成部分以及折返部分構成部分,檢測部分構成部分連接到第一支撐部分,在軸部的縱向延伸并且作為設置有檢測裝置的構成部分,折返部分構成部分在直線運動的方向連接檢測部分構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并且作為設置有折返部分的構成部分,并且折返部分可以在軸部的縱向朝向第一支撐部分彎曲。在以上構造中,一對構成部分可以由兩個端部構成部分相互連接,端部構成部分在軸部的縱向延伸并且是在兩個端部處在直線運動的方向延伸的構成部分,第一支撐部分卡伊連接到一對構成部分中的一者,第二支撐部分可以連接到一對構成部分中的另ー者,并且折返部分可以設置在兩個端部構成部分中。在以上構造中,檢測裝置可以設置在預定構成部分中,預定構成部分是在與直線運動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構成部分,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可以分別由軸部和操作對象構件支撐,使得由于載荷的傳遞而在預定構成部分在垂直的方向的ー側和另ー側上施加引起沿著相互不同的方向的彎曲的カ矩,并且檢測裝置可以基于預定構成部分在垂直的方向的一側和另一側上的各自變形量來檢測操作量。在以上構造中,預定構成部分可以是檢測部分構成部分,檢測部分構成部分連接到第一支撐部分,在軸部的縱向延伸并且作為設置有檢測裝置的構成部分,檢測部分構成部分可以在與連接了第一支撐部分的那ー側相反側上的端部通過與檢測部分構成部分不同的構成部分連接到第二支撐部分,并且第二支撐部分可以被布置為相比于檢測部分構成部分在與連接了第一支撐部分的那ー側相反側上的端部更接近第一支撐部分在軸部的縱向的ー側。在以上構造中,軸部可以具有與縱向垂直的U形截面,并且傳遞構件可以布置在U形內側的空間中。在以上構造中,當其中相對位移變為預定量的變形在連接部分中發生時,連接部分可以通過使軸部ー側和操作對象構件ー側形成接觸來在不經過傳遞構件的狀態下進一步傳遞載荷。在本發明的方面中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具有將由操作對象構件支撐的第一支撐部分與由軸部支撐的第二支撐部分連接的連接部分。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被布置在沿著軸部的縱向的不同位置。多個連接部分在第一支撐部分與第二支撐部分之間平行地布 置,并且由傳遞的載荷變形使得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相對移位。每個連接部分在與軸部的縱向垂直的方向彼此相對。因此,施加在姆個連接部分上的載荷在被消分散之后減小,由此使得可以減小強度并且增加連接部分的變形量。因此,表現出這樣的效果,通過該效果能夠實現確保傳遞構件的強度并且抑制傳遞構件的尺寸過度增加。
將會在本發明的示例實施例的以下具體描述中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特征、優點和技術和エ業意義,在附圖中相似的附圖標記表示相似的元素,其中圖I是示出了涉及第一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圖2是示出了第一示例的第一支撐部分的結構的截面圖;圖3是示出了第一示例的第二支撐部分的結構的截面圖;圖4A和圖4B示出了涉及第ニ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圖5A和圖5B是涉及第三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圖6是示出了涉及第四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第一支撐部分的截面圖;圖7A和圖7B是涉及第五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圖8A和圖8B是涉及第六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圖9A和圖9B是涉及第七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圖IOA和圖IOB是涉及第八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圖IlA和圖IlB是涉及第九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圖12A和圖12B是涉及第十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圖13A和圖13B是涉及第i^一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以及圖14A和圖14B是涉及第十二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前視圖和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在參照附圖的同時提供了涉及本發明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市里的具體解釋。此外,本發明不由這些示例限制。此外,以下示例中的組成部分包括可以由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推定的或者基本相同的那些。
(第一示例)下文參照圖I到圖3提供了第一示例的解釋。第一示例涉及檢測從操作構件傳遞到操作對象構件的操作量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圖I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涉及本發明的第一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圖2是沿著圖I的線2A-2A取得的截面圖,其示出了第一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第一支撐部分的結構,并且圖3是沿著圖I的線3B-3B取得的截面圖,其示出了第一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的第二支撐部分的結構。設置在未示出的車輛中的制動踏板(操作構件)P的踏板臂(軸部)I被在圖I中示出。設置在踏板臂I的縱向一端上的旋轉軸2由固定到未示出車輛的踏板支撐件3可旋轉地支撐。換言之,踏板臂I通過使用旋轉軸2的中心軸線作為旋轉中心而被可旋轉地支撐,并且沿著旋轉的徑向延伸。能夠由乘客踩踏的踏板4被安裝在踏板臂I的縱向上的另一端。在圖I中示出輸入桿5。輸入桿5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以及與旋轉軸2的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輸入桿5的遠端部分被連接到主缸和未示出的制動加壓器,該制動加壓器 備用作為控制未示出的制動設備的操作的操作對象構件。輸入桿5的近端部分被固定到劈材(crevice) 6。劈材6和輸入桿5作為單個單元沿著輸入桿5的軸向移動(直線運動)。此外,在以下描述中,“軸向方向”表不輸入桿5的軸向和輸入桿5表現直線運動的方向,除非在其他情況下特殊指定。劈材6將踏板臂I的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由劈材6轉換的直線運動被經由輸入桿5輸入到主缸和制動踏板。踏板臂I設置有操作量檢測設備1-1,其檢測在踏板臂I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從踏板臂I傳遞到操作對象構件的操作量(諸如操作力或沖程)。操作量檢測設備1-1連接踏板臂I和操作對象構件。操作量檢測設備1-1具有將操作量從踏板臂I傳遞到操作對象構件的傳遞構件20以及用作為檢測傳遞構件20的變形量的傳感器的應變傳感器30 (30a、30b)和31 (31a、31b)。傳遞構件20具有第一支撐部分21、第二支撐部分22和23以及連接部分24和25。第一支撐部分21由操作對象構件提供。第二支撐部分22和23被布置在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的與第一支撐部分21不同的位置并且由踏板臂I支撐。連接部分24和25連接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和23。傳遞構件20通過連接部分24和25在踏板臂I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傳遞對應于操作量的載荷。此外,操作對象構件是操作量從踏板臂I通過傳遞構件20傳遞到其上的構件并且進包括主缸和制動加壓器,但是也包括之后描述的連接軸7、劈材6和輸入桿5。如圖2所示,第一支撐部分21是形成為具有U形截面的板構件,并且沿著板厚度方向(旋轉的軸向)夾置踏板臂I的一對相對的板部分21a和21b被連接到輸入桿5沿著軸向上的ー側的末端。踏板臂I是板構件。第一支撐部分21的板部分21a和21b被布置在踏板臂I的沿著板厚方向上的ー側和另ー側上。劈材6具有分叉部分6a和6b。分叉部分6a的一者夾置板部分21a并且與踏板臂I相對,同時另ー個分叉部分6b夾置板部分21b并且與踏板臂I相對。板部分21a和板部分21b被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上的末端部分處相互連接。輸入桿5和踏板臂I在第一支撐部分21置于其間的狀態下沿著軸向彼此相対。連接孔Ia形成在踏板臂I中,連接孔21c和21d形成在板部分21a和21b中,并且連接孔6c和6d形成在分叉部分6a和6b中。具有頭部分7a的連接軸7從分叉部分6a和6b的一側沿著板厚度的方向穿過連接孔6c和6d、連接孔21c和21d以及連接孔la,并且被阻擋連接軸7的遠末端的夾子7b防止拔出。踏板臂I的連接孔Ia的內徑大于連接軸7的外徑。因此,預定的間隙G形成在連接孔Ia的內周表面與連接軸7的外周表面之間。所規定的間隙G形成在相比于連接軸7沿著軸向與輸入桿5側相反的那ー側上。連接軸7能夠沿著相對于踏板臂I的軸向移 動,在所規定的間隙G的范圍內,并且限制相對移動超出所規定的間隙G的范圍。