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公交車臺階踏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公交車臺階踏板,屬于公交車的輔助設備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汽車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主要工具,公交車由于其運輸量大, 節省成本,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的提高,目前公交車的車門都有兩級臺階,多數人踏著兩個臺階上車,但對于嬰兒車、行李 箱或者殘障人士來說上下車就顯得很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公交車臺階踏板,以解決現有一種 公交車臺階所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該實用新型適用于大型公交車使用,也可適用于出租 車或者醫院救護車。本實用新型所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公交車臺階踏板,包括臺階,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橫梁、推動桿和調節板,所述 臺階和調節板設置第一轉軸,所述臺階下面設置橫梁,所述橫梁通過推動桿與調節板連接, 所述調節板分節,調節板的節數為復數個。所述調節板分兩節,包括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之 間設置第二轉軸。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原料來源容易,使用方便的 優點。本實用新型可在現有公交車進行改裝。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圖中標號1為臺階,2為橫梁,3為推動桿,4為第一調節板,5為第二調節板,6為第一轉軸,7 為第二轉軸,8為地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 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
3[0018]一種公交車臺階踏板,如
圖1和2所示,包括臺階1、橫梁2、推動桿3和調節板。臺階1和調節板設置第一轉軸6,臺階1的下面設置橫梁2,橫梁2采用金屬制成 條狀或者桿狀結構。橫梁2通過推動桿3與調節板連接。調節板可以移動,調節板分為兩節,包括第一調節板4和第二調節板5,第一調節 板4和第二調節板5之間設置第二轉軸7。使用方法正常人使用時候,如
圖1所示,橫梁2與臺階1平行設置,即橫梁2處于水平的位 置,第一調節板4處于垂直的位置,第二調節板5處于水平的位置。如果需要無障礙通道的時候,如需要推嬰兒車、行李箱或者殘障人士上下的時候。 如圖2所示,橫梁2與仍然臺階1平行設置,橫梁2朝著汽車外部方向運動,橫梁2的前端 頂著推動桿3,推動桿3推動著第二轉軸7向前方移動;第二轉軸7帶動第一調節板4和第 二調節板5運動,直至第一調節板4和第二調節板5成為一條直線,第二調節板5可以接觸 到地面8。使用結束后,橫梁2朝著汽車內部方向運動,推動桿3恢復到原來的位置,相應的 第二轉軸7回到初始位置,緊接著,第一調節板4處于垂直的位置,第二調節板5處于水平 的位置。其狀態再次參看
圖1。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原料來源容易,使用方便的優點,可在現有公交車進行 改裝。實施例2—種公交車臺階踏板,如
圖1和2所示,包括臺階1、橫梁2、推動桿3和調節板。臺階1和調節板設置第一轉軸6,臺階1的下面設置橫梁2,橫梁2采用金屬制成 條狀或者桿狀結構。橫梁2通過推動桿3與調節板連接。調節板可以移動,調節板分為三節,包括第一調節板4、第二調節板5和第三調節 板(未付圖示處),第一調節板4和第二調節板5之間設置第二轉軸7,第二調節板5和第 三調節板之間設置第三轉軸(未付圖示處)。其余同實施例1。使用方法參見實施例1。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 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 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 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 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
權利要求一種公交車臺階踏板,包括臺階,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橫梁、推動桿和調節板,所述臺階和調節板設置第一轉軸,所述臺階下面設置橫梁,所述橫梁通過推動桿與調節板連接,所述調節板分節,調節板的節數為復數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公交車臺階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板分兩節,包括 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之間設置第二轉軸。
專利摘要一種公交車臺階踏板,包括臺階,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橫梁、推動桿和調節板,所述臺階和調節板設置第一轉軸,所述臺階下面設置橫梁,所述橫梁通過推動桿與調節板連接,所述調節板分節,調節板的節數為復數個。所述調節板分兩節,包括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第一調節板和第二調節板之間設置第二轉軸。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原料來源容易,使用方便的優點,可在現有公交車進行改裝。
文檔編號B60R3/02GK201736901SQ20102024517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9日
發明者楊怡清 申請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