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的懸架,特別地,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 成。
背景技術:
在汽車上,麥弗遜懸架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懸架,而減振器支柱總成則是麥弗遜 懸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件總成,減振器支柱總成包括減振器和設置在減振器外面的螺旋彈 簧。減振器缸筒的下部與轉向節相連,減振器活塞桿的上端與車身相連,在車輛轉向的過程 中,減振器的缸筒與活塞桿之間有相對轉動。現有技術中的一種減振器支柱總成如圖5所示,活塞桿1'的上端與上部連接組 件2'固定連接,彈簧上支撐座3'套設在活塞桿1'上,彈簧下支撐座設置在缸筒上,螺旋 彈簧4'位于彈簧上支撐座3'和彈簧下支撐座之間。在車輛轉向的過程中,由于上部連接 組件2'會轉動,而螺旋彈簧4'及彈簧上支撐座3' —般不轉動,因此在彈簧上支撐座3' 和上部連接組件2'之間設置了滑磨組件,該滑磨組件包括上蓋5'、下蓋6'及位于上蓋 5'和下蓋6'之間的三個疊放的片式減磨盤7',下蓋6'與彈簧上支撐座3'接觸,上蓋 5'通過支撐板8'與上部連接組件2'接觸,在車輛轉向的過程中三個疊放的片式減磨盤 7'之間相對滑移轉動,使上蓋5'和下蓋6'之間相對轉動。由于片式減磨盤7'只能承受 軸向力,因此整個滑磨組件承受徑向力的能力也很差,而在車輛的運行過程中,這種徑向力 是經常存在的,因此滑磨組件易損壞,導致整個減振器支柱總成易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的減振器支柱總成易損壞的問題,提供一種不易損壞的車 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本實用新型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包括減振器、上部連接組件、支撐板和彈簧 上支撐座,所述減振器包括活塞桿,所述上部連接組件和支撐板固定安裝在活塞桿的上端, 支撐板位于上部連接組件的下方,所述彈簧上支撐座可轉動地套設在活塞桿上,其中,所述 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還包括多個設置在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之間的滾動件。進一步地,所述滾動件為鋼球,所述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上分別設有與所述鋼 球相適配的環形凹槽,所述兩個環形凹槽相對設置且它們沿活塞桿的軸向對齊,所述鋼球 設置在兩個環形凹槽之間,所述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之間有間隙。進一步地,所述減振器支柱總成還包括成圓環狀的封閉件,所述封閉件環繞在支 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的圓周側壁上,在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之間有潤滑油或潤滑脂。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與圓周側壁交接處設有上環狀扣槽,所述彈簧上 支撐座的下表面與圓周側壁交接處設有下環狀扣槽,所述封閉件上設有分別與所述上環狀 扣槽和下環狀扣槽相適配的上扣部和下扣部,上扣部和下扣部分別卡入到上環狀扣槽和下 環狀扣槽中。[0009]進一步地,所述兩個環形凹槽的橫截面的輪廓為小于半圓弧的弧形線,所述鋼球 的半徑與所述弧形線的半徑相等。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板的與彈簧上支撐座相對的表面為環形階梯面,包括位于中 間的突出面和突出面外圍的基準面,所述突出面相對基準面突出,支撐板的環形凹槽位于 突出面和基準面之間;所述彈簧上支撐座的與支撐板相對的表面為環形階梯面,包括位于 中間的凹進面和凹進面外圍的基準面,所述凹進面相對基準面凹進,彈簧上支撐座的環形 凹槽位于凹進面和基準面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減振器還包括可相對活塞桿運動的缸筒,所述減振器支柱總成還 包括彈簧下支撐座和設置在減振器外圍的螺旋彈簧,缸筒的下部與車輛的轉向節相連,上 部連接組件與車身相連,彈簧下支撐座固定安裝在缸筒上,螺旋彈簧分別與彈簧上支撐座 和彈簧下支撐座抵接。進一步地,所述鋼球的數量為14個。進一步地,所述活塞桿包括主體部和階梯部,階梯部位于主體部的上面,支撐板和 彈簧上支撐座上分別設有與階梯部和主體部相適配的中心孔,彈簧上支撐座通過其中心孔 套設在主體部上且與主體部之間為間隙配合,支撐板通過其中心孔套設在階梯部上且與階 梯部之間為過盈配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之間設置了多個滾動 件,三者構成一種類似推力軸承的結構,既可承受軸向力,又可承受徑向力,因此該車輛的 減振器支柱總成也不易損壞。