如圖3所示,第二支撐部分22是以與第一支撐部分21相同的方式形成為具有U形截面的板構件。在第二支撐部分22中,一對相對布置的板部分22a和22b被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末端部分處相互連接。板部分22a和22b被布置在踏板臂I的板厚方向上的ー側和另ー側上。支撐孔Ib形成在踏板臂I中。此外,凹槽部分22c和22d分別形成在板部分22a和22b中。具有頭部分8a的支撐軸8從板部分22a和22b的一側沿著板厚方向穿過凹槽部分22c和22d以及支撐孔lb,并且通過在支撐軸8的遠端部分上形成嵌縫部分8b而被防止脫離。凹槽部分22c和22d從軸向上的兩側夾置支撐軸8,并且踏板臂I的旋轉運動被從凹槽部分22c和22d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22。第二支撐部分23的構造與第二支撐部分22類似,并且支撐軸9沿著板厚方向穿過踏板臂I的支撐孔Ic以及板部分23a和23b的凹槽部分23c和23d。踏板臂I的旋轉運動被從凹槽部分23c和23d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23。第二支撐部分22被布置在第一支撐部分21的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的ー側上,而第二支撐部分23被布置在第一支撐部分21的沿著縱向的另ー側上。此外,連接軸7和支撐軸8和9被布置在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的相同線上。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由弾性可變形連接部分(應變產生體)24和25連接。連接部分24和25由于載荷的傳遞而變形,使得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沿著軸向相對移位。此外,如之后描述的,當在變形移位變為預定量的連接部分24和25中發生變形時,踏板臂I的作為軸部側(連接孔Ia的內周表面)的一側以及操作對象構件的ー側(連接軸7)形成接觸,并且在不通過傳遞構件20的狀態下傳遞額外的載荷。連接部分24和25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延伸,并且在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之間被平行布置。連接部分24連接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的在軸向上在輸入桿5側上的端部,或者換言之,連接U型的頂端部分。連接部分25連接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的在軸向上在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的端部。以此方式,連接部分24被布置在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的在軸向上的ー側上,同時連接部分25被布置在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的在軸向上的另ー側上。連接部分24和25分別將操作量從第一支撐部分21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22。類似地,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3由彈性可變形連接部分26和27連接。連接部分26連接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3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上的端部。連接部分27連接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3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的端部。連接部分24和連接部分25被布置在沿著軸向相對并且平行,并且連接部分26和連接部分27被布置為沿著軸向相對并且平行。換言之,每個連接部分被布置為在與踏板臂I的縱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對。兩個應變傳感器(檢測設備)30a和30b被安裝到連接部分24。應變傳感器30a和30b基于由載荷的傳遞所引起的連接部分24和25的變形的量來檢測操作量。在連接部分24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表面上將應變傳感器30a和30b布置為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的行。類似地,應變傳感器31a和31b被安裝在連接部分26的在軸向輸入桿5側的表面上。此外,雖然第一示例的解釋使用了檢測設備包括對連接部分24和26的應變進行檢測的應變傳感器30a、30b、31a和31b的檢測設備,但是檢測設備可以也檢測連接部分24和26的另ー個變形量。當踏板4由駕駛員踩踏時,踏板臂I使用旋轉軸2的中心軸線作為旋轉中心來旋轉。此時,輸入到踏板臂I的操作量(操作力)被分別通過支撐軸8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22以及通過支撐軸9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23,并且之后通過連接部分24、25、26和27傳遞到第一支撐部分21。傳遞到第一支撐部分21的操作力被通過連接軸7傳遞到劈材6和輸入桿5,并且之后輸入到主缸和制動加壓器。來自操作對象構件的反作用力(見圖I中的箭頭F)施加在第一支撐部分21上。由于該反作用力F,連接部分24使用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作為支點而彈性變形以朝向踏板臂I側彎曲。類似地,連接部分26使 用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3作為支點而彈性變形以朝向踏板臂I側彎曲。在連接部分24和26由操作力和反作用力F彈性變形時,應變傳感器30a、30b、31a和31b檢測變形量,并且輸出所檢測到的變形量。應變傳感器30a、30b、31a和31b被連接到設置于傳遞構件20中的輸出電路部分32。表示應變傳感器30a、30b、31a和31b的檢測結果的信號通過輸出電路部分32輸出。因為當連接部分24和26由操作力和反作用力F彈性變形時的變形量(應變量)與踏板臂I的操作量相關,所以應變傳感器30a、30b、31a和31b能夠基于連接部分24和26的變形量來檢測踏板臂I的操作量。由應變傳感器30a、30b、31a和31b檢測的應變量可以被通過例如預設映射來轉換為踏板臂I的操作量。此外,雖然使用操作量是在踩踏制動踏板P時施加的力的量的情況來解釋了第一示例,但是操作量不局限于此。諸如踏板行程的物理量也可以被檢測為操作量。此外,連接軸7能夠相對于踏板臂I如上所述移動等于連接孔Ia和連接軸7之間的預設間隙G的量。因此,連接部分24、25、26和27能夠變形使得第一支撐部分21和第二支撐部分22和23沿著軸向相對移位。當連接部分24、25、26和27變形時,第一支撐部分21相對于第二支撐部分22和23移動到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與連接部分24、25,26和27的變形量相對應的,踏板臂I側和操作對象構件(輸入桿5)側沿著軸向彼此接近,并且預定間隙G減小。當相對移動到達預定量并且預定的間隙G被關閉時,連接軸7和踏板臂I的連接孔Ia的內周表面相接觸。因此,操作量在連接軸7與連接孔Ia相接觸的部分處被直接傳遞到踏板臂I側和操作目標構件側。因此,實現了限制施加到傳遞構件20上的載荷的限制機構。該限制機構由傳遞構件20、連接軸7和踏板臂I的連接孔Ia構成。基于系統要求設置在施加載荷限制時的操作量。限制機構被構造為使得操作檢測設備1-1能夠檢測與在制動系統中產生的最大制動カ相對應的操作力(下文中稱作為最大操作力),并且在操作力已經超出最大操作力的情況下由接觸連接孔Ia (止擋件)的內周表面的連接軸7來限制載荷。在操作力已經超出最大操作力的情況下,載荷優選地被立即限制為使得過大的載荷不會施加在傳遞構件20上。因此,有利地使得連接部分24、25、26和27的變形量的増加量大于操作力的増加。在第一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1中,連接部分25和27被分別設置為與連接部分24和26平行。施加在第二支撐部分22與第一支撐部分21之間的載荷被分散到連接部分24和連接部分25,同時施加在第二支撐部分23與第一支撐部分21之間的載荷被分散到連接部分26和連接部分27。因此,與第一支撐部分21與第二支撐部分22之間的全部載荷被連接部分24(其作為安裝應變傳感器30a和30b的檢測部分)支撐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小施加在連接部分24上的載荷。減小施加在連接部分24上的載荷使得可以減小連接部分24的強度(保證強度)。連接部分26的強度可以被類似地減小。因此,對于相同的反作用力F,可以增加連接部分24和26的變形量,而不增加連接部分24和26的梁長度,由此使得可以實現確保傳遞構件20的強度并且抑制傳遞構件20變得過大。此外,增加連接部分24和26對于每單位載荷的變形量表現出改善檢測設備的檢測精確度的效果,該檢測設備基于由載荷的傳遞所引起的連接部分24和26的變形量來檢測操作量。例如,在已經提供連接部分25并且通過將載荷分散而將施加在連接部分24上的載荷減小一半的情況下,連接部分24和25的板厚可以是不分散載荷的情況中的板厚的I/ V 2倍。因此,可以使得連接部分24和25的變形量相比于不分散載荷的情況變為V 2倍。此外,雖然連接部分24和連接部分25在第一示例中沿著軸向彼此相対,但是連接部分 24和連接部分25也可以沿著與踏板臂I的縱向垂直的方向(例如,踏板臂I的板厚的方向)彼此相対。由于以此方式使得連接部分24和連接部分25彼此相對,可以分散施加到連接部分24和25的載荷。因此,可以增加連接部分24和25相對于單位載荷的變形量。