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 新型涉及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車身的頂置行李架通常采用直接安裝在汽車頂板上的方式,即在頂板上開設 安裝孔,然后在頂板內表面焊接緊固件(例如螺栓),行李架直接與該緊固件連接。這種方 式操作簡單受力面積大連接牢靠。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雖然可以對緊固件連接處進行密封,例如涂敷密封膠,但仍 因為工藝、操作、環境等各種原因而導致安裝孔位置滲水甚至漏雨的現象。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方便將行李架安裝在汽車頂板上的同時避 免汽車頂板滲水。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該汽車行李架 安裝結構包括汽車頂板和行李架,其中,所述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還包括安裝支架,該安裝 支架焊接在所述汽車頂板上,所述行李架安裝在所述安裝支架上。通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所述行李架通過所述安裝支架安裝在所述汽車 頂板上,從而避免了在所述汽車頂板上設置安裝孔,能夠在方便安裝的同時避免汽車頂板 因開設安裝孔而滲水。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 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 圖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行李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a)是主視圖,圖1(b)是圖 1 (a)的俯視圖,圖1 (c)是沿圖1 (b)中A-A線的剖視圖,圖1 (d)是沿圖1 (b)中B-B線的剖 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行李架、安裝支架和汽車頂板在安裝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行李架、安裝支架和汽車頂板在安裝完成后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汽車頂板 11:凹部20 行李架21 端座22:膠墊23:凹陷24:第二安裝孔 25:端蓋30:安裝支架 31:凸臺[0018]32:第一安裝孔 40:緊固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 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包括汽車頂板10和行李架20,其中,所述汽車 行李架安裝結構還包括安裝支架30,該安裝支架30焊接在所述汽車頂板10上,所述行李架 20安裝在所述安裝支架30上。 如上所述,安裝支架30焊接在汽車頂板10上,而行李架20通過安裝支架30安裝 在汽車頂板10上,從而避免了在汽車頂板10上開設安裝孔,也就避免了安裝孔滲水問題。其中,為了通過安裝支架30均勻支撐行李架20,安裝支架30可以為多個并沿行李 架20的長度方向設置。相應地,可以使行李架20通過其長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分別安裝在 多個安裝支架30上。如圖1所示,可以將行李架20的兩端和中間部分作為安裝位置,從而 可以相應設置三個安裝支架30。行李架20和安裝支架30可以通過各種適當的方式安裝,只要能夠通過安裝支架 30固定連接行李架20即可。例如,可以通過螺紋件連接,或者鉚接等。優選地,如圖1 (c)、圖1 (d)、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每 個安裝支架30包括凸臺31,該凸臺31具有第一安裝孔32 ;行李架20包括端座21,該端座 21的底部具有能夠容納凸臺31的凹陷23,端座21具有與第一安裝孔32對準的第二安裝 孔24 ;緊固件40穿過第一安裝孔32和第二安裝孔24將行李架20安裝在安裝支架30上。 通過這種布置可以方便地使用緊固件40 (例如螺紋件)將行李架20牢固地安裝在安裝支 架30上,并且在需要維護時,這種布置便于拆卸。如圖2和圖3所示,安裝完成后,行李架20的凹陷23和安裝支架30的凸臺31之 間處于無間隙狀態,從而一方面使行李架20穩固地安裝在安裝支架30上,另一方面可以使 行李架20的載荷更加均勻地施加在安裝支架30上。另外,為了加強行李架20和安裝支架30的安裝連接,使行李架20更穩固地安裝 在安裝支架30上。如上所述,可以使行李架20在其兩端和中間部分安裝于相應的安裝支 架30。由于行李架20的兩端是安裝和承受載荷的主要位置,因而可以在對應于行李架20 的每端的安裝支架30上各自設置兩個凸臺31,相應地,如圖1 (c)所示,行李架20的每端各 自設置有兩個凹陷23。換言之,行李架20的每端各自通過兩個安裝點安裝于相應的安裝支 架30。行李架20的中間部分可以僅通過一個安裝點安裝于相應的安裝支架30,即對應中 間部分的安裝支架30可以僅具有一個凸臺31,行李架20的中間部分也可以僅具有一個凹 陷23。由于安裝支架30和行李架20的接觸面積較小,僅通過安裝支架30傳遞行李架20 及其負載產生的載荷可能會降低行李架20的安裝結構的可靠性。因此,優選地,汽車頂板 10具有凹部11,安裝支架30固定在該凹部11中,行李架20嵌入所述汽車頂板10的凹部 11中并與凹部11形成過盈配合。通過這種布置,可以使行李架20的一部分載荷通過安裝 支架30傳遞給汽車頂板10,另一部分載荷可以通過行李架20與汽車頂板10的過盈配合直 接傳遞給汽車頂板10,從而大大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行李架安裝結構的可靠性。