而且,由于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本身都可作為上述的推力 軸承的結構的一部分,不需要再設置另外的推力軸承部件,因此與現有的減振器支柱總成 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器支柱總成的結構簡單,減少了零件數量,加工和裝配更容易,降 低了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的剖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中支撐板的外形示意及鋼球的布置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中彈簧上支撐座的外形示意圖;圖4是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圖5是現有技術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結合附圖及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 施方式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如圖1-圖4所示,該減振器 支柱總成包括減振器和設置在減振器外圍的螺旋彈簧1,減振器包括缸筒和可相對缸筒運 動的活塞桿2。缸筒的下部與車輛的轉向節相連,上部連接組件3和支撐板6固定安裝在活 塞桿2的上端,支撐板6位于上部連接組件3的下方,上部連接組件3與車身相連。彈簧上 支撐座7可轉動地套設在活塞桿2上,彈簧下支撐座固定安裝在缸筒上,螺旋彈簧1套設在減振器上且分別與彈簧上支撐座7和彈簧下支撐座抵接。優選地,該減振器支柱總成還包 括隔墊5,螺旋彈簧1的上端通過隔墊5與彈簧上支撐座7抵接。在車輛轉向的過程中,轉 向節相對車身轉動,因此減振器的缸筒與活塞桿2之間有相對轉動,上部連接組件3與彈簧 上支撐座7之間有相對轉動。本實施方式的減振器支柱總成還包括多個設置在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之間 的滾動件。優選地,所述滾動件為鋼球8,所述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上分別設有與所 述鋼球8相適配的環形凹槽601和701,所述兩個環形凹槽601和701相對設置且它們沿活 塞桿2的軸向重疊布置,所述鋼球8設置在支撐板6的環形凹槽601和彈簧上支撐座7的 環形凹槽701之間。由于有鋼球8,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沒有接觸,而是有間隙。支 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之間裝有潤滑油或潤滑脂。該減振器支柱總成還包括封閉件9,封 閉件9成圓環狀,封閉件9環繞在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的圓周側壁上,支撐板6的上 表面與圓周側壁交接處設有上環狀扣槽602,彈簧上支撐座7的下表面與圓周側壁交接處 設有下環狀扣槽702,封閉件9上設有分別與所述上環狀扣槽602和下環狀扣槽702相適配 的上扣部901和下扣部902,上扣部901和下扣部902分別卡入到上環狀扣槽602和下環狀 扣槽702中,以此將封閉件9安裝到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上。封閉件9的作用是封 閉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之間的間隙,防止潤滑脂流出,同時起到美觀作用。兩個環形凹槽601和701的橫截面的輪廓為小于半圓弧的弧形線,所述鋼球8的 半徑與所述弧形線的半徑相等。所述支撐板6的與彈簧上支撐座7相對的表面為環形階梯面,包括位于中間的突 出面604和突出面604外圍的基準面605,所述突出面604相對基準面605突出,支撐板6 的環形凹槽601位于突出面604和基準面605之間。所述彈簧上支撐座7的與支撐板6相 對的表面為環形階梯面,包括位于中間的凹進面704和凹進面704外圍的基準面705,所述 凹進面704相對基準面705凹進,彈簧上支撐座7的環形凹槽701位于凹進面704和基準 面705之間。活塞桿2包括主體部201和階梯部202,階梯部202位于主體部201的上面,在階 梯部202上設有外螺紋。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上分別設有與階梯部202和主體部 201相適配的中心孔603和703,彈簧上支撐座7通過中心孔703套設在主體部201上且與 主體部201之間為間隙配合,支撐板6通過中心孔603套設在階梯部202上,支撐板6與階 梯部202之間可以是間隙配合、過渡配合或過盈配合,優選為過盈配合。上部連接組件3包括杯形連接板301、減振橡膠302、帽形連接板303和減振螺栓 304。杯形連接板301的底部設有供活塞桿2的階梯部202穿過的圓孔,階梯部202穿過 杯形連接板301的圓孔伸到杯形連接板301中,杯形連接板301位于支撐板6上方且與支 撐板6接觸,一個位于杯形連接板301中的螺母10擰緊在階梯部202的外螺紋上,以此實 現杯形連接板301及支撐板6與活塞桿2的固定連接。優選地,螺母10為鎖緊螺母。減振 螺栓304固定安裝在帽形連接板303上,二者之間焊接相連,當然,二者之間也可采用其它 方式固定安裝。減振螺栓304至少有兩個,各減振螺栓304沿帽形連接板303的周向分布。 減振螺栓304安裝到車身的相應安裝孔中,并通過螺母固定,使減振螺栓304與車身固定連 接。帽形連接板303位于杯形連接板301的外圍,減振橡膠302設置在帽形連接板303和 杯形連接板301之間。減振橡膠302位于支撐板6上方且與支撐板6接觸。當活塞桿2相對缸筒轉動時,上部連接組件3和支撐板6隨活塞桿2轉動,彈簧上支撐座7則不隨活塞桿 2轉動,即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之間有相對轉動。鋼球8用高強度合金鋼制作。鋼球8的數量是根據環形凹槽601或701的形狀決 定的,各鋼球8之間可相互接觸,也可存在適當的間隙。優選地,鋼球8的數量為14個。由于在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之間設置了多個鋼球8,三者構成一種類似推力 軸承的結構,既可承受軸向力,又可承受徑向力,因此該滾珠軸承組件不易損害,該車輛的 減振器支柱總成也不易損壞。