此外,在第一示例中,連接部分24和連接部分25形成為每傳遞單位載荷的變形量相等的形狀。連接部分24的截面面積和連接部分25的截面面積彼此相等。布置在沿著踏板臂I的板厚方向上的ー側上的連接部分25a的截面面積與布置在另ー側上的連接部分25b的截面面積的總和等于連接部分24的截面面積,并且連接部分24沿著縱向的長度與連接部分25沿著縱向的長度相等。因此,連接部分24的變形的方向和/或量變得穩定,由此改善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類似地,使得連接部分26的截面面積和/或長度與連接部分27的截面面積和/或長度相等。此外,如果每傳遞單位載荷的變形量能夠相等,連接部分24和連接部分25的截面面積和長度不需要相等。(第二示例)下文參照圖4A和圖4B提供了第二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二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4A和圖4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二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2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在第二示例的傳遞構件40中,其上安裝應變傳感器50(50a、50b)的連接部分45(45a、45b)以及設置為與連接部分45平行的連接部分44(44a、44b)是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并且布置為具有平行連桿的形式。因此,連接部分45的變形的方向和量被穩定并且改善了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如圖4A和圖4B所示,傳遞構件40具有第一支撐部分41、第二支撐部分22和23。第二支撐部分22和23的布置和其他方面可以被制造為與第一示例的第二支撐部分22和23相同。第一支撐部分41與第一示例的具有U形截面的第一支撐部分21不同,并且由夾置踏板臂I的一對相對板部分41a和41b形成。連接孔41c和41d形成在板部分41a和41b中。連接軸7沿著板厚度的方向穿過連接孔6c和6d、連接孔41c和41d以及連接孔la。預定的間隙G形成在連接軸7與連接孔Ia的內周表面之間。
與第一示例類似,第二支撐部分22在軸向上由踏板臂I通過支撐軸8支撐,并且第二支撐部分23在軸向上由踏板臂I通過支撐軸9支撐。第一支撐部分41的板部分41a和第二支撐部分22的板部分22a由ー對平行連接部分44a和45a連接。連接部分44a和連接部分45a是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并且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延伸。類似地,第一支撐部分41的板部分41b和第二支撐部分22的板部分22b分別由作為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的連接部分44b和45b連接。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被安裝到連接部分45b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被布置在連接部分45b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的表面上。此外,因為在第二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2中用于檢測操作量的操作與第一示例相同,所以省略其解釋。由于將在軸向上彼此相對的連接部分44(44a、44b)和連接部分45 (45a、45b)制造 為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每傳遞單位載荷的相等變形量),用作檢測部分的連接部分45b的變形的方向和量被穩定,由此使得可以改善操作量(變形量)的檢測精度。此外,在板厚方向上相對的連接部分44a和連接部分44b是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并且連接部分45a和連接部分45b是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以此方式,由于使得在踏板臂I的板厚方向上的相應連接部分成為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所以連接部分45b的變形的方向和量被穩定,由此使得可以改善操作量(變形量)的檢測精度。此外,連接第一支撐部分41和第二支撐部分23的連接部分與連接第一支撐部分41和第二支撐部分22的連接部分44和45相同,所以連接板部分41a和板部分23a的ー對連接部分46a和47a是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并且連接板部分41b和板部分23b的一對連接部分46b和47b是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此外,在板厚方向上彼此相對的連接部分46a和連接部分46b是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并且連接部分47a和連接部分47b是具有相等變形量的梁。應變傳感器51(51a、51b)被安裝到連接部分47b。連接部分47b是將板部分41b的和板部分23b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的端部相連接的構件。用作為檢測部分的連接部分47b的變形的方向和量被穩定,由此使得可以實現改善操作量的檢測精度。施加在第一支撐部分41和第二支撐部分22之間載荷被分散在連接部分44和連接部分45之間,并且施加在第一支撐部分41約第二支撐部分23之間的載荷被分散到連接部分46(46a、46b)和連接部分47 (47a、47b)之間。因此,與第一示例類似,與連接部分45和47分別并獨立地支撐載荷的情況相比,可以增加連接部分45和47的變形量,而不增加連接部分45和47的梁長度,由此使得可以實現確保傳遞構件40的強度并且抑制傳遞構件40變得過大。此外,第一支撐部分41與第一示例的具有U形截面的第一支撐部分21不同,并且是夾置踏板臂I的ー對彼此相対的板部分41a和41b。因此,布置第一支撐部分41所需的軸向空間可以被減小并且踏板臂I和輸入桿5可以被布置為在軸向上接近。(第三示例)下文參照圖5A和圖5B提供了第三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三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5A和圖5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三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3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在第三示例的傳遞構件60中,采用了其中第一支撐部分61和第二支撐部分62或63中的ー者構成ー對相互獨立的板部分的構造。因此,傳遞構件60可以由兩個獨立的板構件形成,由此可以實現緊湊的尺寸,改善模制成型性并且借助于減小由傳遞構件60所需的空間而減小了成本。與第二示例的第一支撐部分41類似,第一支撐部分61由夾置踏板臂I的ー對相對板部分61a和61b形成。連接孔61c和61d分別形成在板部分61a和61b中,并且連接軸7沿著板厚度的方向穿過連接孔6c和6d、連接孔61c和61d以及連接孔la。預定的間隙G形成在連接軸7與連接孔Ia的內周表面之間。第二支撐部分62和63分別由ー對彼此相対的板部分62a和62b以及ー對彼此相對的板部分63a和63b構成。凹槽部分62c和62d分別形成在作為彼此獨立構件的板部分62a和62b中。支撐軸8沿著板厚的方向穿過凹槽部分62c和62d和支撐孔lb。第二支撐部分62由踏板臂I通過支撐軸8在軸向上支撐。凹槽部分63c和63d分別形成在作為彼此獨立構件的板部分63a和63b中,并且支撐軸9沿著板厚的方向穿過凹槽部分63c和63d和支撐孔lc。第二支撐部分63由踏板臂I通過支撐軸9在軸向上支撐。連接軸7以及支 撐軸8和9被布置在沿著踏板臂I的軸向的相同線上。第一支撐部分61和第二支撐部分62分別由連接部分44和連接部分45以與第二示例中相同的方式連接。第一支撐部分61的板部分61a和第二支撐部分62的板部分62a由ー對平行連接部分44a和45a連接。類似地,第一支撐部分61的板部分61b和第二支撐部分62的板部分62b分別由連接部分44b和45b連接。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被安裝到連接部分45b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第一支撐部分61與第二支撐部分63之間的連接與第二示例類似,其中,板部分61a和板部分63a分別由連接部分46a和47a連接,并且板部分61b和板部分63b分別由連接部分46b和47b連接。應變傳感器51a和51b被安裝到連接部分47b。此外,因為在第三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3中用于檢測操作量的操作與第一示例相同,所以省略其解釋。由于將第一支撐部分61以及第ニ支撐部分62和63全部制作為板構件,傳遞構件60可以僅由板構件制成。例如,板部分61a、62a和63a以及連接部分44a、45a、46a和47a可以形成為單個單元,并且板部分61b、62b和63b以及連接部分44b、45b、46b和47b可以類似地形成為單個単元。因此,可以改善模制成型性并且可以減小成本。此外,由于采用了包括用于傳遞構件60的ー對獨立構成部分的構造,所以可以減小所需空間的量。在對于夾置踏板臂I的相對板構件使用獨立構件(諸如板部分62a和板部分62b)的情況中,不再需要相互連接板構件的構件(諸如將它們連接為字母U形狀的構件),由此導致相應地減小了在軸向上布置傳遞構件60的所需的空間的量。例如,傳遞構件60可以被布置為在踏板臂I的寬度范圍內沿著軸向。