[0028]其中,行李架20與汽車頂板10的過盈配合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例如卡接,但 這可能對行李架20和/或汽車頂板10造成塑性變形,不利于維護。因此,優選地,行李架 20還包括固定在端座21底部的膠墊22,該膠墊22具有允許凸臺31穿過的開口,行李架20 通過膠墊22與汽車頂板10形成過盈配合。如圖2和圖3所示 ,膠墊22能夠彈性地支撐在 行李架20與汽車頂板10之間,從而在使得行李架20與汽車頂板10過盈配合的同時,對行 李架20和汽車頂板10提供彈性支撐和緩沖,避免行李架20和汽車頂板10在過盈配合時發 生塑性變形。另外,膠墊22還可以對行李架20和汽車頂板10的過盈配合提供密封性能, 保持汽車頂板10的凹部11免受污染和侵蝕。另外,汽車頂板10的凹部可以是為安裝行李架20單獨設置的凹入結構,也可以是 汽車頂板10上固有的凹入結構。優選地,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并簡化結構,所述凹部可以為 汽車頂板10上的流水槽。換言之,可以使用流水槽同時起到排水和安裝行李架20的作用。如圖1 (c)和圖1 (d)所示,行李架20還包括端蓋25,該端蓋25安裝于端座21上 并遮蓋端座21。其中,端蓋25可以可拆卸地安裝于端座21上,從而在安裝行李架20時, 可以拆卸端蓋25,以便于安裝緊固件40。安裝后,再將端蓋25安裝于端座21,從而對端座 21、安裝支架30的凸臺31和汽車頂板10的凹部提供遮蓋防護。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可以通過任 何合適的方式進行任意組合,其同樣落入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范圍之內。另外,本實用新型 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 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 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 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例如,可以將行李 架20的中間部分也改變為通過兩個或多個安裝點安裝于安裝支架30。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該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包括汽車頂板(10)和行李架 (20),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還包括安裝支架(30),該安裝支架(30)焊接 在所述汽車頂板(10)上,所述行李架(20)安裝在所述安裝支架(30)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支架(30)為多 個并沿所述行李架(20)的長度方向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安裝支架(30)包括凸臺(31),該凸臺(31)具有第一安裝孔(32);所述行李架(20)包括端座(21),該端座(21)的底部具有能夠容納所述凸臺(31)的凹 陷(23),所述端座(21)具有與所述第一安裝孔(32)對準的第二安裝孔(24);緊固件(40)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32)和所述第二安裝孔(24)將所述行李架(20)安 裝在所述安裝支架(30)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頂板(10)具有 凹部(11),所述安裝支架(30)固定在該凹部(11)中,所述行李架(20)嵌入所述汽車頂板 (10)的所述凹部(11)中并與所述凹部(11)形成過盈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20)還包括 固定在所述端座(21)底部的膠墊(22),該膠墊(22)具有允許所述凸臺(31)穿過的開口, 所述行李架(20)通過所述膠墊(22)與所述汽車頂板(10)形成過盈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11)為所 述汽車頂板(10)上的流水槽。
7.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20)還 包括端蓋(25),該端蓋(25)安裝于所述端座(21)上并遮蓋所述端座(2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該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包括汽車頂板和行李架,其中,所述汽車行李架安裝結構還包括安裝支架,該安裝支架焊接在所述汽車頂板上,所述行李架安裝在所述安裝支架上。通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所述行李架通過所述安裝支架安裝在所述汽車頂板上,從而避免了在所述汽車頂板上設置安裝孔,能夠在方便安裝的同時避免汽車頂板因開設安裝孔而滲水。
文檔編號B60R9/04GK201833958SQ20102024245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1日
發明者何莉芳, 劉國權, 徐波, 李洋, 石麗華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