現有的減振器支柱總成中,由于上蓋和下蓋都是用非金屬材料制作,而過渡板和 彈簧上支撐座都是用金屬材料制作的,因此上蓋與過渡板、下蓋與彈簧上支撐座都無法做 成一體。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支撐板6和彈簧上支撐座7本身都可作為上述的推力軸承的結 構的一部分,與鋼球8構成類似推力軸承的結構,不需要再設置另外的推力軸承部件,因此 與現有的減振器支柱總成相比,本實施方式的減振器支柱總成結構更簡單,零件數量更少, 加工和裝配更容易,降低了成本。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 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 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包括減振器、上部連接組件、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 所述減振器包括活塞桿,所述上部連接組件和支撐板固定安裝在活塞桿的上端,支撐板位 于上部連接組件的下方,所述彈簧上支撐座可轉動地套設在活塞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 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還包括多個設置在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之間的滾動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件為鋼球,所述 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上分別設有與所述鋼球相適配的環形凹槽,所述兩個環形凹槽相對 設置且它們沿活塞桿的軸向對齊,所述鋼球設置在兩個環形凹槽之間,所述支撐板和彈簧 上支撐座之間有間隙。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支柱總成還 包括成圓環狀的封閉件,所述封閉件環繞在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的圓周側壁上,在支撐 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之間有潤滑油或潤滑脂。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與 圓周側壁交接處設有上環狀扣槽,所述彈簧上支撐座的下表面與圓周側壁交接處設有下環 狀扣槽,所述封閉件上設有分別與所述上環狀扣槽和下環狀扣槽相適配的上扣部和下扣 部,上扣部和下扣部分別卡入到上環狀扣槽和下環狀扣槽中。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環形凹槽的橫 截面的輪廓為小于半圓弧的弧形線,所述鋼球的半徑與所述弧形線的半徑相等。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的與彈簧上 支撐座相對的表面為環形階梯面,包括位于中間的突出面和突出面外圍的基準面,所述突 出面相對基準面突出,支撐板的環形凹槽位于突出面和基準面之間;所述彈簧上支撐座的 與支撐板相對的表面為環形階梯面,包括位于中間的凹進面和凹進面外圍的基準面,所述 凹進面相對基準面凹進,彈簧上支撐座的環形凹槽位于凹進面和基準面之間。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還包括可相 對活塞桿運動的缸筒,所述減振器支柱總成還包括彈簧下支撐座和設置在減振器外圍的螺 旋彈簧,缸筒的下部與車輛的轉向節相連,上部連接組件與車身相連,彈簧下支撐座固定安 裝在缸筒上,螺旋彈簧分別與彈簧上支撐座和彈簧下支撐座抵接。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球的數量為14個。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桿包括主體部 和階梯部,階梯部位于主體部的上面,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上分別設有與階梯部和主體 部相適配的中心孔,彈簧上支撐座通過其中心孔套設在主體部上且與主體部之間為間隙配 合,支撐板通過其中心孔套設在階梯部上且與階梯部之間為過盈配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包括減振器、上部連接組件、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所述減振器包括活塞桿,所述上部連接組件和支撐板固定安裝在活塞桿的上端,支撐板位于上部連接組件的下方,所述彈簧上支撐座可轉動地套設在活塞桿上,所述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還包括多個設置在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之間的滾動件。由于在支撐板和彈簧上支撐座之間設置了多個滾動件,三者構成一種類似推力軸承的結構,既可承受軸向力,又可承受徑向力,因此該車輛的減振器支柱總成也不易損壞,而且,該減振器支柱總成的結構簡單,減少了零件數量,加工和裝配更容易。
文檔編號B60G15/06GK201777093SQ201020500990
公開日2011年3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9日
發明者葉文周, 呂高峰, 王洪春 申請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