因此,由操作量檢測設備1-3在軸向上所需的空間的量可以被減小,使得可以實現緊湊的尺寸。(第四示例)下文參照圖6提供了第四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四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第四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4的第一支撐部分的截面圖。雖然在第三示例中傳遞構件60被布置在踏板臂I的板厚方向的兩側上,但是在第四示例中,傳遞構件70僅被布置在板厚方向上的ー側上。傳遞構件70可以被以與第三示例的傳遞構件60的構造相同的方式構造,除了省略掉板部分61a、62a和63a以及連接部分44a、45a、46a和47a。雖然采用這種構造,仍然可以通過與在之前每個示例相同的方式實現確保傳遞構件70的強度并且抑制傳遞構件70變得過大。此外,因為傳遞構件70僅被布置在踏板臂I沿著板厚方向的ー側上,所以可以使得操作量檢測設備1-4更加緊湊。(第五示例)下文參照圖7A和圖7B提供了第五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五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7A和圖7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五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5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如圖7A和圖7B所示,踏板臂I被形成為具有與縱向垂直的U形截面。踏板臂I具有在板厚方向上彼此相対的ー對板部分11和12,并且板部分11和12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上的末端部分處相互連接。傳遞構件80被布置在ー對板部分11和12之間,即,在U形 內的空間13中。傳遞構件80的構造可以與第四示例的傳遞構件70的構造相同。S卩,傳遞構件80具有作為第一支撐部分61的板部分61b、作為第二支撐部分62和63的板部分62b和63b以及連接部分44b、45b、46b和47b。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被安裝在連接部分45b上,并且應變傳感器51a和51b被安裝在連接部分47b上。連接孔I Ia和12a分別形成在踏板臂I的板部分11和12中。連接軸7沿著板厚的方向穿過連接孔6c和6d、連接孔61d以及連接孔Ila和12a。支撐孔Ilb和12b以及支撐孔Ilc和12c分別在對應于第二支撐部分62和63的位置處形成在踏板臂I的板部分11和12中。支撐軸8沿著板厚方向穿過支撐孔Ilb和12b以及第ニ支撐部分62的凹槽部分62d,并且支撐軸9沿著板厚方向穿過支撐孔Ilc和12c以及第ニ支撐部分63的凹槽部分63d。第二支撐部分62在軸向上由板部分11和12通過支撐軸8支撐。第二支撐部分63在軸向上由板部分11和12通過支撐軸9支撐。以與在每個前述示例中連接孔Ia的內徑相同的方式,連接孔Ila和12a的內徑大于連接軸7的外徑,并且預定的間隙G形成在連接孔Ila和12a的內周表面與連接軸7的外周表面之間。此外,因為在第五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5中用于檢測操作量的操作與第一示例相同,所以省略其解釋。根據第五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5,傳遞構件80被布置在踏板臂I內。因此,可以改善空間效率。(第六示例)下文參照圖8A和圖SB提供了第六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六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8A和圖S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六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6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在第六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6中,將第一支撐部分91與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連接的連接部分94和95被串聯到第一支撐部分91與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之間的載荷傳遞路徑中,并且具有多個彎曲并連接的構成部分。連接部分94和95設置在踏板臂I的縱向上的兩側上,同時夾置第一支撐部分91和第二支撐部分92。連接部分94和95變形,使得第一支撐部分91以及第ニ支撐部分92和93由于載荷的傳遞而以與每個在先描述的連接部分相同的方式分別沿著軸向移位。當在其中相對移位變為預定量的連接部分94和95中發生變形時,踏板臂I側和操作對象構件側接觸。因此,載荷可以被進一歩傳遞而不通過傳遞構件90。連接部分94和95在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之間從第一支撐部分91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折返。因此,可以增加其中由于操作力的傳遞而沿著軸向發生變形的那些構件的總長度。換言之,可以通過在多個構件之間分散變形來實現大量的變形。因此,可以在連接部分94和95之間增加在第一支撐部分91與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之間的沿著軸向的變形量。如圖8B所示,傳遞構件90被布置在沿著踏板臂I的厚度方向的ー側上。第一支撐部分91是板構件,并且連接孔91a形成在其中。連接軸7沿著板厚度的方向穿過連接孔6c和6d、連接孔91a和連接孔la。預定的間隙G形成在連接孔Ia與連接軸7之間。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形成為字母U的形狀并且分別從軸向上的兩側分別夾置支撐軸8和9。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在它們能夠相對于支撐軸8和9旋轉的狀態下由支撐 軸8和9。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在軸向上由踏板臂I通過支撐軸8和9支撐,并且踏板臂I的操作量被通過支撐軸8和9分別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支撐軸8和支撐軸9被布置為在踏板臂I的縱向上夾置連接軸7。連接第一支撐部分91和第二支撐部分92的連接部分94是朝向第一支撐部分91開ロ的U形構件,并且在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上離開第一支撐部分91和第二支撐部分92的方向開ロ。連接部分94具有第一構成部分94a、第二構成部分94b和第三構成部分94c。第一構成部分94a和第三構成部分94c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或者換言之,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換言之,連接部分94具有第一構成部分94a和第三構成部分94c,其作為由于操作力的傳遞而沿著軸向發生變形的兩個構件。第一構成部分94a被布置為相比于第三構成部分94c更接近輸入桿5側。第一構成部分94a的一端連接到第二支撐部分92,并且其另一端連接到第二構成部分94b。第三構成部分94c的一端連接到第一支撐部分91,并且另一端連接到第二構成部分94b。第二構成部分94b沿著軸向連接第一構成部分94a和第三構成部分94c。其中,布置第一構成部分94a的區域與布置第三構成部分94c的區域被布置為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彼此重疊。第ー構成部分94a和第三構成部分94c沿著軸向彼此相対。多個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被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安裝到第三構成部分94c。第一支撐部分91和第二支撐部分93由連接部分95連接,與連接部分94類似,該連接部分95具有第一構成部分95a、第二構成部分95b和第三構成部分95c。多個應變傳感器51a和51b被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安裝到第三構成部分95c。應變傳感器50b和51b布置為相比于應變傳感器50a和51a沿著縱向更接近第一支撐部分91的那ー側。由于提供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其中發生沿著縱向的變形的構成部分,連接部分94和95的軸向上的變形量在操作量的傳遞期間增加。換言之,第一支撐部分91以及第ニ支撐部分92和93在軸向上的相對移動量的増加相對于在操作量傳遞期間所輸入的操作量的増加而增加。此外,由于第二構成部分94b在操作量傳遞期間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變形,所以可以增加第一支撐部分91與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之間沿著軸向的相對移動量。此外,因為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能夠相對干支撐軸8和9旋轉,所以第一構成部分94a和95a能夠在操作量傳遞期間旋轉,并且能夠增加第一支撐部分91與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之間沿著軸向的相對移動量。因此,在載荷有限時可以減小施加在連接部分94和95上的載荷的大小。此外,因為連接部分94和95具有彎曲形狀,所以可以相比于利用單個直線連接部分實現相同變形量的情況,減小傳遞構件90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的總長度。因此,可以實現確保傳遞構件90的強度并且抑制傳遞構件90變得過大。在第六示例中,支撐軸8與第二支撐部分92之間的連接部分從第二構成部分94b與第三構成部分94c之間的連接部分94d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向第一支撐部分91側偏移。類似地,支撐軸9與第二支撐部分93之間的連接部分從第二構成部分95b和第三構成部分95c之間的連接部分95d向第一支撐部分91側偏移。因此,第三構成部分(預定的構成部分、檢測部分構成部分)94c和95c在操作量傳遞期間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因為支撐軸8和9如上所述從連接部分94d和95d朝向第一支撐部分91偏移,所以使得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分別朝向輸入桿5彎曲的力矩分別施加在第三構成部分94c 中的連接部分94d側以及第三構成部分95c中的連接部分95d側。因此,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彎曲為S的形狀,使得應變傳感器50a和51a沿著它們被一同壓縮的方向彎曲,并且應變傳感器50b和51b沿著它們被分開的方向彎曲。換言之,第一支撐部分91和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分別由踏板臂I和操作對構件支撐,因此使得由于載荷的傳遞,在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中沿著不同方向的彎曲的力矩施加到與軸向垂直的方向上的ー側和另ー側。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能夠分別檢測第三構成部分94c的壓縮應變的量和伸長應變的量,并且應變傳感器51a和51b能夠分別檢測第三構成部分95c的壓縮應變的量和伸長應變的量。因此,可以通過消除歸因于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的熱膨脹等的檢測誤差來改善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此外,在連接部分94中,可以使得第三構成部分94c (應變傳感器50a和50b安裝到其上)與第一構成部分94a和第二構成部分94b之間的變形特性不同。例如,第一構成部分94a和第二構成部分94b可以具有其中相比于第三構成部分94c變形量較大并且應變量較小的變形特性,或者相反地,第三構成部分94c可以具有其中相比于第一構成部分94a和第二構成部分94b變形量較小并且應變量較大的變形特性。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改善操作量的精確度(SN比),因為對于第一構成部分94a和第二構成部分94b固定了相對于第一支撐部分91和第二支撐部分92在軸向上的位移量,并且第三構成部分94c表現出大量的應變。這也類似地應用到連接部分95。(第七示例)下文參照圖9A和圖9B提供了第七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七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9A和圖9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七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7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在第七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7中,相比于第六示例的傳遞構件90,傳遞構件100被構造為使得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的端部由連接構件96連接。因此,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被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無論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與支撐軸8和9之間的連接部分(支點)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的位置如何。如圖9A和圖9B所示,傳遞構件100具有與構成部分94a、94b、94c、95a、95b和95c不同的連接構件96。連接構件96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延伸。連接構件96將第三構成部分94c的在與連接到第一支撐部分91的那ー側相反側上的端部(構成部分94d)與第三構成部分95c的在與連接到第一支撐部分91的那ー側相反側上的端部(構成部分95d)連接。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的在與第一支撐部分91的那ー側相反側上的端部由連接構件96約束。因此,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在操作量傳遞期間彎曲為S的形狀,無論第二支撐部分92和93的支點的位置如何(無論支撐軸8和9是否從構成部分94d和95d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偏移)。因此,可以通過消除歸因于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的熱膨脹等的檢測誤差來改善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此外,與第六示例類似,第一構成部分94a和95a的形狀、第二構成部分94b和95b的形狀(變形特性)和第三構成部分94c和95c的形狀(變形特性)可以被相互獨立地設置。因此,可以增加設置傳遞構件100的自由度并且可以改善SN比。此外,因為在操作量檢測設備1-7中用于檢測操作量的操作與第六示例相同,所以省略其解釋。(第八示例)下文參照圖IOA和圖IOB提供了第八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八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 的描述。圖IOA和圖IO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八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8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如圖IOA和圖IOB所示,傳遞構件110被布置在踏板臂I的板厚方向的ー側上。傳遞構件110具有第一支撐部分111、第二支撐部分112和連接部分114。第一支撐部分111和第二支撐部分112在輸入桿5的中心軸線上沿軸向相対。連接孔Illa形成在第一支撐部分111中。連接軸7沿著板厚方向穿過連接孔6c和6d、連接孔11 Ia和連接孔la。預定的間隙G形成在連接軸7與連接孔Ia之間。第二支撐部分112從軸向上的兩側分別夾置穿過踏板臂I的支撐孔Ib和Ic的支撐軸8和支撐軸9,并且在軸向上通過支撐軸8和9由踏板臂I支撐。踏板臂I的操作量(沿著軸向的前進和后退操作)被通過支撐軸8和9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112。第一支撐部分111和第二支撐部分112由連接部分114連接。連接部分114形成為矩形框架的形狀。連接部分114具有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延伸的相互平行的第一構成部分115和第三構成部分117以及沿著軸向延伸的相互平行的第二構成部分116和第四構成部分118。第一構成部分115和第三構成部分117是ー對在軸向上彼此相對的構成部分。第一構成部分115被布置為相比于第三構成部分117在軸向上更接近輸入桿5側。第二構成部分116和第四構成部分118是在第一構成部分115和第三構成部分117的末端處將這二者分別連接的末端構成部分。第二構成部分116將第一構成部分115的ー個末端與第三構成部分117的ー個末端連接,而第四構成部分118將第一構成部分115的另ー個末端與第三構成部分117的另ー個末端連接。第一支撐部分111連接到第一構成部分115的第三構成部分117側,并且第二支撐部分112連接到第三構成部分117的第一構成部分115側。此外,第一支撐部分111連接到第一構成部分115的在踏板臂I的縱向上的中心部分,并且第二支撐部分112連接到第第三構成部分117的在踏板臂I的縱向上的中心部分。應變傳感器50a、50b、51a和51b被安裝到第三構成部分117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被布置為相比干與第二支撐部分112的連接部分更接近一側,并且應變傳感器51a和51b被布置為相比干與第二支撐部分112的連接部分更接近另ー側。應變傳感器50b和51b分別布置為相比于應變傳感器50a和51a更接近第二支撐部分112偵れ連接部分114產生應力,其作為其中相互不同的第一構成部分115、第二構成部分116、第三構成部分117和第四構成部分118布置在不同段的弾性件。因此,與第六示例和第七示例類似,可以使得第一支撐部分111與第二支撐部分112之間沿著軸向的相對移位較大。此外,因為第二構成部分116側和第四構成部分118側被平行布置,并且通過在第一支撐部分111與第二支撐部分112之間分散載荷而得到支撐,所以可以減小連接部分114的保證強度。連接部分114形成為閉合框架的形狀。第三構成部分117的兩個端部都通過經由第二構成部分116和第四構成部分118連接到第一構成部分115而受到約束。因此,當操作量被從踏板臂I通過支撐軸8和9輸入到第二支撐部分112時,第三構成部分117的ー側和另ー側分別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并且夾置第二支撐部分112。在第三構成部分117中,安裝應變傳感器50a和50b的部分(見附圖標記117a)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使得應變傳 感器50a沿著伸長的方向彎曲,同時應變傳感器50b沿著壓縮的方向彎曲。此外,在第三構成部分117中,安裝應變傳感器51a和51b的部分(見附圖標記117b)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使得應變傳感器51a沿著伸長的方向彎曲,同時應變傳感器51b沿著壓縮的方向彎曲。因此,可以通過消除歸因于第三構成部分117的熱膨脹等的檢測誤差來改善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此外,因為連接部分114形成為框架的形狀,確保了除了在由于操作量的傳遞而施加載荷的方向之外的方向上的剛性。例如,由于確保了連接部分114相對于除了軸向變形之外的扭矩的剛性,改善了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第九示例)下文參照圖IlA和圖IlB提供了第九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九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IlA和圖Il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九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9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如圖IlA和圖IlB所示,第九示例的傳遞構件120具有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以及第ニ構成部分126和127。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連接到第一支撐部分121,應變傳感器50a、50b、51a和51b連接到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第二構成部分126和127連接到具有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的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第一構成部分124和第二構成部分126包括連接部分128,并且第一構成部分125和第二構成部分127包括連接部分129。第一支撐部分121與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在踏板臂I的縱向上相対。連接孔121a形成在第一支撐部分121中。連接軸7沿著板厚方向穿過連接孔6c和6d、連接孔121a和連接孔la。預定間隙G形成在連接軸7與連接孔Ia之間。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接觸穿過踏板臂I的支撐孔Ib和Ic的支撐軸8和支撐軸9。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分別在軸向上與支撐軸8和9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相対,并且在允許相對旋轉的狀態下接觸支撐軸8和9。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在軸向上由踏板臂I通過支撐軸8和9支撐。踏板臂I的操作量(沿著軸向的前進和后退操作)被分別通過支撐軸8和9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檢測部分構成部分)被布置在軸向上相比于第一支撐部分121以及第ニ支撐部分122和123更接近與輸入桿5側相反的那ー側上,并且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延伸。第一構成部分124沿著縱向從第一支撐部分121延伸到ー側,并且其遠端在軸向上與第二支撐部分122相対。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被安裝到第一構成部分124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第一構成部分125沿著縱向從第一支撐部分121延伸到ー側,并且其遠端在軸向上與第二支撐部分123相対。應變傳感器51a和51b被安裝到第一構成部分125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第二構成部分126和127分別連接到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在與第一支撐部分121側相反側上的端部。第二構成部分126在軸向上連接第一構成部分124和第二支撐部分122,而第二構成部分127在軸向上連接第一構成部分125和第二支撐部分123。第二構成部分126和127形成為字母U的形狀,其一端連接到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并且另一端連接到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第二構成部分126(127)是折返部分構成部分,其具有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從ー個部分向另ー個部分折返的折返部分。第二構成部分126(127)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一對構件126a和126b(127a和127b),其中由于在操作量傳遞期間施加的載荷而發生沿著軸向的變形。構件126a和構件126b與構件127a和127b串聯并且由于被彎曲和 連接而形成U型折返部分。第二構成部分126和127的折返部分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朝向第一支撐部分121側彎曲。當通過支撐軸8和9從踏板臂I向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輸入操作量時,第二構成部分126的一對構件126a和126b和第一構成部分124變形,使得它們的各個末端部分沿著輸入桿5的軸向相對移位。類似地,第一構成部分125和第二構成部分127的ー對構件127a和127b也變形,使得它們的各個末端部分沿著輸入桿5的軸向相對移位。以此方式,通過具有在操作量傳遞期間發生沿著軸向的變形的多個構件,可以使得在第一支撐部分121與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之間沿軸向的變形量較大。具體地,由于對于第二構成部分126和127采用了折返結構,其中布置了相對的構件126a和126b的區域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重疊,并且其中布置了相對的構件127a和127b的區域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重疊。因此,可以抑制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踏板臂I的縱向)的尺寸増加,同時使得可以在軸向上延長其中發生變形的那些構件的總長度。此外,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能夠在被支撐軸8和9沿軸向支撐的同時相對于支撐軸8和9旋轉。換言之,連接到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的構件126a和127a能夠在由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制成的同時旋轉。因此,可以對應于操作量増加第一支撐部分121與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之間沿著軸向的相對移位的量。因此,可以對于預定操作量增加第一支撐部分121與第二支撐部分122和123之間沿著軸向的相對移位,同時確保傳遞構件120的強度。因此,可以實現確保傳遞構件120的強度以及抑制傳遞構件120變得過大。此外,與第六和其他示例類似,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的形狀(變形特性)和第ニ構成部分126和127的形狀(變形特性)可以被相互獨立地設置。例如,可以通過設置有折返部分的第二構成部分126和127確保沿著軸向的相對大量的變形,同時增加第一構成部分124和125的應變的量(以通過在高應變區域中檢測應變來改善操作量的檢測靈敏度)。以此方式,可以增加設置傳遞構件120的自由度,由此改善SN比。(第十示例)下文參照圖12A和圖12B提供了第十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十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12A和圖12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十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10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第十示例與第九示例的區別在于第二構成部分132和133以及支撐軸8和9被布置為使得第一構成部分134和135 (預定構成部分、檢測部分構成部分)被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如圖12A和圖12B所示,在傳遞構件130中,第一支撐部分131以及第ー構成部分134和135分別具有與第九示例的第一支撐部分121以及第ー構成部分124和125類似的構造。應變傳感器50a和50b被安裝到第一構成部分134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而應變傳感器51a和51b被安裝到第一構成部分135的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的相反側上。應變傳感器50b和51b分別布置為相比于應變傳感器50a和51a更接近第一支撐部分131。支撐軸8和9被布置在連接軸7的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的ー側和另ー側上,并且被布置為相比于連接軸7沿著軸向更接近輸入桿5側。與此對應的,第二構成部分132和133被布置在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從而夾置第一支撐部分131的ー側和另ー側上。連接軸7沿著板厚方向穿過連接孔6c和6d、連接孔Ia和形成在第一支撐部分131中的連接孔 131a。預定間隙G形成在連接軸7與連接孔Ia之間。第二支撐部分132和133接觸穿過踏板臂I的支撐孔Ib和Ic的支撐軸8和支撐軸9。第二支撐部分132和133分別在軸向上與支撐軸8和9在軸向上的輸入桿5側相対,并且在允許相對旋轉的狀態下接觸支撐軸8和9。第二支撐部分132和133在軸向上由踏板臂I通過支撐軸8和9支撐。踏板臂I的操作量(沿著軸向的前進和后退操作)被分別通過支撐軸8和9傳遞到第二支撐部分132和133。第二構成部分132和133以及第ー構成部分134和135(連接部分)分別由第二構成部分136和137 (連接部分)連接。第二構成部分132與支撐軸8之間的連接部分從第二構成部分136與第一構成部分134之間的連接部分138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朝向第一支撐部分131側偏移。類似地,第二構成部分133與支撐軸9之間的連接部分從第二構成部分137與第一構成部分135之間的連接部分139沿著踏板臂I的縱向朝向第一支撐部分131側偏移。因此,當操作量被從踏板臂I傳遞到操作對象構件吋,傳遞構件130中的第一構成部分134和135分別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第一構成部分134和135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使得應變傳感器50a和51a沿著將它們壓縮到一起的方向彎曲,而應變傳感器50b和51b被沿著將它們分開的方向彎曲。因此,可以通過消除歸因于第一構成部分134和135的熱膨脹等的檢測誤差來改善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此外,與第九示例的第二構成部分126 (127)類似,第二構成部分136 (137)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二構成部分136(137)具有構件136a、136b和136c (137a、137b和137c),其中由于在操作量傳遞期間施加的載荷而發生沿著軸向的變形,并且這些多個構件被串聯連接(多段)為折返形狀。因此,可以增加在操作量傳遞期間第一支撐部分131與第ニ構成部分132和133之間沿著軸向的相對位移的量。此外,分別布置構件136a、136b和136c的至少ー個區域與其中它們被布置的另ー個區域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重疊。優選地,分別布置構件136a、136b和136c的任何區域也分別與其中布置它們的兩個其他區域重疊。這類似地適用于在第二構成部分137中布置構件137a、137b和137c的區域。根據第十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10,可以實現確保傳遞構件130的強度以及抑制傳遞構件130變得過大。(第十一示例)下文參照圖13A和圖13B提供了第十一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十一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13A和圖13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十一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11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如圖13A和圖13B所示,在第i^一示例的傳遞構件140中,連接部分144被形成為框架形狀并且連接部分144具有折返形狀。因此,確保了剛性并且可以増加由操作量的傳遞導致的沿著軸向的變形量。傳遞構件140的第一支撐部分141、第二支撐部分142、第一構成部分145和第三構成部分147可以分別以與第八示例(圖10A)的第一支撐部分111、第二支撐部分112、第ー構成部分115和第三構成部分117相同的方式構造。
第二構成部分146(兩個端部構成部分)沿著軸向延伸,并且連接第一構成部分145的一端和第三構成部分147的一端。第四構成部分148(兩個端部構成部分)沿著軸向延伸,并且連接第一構成部分145的另一端和第三構成部分147的另一端。以此方式,連接部分144被構造為框架形狀。應變傳感器50a、50b、51a和51b被以與第八示例的第三構成部分117中的布置相同的方式布置并且被安裝到第三構成部分147。與第八示例類似,當操作量被通過支撐軸8和9從踏板臂I輸入到第二支撐部分142時,第三構成部分147的沿著縱向比第二支撐部分142更遠的ー側(147a)和另ー側(147b)分別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因此,可以通過消除歸因于第三構成部分147的熱膨脹等的檢測誤差來改善操作量的檢測精確度。此外,折返部分149和150分別形成在第二構成部分146和第四構成部分148中。由于提供了折返部分149和150,構件形成為其中由于操作量的傳遞而引起沿著軸向的變形并且部分(分別由附圖標記149a、149b、150a和150b表不)沿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布置的彼此重疊的梁的形狀。因此,當増加傳遞構件140沿著軸向的變形量時,可以實現確保傳遞構件140的強度以及以抑制傳遞構件140變得過大。傳遞構件140例如由擠壓成形來制造。由于將傳遞構件140制造為具有框架的形狀,可以減小梁的厚度,而不降低作為板構件的傳遞構件140的剛性,由此使得可以減小傳遞構件140的尺寸。在第十一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11的連接部分144中,其中由于操作量的傳遞而發生變形的構件被布置為串聯的多段并且被布置為在第一支撐部分141與第二支撐部分142之間的多個。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確保強度并且抑制尺寸増加。(第十二示例)下文參照圖14A和圖14B提供了第十二示例的解釋。相同的附圖標記被用來表示第十二示例的與上述示例中解釋的那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那些構件,并且省略重復的描述。圖14A和圖14B是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切掉以表示第十二示例的操作量檢測設備1-12的關鍵部分的前視圖和截面圖。如圖14A和圖14B所示,在第十二示例的傳遞構件160中,折返多次而形成為風箱形狀的折返部分分別設置在將第一構成部分165和第三構成部分167連接的第二構成部分166和第四構成部分168。由于提供了折返多次的折返部分,可以在不増加傳遞構件160的整體尺寸的狀態小調整傳遞構件160沿著軸向的變形量。連接部分164的第一支撐部分161、第二支撐部分162、第一構成部分165和第三構成部分167可以分別以與第八示例的第一支撐部分111、第二支撐部分112、第一構成部分115和第三構成部分117相同的方式構造。在連接部分164中,第二構成部分166沿著軸向連接第一構成部分165的一端和第三構成部分167的一端,而第四構成部分168沿著軸向連接第一構成部分165的另一端和第三構成部分167的另一端。以此方式,連接部分164被構造為框架形狀。應變傳感器50a、50b、51a和51b被以與第八不例的第三構成部分117中的布置相同的方式布置并且被安裝到第三構成部分167。折返部分169和170分別設置在第二構成部分166和第四構成部分168中。折返部分169和170被折返多次形成為風箱的形狀,并且沿著軸向交替并重復地形成面向踏板臂I的縱向的ー側的U形彎曲部分以及面向另ー側的U形彎曲部分。以此方式,由于使得第二構成部分166和第四構成部分168折返多次成為折返部分169和170,可以增加在操作量的傳遞器件沿著軸向發生變形的構件的數目,可以增加在第一支撐部分161與第二支撐部分162之間的傳遞構件160的沿著軸向的變形量。此外,折返部分169和170中的折返 的數目和形狀不局限于圖14A和圖14B中示出的那些。因為用于檢測操作量的操作與第一示例相同,并且因為在檢測操作量時將第三構成部分167彎曲為字母S的形狀的動作與第十一示例相同,所以省略其解釋。此外,在每個上述示例中,通過將具有弾性件功能的構件布置為串聯或并聯的多段増加了傳遞構件的變形量。可以代替増加傳遞構件的其他變形量(諸如伸長或壓縮)。
權利要求
1.一種操作量檢測設備,其檢測在具有軸部的操作構件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從所述軸部傳遞到所述操作對象構件的操作量,所述軸部能夠被旋轉地支撐并且在旋轉的徑向延伸,并且所述軸部的旋轉運動在被轉換為直線運動之后被輸入到所述操作對象構件,所述操作量檢測設備包括 傳遞構件,其包括第一支撐部分、第二支撐部分和多個連接部分,所述第一支撐部分由所述操作對象構件支撐,所述第二支撐部分被布置在沿著所述軸部的縱向與所述第一支撐部分不同的位置并且由所述軸部支撐,所述多個連接部分將所述第一支撐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撐部分連接,被布置為在所述第一支撐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撐部分之間平行,由于載荷的傳遞而變形,從而使得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相對移位,并且在與所述軸部的縱向垂直的方向彼此相對,其中,所述傳遞構件在所述軸部與所述操作對象構件之間通過所述連接部分傳遞與所述操作量相對應的載荷;以及 檢測裝置,其基于由所述載荷的傳遞所引起的所述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來檢測所述操作量。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多個連接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的一側和另一側上,并且布置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的一側上的連接部分和布置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的另一側上的連接部分被形成為具有使得每傳遞單位載荷的變形量彼此相同的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由在旋轉的軸向彼此相對以夾置所述軸部的一對板構件形成,所述一對板構件形成為具有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的一個端部處相互連接的U形截面,并且所述連接部分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的兩個端部處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
4.一種操作量檢測設備,其檢測在具有軸部的操作構件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從所述軸部傳遞到所述操作對象構件的操作量,所述軸部能夠被旋轉地支撐并且在旋轉的徑向延伸,并且所述軸部的旋轉運動在被轉換為直線運動之后被輸入到所述操作對象構件,所述操作量檢測設備包括 傳遞構件,其包括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和連接部分,所述第一支撐部分由所述操作對象構件支撐,所述第二支撐部分由所述軸部支撐,所述連接部分將所述第一支撐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撐部分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撐部分之間的載荷傳遞路徑上串聯連接,具有多個彎曲的和相連接的構成部分,并且由于載荷的傳遞而變形,從而使得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相對移位,其中,所述傳遞構件在所述軸部與所述操作對象構件之間通過所述連接部分傳遞與所述操作量相對應的載荷;以及 檢測裝置,其基于由所述載荷的傳遞所引起的所述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來檢測所述操作量。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連接部分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具有互相相對的一對所述構成部分。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連接部分形成為在所述軸部的縱向沿著遠離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的方向突出的U形,并且連接到所述第一支撐部分的所述構成部分和連接到所述第二支撐部分的所述構成部分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相互相對。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連接部分在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置于所述連接部分之間的狀態下分別設置在所述軸部的縱向的兩側上,對于每個所述連接部分中連接到所述第一支撐部分的所述構成部分,多個所述檢測裝置沿著所述軸部的縱向設置,并且設置有所述檢測裝置的所述構成部分在與所述第一支撐部分相反的那一側上的端部由與所述構成部分不同的構件相互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一對構成部分由兩個端部構成部分相互連接,所述端部構成部分在所述軸部的縱向延伸并且是在兩個端部處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延伸的所述構成部分,所述第一支撐部分連接到所述一對構成部分中的一者在所述軸部的縱向的中央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撐部分連接到所述一對構成部分中的另一者在所述軸部的縱向的中央部分。
9.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連接部分具有折返部分,其從一個部分在與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另一個部分折返。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連接部分具有檢測部分構成部分以及折返部分構成部分,所述檢測部分構成部分連接到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在所述軸部的縱向延伸并且作為設置有所述檢測裝置的所述構成部分,所述折返部分構成部分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連接所述檢測部分構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并且作為設置有所述折返部分的所述構成部分,并且所述折返部分在所述軸部的縱向朝向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彎曲。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一對構成部分由兩個端部構成部分相互連接,所述端部構成部分在所述軸部的縱向延伸并且是在兩個端部處在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延伸的所述構成部分,所述第一支撐部分連接到所述一對構成部分中的一者,所述第二支撐部分連接到所述一對構成部分中的另一者,并且所述折返部分設置在所述兩個端部構成部分中。
12.根據權利要求4、5和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檢測裝置設置在預定構成部分中,所述預定構成部分是在與所述直線運動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所述構成部分,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撐部分分別由所述軸部和所述操作對象構件支撐,使得由于載荷的傳遞而在所述預定構成部分在所述垂直的方向的一側和另一側上施加引起沿著相互不同的方向的彎曲的力矩,并且所述檢測裝置基于所述預定構成部分在所述垂直的方向的一側和另一側上的各自變形量來檢測所述操作量。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預定構成部分是檢測部分構成部分,所述檢測部分構成部分連接到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在所述軸部的縱向延伸并且作為設置有所述檢測裝置的所述構成部分,所述檢測部分構成部分在與連接了所述第一支撐部分的那一側相反側上的端部通過與所述檢測部分構成部分不同的所述構成部分連接到所述第二支撐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撐部分被布置為相比于所述檢測部分構成部分在與連接了所述第一支撐部分的那一側相反側上的端部更接近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在所述軸部的縱向的一側。
14.根據權利要求I到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所述軸部具有與所述縱向垂直的U形截面,并且所述傳遞構件布置在所述U形內側的空間中。
15.根據權利要求I到1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操作量檢測設備,其中,當其中相對位移變為預定量的變形在所述連接部分中發生時,所述連接部分通過使所述軸部一側和所述操作對象構件一側形成接觸來在不經過所述傳遞構件的狀態下進一步傳遞載荷。
全文摘要
一種操作量檢測設備,其包括傳遞構件,其在軸部與操作對象構件之間通過連接部分傳遞與操作量相對應的載荷,該連接部分將由操作對象構件支撐的第一支撐部分與由軸部支撐第二支撐部分連接;以及檢測裝置,其基于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來檢測操作量。多個連接部分在第一支撐部分與第二支撐部分之間平行地布置,并且由于載荷的傳遞而變形,使得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在直線運動的方向相對移位。各個連接部分在于軸部的縱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對。
文檔編號B60T7/04GK102753405SQ201080059419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22日
發明者大塚博文, 磯野宏, 藤原昇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美蓓亞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